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3篇大綱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1W 次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説的一點來寫。下面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3篇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一

許久沒有品讀東野大大的小説,為了尋求心靈慰藉、暖心治癒,便翻開了東叔的《沉睡的人魚之家》。

有生便有死,沒有人能逃脱自然法則的束縛。三年裏先後去殯儀館參加了幾次告別,無論是切身體會生死離別的痛,還是眼見耳聞周遭的悲切之聲,那一聲聲“兒啊,你讓娘怎麼活呀~”如刀割剮着心頭。

人世間最悲痛的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了。而眼睜睜看着幾歲的孩童離去,那無異於要了雙親的命。而《沉睡的人魚之家》就講了這麼一個悲痛的故事。

6歲的瑞穗再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送至醫院搶救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大夫對薰子和和昌(女孩的雙親)説孩子的狀況不是很樂觀,已經無法再次恢復,只能做眼延命措施。不久之後,她的心臟就會停止跳動。

對待這樣的情況,醫生向他們訴説了他們的“權力”——如果判定腦死亡是否同意進行器官捐獻。根據日本的法律已經允許兒童在判定腦死亡的情況下經過父母同意便可以捐獻器官。但是對於大多數羣眾來説還無法認同,畢竟還能聽見心跳,那分明還沒有“死”。

日本於1997年通過了《器官移植法》,其中規定了腦死亡的標準及測定的程序。依照該規定,只有在同時具備以下5個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被判定為腦死亡:腦電波曲線是平的;深度昏迷;瞳孔運動終止;腦反光消失;自然呼吸停止。是否符合以上標準,必須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醫生進行兩次以上的測試,兩次測試的時間間隔必須在6個小時以上。

和昌付夫婦倆經過一夜的考慮,決定同意捐獻,可是在最後因為看到了女兒手反射性動了一下而改變了主意。他們堅信:女兒還在努力,還未放棄,而他們又怎能“謀殺”女兒呢。

薰子將女兒接回家,自己和母親一起護理。通過和昌公司研發的最新技術讓女兒不僅可以“自主呼吸”還能通過外接設置,讓女兒“抬手”甚至產生微笑。

買新衣服,帶瑞穗出門曬太陽,給她買各種玩偶,甚至入學請了老師每週來進行特殊教育。薰子全身心的投入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之中。

一個月、半年、兩年……很多人都在議論,甚至兒子生子因姐姐在學校差點成為霸凌的對象。而生子告訴母親他已經告訴同學姐姐已經死了,徹底激怒了薰子……

這是一個關乎母愛極致的故事,極致到令人動容、令人憐憫。常在新聞中聽聞XX陪伴植物人親人幾十年,終於將其喚醒。這身後的艱辛、困苦也終將在這一刻變得值得。

可是對於瑞穗,真的會有奇蹟發生麼,而薰子竟然想讓她在生人同學面前動動手,證明她並沒有死。看到這裏,深深的懷疑讓女兒“活着”只是滿足薰子內心的慰藉,這樣的堅持卻令身邊的人苦惱,儘管出於真心的祈禱,但終歸知道那不過是徒勞的堅持。

妹妹的女兒將瑞穗的死因告訴了薰子,並哭求到日後長大了一定會來幫助照顧,對她來説,表姐一直活着。這一番話也讓薰子頓悟。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活法,又何必向別人展示女兒”活着“。

靜靜的陪伴,只要在生活中感受這些小小的喜悦和快樂就好,不要奢望太多,只要和今天相同的明天能夠來臨,就要感到滿足。

對於”死亡“的認定,對於”腦死亡“的認知都在不斷考驗着社會及倫理。在中國,一般的死亡概念是:一個人只要心跳完全停止,自主呼吸消失,就算是死亡,即”心死亡“。而這一概念一直執導着我國傳統的醫療和法律。

而對於”腦死亡“,相關部門有意使其立法合法,但是反對聲中指出”腦死亡“的立法只是為了器官捐獻而違背了道德倫理。而支持者則認為”腦死亡“後的一系列安慰性、儀式性的搶救、治療都是對家庭和人的一種負擔。

其實在我看來,這就和安樂死的合法化一樣,依據文化、國情、倫理道德觀念,都將是一場漫長的變遷。作為親人,”放棄“而承認死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容易道德綁架的社會裏。

而《人魚》中除了提到上述社會問題外,還有關於器官捐獻的反思。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不在那麼封建保守,很多人都願意捐獻出健康的器官去創造奇蹟、拯救生命,以另一種形態繼續存活於世。問題是當處於”腦死亡“的情況下,在日本法律規定下,作為家屬又會做出何種選擇。

你會停止你孩子的心跳(儘管醫生已經判定為腦死亡)而進行器官移植麼?這個答案我無法回答。在做父母前永遠不會懂父母對孩子的那種難以割捨的愛。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每天沉浸在畏懼死亡的恐懼中,你失去的將不止時間和生命。有的人走了,卻他依然活着;有的人活着,卻與死了無異。生命的長度和寬度與活的長久無關,與其擔憂是否能夠長壽,不妨考慮如何讓這一次旅途變得更加精彩。

儘管煩惱會一直持續,但煩惱存在的方式會發生改變。今天和明天可能會擁有相同的煩惱源泉,但自身所擔心的事情卻可能會發生改變。時間會解決煩惱,但卻並不是唯一的方法。

只要奇蹟能夠發生,自己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即使自己怎樣都沒關係。然而,這句話每説一次,就更加空虛。因為不會發生,所以才稱為奇蹟。

即使這個世界陷入了瘋狂,仍然有我們必須守護的事物,而且,只有母親能夠為兒女陷入瘋狂。

爸爸説,不需要的東西都要儘量丟掉,這是清理不需要東西的絕佳機會。有些東西雖然充滿回憶,但其實只是放在那裏而已,平時根本很少會拿出來看。丟了也就算了,很少會因為丟了什麼東西而後悔。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二

我其實不喜歡一個作家頻繁地出書,總覺得一個人的才氣是有限的,過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寫作這件事,如果想要寫好,必定是需要沉澱和長久地思考的。

算是東野圭吾的忠粉,在他還很小眾的時候就看過他好幾本書了。但説實話,他的書水平真的參差不齊。喜歡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逢人就推薦。不喜歡如《夢幻花》,特意買了書,結果沒撐到60頁,死活看不下去。這本《沉睡的人魚之家》,則介於喜歡和不喜歡之間。

小説的主題很好的。薰子跟丈夫打算離婚前夕,女兒瑞穗因為溺水被判定腦死,然而心臟卻還在跳動。在二次判定前,醫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贈,夫妻倆也同意了。結果做二次判定的時候女兒瑞穗的手動了一下,兩人於是拒絕做二次判定,覺得瑞穗還活着。於是為了照顧“腦死”的女兒,薰子和丈夫決定不離婚。此後通過現代科技,瑞穗被母親和外婆照顧了三年,三年後瑞穗二次判定腦死,播磨夫婦捐贈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閲讀的時候能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如果是我,在那種情況下,我也會相信我的孩子活着,畢竟她的心臟還在跳動着,她的身體依然還在成長,肌膚也很有彈性。只是到了後半部分,那種無私的母愛感受不到了,反而覺得薰子的照顧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覺得她將女兒當成了一個仿真版的娃娃,給她買好看的衣服,讓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種動作,所以在兒子生人説出“其實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經死了”的時候才會勃然大怒。

東野圭吾最受歡迎的小説雖然都是推理類的,但他身上還有一個標籤——“人性”作家。這本書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種情況下,我會比薰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過,我可能會堅持不了薰子那麼長久,也不會像薰子那樣擺弄女兒的身體。我大概會在中途將女兒的器官捐贈給了江騰夫婦的孩子。

法律和愛,理智和情感,這其實很難做出抉擇。有些時候,我們明知道那樣做更好,但因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絕。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不是很鮮明的,東野圭吾似乎想通過這本書來説明日本法律對於“腦死”判定的不正確(我表達不清楚具體的意思),想告訴他們有多少人因為遲遲等不到器官捐贈而失去了生命。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臆測。但如果我臆測的是對的,那麼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是失敗的,因為在閲讀此書的時候,感覺東野圭吾就像書裏的薰子一樣,從一開始的堅定,到中間的動搖,最後無法自圓其説只好自己給自己編了一個結局。

我真的寧願瑞穗後面活了,這樣至少薰子的三年堅守是有意義的。要麼乾脆在中間江騰夫婦的女兒快要籌集到出國做手術的鉅款,卻突然病情惡化導致無法挽救的時候,及時醒悟過來。而也是從這裏開始,薰子從已經動搖轉為了偏執,以至於後面才會以自殺的方式逼得親人和警察承認瑞穗沒死。

單單從母愛,或者親情地角度來寫這本書,或者直接對國家法律提出質疑,無論偏向哪一個,這本書都應該會好看一點,而這本書卻感覺兩者都想偏,最後卻哪一方都沒有偏,主題不是很明確。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維程度還達不到東野圭吾的高度,無法get到他的思想。

總之,這不算是一本好書,但也值得讀一讀。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三

初看此題目,或許我們都會以為這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在這個故事裏,小美人魚被魔法詛咒,沉沉睡去,最終經過家人和她自己的各種努力,她皆大歡喜地醒來,家人拍手相慶。

抱歉,我們都錯了。

這個故事的虐心程度簡直史無前例。

雖然已經讀過這本書很久,但是心靈被觸動的感覺仍然清晰可辨。那種被好奇和感同身受的掙扎及痛苦一起主宰着的感覺,仍如潮汐般不斷在心間湧現。

百度百科這樣評價此書:

《沉睡的人魚之家》(《人魚の眠る家》)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創作的小説,是一部慰藉人心的作品。

作品講述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這部小説沒有詭譎的犯罪手法和十惡不赦的'殺人兇手,所觸及的卻是最殘忍、最令人絕望的一種情境。探討的是最尖鋭的一類社會問題:當情感和倫理道德產生矛盾時該如何抉擇,當法律的界定和社會的判斷出現偏差要如何取捨。

母親薰子面對女兒腦死亡,選擇了用各種高科技儀器幫助女兒繼續“存活”在這個世界,為了這唯一目標,她不惜繼續與丈夫保持貌合神離,放棄本來唾手可得的幸福,甚至把本不相干的星野也席捲在內……為了那份深沉的母愛,她幾乎放棄一切,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與他人的關係:與兒子,與母親,與丈夫,與姐姐……統統產生深刻的矛盾。

同樣作為母親,讀此書,真真心如刀銼。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幾乎折磨人到午夜夢迴還在和薰子一起焦慮。只覺自己若在她的地位或許也會如她一樣抉擇。薰子那句:“即使世界陷入癲狂我也有非守護不可的東西。”輕而易舉就可以擊中人心,給人極大的力量。

除了設身處地的思慮與焦灼,東野的敍事才華也把人震得一愣一愣的。

説故事的能力無人能敵。

小説開頭,寫一個男孩看到身體已漸漸長大的“腦死亡”瑞穗,讀者跟着這個同齡人的視線,第一次接觸“非正常”在媽媽心中活生生在別人眼中卻是“屍體”的女孩。

這個細節並非單純為引入故事而存在,結尾時我們再次確認:東野的故事裏沒有無用情節,甚至沒有作用單一的情節——最終瑞穗的器官捐贈治好了這個男孩的心臟病。

讀到男孩對瑞穗的追憶,簡直要淚崩。

這種強有力的説故事手腕,能把握讀者所有神經與情感的“魔掌”,該用多少時日,花多少心思才能練就啊!

故事大神的敍事手法必然是懸念迭出。

但是這部算是推理小説邊緣的作品,沒有那麼多情節的急轉直下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種耐心的細節呈現;但無懸念不推理,故意設置的懸念也同樣起到吊足讀者胃口的作用。

比如那位走上街頭募捐的女性,在一開始讀者只會認為是那位家庭教師,但回過頭來卻發現居然是薰子本人!

這時再設身處地回顧薰子在其間的心路歷程,只覺痛徹心扉。

此處的懸念並非為了懸念而懸念,為了單純吊胃口而懸念,而是作為整個敍事與呈現人物內在靈魂的必須手段。

不愧是推理大神。

另外,和所有的優秀作品一樣,作品中的人物表現出了其成長與變化的特質。不管是薰子還是其他非主要人物,甚至是瑞穗自己,都在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外在內在的變化。

以薰子為例,從悲痛中無奈接受女兒的噩耗,到觸摸到女兒手動那一刻升起無限希望,再到後來堅定幫助女兒“活下去”,不管他人,甚至親人的所有非議,堅強地如戰士一般守護着她認為應該守護的一切,再到最後她在夢中看到來告別的瑞穗……最終釋然放手,並決定捐贈女兒的器官。這樣的心路歷程,被作者寫得滴水不漏。

星野的成長與變化也一一躍然紙上。

優秀作品就是這樣做到讓情節推動人物成長,人物成長又促成情節變化,兩者相輔相成。不留任何多餘筆觸。

掩卷沉思,心中不爭氣地浮現兩個字“珍惜”。再次告訴自己,珍惜一切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應知這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一去不回的。

同時,薰子母性的堅強,讓每個做媽媽的唏噓不已。

面對腦死亡的女兒,前途未卜的命運,周圍人的非議排擠,自己內心的孤獨與悲苦……仍然能那麼堅強地守護。這種心靈的力量已經超越了所謂母愛的範疇,永遠有資格屹立於各種優秀人格之林。

讓那種力量灌注於心,用那份堅持延續人生。

或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