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羣山回唱讀後感範文大綱

羣山回唱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羣山回唱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羣山回唱讀後感範文

  羣山回唱讀後感1

《羣山回唱》故事的主線講到一對兄妹因為貧窮和戰爭,鑄成了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圍繞着他們的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如何去愛,又被傷害,又相互傷害,又彼此犧牲。小説的官方頁面上介紹説: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犧牲,以及複雜的家族關係。但實際上,胡塞尼自己説:《羣山回唱》始於家庭這個概念。據説這也是他迄今為止,最扣人心絃的小説之一。

胡塞尼以帕麗一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巨幅的拼圖,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親自填補到屬於自己的空缺裏,才會成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離在記憶裏的情節,從別人的嘴裏還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説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戰爭、生死、別離、承諾和謊言裏穿行,最終盤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個閉合的環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書裏引用了十三世紀詩人的詩:走出對與錯的觀念,在一片田野,我將與你在那相會,生活沒有對錯,你無法將它紅牌拿下。和解,是在心裏留一個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遭遇有何種境遇,想想故鄉的風箏、山羊還有羣山,他們都在為你歌唱。不管你過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圓滿,生活都有它本來的樣子。“羣山回唱”,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詞,就是延綿生命之旅的隱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萬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當我們在山間高喊時,隔一會又會聽到了山谷的迴音,生命就是失而復得用愛歸音的過程吧!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在小説當中被分開了,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後,命運讓他們重逢。

卡勒德·胡賽尼將和兄妹倆有關的幾個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了一起,散發出的是像珍珠一樣並不圓滿卻很飽滿潤澤的光彩。

與《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中所描繪的戰爭悲劇不同,《羣山回唱》試圖闡述的是背井離鄉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他筆下刻畫的人物再不是與命運抗爭的普通百姓,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着戰爭給深處國家之外的子民帶來的另一層面的苦難。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與困頓往往源自雙重文化的抉擇,無論是在故鄉還是移民國,他們都找不到自己的歸宿。《羣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離故鄉的阿富汗人,他們一方面努力融入異國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悵然間尋求自己的定位。

作為移民者的他們被傳統的美國人當做認識阿富汗的窗口,但阿富汗對於他們卻恰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無論是瓦赫達提太太的全盤否定,還是阿卜杜拉的畏縮退守,阿富汗成為每個人都不能逾越的心靈枷鎖,彷徨毋庸置疑地在每一代阿富汗移民者心中燙下了烙痕。

《羣山回唱》中胡塞尼的鄉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憶和復刻成長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漂泊苦楚。這是移民作家們普遍難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異國所帶來的切膚之痛。在早年的'作品中胡塞尼一直迴避着這種漂泊不安的宿命,他避之轉去寫童年、友誼和戰爭,試圖藉此為自己的鄉愁尋找得以安身立命的沃土,寄託他那無處安放的回憶。胡塞尼之前的作品,一直試圖還原阿富汗人民真實的日常生活,但那對作者來説卻如同重掀舊創,每次的刺痛都可以讓他哽咽讓他窒息。對於移民作家的寫作,哈金曾提出過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即“家(祖國)意味着到達,而不是迴歸。”藉由《羣山回唱》,作家不用沉溺於記憶,他與現實之間達成了和解,完成了真正對自我的剖析,也因此這部新作,少了前作動人心魄的人性關懷,卻多了幾分移民者的彷徨不安,是卡勒德·胡塞尼更成熟作品的闡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羣山回唱》在塑造的幾位異國漂泊者中,還將視線拉回,塑造了一個官家子弟的角色。這可以被看作是胡塞尼對阿富汗暴力統治階級的消極抗議。這個少年懵懂無知,卻已經漸漸明瞭父親權利下的罪惡與血腥,他恐懼不安,卻終將臣服於鐵血政權之下。胡塞尼將這個故事包涵在《羣山回唱》中,如綿裏藏針刺痛着每一個期待着阿富汗光明的讀者。

“以前他會蜷縮在父親粗大的臂彎裏,幸福地睡去。如今這已變得難以置信。可他會學着再次愛上他當他轉過身,走回家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將是寬慰。”

卡勒德·胡塞尼這樣寫道,現實最終還是抹殺了孩子眼中那最後一絲純真,世界翻起新的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舊荒涼。

  羣山回唱讀後感2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説《羣山回唱》依舊是那麼温情、動人,沉澱着歲月蹉跎後的理解與感悟。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説的開頭以魔王進村收孩子的童話作為引子,魔王一進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來,只要誰一被他看見就會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該家就必須交出一個孩子供魔王收進他在山間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將滅其全家。故事裏的父親糾結了很久,最後交出了自己最心愛的小兒子。暴風雨中,兒子無助地在門外哭喊着父親的名字,父親在門裏心如刀割般地面對失去兒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親徹夜失眠,他起身來到了魔王的城堡,準備與他一決高下。

魔王把他領到一個房間,透過玻璃窗,他看見了兒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過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説,你可以把他帶走,但他將永遠不能回來,只能繼續做農民的的孩子,過着食不果腹的窮苦生活。父親沒有把他帶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顛覆命運,給予孩子幸福的未來。

這個魔王童話是父親薩布爾在將女兒帕麗送往喀布爾(送給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兒)的路上講述給孩子們(帕麗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説的一根針線,引向現實的那顆珠。現實中,薩布爾也因貧窮養不起孩子,無奈地將女兒送給別人撫養。而帕麗和親哥阿卜杜拉卻承受着骨肉分離的痛苦。

這部小説是由多條人物線索組成,小説中的每一個章節都以一個人物為中心記錄下他們的童年生活,成長故事。有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敍事,也有以書信體的形式來訴説,這是小説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種敍事手段將讀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內心世界,雖然一開始讀起來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過故事的展開,我們會發現人物一點點地串聯起來。小説的時空跨度也非常大,因為貧困和戰爭鑄成六十年的悲歡離合,以阿富汗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國、希臘、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親繼母,他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裏,學會去愛、犧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們也能在閲讀的過程中體會命運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頓悟他們的無奈之選。

小説承載着豐富的母體,有姐妹之愛,主僕之愛,也有父愛。魔王的故事就是一個考驗父親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動電影《暴雨:摺紙殺手》,講述多名孩子被綁架,父親為了贖回孩子必須通過摺紙殺手設計的重重考驗,殺手為什麼要拿孩子開刀,為什麼要策劃讓父親們通過考驗?原來摺紙殺手小時候缺少父愛,父親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於意外,內心積壓的憤怒與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親開刀,測試父親能為孩子犧牲多少。最終我們發現,父母所有的犧牲都出於讓孩子快樂地活着。

除了親情外,也有以孩童視角為筆調,探討成人世界的虛偽,貧富懸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題,貧民窟,富人區,就連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覺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卻與自己的小夥伴生活在遠遠相隔的兩種人生裏,實際上,它展現出來的只有一口痰的距離。胡塞爾對中東風情的描述讓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兩個月,大城市裏隨處可見用不堪一擊的塑料紙搭起來的帳篷,幾口之家在骯髒破敗的空間裏生活,他們在路邊用手抓着被蒼蠅叮咬過的食物。

小孩們穿着殘缺的衣服,拿着石頭往天上拋,烏鴉倏地炸黑了電線羣,和煙肺一同被拋棄。貧民窟的路根本不是路,而是幫助我們認知底線縱身而下的懸崖,是看不清方向的煙霧。

最後我想説説胡塞尼,我覺得他是一位醫術高明的內科醫生,也是一個心術高超的心理醫生。要講一個動人的故事,需要天真的口吻,善良的心靈,好奇的視角,審視的姿態,他也許並不是一個孩子,只是在娓娓道來的時候我們錯怪了他的身份。一個好的故事可以講給任何人聽,並且讓任何人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我覺得,單從這點來看,胡塞尼做到了。

羣山回唱,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詞就是延綿生命之旅的隱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萬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當我們在山間高喊時,隔一會又聆聽到了山谷的迴音,生命就是失而復得用愛歸音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