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大綱

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8W 次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

讀《論語》有感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裏,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歎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願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説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辦公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説時間無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麼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説是何等重要。

曾經聽我老師説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後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為未來的自己後悔,那麼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2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歎,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歎。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DD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歎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DD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説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説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後後悔,那麼現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着,雨淋濕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説“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説:“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3

小時候,很小我們就開始接觸啟蒙教育讀本,從“人之初,性本善”,背到“弟子規,聖人訓”,有接觸了《千字文》、《論語》等等。然而,在這眾多書中,《論語》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論語》可是一部經典著作,大家都知道這部書。可是,你真的瞭解這部書嗎?

《論語》,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孔子死後,由其弟子編寫,是一部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書。而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此部經典。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論語》這部書,是邊讀邊悟的,小學時,只是搖頭晃腦地看似津津有味地讀,其實心裏一點想法也沒有。而現在,已經長大,自然對這部書的理解更深了,這本書,從學習,到人格的修養,再到政治,都予以讀者深刻的道理,無論是從做一個君子,還是做各種職業,無論是教書,還是做各種事情,孔子的思想,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稱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現在透過這部書,更多的是學習孔子教學中的學問。

記得小學期末考試前的一次國旗下講話,有我來介紹一些學習上的方法,而現在學子們也都在為中考,高考忙這忙那。在學習中,孔子給了大家很大的啟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句我們最熟悉不過,我們要做到預習,複習等等。還有“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都使我收穫頗多,所以,孔子也是我們的最好的老師

孔子這位偉大的人,提出了許多思想,最主要的兩個字就是“仁”和“禮”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而這和如今一點也不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為了治國。我相信將來,會振興中華!

不管怎樣,記住“仁”。

讀《論語》有感4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一本書記錄了他與他弟子的言行——《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這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這本書裏的每一個句子都能告訴我一個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讓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風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瞭解了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學習,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習······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這句話闡述了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恕”。寬恕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寬恕是一種鎮定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格守平靜;寬恕是一縷陽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間的猜疑積雪;寬恕是一座橋樑,可以將彼此間的心靈溝通······寬恕是生活裏必不可少的一種因素。如果沒有寬恕,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沉重,身後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總有一天,它會把我們壓垮。

《論語》中的句子不長,但是每一個句子中都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

讀《論語》有感5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假期雖短,可讀罷《論語》,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腦海中浮現,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歡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自己和他人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可以這樣説,忠恕之道是孔子發明的。子貢曾向孔子表達過兩點願望: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別人。孔子當時就在子貢頭上澆了一瓢冷水:“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從個人來講,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從“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但有些原則不一定為他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着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不能接受別的人的人説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這樣,就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指在對待仁的問題上,即使是老師,也可以不與他謙讓。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生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不過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這是實現了把仁德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

孔子對教育也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領會不了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説但又説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這是孔子有名的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歡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學者看成消極的接受者。他強調,施教者要循循善誘,學者要積極思考。啟發式的教育原則,乃是在學者有了迫切的求知願望時,也就是他急於要做卻做不成功,急於要説卻説不清楚的時候,才給予開導和啟示,使之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反覆試驗。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讀完了《論語》,看似簡單的一本書,竟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過讀《論語》,我彷彿穿越到幾千年以前,也成為了孔老夫子的學生,坐在學堂裏,聽他講解人生的真諦……

讀《論語》有感6

這個寒假我利用空閒時間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這本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這本書講的是君子行為和為人處事的原則。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三思而後行,遇到什麼事,先冷靜,想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蹟。

這讓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為下雨,兩個表演者不能來了大家都慌了,怎麼辦呢?馬上就上場了,又少了兩個人。這時老師走過來説:大家別慌,一起想想還有沒有辦法。於是,大家又開始想辦法了。有人説:我們不要他們了,自己演吧!不行,我們演的是話劇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説。突然,我想到了我兩個閨蜜。我在家時,也讓她們陪我練過,只能讓他們上了。我給大家説了一遍,大家都説只能這樣了。我拿起了三把傘,向外跑去,還好她們家離學校很近,不一會兒,我帶着她們回來了。我們換上了服裝,讓她們兩個練了幾遍。

上台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雖然沒有原來的好,但是掌聲依然熱烈。表演結束了,大家都説我真聰明呢!

所以説,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只要冷靜想辦法,一定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蹟。

讀《論語》有感7

有幸拜讀了陳家昌教授撰寫的《論語》導讀這本書,覺得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總結出來的道理,在當今的社會裏,又仍然那麼實用,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一種純粹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對當今社會的人,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那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日記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在生活如何去尋找快樂。苦中作樂我以為古來善苦中作樂者莫過於孔子。試觀孔子一生,雖心懷天下而不得用世,雖才華絕代而無人能識,先後畏於匡,困於蔡,厄於陳,在適楚途中始得一覺悟,乃自衞返魯,刪詩正樂作春秋以終世,其經歷可以説是辛酸悲苦極了,然而孔子始終沒有過怨言。他抱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堅定信念;安於“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和弟子燕居閒談悠然論道以為樂。這種“嶷巍蕩蕩,隨之自然”的雍容氣度,“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廣闊胸襟,真足以為萬世師表。既然吃苦在所難免,我們就應該樂着吃,而不是苦中吃。換一種態度對待苦難,生活會少一分苦難,多一分容易;少一分憂愁,多一分快樂;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數十年,若經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麼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應該學會苦中作樂。

有的人感歎教師的工作又苦又累,錢又少,但是若能幫這項工作看成一種享受,學生的進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們的工作會開展的更好。 苦中作樂,是做人的積極態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樂的姐妹。助人為樂儒家以“仁愛”為中心,助人為樂當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論語》中關於這些言論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也記載了孔子的“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為樂,並稱之為君子之行。孔子也説“大德必壽焉”,這是至理名言。一個人常年行善積德,身心就會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別人尊敬,由此產生心靈的慰藉,就會擁有知足長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喜悦心情,免疫功能就會大大增強,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孟子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荀子説:“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幫助別人,別人高興,自己也快樂,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們共同關心慈善事業。手捧這本散發油墨清香的《論語》導讀,在一行行一段段雋永樸實的方塊字中神遊,心裏前所未有的充實,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如此的平和、快樂。人生短暫,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讓生命充實變得有意義,我們每一個人都需不斷地探索。

讀《論語》有感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牀的必修課。

説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説,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説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着“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薰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於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牀,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為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於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説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麼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9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樸素的語言中無不透露着孔子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藴含深刻智慧與哲理,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的偉大財富。

“仁”是本書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認為“仁”是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好仁者,“無以尚之”。《論語》於此講了兩點:一,“仁”的內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一句話,“克己復禮為仁:要約束自身並使言行合乎禮。孔子還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即有正確的愛憎觀念,仁者“愛人”、“知人”等觀點。主張愛護、瞭解、尊敬他人,並把孝悌作為“愛人”的一個根本立足點,“愛人”必須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另外,“仁”還包括“剛,毅,木,訥”——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此外,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靠個人自覺的努力。仁者安於仁道,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還有事奉賢者,結交仁者。

其二,與“仁”相輔相成的是“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認為“禮”是維護國家穩定的根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句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説明“禮”對人民的教化功能。對個人而言,“不知禮無以立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而“仁”和“禮”並非兩個獨立概念,二者結合才是“完美人格”。孔子認為東周後期“禮崩樂壞”的原因在於當時的禮法重形式而薄內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禮和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提出“仁”正是為了糾正周禮的缺陷,“人而不仁,如樂何?”而孔子的每一個行為都以“禮”為重:盡孝時不違背禮的規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學生們厚葬顏淵時孔子認為不符禮的規定;孔子患病無法起身穿朝服見國君,就把朝服蓋在身上;他與國君吃飯時都先主動嘗一下,這些都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除此之外,《論語》中還介紹了大量有關品德修養,待人處事,孔子的教育內容與理論,學習態度與方法等方面的內容。如孔子的弟子讚譽他的美德時概括為“温,良,恭,儉,讓”五字。孔子強調的“仁者”“君子”應具備“智、仁、勇”三德,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自覺遵守道德規範,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通觀全局,領導全局,謹言慎行,對國家或個人負責任,成為合格的領導人。其次他也多次強調“孝”,孝要依禮而行,對父母和顏悦色,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從內心深處真正孝敬父母。孔子有很多先進的教育方式,甚至如今也還有深遠影響,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啟發學生興趣等,他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讓學生充分獨立思考。除書本知識詩、禮、樂,道德修養之外,孔子常帶領學生周遊列國,注重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他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在學習上,他強調學思結合,及時複習,不恥下問,虛心刻苦,實事求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可事物我們還是要批判性地繼承。孔子曾説:“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可見其輕視婦女的思想,後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這種思想如今看來是應接受批判的。他“述而不作”的原則反映其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此原則很難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還有他所説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忽視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道理,畢竟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

無論怎麼説,《論語》融入了孔子所有的智慧,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中汲取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幾千年前的智者尚且如此,如今我們卻有太多太多人與孔子的推崇背道而馳。不妨泡一杯香茗,憶人生點點滴滴,聽聖人暢談人生哲學,收穫心靈的安寧與靜謐。

讀《論語》有感10

我喜歡《論語》,論語裏面記錄着咱們的老祖宗孔子説的一些話,孔子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學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論語》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師佈置我們要背誦論語,我讀到這麼一段:子游問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rdqu;這句話,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認為養父母就是給他們一點吃的`,他們想要什麼就給他們買什麼,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rdqu;我感慨萬分:

孔子説的太對了,這句話説出了孝道,我寒假聽到一則新聞,一位獨處的80歲老人有5個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個多星期後,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們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趕到老人的家裏,為老人辦理後事。聽了以後我很氣憤,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養大成人,嘔心瀝血付出了一切,到頭來,這位老人卻得到了這個結果,不能不説這些兒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覺得我要從現在做起,聽爸爸他*的話,長大以後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

讀《論語》有感11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點濺落在窗台上,風吹着雨絲穿過窗户,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裏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於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着《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裏,簡陋的初中課本,我還是一隻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不是複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悦?

現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後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着頭皮讀了一遍。説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麼,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説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並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於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黴味,但這並不影響我徜徉在經典裏。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雲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瞭解你,仰望你。不為別的,只為貼近你的温暖。

讀《論語》有感12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一本書,寒假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書,書中有很多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孝敬長輩……

孔子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希望我們在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教育人們做人要講誠信,説到就要做到。

書中還有許多道理,我現在還搞不明白,但我相信,隨着自己不斷的長大,我會領會到其中的思想,對我的成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我還會繼續看這本書的。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句話是于丹《論語心得》對《論語》的總結。那麼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就要有一個好心態,不然,儘管你富有,你也不會快樂。這是我讀了《論語心得》後的最大收穫。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果。這一點,從《論語心得》中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對比就可以體現出來。

于丹《論語》心得中舉例説“一個外國足球明星,小時候他媽媽去醫院拔牙,因為心臟病突發,死在了拔牙椅上。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裏。小男孩長大後,變成了家喻户曉的足球明星,只是,媽媽死在拔牙椅上的陰影在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醫,牙痛時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話説:“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有一天,他終於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對他説:“那快點把那顆牙拔掉啊,總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卻説:“我媽媽死在了拔牙椅上,我會不會也和她一樣。”家人安慰他説:“不必擔心,我們把牙醫請到家裏來,我們在一旁陪着你。”儘管他很不情願,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當那個牙醫到他家準備拔牙工具時,那個足球明星已經死了。”牙疼,本是一個人人都會有的小病,可他卻用對拔牙的恐懼心理,殺了自己。我爺爺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媽媽一開始瞞着爺爺,怕影響爺爺情緒,可爺爺卻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並很快做了手術,還在20xx年3月開始化療。在第三階段化療中,由於藥物的作用使爺爺變的滿頭白髮。每天早上起牀枕頭上滿是掉落的白髮。一天,爺爺去醫院抽血化驗,身體虛弱,本應好好休息,可爺爺卻依舊頂着烈日去學校接我妹妹,爺爺回到家,只見頭上大汗淋漓,面無血色,竟險些暈倒。家人都勸告爺爺:“化療不行就做到這,不往下做了。”可爺爺選擇了堅持,最後爺爺圓滿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療。不僅如此,爺爺還天天堅持早鍛鍊,一個星期還到郊外釣一次魚,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調養,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態讓爺爺戰勝病魔,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從足球明星和我爺爺的事對比不難看出,心態的好壞決定事的成敗。

讀《論語》有感14

讀了《論語、學而第一》我感受到了孔夫子及其弟子的各種強烈情感。

《論語》乃孔子及其弟子寫作的,他記錄了孔子為學、為人、為事的基本原則與要求。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講的是學習和往來的事情: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快樂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值得高興的嗎?……告訴了我們要有境界的愉悦才是精神的。最令我難忘的一句話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一小句話告訴了世人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

讀了這句話,我感到無比羞愧!我身為一名少先隊員卻不能按照孔子的要求——言而有信。

在一個星期六,我和朋友約定好去新華書店看書。早上還是陽光明媚,可這天氣變化莫測,一到中午,變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我心想:“下雨了,我還是不去了吧。”便在家裏悠閒地看起了電視。星期一到學校,我已經把這件事忘光了。突然,朋友氣沖沖地跑來我座位大喊:“上官思!星期六你怎麼沒有去啊!”我先是一怔,後來我想起來了:“啊?我……我因為下雨了就沒去啊!”“你……你太可惡了!你知道我在那兒等了多久嗎?我們絕交!”我很傷心,趴在桌子上有點想哭。回家後,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本以為媽媽會安慰我失去了一個朋友的,沒想到媽媽卻訓起我來了:

“你怎麼可以這樣?因為下雨就不遵守約定。《論語、學而第一》你會背了嗎?”

“會!”

“那你怎麼不明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你和她是朋友,但你必須用行動證明,可你言而不信,讓人怎麼信任你?”

“媽媽,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好了,快去背《論語》吧,希望你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媽媽説的話我明白了:書,不是死記硬背的,而是要悟透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學到孔夫子等學者的學問。

同學們!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要多讀書。陳壽曾説過“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也要細細品,所謂讀書有三到:心道、眼到、口到。

讀《論語》有感15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論語》,幾則《論語》就足以讓我領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這句——————字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這才是真正有內在的智慧!

孔子還説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這個字,可以讓我終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歡乾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做這件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別人欺騙自己而反過來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該不會咬回蛇吧。所以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學校每個學期都會進行經典誦讀比賽,《論語》也是我們必背的內容。下個星期比賽就要開始了,隨着誦讀的深入,《論語》總是讓我有常讀常新的感覺。《論語》不光讓我明白了要謙虛謹慎,要學會換位思考的道理,同時它還告訴我們要實現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的奧妙。

讓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也要順從長兄。不應該與兄長姐姐鬥嘴,更不應該與父母親作對。孝敬父母,順從長兄,這是一個人做人的本分,這是一個人擁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這個做人的本分,那麼社會上就不會有孩子因父母批評賭氣出走的新聞,也不會有某地“逃兒村”的怪相,更不會有日本留學生汪某機場刺母惡劣事件的發生!因此,讓我們將孝悌銘記於心,家和萬事興!

家庭和睦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而《論語》中的“克己復禮”,我認為也是可以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的準則。禮,就是禮讓別人,大家互相謙讓,互相幫助,沒有壞心眼,世界不就變得很美好的嗎?而禮的另一個層面是“誠信”,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説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誠信,做生意也要誠信。

《論語》是儒家著作之一,這些語言閃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參悟了其中讀書與做人的重要性,以後我們依然會繼續誦讀,也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