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範文(通用24篇)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範文(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1W 次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範文(通用24篇)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由雷玲老師主編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這本書作者針對當下教育現狀,主要向我們講述了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方式。主要內容包括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品讀着八位名師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着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個性詮釋,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劉可欽老師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更使我受益匪淺。

在工作過程中,我看過許多熱鬧的課堂教學場面,也曾非常羨慕別人課堂環節設計的巧妙、課件演示的精妙、課堂氣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併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過後,待我冷靜下來思考時,卻發現除了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於是我常常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劉可欽老師的話語讓我茅塞頓開。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課教學,要着力提高常態課的教學質量。

真實的課堂擯棄演練和作假。真實的課堂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真實的課堂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真實的課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實的課堂更不能課前操練,課中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是關注知識的接受、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生課堂教學的感受。人生得意,讀了書,你不至於忘形;人生失意,讀了書,你不至於沉淪。

讀着此書,感受着名師們精湛的'數學教學藝術和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豁然發現名師們的數學課堂,追求的是“在樸實中彰顯智慧、在無華中尋求發展”。生命課堂、和諧課堂、魅力課堂、理想課堂其實都一樣,返璞歸真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才是真實的課堂。數學課堂教學就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還學生以真實的課堂,讓我們的數學課更常態、更有效!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2

在噹噹網輸入小學數學幾個關鍵字,立刻出現一串相關書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隨即在第一時間買下它。懷着幾許欣喜、幾許期盼,我打開了這本書!隨着閲讀的不斷深入,如身臨其境,感受名師的精彩課堂。我越發覺得閲讀此書若品茶,總有淡淡清香。

書中講述了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品讀着八位名師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着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個性詮釋,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師的課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淺。

老師的教學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研究學生,為學生學習心理把脈

潘老師認為,教師在教學前只有十分清楚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尚未獲得那些學習經驗,才能開始新知識的傳授;只有清楚起點在哪裏,才能滿載新知識的船停靠。但是教師不能停留在瞭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還必須預見學生將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學習新知識。只有對學生會怎樣學有所預見,老師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

二、誘發爭議,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悟真知

顧汝佐這樣評價潘小明老師喑於提供機會讓學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師的又一亮點就是善於誘發爭議,讓學生潛在的錯誤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靜敏鋭,引導學生自拔其根

潘老師十分重視在學生感受、體驗之餘,引導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高度。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必須提供合適的情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活動過程,並適時進行引導。潘老師認為在學生經過一番自主探究之後,引導學生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進行不同方法的比較,使學生深深體悟到策略比結果更重要,實現由關心題目結果向關注解題策略的轉化。

四、鈍感激情,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教師在課堂的.激情會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幽默的語言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有助於師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識,而老師適當的鈍感,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潘小明老師在這方面是很有造詣的。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3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裏面收集了許多數學界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經典課例、個人觀點、對於課堂教學理念的解讀與講述。田立莉校長的為學生所需而教是樂的觀點深有體會。

一、知學生所需做學生

把自己當回學生,真真切切地當回學生,你才會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理解學生的多情,理解學生的出格,理解學生的差異。繼而,在課堂上就會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學思想將是開啟學生心智,引導學生探究,喚醒學生思維,濡染學生身心的數學精神;你的教學行為將提升學生理解數學價值,最終使學生的心充滿着——數學美麗。

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是從孩童時代走過來的,但此時的.我們大多都早早忘記了那時的我們需要什麼,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膽、毫不掩飾的想法,往往被老師“駁回”“視而不見”“喧賓奪主”,作為教師,我們更多的應是理解、寬容,向田老師説的,真真切切當回學生,為學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師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把7個蘋果平均分在2個盤子裏,問每盤幾個?還剩幾個?”大部分學生通過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個)……1(個),突然有位學生站起來説:“沒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個蘋果用刀切成兩半,放在2個盤子裏,這時每個盤子裏的蘋果是3個半。”我們的小朋友説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讓他們用一個數表示3個半,他沒辦法做到,但這是新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珍貴啊!”其實這就是數學知識的擴展,是以後學習分數、小數產生的背景,是以後老師想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啊!只要我們稍作分析,學生就如獲至寶,他們期待着什麼時候能學到分數、小數,分數、小數又是怎樣的一種數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們:多傾聽學生的心聲,期待學生吧!

二、為學生所需做老師

我是誰?我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創造者,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者,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決策者。

課堂教學改革以來,我們的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滿堂灌”,而是“參與”“組織”“合作”“引導”。 從“學講課堂”中,我們發現:教師已經退居幕後,自覺退到教師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組討論期間,專心聆聽,但不干涉小組活動,當小組學習進程停滯時,教師才加以干預。教師知而不答。聽一位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一課時,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麼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為什麼可以這麼轉換?”此時學生有疑問時,教師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餘學生的講解找到答案,學生的知識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適當干預。小組討論展示時,當一組彙報一種方法後,王老師説:“還有其它方法嗎?”這時有同學又介紹了方程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及時總結板書提問,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假設有更深入的體會。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4

在假期中品讀了大夏書系《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第二版。雷玲老師在書中介紹了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展現了名師的經典課例,闡述了名師的教育觀點。在細細品味中體會着各位數學名師的教育理念。

書中的數學名師有: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的劉可欽,有着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的華應龍,追尋情理交融的課堂的葉素雲,有着樸素課堂之美的劉斌,將美孕育於數學課堂的張齊華,讓學生感受數學課堂魅力的錢守旺,追求數學教育價值的`夏青峯,讓學生在“數學活動與”“遊戲探究”中煥發生命活力的繆建平。八位名師不同的教學風格,都展現着數學教學的魅力。

繆建平老師在“生活數學與探究性學習”和“探究性遊戲的設計與教學”種,學生們受益匪淺。繆老師的教學,引導學生面向生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了基礎。

遊戲是兒童非常喜愛的一種活動方式。把學生們喜愛的遊戲引入數學教學之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學生個性,增強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獲取知識。探究性遊戲合理運用於課堂教學,擴大了學生的參與度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繆建平老師提出“讓孩子做兒童數學家”,在他的指導下,孩子們對生活環境充滿好奇,獨具數學“慧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們善於思考,有所創新。

“數學活動”和“數學遊戲”是繆建平老師的課堂亮點,學生喜歡,相信數學教師也都喜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該為此做些什麼呢?穿插一些適合的遊戲,如在混合運算時,可以讓孩子模仿情境中的場景,提高學習興趣;在地方課時,安排有趣的數學探究遊戲;在認識周長時,讓孩子課下測量不同物體的周長等。我在努力讓我的孩子們喜歡我和我的數學課。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5

奧蘇伯爾在其鉅著《教育心理學》的扉頁上寫了這樣的話:“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是的,教師在教學前只有十分清楚,目前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尚未獲得哪些學習經驗,才能開始新知識的傳授,但是教師不能停留於瞭解學生已經學到了什麼,還必須預見學生將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學習新知識,只有對學生會怎樣學有所預見,教師的教才能更好的適應學,才能更好的服務與學習,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習。作為教師我們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善於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脈搏。

例如數學教學中,我們時常過於關注了數學的'定義,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在本學期《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幫助學生理解單位一,若干份,一份或幾份等等抽象的名詞,可是這些真的就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嗎?看完夏老師的堂實錄我才知道重難點應該是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分數的數感,並引導他們理解分數的本質: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所以我們常常因為忽略了學生的本質需求而導致我們上了一堂“非學生所需的”。

把自己當回學生,真真切切的當回學生,才能更好的瞭解學生的心理,進而堂上就會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引導學生探究,喚醒學生思維。想着我是誰?我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創造者,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想着我要做什麼?為學生鋪設平台,讓學生自動,為學生構建舞台,讓學生互動。

教育的成功一靠服務,真心實意的瞭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幫助指導他們滿足需求;二靠關愛,體現為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無論是對優等生,中等生,還是期待成功的學生,都一視同仁,認真的開發和利用,真正的做到讓每塊金子都能發光。正如田立莉老師所説:“快樂着學生的快樂,是我最大的快樂,收穫着學生的收穫,是我最大的收穫,幸福着學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6

作為教師,能讀到《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我覺得也是很幸運的,讀了這本書後對我幫助很大。一些疑惑也就在讀書的過程中解決了。老師的職業可謂平凡而又偉大,對於我來説教書育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欠缺的東西還有很多,這本書易懂而且實用。

在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看過許多熱鬧的課堂教學場面,也曾非常羨慕別人課堂環節設計的巧妙、課件演示的精妙、課堂氣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併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過後,待我冷靜下來思考時,卻發現除了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於是我常常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劉可欽老師的話語讓我茅塞頓開。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課教學,要着力提高常態課的教學質量。

劉可欽老師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現任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四小學校長。大凡聽過劉老師課的老師,都覺得劉可欽老師的課堂,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課堂氣氛火暴,師生熱情洋溢、激情似火;也沒有設計得精妙絕倫,令人拍案叫絕。聽劉老師的課,如沐浴春風,讓人感覺清新自然。劉老師曾經也追求過那種令人拍案叫絕的設計,但現階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態的教學中,給學生不同尋常的感受,並持久地影響學生。

劉老師上課,並沒有依賴精妙的課件,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教育媒介,但她與學生的交流自然、流暢,給學生充分的發表風解的機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認為同學説得很,誰能比他説得更好?這樣的話傳遞給發言的學生的是何心情?誰能比他説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忽略了發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正是經常重複這樣的錯誤嗎?劉老師認為不妨換成這樣的話語: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這樣才會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劉老師的這種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

真實的課堂擯棄演練和作假。真實的課堂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真實的課堂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真實的課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實的課堂更不能課前操練,課中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新授課好比是教師帶領學生去掏河裏的珍珠;練習課好比是將出來的珍珠擦亮,使它發感發光;複習課好比是將一顆顆發光的珍珠串起來,使之成為一條條項鍊;實踐活動課,好比是將一條條項鍊賣出去,掛到人的脖子上。如果這個比喻還有點脱帖的話,那麼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賣珍珠的方法和手段應該有所不同。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是關注知識的接受、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生課堂教學的感受。人生得意,讀了書,你不至於忘形;人生失意,讀了書,你不至於沉淪。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7

一、作者與內容簡介

雷玲老師主編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本書分別彙編了8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的教學藝術,包括對其堂教學藝術的解讀、對其經典例的評析、他們自己對堂教學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

1、常態下的堂,才是學生和教師日常經歷的教育生活,無論從時間還是數量上,常態都佔絕對的比重。教師應該關注常態教學,要提高常態的質量。

2、杜威曾經提出:在學生亢奮激情下實施的教育影響,並不是真實的,效果要打折扣。

3、説真實的話比説正確的話更重要在堂中,我們經常抱怨孩子們不願意發言,總是發現孩子們的表達能力不強,責怪孩子們的表述不盡如人意。

4、多問"怎麼想的",少問"為什麼"我們有的教師,在堂上"為什麼"發問不斷,學生被問得一頭霧水,不知怎樣答才合老師的胃口。

5、評價的目的不是甄別,而是激勵、喚醒和導向。

6、要笑着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着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樂着做同事,盡享工作帶的友情,不斷吸收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長的快樂。

7、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傾聽、質疑和啟發,學生體會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包容,體驗到平等、包容、和諧的數學堂的美妙,體驗到數學思考的魅力,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創造的喜悦。

8、教育機智具有突發性,是不能預先設計的。正是教育機智的這種特性,折射出一名教師教育藝術的高低,甚至決定了教育的成敗。教育機智,是一個長期積澱的過程。

9、教會學生一種思維的方法,要比教會他一個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優秀的教師,必須多一份責任,要從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去思考教學,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和精心設計的教學,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0、學生正確的作業可能只是模仿。但錯誤的作業卻絕對是一種創新。

11、數學學習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應該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想"數學,儘量減少直接"灌輸",這正是人們常説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2、靜靜的聆聽、揚眉、包含鼓勵的點頭、擁抱、轉身或面帶深情凝望我們的學生,每一個動作可能都是出於教育學的意義而做的。

13、使之紮實到位;用居家過日子的心態,精心設計每一堂,與學生共度分分秒秒,讓堂生活迴歸常態;用自己的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真心鼓勵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感到自教師的關愛和激勵;用積極的行動努力實踐新程的理念,樹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已經選擇的這份工作,不斷豐富自我,適應變化,追求變化。

14、真實的堂擯棄演練和作假。真實的堂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真實的堂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真實的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實的堂更不能前操練,中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

15、要善於把學習還原成學生的生活,使他們在平等交流中獲得知識,在自然的狀態下發現知識的奧祕,在千辛萬苦,"費盡心機"後豁然開朗,體會一種"頓悟"的快樂。

16、新授好比是教師帶領學生去掏河蚌裏的珍珠;練習好比是將掏出的珍珠擦亮。使它發光;複習好比是將一顆顆發光的珍珠串起。使之成為一條條項鍊:實踐活動,好比是將一條條項鍊賣出去,掛到人的脖子上。如果這個比喻還有點妥帖的話,那麼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賣珍珠的方法和手段應該有所不同。

17、現在的堂不能只是關注知識的接受、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生堂教學的感受。當代的堂教學應該是一種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品質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貶低、壓抑學生主體性品質的"我不行"的教育。

18、我們需要追問的是,什麼樣的數學教育更有價值。因為,一樣物品是否有價值,很難從它本身的屬性説,關鍵是看人如何根據它的屬性而恰當地運用它。如何運用決定了其價值的大小。微積分有價值嗎?你一定要逼着小學生去掌握。它就可能成為負價值。"+2="有價值嗎?你讓學生去把它默寫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它也就變成負價值了。

三、讀後體會

這段時間有幸拜讀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書中介紹了8位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並列舉了一些經典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讓我領略了名師別樣的風采,走進了名師們的堂,領略名師們的堂藝術。

這本書根據現今的教育現狀,介紹了每一位老師獨特的.堂風格,如劉可欽老師的堂,樸素機智,用樸實而充滿人情懷的語言讓學生在堂上能自由的發揮,讓每一個孩子敢於站起説,竭力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讓學生表現,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抬起頭,往下看"這句話出自潘小明老師,可見在潘老師的堂上,他時刻抬起頭關注學生、瞭解學生,往下看。當然,這需要教師透過數學知識的水面,去發現並抓住支撐着數學知識的數學情感,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不僅獲得有紮實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數學,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數學。又如徐斌老師:堂的樸素之美;華應龍老師: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錢守旺老師:感受數學堂的魅力;林良富老師:在細節中體現堂魅力;夏青峯老師的堂追求以及田立莉老師:為學生所需而教。不管是哪位老師,他們有着不同的風格,但是他們都有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髮自內心的關懷,時時刻刻為學生着想,這也是上好每一節的前提呀!

在7年的教學生涯中,我見識過熱鬧非凡的堂教學場面,也曾一度羨慕別人堂環節設計的巧妙、演示的精妙、堂教學的流暢,甚至曾把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堂上,併為此嘗試。但實踐過後,靜下心思考,發現除了當時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一節上得特別有感覺,可是作業的質量卻不高。這就引發我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本書中劉可欽老師相關經歷讓我有所頓悟。在評價學生的時候,劉老師把"某某同學説得很好,誰能比他説得更好?"這樣的話換成"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讓每一個站起的孩子都能夠體面的坐下,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表達和敢於嘗試,進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教學,要着力提高常態的教學質量,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公開上。

讀此書,感受著名師們精湛的數學教學藝術和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頓時我發現名師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追求的是"在樸實中彰顯智慧、在無華中尋求發展"我想,數學堂教學就應該把握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呈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還學生以真實的堂,讓我們的數學更常態、更有效!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8

這本書分8個章節分別介紹了八位小學數學界的名師:有追尋常態下生命課堂的劉可欽老師;有抒寫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有展示瘋狂數學和諧魅力的華應龍老師;也有表現課堂樸素之美的徐斌老師;有注重“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師;有引領讀者感受數學課堂魅力的錢守旺老師;有一切服務與學生讓數學教育更有價值的夏青峯老師;還有以“為學生所需而教為樂”的田立莉老師。

品讀着他們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真是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讓我走近了一位位名師的教育人生,他們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啟迪着我,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奮鬥感染着我。

其中對《華應龍:瘋狂數學和諧魅力》這一章節感觸頗深。我把華老師給數學老師提的十點建議記錄下來:

1.要居高臨下駕馭教材。

2.要每天讓學生進行5分鐘的口算。

3.每週讓學生寫一篇數學週記。

4.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5.倡導學生的個性思維。

6.重視學生的`動手活動。

7.多讓學生表達交流。

8.在組織學生合作時要突出思維碰撞。

9.加強對少數差生的輔導。

10.作業設計要新穎有效。

結合自己十四年來的教學經歷,對照華老師提出的十點建議,我開始好好地反思自己,最後感慨自己在以上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不足的,有的方面更是沒有勇敢地嘗試過。原來教學永遠是無止境的,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勞動的。我告訴自己:我要以名師為榜樣,在自己的專業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努力實現對自己的超越。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9

本學期,我讀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讀完後,我撫摸着書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書中介紹的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深的感到這本書對我的教學工作太受啟發了,對我的教學工作太有幫助了。一些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解決。讀了這本書,突然發現自己欠缺的東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學習了。

書中介紹了劉可欽、潘小明、華應龍、徐斌、林良富、錢守旺、夏青峯、田立莉等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並列舉了一些經典課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這些都給我以很大的啟發。

書中介紹的每一位名師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風格。如劉可欽老師的課堂樸素而不乏機智,用樸實而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的發揮,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都能夠體面的坐下來,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潘小明老師的“抬起頭,往下看”的説法形象的説明了潘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風格。抬起頭關注學生、瞭解學生,往下看要透過數學知識的表面去發現並抓住支撐着數學知識的數學情感,讓學生親歷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不僅獲得紮實的知識技能,而且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數學,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數學課。還有華應龍老師的“和諧”的教育教學藝術,徐斌老師的追尋真實有效與互動生成的課堂,林良富老師的`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的課堂魅力,錢守旺老師提出的在新課程背景下一節好課的五個特點:“新”、“趣”、“活”、“實”、“美”,夏青峯老師的一切服務於學生的學習的課堂追求,田立莉老師的為學生所需而教,所有這些都對我深受啟發,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八位名師,也許他們有着不同的教學風格,但是他們都有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髮自內心的關懷,時時處處為學生着想,這正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前提。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這些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也只有保持對教育事業的這份熱情和執着,做到了這份堅持和追求,在課堂上使學生能夠真正的獲得發展,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學崗位上開闢出一些屬於自己的天地,從而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0

這段時間有幸拜讀了由雷玲老師主編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書中介紹了8位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並列舉了一些經典課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讓我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感受了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

這本書作者針對當下教育現狀,介紹了每一位老師獨特的課堂風格,如徐斌老師葆有一顆童心:努力做學生的好朋友,德國弗來堡師範大學海納特教授在《創造力》一書中寫道:創造性教學的一個特徵是,教師儘量關懷學生的學習,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學生階段,也就是開始一個倒回的過程,這樣他才有可能把自己與學生看成一致的,並使學生把他視為同一類人。這是徐老師談到數學教學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他深知,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為孩子;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去親近學生,用自己一顆永遠不老的童心去打動學生。徐老師經常是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男教師教小學低年級有較大的難度,為此,徐老師揀來兒童電視節目主持人鞠萍和上海青年播音員陳燕華講故事的磁帶,並進行深入研究,他發現她們的語言短句子多,生動形象,清新親切,如話家常。一段時間,他規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機聽上兩小時,並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他還找來省內外知名特級教師的上課錄像,反覆看,仔細學。功夫不負有心人,大運動量的強化訓練對他幫助很大,他的語言風格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和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孩子們也越來越喜歡上他的數學課了。

在徐老師的課堂上,他總是努力以學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現,設計了種種遊戲,以開放的形式,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領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激發,創造慾望得以滿足,學習信心得以增強,合作意識和個性也得到充分地發展。

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看過許多熱鬧的課堂教學場面,也曾非常羨慕別人課堂環節設計的巧妙、課件演示的精妙、課堂氣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併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過後,待我冷靜下來思考時,卻發現除了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於是我常常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徐斌老師的教學案例讓我茅塞頓開。

讀着此書,感受著名師們精湛的數學教學藝術和各具特色的 教學風格。名師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追求的是生命課堂、和諧課堂、魅力課堂。

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課教學,與學生打成一片,要着力提高常態課的教學質量。返璞歸真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才是真實的課堂。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自己的人生座標,要不懈的追求,靜心的讀書,潛心實踐,悉心反思,讓我們的數學課更常態、更有效!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1

課堂教學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屬於教學活動的範疇,是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規律的要求,通過靈活運用、組織多種手段,充分發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創造性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藝術反映了教學水平,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握課堂教學藝術,我從以下幾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定位師生關係的藝術

師生關係是教學活動存在的人際關係,潛在影響着教學活動。我們發現,如果師生關係良好,會相處融洽,有利於教學互動,教學效果提高。反之,教師和學生好比在對立面,教學互動不協調。所以,教師要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把握處理好師生關係的藝術。

1、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主體。以往的課堂中,教師的教指揮着學生的學,學生只有被動的服從命令。學生沒有探究學習和發言的機會。隨着新課改的深入,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是主導,體現在學生學習的引導、啟發、合作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教要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只有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才能將知識內化、理解。教師從教知識變為教學生如何學知識,要給他們一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2、教師和學生平等相處。“師道尊嚴”讓教師對學生俯視,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勢,動輒用嚴厲的説教和呵責去教育學生。只會加大師生的距離,學生對教師畏懼,不願交流。思想在壓抑的情形下,有心理負擔,不可能對學習感興趣,取得優異學習成績根本不可能。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新課改強調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共同體,要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係。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藝術

隨着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教育現代化成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輔助手段。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

首先,教師自身要了解信息技術的知識,熟練運用。比如必須學會用信息數據庫來處理各種教育信息、能運用CMC環境下的各種傳播或交流工具、會使用必要的軟件製作工具、能用先進的工具軟件設計或集成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等等。

其次,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課外信息,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第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媒體創設的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能將抽象的認識感性化,化難為易,增強了學生的感性理解能力,符合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利用計算機能更有效地使學生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啟發學生更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探索,同時能使學生交流、小組討論與“一對一”的個別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四,教師要具備現代化的教學理念。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與現代教育技術融合,優化課堂教學。

三、課堂板書的藝術

教師教學要會講、會寫。如果只會講,寫不好,課堂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板書寫不好,教師的面子功夫差。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板書藝術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板書反映了教師的智慧,融入了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審美素養,是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展示了文字書寫、教材處理,教學構思等能力,是學生評價教師的.窗口。

①板書要抓住重點,難點,要提綱挈領,字簡意明。讓學生一目瞭然看清要學習的目的。

②板書要清楚、條理。為了便於學生系統理解和記憶,板書要層次清楚,條理分明。

③佈局合理,避免在黑板上寫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整體的佈局計劃。不能隨心所欲,公式、標題不能雜亂無章,讓學生看得一頭霧水。別人一看黑板,就能知道這節課所授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和教學過程,一目瞭然。複習時,學生對照筆記,就能回憶並再現這節課的基本內容。為了提高板書質量,教師在備課時,就要選定好板書內容,規劃好板書格式,並在講稿和教案上畫出板書示意圖。比如:規範的例題解答板書與優美的圖形設計,適當的色彩搭配,必要的線條勾劃,知識結構的列表歸納,圖文的合理結合,板塊的恰當拼接都可以構成一件獨特的藝術品,從而倍增教學效果。

四、教師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課堂教學工作中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師語言的運用就顯現得特別重要。往往不同的表達方式,教育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數學是抽象性的學科,枯燥的數字讓數學語言的表達難以理解,學生不感興趣。小學生的思維停留在感性階段,如果教師理論的直白講解讓學生感覺僵硬、呆板,不能很好理解教師的教學思想。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語言語言要講究,有技巧性、藝術性。我覺得教師面對的是特殊的聽眾,教師的語言不但要準確、科學、還要有技巧性、藝術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如果能在課堂上恰當地運用一些藝術性的語言一定會為課堂增色不少,提高教學效果。比如:語言要抑揚頓挫,有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通俗易懂,幽默,使學生聽得有滋有味,喜聞樂見,教師應該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知識明朗化。

總之,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在工作中要勇於探究,大膽創新,不斷總結和改革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提升到藝術的層面。巧妙的教學藝術能夠發揮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喜歡上數學,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學,就必須深入研究課堂教學藝術。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2

很慶幸我在小學教數學,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小學要學數學?學數學究竟學什麼?小學數學課堂究竟要如何引導孩子們學習?帶着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拜讀了牛獻禮老師的《我在小學教數學》。

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一個人學習數學之後,即使這個人未來從事工作和數學無關,也應當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數學,因為數學代表着理性,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可以用數學來刻畫。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更好的感悟這個世界的過程。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一個數字錯了,一個符號錯了,一個小數點錯了,這道題就錯了,學習數學會讓孩子養成一種踏實,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數學強調邏輯思維強調“化繁為簡”“統籌優化”……這些在數學學習中學會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能使學生在社會上處理各種事情是善於抓住主要問題和關鍵有條不紊的'處理和解決有關的工作任務。

數學是一門實用的學科。生活中離不開數學。就拿小學數學來説,通過“數與代數”掌握最基本的計算,認識度量單位;通過“圖形與幾何”認識客觀世界;通過“統計與概率”學會統計數據;最後還會學習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計算利息、商品利潤等等。

如此看來,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我應該是驕傲的,但同時也是倍有壓力的。

教材是教師教學最重要的文本和依據教師對教材解讀直接影響自己的教學行為,進一步影響學生學習,並最終決定學生在課堂上實際體驗到的課程。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研讀教材,弄清楚學科知識本身的結構體系,把握數學,融入數學,讓數學課堂煥發出應有的魅力,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神奇和美妙,讓學生體驗數學思考的樂趣。

隨着課程改革,我們應當學會尊重課堂,轉變課堂結構,以學定教,先學後教。也就是説,在平時的課堂上,我們要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自主探索讓自學、質疑、爭辯、補充、修正等充盈期間,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教師只需適當的組織、引導與點撥。

通過閲讀《我在小學教數學》,確實使我大開眼界,從很多真實的課堂案例中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我會把學到的技能用於今後的教學當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穫!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3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都是在一定的理念和模式下進行的。當教學模式確定後,怎樣進一步運用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教學戰略。保守的數學教學戰略是一種“老師講、同學聽”的灌輸式教學戰略。這種教學戰略雖然也能夠使同學獲得很多知識,但它卻壓抑、扼殺了同學的發明性。為了培養同學的發明性,我們需要革新保守的數學教學戰略,建構發明性教學戰略。依據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合作學習理論,通過教學實驗,我們提出了在數學情境教學中激發同學發明性的戰略。它為同學發揮發明性潛能提供了一種環境支持和思維空間。下面就情境教學戰略的含義、構建、實施和案列分析四個方面進行研討。

一、情境教學戰略的基本含義

首先,我們要明確“情境”的含義。我們認為,“情境”是知識發生或應用的具體環境。如在“餘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為每組同學發13個山裏紅和幾根竹籤,並提出要求:“四個山裏紅穿一串,看看能穿成幾串?”通過“糖葫蘆”串引入“餘數”的概念,自然直觀地使同學認識了“餘數’,這是知識發生的環境。再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這裏有一條長1米的花布帶,假如鑲在你的手帕上,夠長嗎?”這是知識應用的具體環境。

其次,我們要明確“情境教學”的含義。我們認為,“情境教學”是在一定情境下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創設了一個情境:“一、二組分別有10人,第一組有3人喜歡看科技書,佔全組人數的3/10;第二組有5人喜歡看科技書,佔全組人數的5/10,現在把這兩組合併為一組,問喜歡看科技書的人佔大組人數的幾分之幾?”這是教師在情境下組織的教學活動。

第三,我們要明確情境教學戰略的要素。

我們認為,情境教學戰略包括情境和教學兩個要素。

(1)情境: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情境。數學發明性學習是同學通過觀察、實驗、運用或想像,建構新知識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依據數學學習規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採取以下情境:①問題情境:根據教材知識要點,以同學生活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情境;②遊戲情境:結合教學內容的遊戲活動或模擬遊戲活動情境;③實踐活動情境:圍繞教學內容的實際操作情境。

(2)教學:發明性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在創設情境之後,應充沛運用這個情境開展教學活動。為此教師應考慮教師的活動方式和同學的活動方式。這裏所説的教師活動方式包括教師講授(啟發式)、全班交流討論(討論式);同學活動方式包括個體情境學習(建構式)、小組交流討論或實踐活動(合作式)。

二、情境教學戰略的構建

在情境問題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個體能更好地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假如原有知識和經驗不能解釋新事物,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即對原有結構進行修正和補充。發明性教學情境的構建既要考慮有利於同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又要考慮有利於同學發明性的'培養。因此,發明性教學情境必需與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適應,能引起同學的興趣和考慮,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促進同學的發展。否則,同學將無法建構新知識。一個好的情境應具備如下條件:第一,情境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實際意義;第二,能引起同學興趣;第三,能適應同學不同水平的學習, 問題具有層次性;第四,問題解決方式具有多樣性(如個體獨立方式,羣體合作完成方式等)。

數學教學的情境教學戰略的構建要緊緊圍繞新知識的獲得、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應用三個環節去進行。通過教學實驗我們逐漸形成了三種教學戰略:

①問題情境教學戰略。根據教材知識要點,創設以同學生活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問題情境,採取同學自主探索與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加以解決。問題情境戰略又可分為實際問題情境戰略和發展性問題情境戰略。

②遊戲情境教學戰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遊戲活動或模擬遊戲活動情境,讓同學在遊戲活動中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

③實踐活動情境教學戰略。圍繞教學內容創設實際操作情境,讓同學人人動手操作或不同角色參與,在解決問題中獲取直接經驗,建構新知識。

這些戰略可以為同學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同學發揮發明性。例如,三年級數學講“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中,考慮到小同學都有購物經驗,教師構建了問題情境教學戰略,設計瞭如下問題情境:“你買過東西嗎?請寫出你所買的兩件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錢?其中一件物品比另一件物品貴多少錢?”讓同學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自身提出問題,自身解決問題,將購物中積累的算賬經驗(如買一個漢堡包3.50元和一杯雪碧1.50元共花了5.00元,一個漢堡包比一杯雪碧貴2.00元)加以歸納概括,提升為小數加減法的算法,主動建構新知識。

三、情境教學戰略的實施

創設好的教學情境是勝利運用情境教學戰略的基礎。根據教學內容,把教學戰略具體化是實施好情境教學戰略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引導教師注重以下幾點:

①整體研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②分析新知識與同學已有知識和經驗(生活和學習經驗)的相關程度,問題要有挑戰性;

③綜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和同學已有認知水平,創設教學情境。

④營造民主、和諧、平安的心理環境。

在實施過程中要設計好教師活動方式和同學活動方式。有的情境需要全班活動,有的情境需要同學獨立考慮或小組實踐活動。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4

在各學科的教學中,語言以其精闢、生動而又循循善誘的藝術特徵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的數學教師,如果在遵從數學學科特徵的基礎上將數學語言藝術化,必定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吸取數學知識,拓展數學學習思維,達成課堂教學目標。那麼,如何利用語言藝術達成精彩的數學教學效果呢?現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準確的語言,體現科學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師的語言指導也必須準確、具有邏輯性,不能為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而忽略了數學的科學性。例如這樣的題目:給二年級學生髮跳繩,每班發2根,共8個班,一共要發多少根?學生在討論交流後列出以下幾種解答方法:(1)8×2=16;

(2)2×8=16

(3)8+8=16;

(4)2+2+2+2+2+2+2+2=16。

對於第(3)種答案,教師提出了質疑。師:你認為這樣對嗎?生1:我認為是對的,先發給每班1根,一共發出去8根,再發給每班1根,又發出去了8根,即8+8=16。師:可題目規定的是每班發2根。其他學生也提出質疑。生2:這道題目是求8個2是多少,相同加數是2,而不是8。生3:每班分2根,是説一次就拿2根,不是1根1根地分。在這個案例中,學生8+8=16的答案出現了邏輯錯誤。8+8=16表示的是2個8是多少,意思是説有2個班,每班分8根跳繩。這樣就有悖於原題目的要求,隨意變換相同的加數,混淆了科學概念。教師這時應該繼續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理解“每班2根”,通過交流做到語言準確,使邏輯錯誤得以糾正。

二、幽默的語言,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可以將一些數學知識幽默化、生動化。例如,講解“長度單位的進率規律”時,學生對“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關係”容易混淆,此時教師可以將他們的關係比作祖父、父親、兒子和孫子,其中經常應用到的“1米=100釐米”知識可以比喻為隔一代的“祖孫關係”。如此幽默與生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歡笑中理清了長度單位的進率規律。

三、巧妙的導入語言,優化數學思維

1.針對性的導入語言,啟發思考方向

教師的.導入語言應體現指向性。如二年級下冊“統計”的一則案例,教師出示動物運動會場景圖,目的是引導幼兒運用統計概念算出運動服共有多少件。但這位老師一開始是這樣引導的:“你們想從圖中知道些什麼呢?”這種指向不明確的語言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有的説想知道誰得了冠軍,有的説想知道誰是最後一名,沒有從圖中提煉出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如果換一種直接的導入語:“每位長跑運動員需要一件紅色運動服,每位跳高運動員需要一件綠色運動服,紅色和綠色的運動服分別需要多少件?”這種導入語言明確、清晰,學生自然就會思考:要知道紅色和綠色的運動服分別需要多少件,就要數一數分別有多少隻小動物參加了長跑和跳高比賽。

2.直觀的語言,導入學習情境

如在導入“循環小數”知識時,教師讓學生跟隨“先拍一下後拍兩下”的拍打節奏進行擊掌,而後語言引導:“像這樣不停地拍下去要拍多少次?”學生答:“很多次,或者説無數次。”老師問“: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學生答“:是無限的。”老師説:“如果限定3分鐘內,次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學生回答“:是‘有限的’。”在如此直觀而又情境性的語言中,學生層層遞進地理解了“循環”“無限”“有限”等知識點。

四、鼓勵性的課堂評價語言,增強信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評價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的進步與教師的鼓勵性評價語言是成正比的。有的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後有些猶豫不敢舉手,細心的教師注意觀察並請這類學生來回答。如果回答正確,就立即給予肯定與表揚,並鼓勵他們以後要更加勇敢,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後,學生就會變得大方又積極了。如果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錯誤,也要鼓勵:“你雖然只做對了一半,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繼續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夠趕上!”或者説“你的答案雖然和正確答案有點不一樣,不過沒關係,能勇敢地站起來就已經很棒了。”在教師的語言感染下學生深受鼓舞,自信心倍增。總而言之,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豐富多彩的。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自己藝術化的語言在課堂上盡情發揮,增加課堂情趣,激發學習興趣;精煉語言,傳播數學知識,巧妙導入,擴展數學思維;鼓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藉助語言藝術的魅力優化小學數學教學。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5

藝術班的學生一般比較活潑,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學生基礎一般比較差,反應在學習上就是數學成績特別的差,沒有課堂積極性,上課反應比較慢,對於老師講解的基本內容都不能掌握,舉一反三更是奢望,那麼我們如何才可以解決老師講的聲嘶力竭,學生聽得一頭霧水就顯得尤為重要。經過一個月的摸索實踐,我將我的做法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因為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到現在這個階段,已經有許多的知識漏洞,很多學生已經聽不懂老師在講些什麼了,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不會的`太多,也就只能放棄學習,不好意思去問自己的同學和老師。對此,我就採取在上課時給予學生足夠的反應時間與反思消化吸收知識的時間,化整為零將每節課的內容分散開來,從基礎開始,把數學概念講透,這樣看上去非常浪費時間,實際上學生經歷了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達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狀態,他們的內心是輕鬆愉悦有收穫感的。一來二去慢慢的對數學的學習也就有了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成績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再有就是由於學生的基礎差,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信心,剛剛帶藝術班的時候,數學課上孩子們非常低沉,每次到提問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低下了頭,為了提高孩子的課堂參與度,我採取合作學習團隊答題的模式。也就是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後,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先讓同學們知道我的問題是什麼,要回答的內容是什麼,瞭解大家都是什麼答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簡單問題後,我再次引申出較難的問題,並且提示學生思路方法,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獲得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我的課堂教學實踐時間不長,談不上經驗,有的只是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我相信孩子們都是潛力股,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我們想幹並且付諸行動,就一定可以有所收穫,通過我的實踐和孩子們的努力,大家對學習數學已經沒有了恐懼,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於數學的學習已經有了很大的興趣,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每次考試都有孩子進步。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引導、相信自己的學生,努力幫助他們,這樣才可以取得學習上的進步。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6

1、講課時“偷懶”。

講課時的“偷懶”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師生互助。學生聽完知識點後,可讓學生自己出題,互相檢查講解。讓學生説出哪些地方容易出錯,應如何避免。這樣老師輕鬆、學生學習效果又佳,何樂而不為呢?二是講課時要遵循“精講精練”的原則,儘量少佔用學生的寶貴時間。一節課40分鐘,最多講20分鐘,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練習、思考。這比起“滿堂灌”的講法來可謂“偷懶”多了。三是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過一把教師癮。對有些淺易的題目,先組織學生自己講解,然後讓他們一對一的充當老師給其他學生講解,這樣教師就可以袖手旁觀“偷着樂”。當然也不是學生講完後便不再管了,對於學生沒講到的地方教師還要適時補充。

2、批改作業時的“偷懶”。

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全批全改固然重要。但我們的數學教學有別於其他的教學,數學題的.答案大部分具有單一性。所以我們可以發揮小組長的優勢,讓其批改組員的家作,起到監督和糾錯的作用,同時學生在批改別人作業的時後,能吸取他人好的思維與學習習慣,摒棄自己的缺點,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作業思考能力。學生也樂在其中,而老師此時也能盡情享受“偷懶”呢。當然老師要把握好“偷懶”的度,做到有原則的“偷懶”。比如:課堂作業則堅決自己改,這樣就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從而做到對症下藥。還有試卷老師可讓學生對改選擇題和填空題,對於解答題和分析題則要親力親為。我們對“偷懶”要進行藝術加工,老師要注意背後關注和落實。

3、輔導時“偷懶”。

數學的輔導有別於其他學科,是以練為主。當然也有學生利用輔導時間問一些平時遇到的疑難問題。當遇到學生問某個問題怎麼解時,老師總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弄懂,一個一個的講則很費時。但一般學生問的題總是大多數學生不明白的地方,老師可以給基礎差一點的學生每人配一個師傅,遇到問題可讓師傅先去講解,把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去講解,這樣老師就可以“偷偷懶”了,而且效果會很不錯的。這樣教師懶了,學生自己動手動嘴的機會多了,久而久之也就養成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了。

4、試卷評講時的“偷懶”。

評講試卷一般的做法是教師很認真細緻地準備材料,旁徵博引,課堂上一題一題的講解。這樣也有弊端———教師講的累,學生也聽的累。我在評講試卷時又懶了一次———讓學生上台講,講答案,講思路,然後再對症下藥,適當補充。試卷的講評不一定是要在考了以後講,我們也可以邊考邊講,節約時間不説,學生也更有新意更具挑戰性。比如:每一大題讓學生當堂考10分鐘,老師再叫學生寫答案,教師和學生馬上對其作出點評。這樣老師“偷懶”了,學生高興了。可謂是一舉三得了。總之,教師的“懶”是為了逼學生“不懶”,教師在課堂上少佔用時間不等於在課下少鑽研。上課時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機會都留給學生,學生講一遍比教師講效果要好很多;再就是,要進一步深化反串互動教學模式理論,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説、寫、講、評。教師要檢查落實情況,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此外,大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鑽研教材,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論知識。這便是我所説的數學教學中的“偷懶”藝術。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7

小學教學本身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數學教師的語言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考慮學生的語言發展。只有做到準確清晰,合乎邏輯性,富於啟發性,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兒童化,幽默風趣,才能調動學生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教師的語言水平,才能使課堂教學的語言富有藝術性,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數學語言要準確清晰,合乎邏輯性

小學數學概念中的每個字詞都有特定的內涵,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概括性。這就要求教師運用準確、科學、明白、簡練的數學語言進行層次分明的概括與表達,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決不能隨意刪減、增加、調換,更不能故弄玄虛,旁徵博引,離題發揮,從而導致主次不分,層次不清,學生聽起來抓不住要領,對容易理解的反而混淆不清。如“數位”與“位數”,“增加了”與“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用詞不當就會引起學生錯誤的理解。如“大人高4米,小孩高1米,大人比小孩高几米?”這種説法既不準確、不科學也不符合邏輯。

二、教學語言要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態度

語言的隨和可以激發學生巨大的潛力,轉化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積極追求。如:講一聲“請你回答。”學生回答完畢講一聲“好,請坐。”當後進生有一點進步和取得一點成績時説一聲“今天××同學表現很好,希望他今後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樣話語不多,但這是感情的交融,是學習內在的驅動力,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火花。

三、教學語言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質疑問題

教師要善於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式來組織自己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豐富的思想和聯想,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語言要有針對性,既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又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切不可常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懂不懂”等一些過於簡單的問題,這樣就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呢?做成方的行不行?”就能啟發學生圍繞圓的性質這條線索去思考,就有利於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上達到新的高度。

四、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幽默風趣

教師語言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具有廣泛的知識,還要善於把知識生動形象地傳授給學生,為增強語言表達效果。教師要藉助於自然協調的手勢、表情等態勢語,做到聲情並茂,形神兼備。同時還要糾正自身的不良習慣。如:“這個,這個……什麼呢……什麼呢?我説,我説”等等千奇百怪的口頭語。一堂課就重複百餘次,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有的教師過多使用指示代詞,一味地“這個,那個”“這個三角形的這個角等於那個三角形的那個角……”這樣學生看不清他指的是什麼,也根本無法理解他説的這段話的意思。因此,教師不良的語言習慣影響了語言的表達力,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時某一數學問題比較枯燥無味,可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生動活潑的事例,多點幽默。這樣,可引起良好的輔助作用,喚醒學生聽課注意力,調節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比例尺的含義”前,教師可以有意問:“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嗎?”學生一時不敢明確回答,教師幽默的'問:“郵局賣油的吧?”學生齊答“不是”,“那是什麼?”在學生全神貫注的狀態下教師自然引出“比例尺是一種特殊的比。”

教學過程就是讓教師、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要相互合作,通過各種方式,增強學生的主體探索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數學之美,美不勝收。數學是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科學,只有勤于思考,努力鑽研,才能領略數學“天地”裏的“無限風光”。

總之,教師課堂的語言藝術,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提高語言水平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是學生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因素,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關鍵。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8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授課時不在於多問而在於善問,巧問。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鑽研教材,分析學生心理,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問題和提問方式,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

把握提問的"問點",明確提問的目的性

課堂提問數量不等於質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問對象,不講提問效果,一味貪多圖快的提問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因此要找出"問點",即在知識的疑難處,轉折處,設計問題加以引導。比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先複習商不變的規律,通過例題的學習得到分數的基本性質,再設問"根據商不變的規律的內容你能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嗎"從而讓學生明白商不變的規律與分數的基本性質之間的本質聯繫,恰到好處的讓學生解決了問題。所以課堂提問"問點"要精,結構要簡單合理,才能使學生明確提問的目的,更好地回答問題。

把握提問的"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算理,先通過例3的圖理解題意,再提問"求1/2公頃的1/5就是求1公頃的幾分之幾"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圖發現其中的關係,再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寫出計算過程,從而使學生最終發現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同時也通過思考理解了其中的算理。如果沒有圖來降低問題的坡度,學生在解決上面的問題時就會感到困難。所以問題的設置要由易到難,由淺如深,層層推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提問的"坡度"和提問的"難度"。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優化表達形式,提高提問的藝術

課堂提問,教師不能只顧着提問"為什麼"而應不斷地改變提問的方式和問題表達的形式。使問題更接近學生,從而使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感興趣。首先,教師應有意識地用一些答案不唯一,解法不唯一的開放性問題來問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學習環境。其次,問題的設置要注意角度的轉換,使其具有新鮮感。比如"雞兔同籠問題",由於雞與兔的足數不同,學生很難算出來。教師如果改變角度巧妙地提示説"我命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隻腳"。這時學生在教師幽默的語言中發現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因此輕易地解決了問題。教師提問角度的轉換,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下解決了問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後,教師的提問還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問題改為生活中的事件或故事,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長方形面積的方法後,這是提問:"學校準備給我們每位學生的課桌做一張桌布,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每張桌布要用多大的布呢全班共要用多少布全校呢"由於這個問題是學生身邊的事,所以學生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於是積極主動地想要解決。這樣即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能力,把生活和數學聯繫起來。

總之,要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這樣,課堂提問才能從形式上,內容上實現藝術性。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19

一、教學語言藝術的體現

1.教學語言的準確

數學語言有着嚴密準確的特點,是一種表達數學概念、推理等的邏輯思維語言.數學語言不像文學語言一樣富有彈性,它是十分嚴謹的語言,有時擁有不同的字眼就可能表示着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座標與座標軸”“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等,這就要求數學老師必須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有着透徹的理解,如“求解與函數有關的問題不要忽略定義域優先的原則”“求反函數時,易忽略檢驗反函數的定義域”等等.

2.形象的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是課堂上學生與老師交流的橋樑,如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記住課堂中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點,這就需要一個教師能夠運用自己深厚的教學經驗來為學生塑造一個生動的課堂形象,如此來驅動學生的想象力,給予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要學會生動的語言形象來描述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從而降低學生對此理解的難度,更好地掌握這些概念.如講述階乘的概念是可以將它描述成一個感歎號來藉以加深學生對此的印象.

3.幽默的教學語言

幽默可以緩解課堂氣氛,學生在一種比較壓抑畏懼的環境中學習遠遠不如在一種輕鬆詼諧的環境中學習效率高.幽默的語言是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在教學質量上的體現,它不僅可以提高批評的效果,還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情緒化是青春期中學生的特徵,如果不能善用自己的幽默語言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而是一味地斥責學生,則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牴觸,降低課堂的教學質量.

4.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

中學生是冉冉東昇的旭日,充滿着激情和活力,而數學教師的各種身體語言則會點燃他們的活力,讓他們在學習中充滿了鬥志.作為一名教師,不能總是呆板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善於用自己的身體語言,用身心來與他們交流.同樣數學語言也可以通過這種身體語言來表示,利用手勢將數學知識有聲有色地向學生描繪,更增加了學生的視覺感,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正如我們説的“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們要經常用和藹的目光去與學生交流,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在注視着自己.但切勿不要過多地重複一個動作,也不要把手勢結束得太快,要保持自然適度.

5.合適的比喻語言

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枯燥的數學概念,我們可以將這些概念進行一些恰當的比喻,讓這些枯燥的數學概念更生動、鮮活地保存在學生的.腦海中,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牢靠地記住這些知識點,同時能更好地運用這些知識.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數學教師還有更多的語言藝術,而以上只是其中的幾種,我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應不斷地探究、總結及反思自己的語言,從而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藉此來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二、教學語言藝術的影響

從以上的教學語言藝術的體現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不僅僅表現在其深厚的數學功底,更重要的注重在課堂上如何與學生交流,如何利用自己的語言藝術來打造一個完美的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要求數學老師的語言要精練、準確.課堂語言能力是數學教師數學能力的基礎,也是其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閃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師語言,能把枯燥的數學公式講得生動,把模糊的數學概念講得清晰,啟發學生去探索、去挖掘,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總結

總結在數學教學中,語言是師生交流最直接的通道,我們應該善用自己的數學語言,我們更要會用自己的數學語言,因為它不僅僅關係着我們所教授的課堂知識,更包括着學生們的學習和未來,有時成就學生就在一句話,毀掉學生也在一句話,所以,我們的語言藝術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20

3月21-22日,我有幸參加了在桂林體育館舉行的“小學數學名師有效教學藝術暨全國課堂教學評比優秀成果展示會”觀摩研討會。在這次活動中,我領略了全國小學數學名師吳正憲、劉延革、唐彩斌、柏繼明等幾位名師的觀摩課和報告以及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比優秀成果的展示,欣賞了他們的課堂教學藝術。他們以鮮活的課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讓我不僅感受到了授課教師對學生、對生活、對教育那份深情而純真的愛;更嗅到了從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深厚知識儲備氣息;尤其是整個課堂中滲透的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和提升數學興趣化教學讓我記憶深刻,也喚起了我以下幾方面的思考和體會:

一、精湛的教學藝術,睿智的快樂課堂

雖然這次的學習只有短短的兩天時間,但我的腦海中經常會浮現這幾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景。這讓我充分體會到“一切以孩子為本”的宗旨,細細回味下來,各位老師儘管風格迥異,但無一不是將這一宗旨貫穿課堂始終,特別是吳正憲老師在課堂上傾注了她的感情、興趣和幽默,學生受到了感染,產生了情感共鳴,使乾巴巴的課堂變得妙趣橫生,豐富多彩。吳正憲老師在教學完《商不變的規律》後,學生們都不願意下課,學生們都在呼籲“要上1個小時”“一直上,永遠不要下課”等等,有的孩子還説“下次還要上吳老師的課”。名師們精妙的教學設計、高尚的素養以及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精彩場面,無不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紮實的教學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具有影響力的人格魅力。每一節課上無不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讓學生真正做回學習的主人,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注重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條件。如黃晶老師執教的《可能性與公平》設計了一個轉盤,以遊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駱奇老師執教的《最小公倍數》設計了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祕,運用學生熟悉的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各位老師都注重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舒緩學生緊張的情緒,在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數學,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與魅力。

三、學習感悟,自我反思

走近名師,提升自我,作為一名年輕的數學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適應當今的教學要求。幾位名師精彩的現場教學和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吳正憲老師和柏繼明老師的學術報告,更是貼切的反映了部分老師的真實教學現狀。這樣巧妙的設計,源於教師對數學知識、數學教材的認知高度,而認知高度奠定了她們設計的思路。從幾位名師的課堂教學來看,不管是從課程的指向,還是他們教學的技術等方面,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學生之所需,發展學生之發展。

兩天的學習,不僅讓我感受到大師的魅力,更讓我進一步地領悟到數學教學的意義。而大師對教學的傳授,更是讓我明白,數學不光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藝術。數學教學這條路,它藴涵的內在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遠得多,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細心琢磨、仔細體會。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21

語言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教育離不開語言的幫助。可能有的人認為只有語文這門學科才需要語言方面的藝術,其實所有的學科都離不語言,甚至於數學這門邏輯性思維極強的學科都需要語言藝術的薰陶。在數學的教育中,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師生之間的互動都需要語言這個載體來幫助進行。教師的講課直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況,所以説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語言藝術的運用是極其重要的。

一、瞭解高中數學教學中語言藝術運用的要點

教師在教授高中數學時最應注意掌握便是説話時的語速,即語言的節奏。在高中數學的教授中,教師的音調、教師的語速必須適中,聲音高低必須讓全班所有學生都能夠聽見,語速的快慢也要讓學生在教師説話間的空當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消化,這樣的語言節奏是比較適當的。若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講課的時候小聲聊天或有其他一些違紀現象時,教師可以突然停住然後以眼神示意講話的學生予以警告,這樣就提高了語言藝術的效率。例如,教師在講解數學題的過程中,在讀到題目中比較重要的字眼時,教師就可以突然提高聲音來讓學生知道此處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在提問時,應該用驚訝的語氣提出,來引發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在全班搶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語速變快,激發學生快速回答的熱情,提高學生搶答問題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如果學生回答問題回答正確時,教師可以加強語氣來表揚學生,這樣就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種鼓勵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數學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適當的批評學生,這就是批評學生的藝術。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教師缺乏數學教學中的語言藝術,批評學生時當着全班學生的'面,當場數落這個學生的各種錯誤,言辭不當,言語十分激動,甚至冒出一些不因該在學生面前出現的詞彙,這樣的教師是缺乏語言藝術修養的。這樣下來,被批評的學生也會感到十分羞愧,心裏必定十分痛恨這個教師,那麼以後上課時對這個教師教授的數學課也沒有興趣。而有語言藝術修養的教師深知批評的藝術,批評不是體罰、諷刺、咒罵、訓斥的集合,教師在指出學生的錯誤時,應當用道理慢慢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是一種幽默的方式隱晦地道出學生的錯誤,這些批評方式都能讓學生心服口服。這樣的批評方式比那種過為直接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二、掌握高中數學教學中語言藝術運用的特點

教師在教授數學時所用的語言藝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語言的規範性。教師如果在講課時都不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那麼學生在做題考試時也不會注意題目中語言的準確性,錯誤率也會翻倍。數學知識中的概念定義是非常嚴謹的,教師如果在講述時有一個字用的不準確,那麼整個定義可能會產生歧義。比如,高中教學中映射的定義是這樣的:設A和B是兩個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一對應關係f,對於集合A中的任何一個元素,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的一個元素與之對應,那麼這樣的對應(包括A和B以及A到B的對應關係f),稱作A到B的映射。可以看出,映射的定義是極其精確的,教師如果在給出學生映射的定義少了非空或者是唯一等字樣,那麼映射的定義就會存在偏差和漏洞,在做題時根據的定義就是不嚴謹的。所以説,教師在教授時一定要注意自己語言的科學性,整除不能和除盡混淆;切線長不等同於切線,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垂線不能説成垂直向下的線,那樣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最小的整數是0這種説法也是不對的。這些説法都是漏洞百出,教師如果在教授時犯了這些錯誤,那麼錯誤知識在學術的腦海裏就會根深蒂固,改的時候就非常不容易。所以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加強注意的地方,語言的錯誤是不能出現的。只有教師講述時注意語言藝術的嚴謹,那麼教出來的學生也是有嚴格邏輯性的。

三、把握高中數學教學中語言藝術運用的方式

第一,教師本身應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這樣在講課時的語言才能更為靈活。教師自己應有一個較好的口才,並且進行大量的知識學習,厚積才能薄發,教師就會漸漸具有良好的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在長時間的自我學習和教課中,自己不斷積累,就會一步步形成獨有的語言風格。這樣下來,教師在講課就會覺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得心應手,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悦的氛圍下進行學習數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教師的語言藝術。其次,教師還可以打破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填鴨式的教學是沒有語言藝術性可言的,創新的教學方式需要語言藝術的大量應用。原有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知識一味地按着課本上的進程講解,教授定義時只是將課本讀一遍,這樣是不能夠讓學生很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的。語言藝術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調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最後,隨着現代社會技術的不斷髮展,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學習更多的知識,還可以用多媒體來體現語言藝術在數學中的應用。語言藝術可以通過多媒體更加形象地表達出來。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22

《小學數學心育藝術》是一本培養數學教師心育能力的專著,“心育”就是心理素質教育的簡稱。心理教育就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個性、挖掘學生智力潛能的教育活動。心理教育是全程教育,應該寓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之中。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

我們知道新課標準下的教學過程既是一種學習知識的過程,又是一種探究知識,反思知識和生產知識的心理活動過程。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枯燥的,而是一個充滿着理智和樂趣,陶冶情感的過程。因此,教師的任務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包括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這樣一來,心理素質教育的藝術就成為我們教師職業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中提出了課堂教學心育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觀點,我認為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心理活動的基礎上的,心理教育與學科教學應當是一體的,所以,兩者整合起來是內在的一致,而不是外在的'粘合。

數學是小學教育的一門最基礎的課程,它為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能動性,使自己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潛能得到開發提供了一座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則可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展示數學心育的藝術。首先,我認為課堂應是開放的,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提倡學生上講台,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真正做到敢想敢説、敢做。只有在開放、民主、和諧、自由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才有健康的競爭欲、表現欲、創造欲,心理才會健康。其次,要認識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等活動的機會。我們知道,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的再創造過程。例如,法則可以讓學生歸納、總結,規律可以讓學生觀察發現,結果可以讓學生猜測、驗證。還有,在數學課堂中也要經常引導學生相互討論、辨論。另外,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反思,反思這個知識自己是否知道了,結果是否正確,解決這個問題用了什麼方法,以及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23

所謂誇張藝術,是指為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徵,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誇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誇張藝術把情感因素與知識教學結合,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發生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從而消除疲勞,激發創造。

一、用誇張藝術喚醒沉悶的數學課堂,驅散學生的思維惰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讓學生們每天10 至12小時坐在那兒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想、再現,以便能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它歸根結底會摧殘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漠和漠不關心的態度……。”

做為教師要關注課堂,要運用誇張的教學語言激活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思維動起來,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概念教學是中學數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正確理解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紮實掌握好概念更是學好數學最重要的一環。一些學生數學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教師講清概念的本質是重中之重。

例如,在餘角和補角的概念及性質教學中,經常有學生做錯如下的是非題:

①因為30°,70°與80°的和為平角,所以這三個角互補。

②90°的角為餘角。

③兩角是否互補既與其大小有關又與其位置有關。如果教師在講解補(餘)角概念時誇張地説:現在美國有一個角70°,中國有一個角20°,那麼這兩個角有什麼關係?一句話就把兩個角的位置關係誇張地拉開距離,兩角互餘的本質就揭示出來了:只要有兩個角之和是90°,兩角就互餘,與其位置無關。

誇張手法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所以高明的數學教師應該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數學知識簡單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藴驅動學生的數學想象力,達到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

二、誇張手法能夠使學生的自尊、自信、愉快、驚喜等情感因素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積極的體驗

1.恰當運用誇張的肢體語言

教師的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輕輕的拍肩動作,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肯定。學生更喜歡與教師共同創造合作,學習興趣也得到加強。物有優劣,人有長短。避其短靠批評,揚其長賴表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自信心、進取心,不屈不撓,不卑不亢等良好品質,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培養下發展和形成的。馬克·吐温説過:“一句好聽的讚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個月。”這些誇張的話體現了“表揚”的魅力之所在。因此每當學生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或是做對了一道題,我都會誇張地豎起大拇指表示讚揚。

2.糾錯教學中誇張藝術的運用

糾錯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但許多學生由於思維定勢往往對此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使得教學批評收效甚微。此時,教師可藉助於誇張藝術,不直接地否定學生的錯誤,而是沿其邏輯引申發揮,在放大其錯誤實質的同時,促其自省,從而達到知識自我內化的目的。

讀《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有感 篇24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

處於小學的學生本身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而且他們的理解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這些共同的因素決定了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引導學習工作。而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提問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並且,課堂的提問實質上依然是教師的知識傳授。同時,又能夠在師生的交流中完成彼此之間的情感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當然,這種價值的最終實現需要藉助於教師在提問中所使用的語言藝術。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語言藝術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提問能夠完成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對於小學生來講,其課堂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而數學課程又是令學生頭疼的一門科目。因而,在數學課程的學習上更容易出現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而課堂的提問顯然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在這種形式之下,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學習效率也會提高,從而慢慢進入數學學習的正常軌道之上。而一旦學生能夠以正常的心態進入學習的狀態,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也會被激發出來。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對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其次,提高學生的活動熱情。課堂本身是具有很強的嚴肅性的。這種嚴肅性雖然能夠讓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產生重視。但是同樣,過於單調的氛圍卻讓學生慢慢進入數學學習的疲軟狀態。而課堂提問卻能夠召喚學生進入良性活動的狀態中來。而且,當這種互動具備了穩定性之後,學生會形成提問或者詢問的習慣,並慢慢促使他們在數學的學習中表現自己真實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活動,也必然會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這對於幫助小學生解決人際交往的問題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最後,提問能夠維持課堂的正常秩序。在小學課堂中,由於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因此,在面對他們所不喜歡甚至不適應的數學課堂中,很容易出現開小差和交頭接耳的現象。而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中安排提問的環節,看似令一學生措手不及,實際上卻也是讓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方法。這樣一來,不僅數學課堂的秩序得到正常的維護,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由此可見,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環節的價值,也要真正理解提問的語言藝術內涵,這樣才能夠保證課堂提問效用的最大化發揮,也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明確目的,確定提問順序

相關研究證明,教師在提問環節如果能夠完成連續的提問,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如果問題得以以有序地方式進行有效提問,那麼就能夠使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認識問題。另一方面,連續的提問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同時也會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個更深層次的互動。由此可見,教師如果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提問順序,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而要真正完成這一具有完整意義的連續提問,教師就必須注重兩大問題:問題的重點以及問題的層次。換句話説,教師必須完成一個具備目的性的,有核心的連續發問。當然,這一核心問題的存在價值並不是讓學生形成客觀的記憶,而是幫助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內容的回憶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以認真的態度精心設計核心問題,同時要保證問題求解的有序性。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核心問題必須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並能夠達到激發學生思維和討論慾望的目的。把握問題切入點 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環節時,應當準確把握問題的切入點。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的節奏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而要達到這種精確把握,教師可以豐富設計問題的方法。

其一,設計生活情境問題。例如,在學習《加減法》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在體育課上,小明發現自己的前面有6個人,而自己的後面有4個人,那麼請問小明所在的這一豎排一共有幾個人?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可以同樣以設置情境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的規律。具體的情境內容如下:“有學生a、b一同去看望教師c,(a+b)*c,然後這兩個學生分別同教師握手可以得到:ac+bc,那麼請問教師c握兩次手的.做法正確嗎?如果學生a先伸手,教師c卻先於學生b握手,即結果是a+bc,那麼請問教師的這種做法對嗎?結果很顯然,在後一個情境當中,教師c的做法是錯誤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給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並用式子表示出來。對於初學乘法分配律的小學生來講,其意義和結果都是很難掌握的,但是通過教師對這一式子進行情境的加工設置之後,很顯然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分配的“內涵”。由此可見,在這樣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又在學生理解範圍之內的情境問題設置,不僅能夠簡化教師講解的任務,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形成完整的認識。

其二,以教材知識為切入重點。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陷入了提問的誤區,在這種誤區之內,教師過於頻繁地向學生髮出提問,不僅讓學生產生過度的緊張而形成排斥心理,同時可能因為問題過多和過雜,讓學生對於章節內容的學習形不成主次印象,造成課堂的無重點。而且,高密度的提問,會造成教師成為課堂的完全主導,而學生卻成為被動的回答,長此以往的發展下去,學生的思維勢必受到激發的限制。因此,教師必須掌握好問題的提問數量。尤其是,在知識日益增長的今天,教師必須有一個問題提問的標準。而這一標準實際上就是教材。教師可以以逆向思維的方式,讓學生明確自己需要掌握到的重點。這樣教師才能夠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豐富問題特性 任何一個問題的設置都必須具備鮮明的特點,這既是小學數學課堂提問中語言藝術的要求,同時也是讓學生對問題印象深刻的必然。因此,教師要想提升問題的效能,就應當豐富所設置問題的特性。一般來講,問題可以具備以下幾個特性。

其一,聚焦性。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沒能夠正確回答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重新聚焦的方式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陳述,以告訴學生他們的回答不正確的原因。例如,在學習《質數與合數》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四個相同的正方形能夠拼成幾個不同的長方形?”當學生回答是一個時,教師也可以繼續深入解釋,四個小正方形能拼出的這一個長方形其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對此,學生可能會提出疑問,只能是一個長為4寬為1的長方形?而不是邊長都為2的正方形?這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長方形。之後,教師就可以繼續重複問出這一個問題。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能夠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了。

其二,解釋性。這種性質的提問一般是教師需要學生對自己的解答方式進行進一步的解釋的時候,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問題解法。例如,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中,對於25+8=?學生會使用計算器、數小棒等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問是否還有用別的計算方法計算的同學。例如,學生説使用分加:先將25分成5和20,然後讓5和8先加,算出結果是13,再計算13+20=33。在數學中,一道計算題往往會有多種計算方法,所以,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説出更多的計算方法,並讓學生對自己的問題進行解釋。這種提問方式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還能夠形成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教學方法。小學數學課堂應當本着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理念,不斷豐富課堂提問的語言藝術特性,以幫助教師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克服數學學習的障礙,並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