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心得範文

論語心得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9W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心得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心得範文

論語心得範文1

這個暑假,我仔細閲讀過了《論語》,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孔子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幾千年來,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所謂的聖人,賢者。他的《論語》讓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諦,也讓我明白了學習的奧祕。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是“禮”的根本內容,是道德倫理觀念的基礎。仁者,愛人也,為人處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能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論語》中記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刃,則以學文。”只是孔子在教導學生們説:“同學們,任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要謹慎。”其次,做人誠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説: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麼值得可信的地方呢?人沒有了誠信,將寸步難行,所以,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樣,我們才將會成為一個有誠信的人。

“禮”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禮”是西周以來上層建築的集中體現,它是用來維護上下尊卑關係的。因此,孔子對春秋末期的“禮壞樂崩”抱着惋惜的態度,把破壞禮的行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禮”就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禮”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則,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我們應尊敬她們,對她們的教育,我們應認真聆聽,保持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習慣。

“知”是孔子思想的精華,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他提出反覆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從中我也明白了,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用於開闊出新的知識,使自己的學識更加豐富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中還包括學習態度的問題。他認為學習的態度就應該是老老實實的,不懂就説不懂,努力學習,他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自己就是這樣,不恥下問,由於孔子抱着這樣的學習態度,他的知識在當時就比別人豐富。再有,孔子教學也比較注意“因材施教”。《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説: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義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想説而口裏不想説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交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免、能由此推出其他三個方面,就讓它自己去想。孔子就是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去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

從《論語》中,可以學到許多做人學習的道理。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做一個正直,謙遜,與人為善的人。《論語》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感悟,感悟孔子精深的大智慧。

論語心得範文2

從前,因為各種雜事,從沒有靜下心好好翻看一本書,都是零零碎碎的讀些隻字片語,自從參加了讀書協會,在大家的影響下我開始認真的閲讀一本書。在這個寒假,我翻閲了一本影響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鉅著——《論語》,這讓我受益匪淺。

從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大家能知道,西漢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成文了中國的正統思想,而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成為了那個年代道德思想的標準,直到清朝末年。在這兩千年的學習中,論語已深入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骨髓,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中紮根繁衍。但從歷史中,我們獲知,這兩千年統治者更多的還是將儒學和《論語》作為一種統治工具,運用論語中的“禮,仁,忠,孝”來禁錮人們的思想,加強自己的統治,所以,在我們要推翻封建統治時,就必須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鎖。《論語》自然是首當其衝。從這個意義上説,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確的,打得很好。但當時的侷限,全盤的否定,也使得中國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拋開任何歷史偏見來閲讀它時,你會發現,他藴藏着幾千年,我們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獲知的大量智慧結晶,這些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是一份及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就《論語》本身來説,他不像西方人的思想著作,在某個問題上做十分深入的分析,他的思想道理非常廣泛淺顯。對於讀慣西方哲學、神學著作的人來説,孔子的思想可能會太散亂了,沒有一定的系統。然而在細細的品味中,你會發現,“聖人”所説的都是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有着非常強的實踐性,生活性。這也許就是我們中國人的道德思想特點,重實踐不重理論。就像老子説的“聖人行不言之教”,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論語》中看到的,都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論和日常的瑣事,然而,就是在這些平凡的言論和日常瑣事中,藴涵了泱泱五千年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

在讀書協會的講座中,我聽到老師説:《論語》就是譯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書。這讓我感觸很深: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所以,閲讀《論語》要和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我們才能從實踐中去真正感受《論語》中的精髓。

打開《論語》,我就像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一帶聖人——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也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作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這樣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然而,從他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答案是肯定的。這讓我對自身的淺薄感到慚愧。

從孔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學術並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客觀規律,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真諦。作為有限的“人”,卻投入到探究無限的“人”之中,這也許就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吧。

作為一名教師,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也能偶爾感到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當探究出新的內容後,原來的舊的規律就被打破了。在閲讀了《論語》後,我才發現幾千年前,孔子就已經把話説得很明白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它的意思是“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原來,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侷限在教學,我想在孔子的言論中已告訴我們“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道理。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學。

記得有一次課堂上,學生對於我提出的一個歷史問題產生了疑惑,根據他平時看的電視,他不贊同我的觀點。當時,他開始在座位上和旁邊同學,竊竊私語。他的行為已經違反了課堂秩序,我很生氣,所以,立刻點名批評了他。他很不服氣,課後在和他的交談中,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有錯。在讀了《論語》後,我發現,在教人求真的時候,我的錯了,我沒有真正的好好的去了解這個學生,從他的行為,可以看出,他是喜歡歷史的,而且願意學習,因為只有認真學習了,才會真正產生疑問,而我卻只看其一,而不看其二,做了錯誤的決策。

教師教的是“人”,這不是一成不變的客觀規律,而是千變萬化的事物。從《論語》中我明白了,對待人不能墨守成規,如果那次事件中,我能在課堂上對他的認真加以肯定,對他的行為給以提醒,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感自己對於世界的渺小,深感自己行為的諸多缺失,但從《論語》中,我不斷找到新的自我,不斷成長。我深信《論語》是一本值得我們細細品位的好書。

論語心得範文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論語·學而》“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

大意是:曾子説:“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別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温習了嗎”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應當時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覺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有沒有對家人或別人撒謊;有沒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沒有做到給自己一定的懲罰。這樣,就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原句有幾點要注意,“忠”字代表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信”字,有兩種含義,一是誠信,二是信用,這也是我們現在為人處事立世之根本。

朱熹這位大儒家學者加註:日醒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起源,講究修身。《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裏面所講的就是以修身來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願意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人如果能做到日三省,則能成就大業。

論語心得範文4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宏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絢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唯恐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才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安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示着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當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當存有嫉妒之心。假如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當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準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進展日新月異的今日,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裏面所説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伴侶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專心温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説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假如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着用歡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很多同學也像我説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苦痛的事情,假如他們讀了這句話肯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説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信任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論語心得範文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論語》中的名言,我們為何不以它作為我們的座右銘,時刻告誡自己應當謙虛,取他人之長處,補自己之短處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習時要不斷温習和自習,用這樣的姿態去感悟得到知識後的快感。遠道而來的朋友來和你一起分享知識的快樂,別人指責你,你卻不會怨憤,這便是所謂的君子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事實求是。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學習,要懷以你最純淨的心來思考問題,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這樣,你才會學到你所要的知識,習慣於把自己矇在鼓裏,這樣的人不會有所成就。這便是對學習的態度。

論語讓我明白了怎樣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只要做好這一點,你一定會很受人歡迎,尊敬和愛戴。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則。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喜愛知識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做學問我們應當懷着以讀書、學習為樂趣的'心態來獲取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學什麼會什麼,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並且獲得成功。這便是學習的途徑。

孔子及其弟子編寫的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每句話都有更深一層的哲理,都是一條啟迪。我們如果多讀、多品、多看就一定會成為人上人。

讀罷《論語》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論語心得範文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一行行聖人言映入我的眼簾。對,今日,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言語簡略,卻是意義非凡,耐人尋味。

就如這麼一句話“温故而知新”,如此簡短几個字,卻是精確明瞭地概括了學習的精髓。這讓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節課後,我們會在自由活動課中複習當天重要又深奧的知識點,就在這時間中,雖説是自由活動時間,可在旁的幾個同學心血來潮,聊天聊得熱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學習效果是天壤之別。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在我們身上得到實際驗證。

而那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闡明瞭學習要講誠信的真諦。雖然能人懂得的學問很多,但也總會有“有所不知”的事情。這也正是我們平時講的通俗語“不懂裝懂就是飯桶”,這些自認“無所不知”的人錯失了“求問”的體驗,不懂謙虛並耐心地向比人請教。正如“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嘛,這也反襯出那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話在中國是家喻户曉,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這樣做呢回想我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不懂“問”的意義,只是上課專心致志地聽講,課後温習一下了事,沒有真正領悟到“問”問題的重要性,害得我沒有完全跟上老師的節奏,甚至有些知識還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師的步伐。直到二年級,我漸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需要調整學習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會課後抓緊複習,虛心請教老師或同學,很意外,成績在班上從前二十名衝到前十名。三、四年級,我發現學習越來越輕鬆,成績也顯著提高,每次考試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嚴謹的求學態度也被後人所稱道。同伴間的學習,各有特點,也總是各有成就,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然而當今社會,總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結果只能導致沒有任何發展。

《論語》這本書膾炙人口,教會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成為有學問的人,全面發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為父母效勞,為國家做貢獻,讓讀者受益匪淺,你願意讀一讀嗎

論語心得範文7

這個暑假我過得頗有收穫,因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倫之樂的日子之外還能有時間讀讀書,看看電視。其中在CCTV10的百家講壇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莊子》,自己也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細細品讀。

一直以為讀《論語》需要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和耐性,也覺得自己沒有興趣去讀那樣“過時”的書。然而在學校開展《論語》導讀之後,老師們開始了讀《論語》的熱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講壇”的節目後被專家、學者們的淵博學識和娓娓道來的易懂並且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所感染。於是我也就開始了讀《論語》,並有了一點點的收穫和一點點的心得體會。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它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有着實際的意義。書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讀了《論語》我才知道了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我們説孔子是聖賢,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説某某人非常君子。作為一個教師同時也是一個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説的“君子”靠攏、看齊,同樣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學生,影響我的學生!

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當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學生討論過何為君子。他謙虛地説“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憂”,就是説,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與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知者不惑,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子所説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孔子曾經説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一個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應該有培養國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職責。就如馮校所説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僅要教授給我的學生專業知識,還要着重注意培養他們的高尚品格,做一個文明人,現代人!

以上是我讀《論語》後的一點體會,在往後的時間裏我更會抽出個人的休息時間再慢慢品讀它,領會、學習裏面的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進而去影響我的學生,使之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性格、品質。

論語心得範文8

何謂君子有人説,氣質高雅的就是君子。這沒錯。但是,風度翩翩就一定是君子儀態端莊就一定是君子甚至,故作矜持也能算作君子咯

我覺得,君子不僅是體現於外在,而是一種自然的心境。而成為一位君子最重要的一點,我想在這裏談談寬容。

記得有一個小故事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着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着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説: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像聽到老禪師此話後,他的徒弟的心情。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這是一種多麼寬容的無聲的教育,卻可使他受益終生。

有時候我們就該以一種寬容的,温和的態度去對待他人。我想這是一種君子的態度。當別人傷害到你的時候,也許你會悲哀,會憤怒。但過後轉念一想,這對你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對方只是無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呢這隻會讓我們承擔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負,最終無力地倒下。

如何使自己做到寬容

有個失戀的`女孩在公園裏傷心地哭泣。一位老者知道原因後不但沒有安慰她,還取笑她。女孩很生氣。老者説:你不過損失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損失的是一個愛他的人。他的損失比你大,你傷心做什麼,應該傷心的人是他呀。

永遠以一種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相信總有一天能夠峯迴路轉,柳暗花明。讓自己的心境變得平靜,祥和。這樣你就能夠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過自己的人了。

當你能夠真正擁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廣闊胸襟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正直敦厚的真君子。而那些被你寬恕的人,也會從心底裏敬佩和感激你的。

論語心得範文9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説裏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説:”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説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22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着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着小小聲的背。

論語藴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説,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現在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心得範文10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説,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典叢書,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容宏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説:“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現.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會玩出什麼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里糊塗.像我們現在這麼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麼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麼只如孟子説:“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覆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裏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論語心得範文11

孔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也被世界各國借鑑。而《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書裏的很多觀點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指導意義。從學習到修身,從安家到治國,我們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真理。這裏我想談談我對《論語》中的講學的讀後觀點。《論語》中首要呈現的一個觀點就是人要學習,它從二個方面闡述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

首先,要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論語》開篇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後多温習是一件多麼讓人高興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樂意去學,這樣才能得到最多的收穫。這些學習的觀點是最純樸的學習的觀點,它體現的是學習的最本源。人們以這樣的心態來學習,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更可以達到修身的目的。反觀現代人的學習,更多的是脱離了學習的`本源,體現的是學習的功利性。人們選擇學習什麼,往往是看這樣的學習是否有用,是否對個人的職業發展有利,而忽略了個人愛好。所以,現在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高分低能的人,他們是學習的尖子,卻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個人學習規劃中,不妨在有知識學習規劃的同時加入讓我們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應該是我們最樂意學的內容,它們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收穫。

第二,學習要有恰當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光學習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學習要謙虛,會就會,不會就不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我們要學會取長補短。《論語》中論述學習方法的言論還有很多,在此不贅述。這些言論對我們的學習太有用了。學習之後要多複習,學習要不恥下問,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學習要多思考等等觀點不正是我們常告訴學生的學習方法嗎。在這些恰當的方法的指導下學習,學習必定更有效率。

《論語》中闡述的學習的觀點,句句經典,字字值得回味。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在全民學習的熱潮下,我們是否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學習的目的,我們是否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該如何學習。學習不該只給我們帶來知識,我們要享受學習的過程,收穫知識的同時收穫快樂和人生。

論語心得範文12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一本書,寒假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書,書中有很多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孝敬長輩……孔子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希望我們在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學而不思那麼罔,思而不學那麼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教育人們做人要講誠信,説到就要做到。

書中還有許多道理,我現在還搞不明白,但我相信,隨着自己不斷的長大,我會領會到其中的思想,對我的`成長會產生重要,我還會繼續看這本書的。

我們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論語》。我們知道,《論語》是經後人而成的。如果後人的時候略去了“公西華曰”後面的一段,並且把“子路問”和“冉有問”分成兩段放在兩章中。我們會得出什麼結論?

是《論語》前後矛盾,還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覺得大多數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擬大。我覺得這個例子可以比擬好地説明我前面所説的“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問題。

我覺得把握好了上面這個原那麼,我們可能解決對好多章節理解上的問題。我們就再多看幾個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那麼不威,學那麼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那麼勿憚改。”

論語心得範文13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瞭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裏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思,然後明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説,今天我們重温《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心得範文14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為政篇第二里説: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穫;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説: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説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説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裏説: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節儉,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能夠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能夠用來打草稿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論語心得範文15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論語》,個人收穫良多,受益匪淺,讓我學到了許多處事的智慧,更加堅定了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感謝各位老師,是你們的學習精神,激勵我一直奮力前進。

人生一世,或志於仕,或志於士,或志於市,或無大志,快樂自在,平凡而真實,了過一生。如何為人,為君,為官,為師,為父,為子無論在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立身於世生活中有了疑惑,如何應對解決通過學習,從《論語》中找到了答案。

一是懂得了如何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聖賢教導我們學習要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不能合理有效的運用知識,就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的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會精神疲倦一無所得。

學習是伴隨一生的事情,一定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學習,“吾日三省吾身”,知過改過,遇事善於思考,“不怨天,不憂人”,不盲從,不懈怠,切勿“道聽而途説”,學會明辨是非,時刻保持一顆淡定平靜的心,沉着應對。

二是學會了當下行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總在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生命的價值,空想是沒有用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時刻警醒自己,想做什麼事情就要立刻行動,不能猶豫不決,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會離夢想進一步,只想不做,將一無所成。抓住現在,活在當下,從現在開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從而實現人生的夢想。

三是明白了尊德守禮。

“不知禮,無以立也”。禮,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係並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禮”,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禮,“禮之用,和為貴”。時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要明禮,知禮,守禮,以禮相待,互尊互愛互諒,這樣才能和諧相處,從而促進心靈和諧,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四是堅定了誠信待人。

子曰:“民無信不立。”誠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一個誠實的'人,因為有正義公理作為後盾,所以能無畏地面對世界,大多數人都會信賴他,並取得長久不衰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真誠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於世。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為人之道,立身處事之本。“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心存敬畏,不自欺,不欺人,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五是涵養了仁義道德。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具有強大力量,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根基。有些人追求金錢,有些人追求道德。有些人死後如過眼煙雲,轉眼即失,有些人死後仍活在人們心中,雖死猶生。作為一名公職人員,要時刻把政治品德、個人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胸懷仁愛之心,將仁德之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無私奉獻,利益社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依道而行,不斷糾正錯誤的認識,改掉不好的習慣,化掉自己的脾氣,清除心中的怨氣,尊德守禮,敬天愛人,孝悌誠信,成己達人,相信每個人都能夠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