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辭賦精選 > 辭賦《石澗記》原文及賞析

辭賦《石澗記》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9W 次

《石澗記》是中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一首散作品。文章着重寫石態水容,寫澗中石和樹的特色,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鍾情山水的情懷。下面一起來欣賞下!

辭賦《石澗記》原文及賞析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於兩涯。若牀 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 牀 十八九居之。交 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牀 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牀 ,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 椅的空地。交 織的流水,指激撞的水聲,皆在牀 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 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裏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裏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遊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賞析】

石澗位於今天的永州市芝山區南津渡辦事處諸葛廟村第三組。柳子從東南邊的石渠民橋向西北步行,在“土山”的北面找到了“石澗”。這個“石澗”,也就是今天俚稱“澗子邊楊家”北面的溪澗。《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的最後一篇,它緊承《石渠記》之後,描寫石澗一帶的石態水容。文章描寫石澗,作者是以石渠作為參照物,來表現石澗獨特的風光。對於石渠,作者重在描寫它那迂迴曲折、不屈不撓的流水;對於石澗,作者則是全方位地描寫它那優美的景色,流水、巖石、樹木、岸上、岸下等等,聲色具備,繪影繪形。

在平常人看來,這是一條極為平常的石澗,它既無險壑奇石之趣,也無激流飛瀑之觀。但在柳子的眼裏,因感情傾注,慧眼獨到,故小小石澗無一不成景,每一景緻無一不奇妙。這就是柳子筆下獨有的永州山水。

文章在交代了石渠的方位後,着重於對石澗景色的正面描畫。先是總寫:“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用比較手法捕捉到了石澗水大的特徵。“亙石為底,達於兩涯”,直接描寫澗石特色,這一“亙”、一“達”,就將溪澗石底面積之大,石勢的不同尋常便躍然紙上。這裏所寫的是作者初到石澗,站立橋上所得的整體印象。然後分寫:澗石的奇姿異態“若牀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它們有的像牀,有的像正屋屋基,有的像碗盞杯碟,有的像門檻分隔內外,真是奇姿異態,趣味橫生。一連串的比喻,寫出了石澗尺幅千里的無限變化,突出了各具神采的石頭的靜態美。“水布其上,流若織紋,響若操琴”,澗水平布在石底上,流動的水面像織錦上的花紋,潺湲的水聲如跳蕩的琴韻,悦耳動聽,如痴如醉。這裏以形象鮮明的“織紋”和優美動聽的琴聲作比,突出了晝夜不輟的流水動態美和聲態美,構成了令人心動神搖的優美意境。正因為石澗的石和水具有這樣強大的魅力,不禁使作者產生了揭衣跣足去水中尋樂的濃厚興趣。“揭跣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牀十八九居之”。他們拎起衣赤着腳涉水向前,折斷樹枝,掃除陳枝爛葉,澗中可以排列十八九把交椅坐着。他們不在岸上休憩,卻要到水中尋樂,如此興致是何等的瀟灑。

“古之人有其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以踐履耶?”作者很自豪地説,古代的人難道有在這裏娛樂玩耍的嗎?後來的人還有追隨我的足跡到這裏來的嗎?不禁發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興奮之意,自得之情。當他們置身於石澗中,又一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在他們面前:“交織之流,觸激之聲,皆在牀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交織的水流,撞激的水聲,都在椅下;蒼翠欲滴的綠樹,龍鱗般次第排列的石頭,都蔭護着坐在水中椅上的觀賞者。俯仰之間的所見所聞,使作者深深地感受到這一泉一石的温馨。至此,“予”(我)的角色完全寄寓在石澗之中,心曠神怡,賞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