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詩三百首 > 《山中寡婦》杜荀鶴唐詩原文鑑賞

《山中寡婦》杜荀鶴唐詩原文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5W 次

夫因兵死守蓬茅,

《山中寡婦》杜荀鶴唐詩原文鑑賞

麻苧衣衫鬢髮焦。

桑枯廢來猶納税,

田園荒盡尚徵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

也應無計避徵徭。

  杜荀鶴詩鑑賞

《山中寡婦》是杜荀鶴的代表作之一。它像一面歷史的鏡子,折射出唐朝末年頻繁的戰爭和官府的橫徵暴斂給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藴含了詩人對廣大人民的深厚同情。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白描的手法,質樸無華地描繪出唐末社會的縮影,生動地塑造出山中寡婦的藝術形象。

首聯“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開門見山地交代出山中一苦難婦女守寡的原因、現行居住條件、衣着狀況和其容貌。她之所以守寡,原因是“夫因兵死”。但這寥寥四字卻包含了唐末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多少辛酸血淚和悲劇呵!丈夫已死,社會騷亂,為逃避“徵徭”,她只好躲進深山搭茅為居。

“蓬茅”一詞説明這一寡婦的居住條件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程度了。“ 麻苧衣衫”則寫出了寡婦衣着的粗 糙破陋。本來,她是勤於“桑柘”的養蠶能手,然而她不衣絲羅,卻要採野生的“苧麻”織“布”蔽體遮羞,這就更加顯示出其一貧如洗的困境 。“鬢髮焦” 是描繪寡婦容貌的特寫鏡頭。這裏詩人不狀寫其眼神的呆滯、臉色的菜青色,卻緊緊抓住鬢髮枯黃這一特徵進行渲染,就愈顯示出其營養之差、體質之衰、面容之憔悴。總之,首聯在白描中已經為讀者從外貌上描寫出一個居住簡陋、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的婦女形象。

次聯“桑枯廢來猶納税,田園荒盡尚徵苗”,是具體刻寫寡婦受苦的現實原因。這裏 ,“納税”是指 上繳絲税 ,“徵苗”是指徵收農糧税。賦税是統治階 級壓迫剝削農民的重要手段;農桑是古代人民主要的生產活動。由於戰爭的破壞,桑樹被毀,田園荒廢,而官府卻無視這一現實,還要照舊敲骨吸髓,逼賦催税。正是這種血腥的'賦税剝削,才使山中寡婦陷入了飢寒交迫的絕境。詩人對社會癥結的把握是準確無誤,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卓絕的膽識。

第三聯“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 主要描寫山中寡婦在賦税盤剝下的痛苦生活。吃的東西是“野菜和根煮”;燒的東西是“生柴帶葉”。寡婦住在深山,本不以野菜、燒柴為缺,然而如今她卻要咽菜“和根”,燒柴“生”而“帶葉”,這是什麼原因呢?只要細思之,這個問題是不難找到答案的。

既然全社會都為刀兵所苦,“桑柘”廢,“田園”荒,人民只好悉以野菜充飢,到野菜殆盡時,它也成了不可多得的“珍饌”,所以“時”而挖得就必然要“和根煮”食了。以燒柴而論,寡婦不是沒有斫得乾柴,而是為換錢繳納賦税,她把流血流汗砍得的乾柴都背去賣掉了。從寡婦“旋斫生柴帶葉燒”的情形中,我們不是更能看清封建社會中的“編席的,睡光炕;織布的,衣破裳”那嚴重的不合理性嗎?

尾聯“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是詩人對山中寡婦悲慘遭遇所發出的感歎,深刻地流露出詩人對封建統治者竭澤而漁式的“徵徭”的憤慨和諷刺之情。表面上,這兩句似乎是在嘲諷寡婦逃進深山以避“徵徭”的舉動,實質上是詩人進一步地揭露了統治者橫徵暴斂的無所不至,無孔不入。

這首詩通過對山中寡婦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把晚唐社會生產蕭條、民生凋蔽的景象巧妙地以藝術形式表達出來。

這首詩的語言也頗通俗、清新。詩的中間兩聯,對仗工整,與敍事自然諧和,渾然天成,由此更可見出詩人卓越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