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九年級上冊語文書文言文翻譯

九年級上冊語文書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18K 次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為大家分享了九年級上冊語文書的文言文翻譯,歡迎借鑑!

九年級上冊語文書文言文翻譯

  《陳涉世家》(司馬遷)譯文: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陳涉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休息,因失望而歎恨了很久,説: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不要彼此忘記。同伴們笑着回答説:你做僱工為人家耕地,哪裏談得上富貴呢?陳涉長歎一聲説: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凌雲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徵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裏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於是一起商量説: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説: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説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説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説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陳勝所説的正確。於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説: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説: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道: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裏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着吃,發現魚肚子裏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裏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着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夜裏都驚慌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的看着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卒,士兵們有許多願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説想要逃跑,惹軍官惱怒,讓軍官責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軍官果真用竹板打吳廣。軍官又拔出寶劍來威嚇,吳廣跳起來,奪過寶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並號令眾戍卒説:你們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誤了朝廷規定的期限,誤期就會殺頭。就算朝

廷不殺我們,但是戍邊的人十個裏頭肯定有六七個死去。再説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都説: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心願。軍隊露出右臂作為標誌,號稱大楚。他們築起高台,在台上結盟宣誓,用尉的頭祭告天地。陳

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吸收民眾參軍後接着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部隊去奪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佔下了。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羣眾參加起義軍,等到到達陳縣,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譙門中同起義軍作戰。守丞戰敗,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城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議事。三老、豪傑都説:將軍親身披着堅固的鐵甲,拿着鋭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秦王,進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就立為王,宣稱要重建楚國。在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譯文: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説: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説: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衞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説: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説: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衞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秦王氣勢洶洶的發怒了,對唐雎説:您也曾聽説過生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説:我未曾聽説過。秦王説:天子發怒,使百萬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説:大王曾經聽説過普通平民發怒嗎?秦王説:普通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着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説: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光芒衝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般白色的雲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怒氣還沒發作,禍福的徵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

秦王的臉色馬上變軟和了,長跪着向唐雎道歉説:先生請坐!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麼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卻倖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隆中對》(陳壽)譯文: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説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説:諸葛孔明,是卧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説: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説:

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裏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説: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説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着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説: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説: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説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出師表》(諸葛亮)譯文: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然而,侍衞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舍身作戰,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羣臣的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説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

評,不應該因人而有什麼差別。如果有營私舞弊、違犯法律和盡忠行害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陛下都應徵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獲得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將士才幹高的差的、隊伍強的,都能夠得到合理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歎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麼名氣。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裏來訪問我,向我徵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失敗,我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劉備)知道我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任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擔心不能將先帝的託付的事情辦好,有損先帝的聖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準備充足,應當鼓舞並率領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的本分。至於對政事的斟酌興廢,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重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聖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徵詢治理國國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説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