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出爾反爾成語故事示例

出爾反爾成語故事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95K 次

出爾反爾成語故事1

【成語】:

出爾反爾成語故事

出爾反爾

【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解釋】:

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説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説話不算數。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舉例造句】:

既然你已經答應幫助他,就應該盡力而為,不能出爾反爾。

【成語故事】: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説:“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 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着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説:“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裏堆滿糧食,貨庫裏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曾子説:‘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於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

出爾反爾成語故事2

成語解釋:

爾: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説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成語繁體:出爾反爾

成語簡拼:CEFE

成語注音:ㄨ ㄦˇ ㄈˇ ㄦ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出爾反爾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於責備反覆無常的人。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爾,不能讀作“ér”。

成語辨形爾,不能寫作“耳”或“而”。

成語辨析出爾反爾和“反覆無常”都形容常常變卦。但出爾反爾偏重在説話上;指説話前後不一致或説話不算數;“反覆無常”偏重在表現上;強調行為變化無常。

近義詞反覆無常、翻雲覆雨

反義詞説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

成語例子: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英語翻譯:go back on one's words

日語翻譯:前言(ぜんげん)を翻(ひるが)え

其他翻譯:<德>einmal so,einmal so <法>volte-face

成語謎語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成語歇後語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説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説:“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説:“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説過的話嗎?他説,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説:“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出爾反爾成語故事3

【注音】chū ěr fǎn ěr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鄒國與魯國發生一場戰爭,鄒國失敗,戰死了不少官吏,鄒穆公為此請教孟子,孟子告訴他“曾子説過:‘你怎樣對待別人,將來別人會怎樣回報你。’”鄒穆公回想當年鄒國鬧災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在全國推行仁政。

【出處】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責備反覆無常

【相近詞】反覆無常、翻雲覆雨

【相反詞】説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

【其它使用】

似有跡象表明,劫機者是在故意拖延,如在劫機當天,劫機者並未提出任何明確要求,後來又出爾反爾,使人感到劫機者並不急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個前汪偽人員,一個曾加入過三青團的傢伙,一個有傷風化、敗壞校風的毛頭小子,在眾多的老革命、老黨員面前,在莊重肅穆的大會上出爾反爾,翻雲覆雨,出口不遜,如此放肆!怎能不引起公憤和眾怒呢?

出爾反爾成語故事4

【釋義】:

“出爾反爾”這則成語的原意是你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怎樣對你。現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爾”指你,“反”同返。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故事】: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説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説:“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説:“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説過的話嗎?他説,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説:“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戰國時期,有七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為,當時就只是存在這七個諸侯國,其實呢,在這七個大國之外,還有許多的小國存在。發生戰爭也並不是只在大國之間,小的諸侯國之間也發生各種戰事。

這不,有一次,鄒國和魯國就發生了戰爭。由於鄒國比魯國還要弱小一些,儘管鄒穆公率領鄒國的軍民去抵抗,最終鄒國還是吃了敗仗。鄒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個人,而參加戰鬥的老百姓則一個也沒有死。在戰鬥的時候,他們像在旁邊看熱鬧一樣,根本懶得衝鋒殺敵。鄒穆公很不開心,於是,他就找了一個人發泄,可巧,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後來被中國人稱為亞聖的孟子。

鄒穆公問孟子道:“在這場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33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真是可恨極了!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我又難消心中之恨。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説話可是直來直去的,孟子説:“這不怪老百姓啊,這要怪您自己。”

鄒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驚不小。但是孟子沒有理他,繼續説:“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個國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這簡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裏啊。您想啊,當初您這樣對待他們,今天他們也以同樣的怠慢來對待您,您又有什麼可報怨的呢?”

鄒穆公咬了咬嘴脣,沒有説話。

孟子又繼續説:“曾子有句言,您聽説過嗎?”鄒穆公搖了搖頭。

孟子接着説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現在鄒國發生的事,不就是曾子這句名言的最好註釋嗎?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那要怎麼辦呢?”鄒穆公覺得孟子説的話還有點道理,便謙遜地問。

孟子告訴鄒穆公説:“這不難辦,您可以實行仁政啊,實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國家衝鋒殺敵了。”

【用法】: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我們可要講究親疏,着重情誼,辨明恩仇,不能那麼出爾反爾,此一時,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