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24W 次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

《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以《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本文的線索。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然後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經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所特有的那種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韻律、詩一樣的感情。

可以説,沒有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很難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背誦。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同時,我注意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我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如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一堂課我都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主線,我覺得作為教師,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通過每一次的查漏補缺,相信會使自己的教學更近完美。而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2

一、成功之處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閲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説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二、不足之處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3

反思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在10次教學評估中,全部獲得的一類課。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二、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三、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四、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4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學生。

我充分利用朗讀,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利用插圖,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單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採用“讀”、“説”結合。這一“讀”一“説”,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為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5

通過昨天的接觸,我就發現新學年我面臨的一班孩子都比較安靜。他們不是喜形於色,他們不會唧唧喳喳,他們不會歡呼雀躍。我跟他們談論什麼的時候,他們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腳的。

這樣的孩子們也很討人喜歡的,因為這樣的孩子學習的時候會比較塌實認真。但是,對於語文老師的我來説,這樣的孩子對上語文課還是不利的,課堂會顯得沉悶。

其實孩子們顯得安靜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張揚,其二是孩子們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給孩子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定位為,激發孩子們表達的慾望。

一上課,我就告訴孩子們,我喜歡的孩子們是什麼樣的。

一、侃侃而談。上課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能大膽地暢所欲言,想説什麼説什麼。課堂是大家的課堂,不是老師的課堂,不是部分學生的課堂。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權利和義務。能説就是勝利,千萬別害怕你説錯了老師會批評你,能説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進步。因此,孩子們,老師會給你們每個同學發言的權利和任務,因此,也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聲音給老師一個滿意的答覆。

二、專心致志。上課的時候,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儘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師也知道,你們還是孩子,你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會有整整的40分鐘。因此老師也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40分鐘都專心致志。但是,孩子們,你們必須儘量延長你專心致志學習的時間。因為,你們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升入初中,你們每堂課的時間會延長到45分鐘。孩子們,能力是逐漸培養的,因此,從這學期開始,培養自己聚精會神學習的能力。老師也會努力,使自己的課生動有趣,我也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給老師多提要求,幫老師進步。

雖然説,開課之前我滔滔不絕説了這麼説。但是,課堂上,孩子們依然比較沉悶。於是,我放慢了上課的節奏。每個問題,多讓幾個孩子回答問題,然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而且,我把問題放低了難度,讓問題簡單化。

於是,這堂課,只能聽見我在教室裏不停地説:“很好!”“不錯。”“你考慮的很全面。”“真厲害!”“你……個詞用的好。”“還有誰想説?”“誰能大膽的舉手告訴老師?”“我們男同學和女同學比一比。”“我們四個小組來比比。”今天,我幾乎用盡了讚美之詞。

整整兩堂語文課,我根本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只帶着孩子們品讀了部分段落。下課鈴聲一響,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聲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説了兩堂課。此時我只想牛飲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我通過觀察,我已經發現了班上幾個願意表達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選舉班幹部的氣氛,今天要活躍多了。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鼓勵和讚美,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在課堂上願意説,也能使他們在生活中變得自信。

我知道,這條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儘管走得很累。既已選擇,就該堅定!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6

聽了鄧愛靜老師的《巨人的花園》一課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講授《山中訪友》一課時的情形,覺得自己在語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學做得實在不夠。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説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一連用了四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敍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聽鄧老師講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時,鄧老師沒有停留在學生的語氣的指導上,她還指導學生:“巨人在説這話時,會有怎樣的心情?會有什麼神態、動作?”指導學生朗讀這樣細緻、到位,天長日久,學生的朗讀水平怎麼會不提高?想想自己當時講到此處,如果我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就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就體現得明顯、到位,語文的工具性將得到體現了。

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説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如果當時上課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只顧得讓學生感悟作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情了,忽略了對錶達方式的學習。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為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説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説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説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如果真是這樣,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7

《山中訪友》一篇構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敍述方式獨具匠心,採用想象的手法與自然界的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等朋友們互訴心聲,動情的敍述營造了一個活潑、跳躍的童話世界。文章靈氣飛揚、新奇豐富而符合現代孩子的審美眼光,相信學生比我們更容易接受、吸收這種構思方式。

果真課堂上孩子異常活躍,抓住孩子的靈性,釋放在語文課堂將是一堂語文課最成功之處,所以我努力讓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發現美

1、導課時從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後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出,要學會發現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去山上游玩,你會發現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2、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我覺得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那麼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而且孩子們對於山是那麼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3、然後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於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雲、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在本上畫。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新的那點內容就是興奮點。學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着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寫是本節課學生展示的第二個展示,孩子們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試着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着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吧。這裏的設計開拓了學生思維,展示了他們的天性與靈性。

2、批註是教學在本節可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我教孩子批註,並在本課作了很細緻的講解。感覺收穫較大。

四、不足

1、六年級了有一部分孩子調動不起來了,發言面在縮小心情不好。

2、批註時有個別學生做得不好、

3、讀時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8

1、課前收集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因為剛開學,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就佈置他們查閲了一些有關大自然的圖片資料,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將圖片打印出來,貼在四周,為學生營造出置身於大自然中的情境。

2、導入激發閲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説:“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上課伊始,我出示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板書課題《山中訪友》,隨即提問:“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趕緊道出了心中的疑團。所以,當我叫他們自由閲讀課文,解開謎團時,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間,領悟作者感受

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學生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4、有感情朗讀背誦,昇華感情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表演,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未完成。還有,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帶着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象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想,這次學習活動會更好,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9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學生。我充分利用朗讀,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利用插圖,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單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本課教學時,自我感覺不錯。我認為課堂上體現了以下三個特點:

一、重視閲讀興趣的培養

為了使學生喜歡閲讀,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許多激發閲讀興趣的方法。比方説在指導第3、第4自然段的閲讀中,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配樂和課件再現情景的方法,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讓他們對閲讀課文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閲讀中,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視讀的層次性

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課文。

三、重視讀中積累

我在平時特別重視讓學生在閲讀中積累好詞好句,語文本身就是需要長期積累的一門學科。要讓學生在平時閲讀的同時多動手動腦記錄下喜歡的好詞好句,必要時候可做批註。日積月累語文的作文水平以及遣詞造句水平不知不覺上了一個台階。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0

教材分析:《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尤為重要。

反思: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在分析課文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到自然界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要説的話,學生有的把電線杆想象成五線譜,小燕子是音符,嘰嘰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對樹説:“你恨人類嗎?人類製造出廢舊污染空氣,讓你呼吸,人類還砍伐你,你為他們付出了那麼多,結果遭此厄運,你不難過嗎?”聽着學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時也產生了幸福感。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更應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想象力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證實,凡是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大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好奇心,有學習研究的熱情,也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力,而且勤奮樂觀,因此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1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現將自己教完這篇課文後的反思如下:

一、課堂構建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台

課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來的激情,親切到位的鼓勵性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樂意與老師交流。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通過聽、説、讀、寫各種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這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

二、感悟語言,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

本課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便注重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學生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我以這句為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學困生。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2

那天去上課,學生都問我,加了星號的文章我們該怎麼學呢?我對同學説這些是選學課文。既然給了我們選的權力,我們就有權力按照自己喜好來選擇。啊,我們的權力這麼大啊。同學們一下輕鬆起來。

他們討論了一下,選中了《山中訪友》。

“今天我們就聊下朋友的話題吧,大家都數數自己有多少個好朋友吧!”然後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出,要學會發現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去山上游玩,你會發現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而且同學們對於山是那麼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着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

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後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於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雲、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中對這些景物的擬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寫句子。

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新的那點內容就是興奮點。美術和散文的結合,引起了學生特別的興趣。

最後我讓同學們看着黑板上的圖畫,讀出自己仿寫的句子,然後大家評誰畫得好,誰仿寫得好,當掌聲和興奮的眼神迎來下課的鈴聲的時候,我知道我開心的度過了一節語文課,同學們也開心的度過了一節語文課,或許,他們並沒有掌握太多的內容,可是我知道,在這堂課裏,他們是真正喜歡語文的。

我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教不了太多的東西給學生,就讓我的學生喜歡語文吧!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文學作品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基於這點,《山中訪友》一文的教學目標定為:尊重文本,突出欣賞,強調語言品味,重視聯想和想象,注重閲讀的過程和方法。從整個課堂情況來看,本課的這些教學目標基本能一一落實。

綜觀全課,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精心設計流程,鋪設對話梯度:

本堂課中,把教學流程設計為:先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語言為支點,以誦讀為抓手,發揮聯想和想象進行仿寫,進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實現學生與文本、教師、作者等的多重對話。其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個性美讀、模仿寫作這三個環節上。在這裏,品味語言就是發現、咀嚼語言之妙,個性美讀就是感悟、欣賞語言之美,模仿寫作就是觸摸、習得語言之本,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之上。如果説品味語言只是“明於心”的話,那麼個性美讀就是“明於口”,而模仿寫作就是“明於手”,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由模糊到清晰,從鑑賞到創造,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對話教學模式應有的效果。另外,隨着這三個教學環節的逐步展開,課堂對話的寬度和深度也隨之擴大。學生由着重於生本對話(品味語言)轉到着重於立足文本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作者的對話(個性美讀),最後開始與大自然、與自我對話(模仿寫作),整個課堂教學就這樣呈階梯式對話進行,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逐步深入。

2、巧用音樂背景,創設對話情境:

馬克思説:“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着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像教學《山中訪友》這樣的美文,就巧妙地選用了三段優美的音樂,確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上課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樂,這段鳥兒歡叫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形成了閲讀期待。而學生的閲讀期待越強烈,與文本的衝撞就越激烈,在與文本對話中的收益也就越豐富。在品味了文章優美的語言之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個性美讀,放了第二段音樂,音樂與朗讀的有機結合,既愉悦了師生的身心,又讓語文課在審美中進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寫作時播放的第三段音樂,彷彿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妙的大自然中,較好地拓寬了對話的空間,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觸動了學生的情思,筆下的仿寫作品也越來越精彩。

總的來説,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要想使這個過程精彩紛呈、師生教學相長,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是極為重要的。雖然本課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教學像《山中訪友》這樣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表達美好的情感的散文,採用這種多讀、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對話的教學模式實在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4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上好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對於整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是至關重要的。經過暑期的培訓,我有了很大的收穫,也更新了自己的理念。所以為了上好《山中訪友》這一課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查找資料、備課,力圖讓學生能有新的感受,能提高對語文課的興趣。下面談談我上這節課時,感受比較深的幾個環節。

一、美文美讀,帶學生走進美的世界。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為了讓學生能從心靈上體會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課件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並伴以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的視覺、聽覺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因此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三、感悟語言,給學生灌輸寫作方法。

“山中訪友”從題目開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萬物當作人來寫。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因此,這篇文章是學生學習描寫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從始至終都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這一句時,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句話寫得好嗎,好在什麼地方?”學生能夠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以這句為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這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很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一節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要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還應該讓學生能夠身心愉悦。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課堂關節不夠緊湊,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等。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5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至第三自然段,我們會猛然發現作者通篇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將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資料以及結構。之後是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裏體會到了?”。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學生在默讀、彙報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運用了許多優美的修辭句子。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的同時,一併讓學生體會當中的表達方法特點。在第一課時裏,我就讓這兩個問題作為主線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資料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表達方法的特點。

在第二課時中,重點在於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與聯想表達情感的,以及體會句子的美妙之處。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説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本來能夠引導學生:“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當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就直接將想象這種表達方法跟他們講了,而側重點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時還會到林子裏去和朋友們做什麼?”或許是缺乏前期對錶達方法的深刻理解,導致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展不開。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然後再學以致用,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