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通用12篇)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8W 次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通用12篇)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敍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説,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緻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佈置了觀察提綱:

(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麼印象?

(2)對着那爬滿一堵牆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弄明白的是什麼?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後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於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麼樣在牆上爬的,我製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一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説説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台。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聖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聖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感受?葉爺爺為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説説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説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説出怎麼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才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自由説)

(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説明了這種關係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説説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説)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還算可以:

1、學生通過課文內容完成爬山虎的腳的繪畫工作,並且培養了他們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畫爬山虎的腳時,學生能夠真正的動手去畫,體現了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

2、課文在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前後用了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開始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後來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我把這兩個比喻句提出來,讓學生體會爬山虎的腳在生長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且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比喻句用得準確,恰當。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進行段式訓練,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寫的作品給大家展示,共同進步。

當然,我覺得以下幾點不足:

1、首先是在兩分鐘訓練時,並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使學生讀詞的聲音很小,在剛上課時,我檢測學生對於字詞的掌握情況,發現個別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字的讀音,這就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把讀準字音作為重點內容,對於個別學生要進行鍼對性的指導。

2、根據我聽課之後的想法,我認為在畫圖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能夠畫出準確、恰當的爬山虎的腳來。既可以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快樂感,在這一點上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

3、有部分知識點講的不是很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一腳一腳”是否可以替換成“一步一步”時,並沒有給學生講出來,這個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向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我還不能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的講解。

4、根據其他老師的評價,讓我認識到了,要結合自己的想法去講,別人的課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備課不充分導致沒用的話語比較多,讓學生的興趣降低。

5、在分析課文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並沒有講出來,雖然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並沒人深入的為學生講解。那就是: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要寫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對於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課上我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我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説清楚,導致學生不理解。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聽課,積累教學經驗。

6、在上課的時候對個別學生關注的不夠,對於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時的教學時多注意。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説。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説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説、提名説。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2、反覆讀課文,結合掛圖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自讀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描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2、檢查反饋:

(1)讀了這一段,你有什麼收穫?

(2)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腳的?

腳的樣子、腳的形狀、腳的顏色

(3)提問:你平時注意過爬山虎有腳嗎?那麼作者是怎麼知道的?這一段哪一個詞語説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嗎?

(4)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快快學習第四自然段。

3、學生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要求分組學習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哪一些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1)找出寫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2)找出表示爬的動詞;

(3)自己試着演示爬的過程。

4、檢查提問: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什麼?

(1)指名演示爬,問: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你們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麼爬的嗎?

(2)學生找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

(3)提問:爬山虎是不是隻往上爬?你是怎麼知道的?

(4)小結: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往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才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看”。

過渡: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怎麼樣呢?

5、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

【學法指導】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

6、檢查反饋: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

從“沒觸着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了灰色”知道腳與牆有着密切的關係。

(2)提問: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説明了這種關係呢?

第一自然段。

(3)總結提問: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7、試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遷移運用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

顏色:嫩紅

觸——巴——拉、貼

作業佈置

必做【同步達標】:

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下來。

選做【創造實踐】:

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援植物,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動物會爬牆嗎?那有沒有會爬牆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會爬牆的植物。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並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説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麼?

B、這兩處地方有什麼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麼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麼?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麼?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在哪裏?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在哪裏?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牆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見過爬山虎嗎?知道為什麼把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嗎?(會爬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爬山虎的腳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2.檢查預習。

(1)字詞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漾”(yàng)“柄”(bǐng)是後鼻音,要注意讀準確,“隙”(xì)不要讀成(xī);拂(fú)不要讀成(fó)。

(2)識別字

(3)聯繫上文理解“舒服”、“均勻”的意思並造句。

3.默讀課文,並用鉛筆圈劃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分段。

提示:

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葉子

2.檢查討論結果並説出各段段意。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什麼?

2.小組討論:

(1)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長中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會爬牆、佔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五)講讀第二段

l.出示繪有爬山虎葉子的掛圖,指名讀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兒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

3.齊讀第二段,體會“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指導朗讀第二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指名讀。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1)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詞句。

(2)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麼?

(3)從哪一句可以發現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麼?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腳,想到了什麼?

3.小結: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緻入微的描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那滿牆的爬山虎。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2.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麼?

明確:

(1)觸着牆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2)爬山虎的腳能牢固地巴在牆上。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後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為什麼能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

(六)指導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並逐段背誦。

2.指名背誦。

(七).總結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祕密。

(八)佈置作業

1.用“舒服”、“均勻”造句。

2.課後3、4題。

(九)板書設計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 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敍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説説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説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觀察細緻。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閲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閲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 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説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閲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也可製作演示的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第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由學生自由彙報)

1、應注意正確書寫的字有:隙、漾、莖、逐、瞧。

2、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將預習中畫出的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來討論。着重討論空隙、漾、均勻、重疊、蛟龍、蝸牛、休想等詞語。

4、預習中還遇到哪些問題?(有些問題同學之間當時能解決就解決,有些可放在學習課文時再解決。)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讀讀課文,想想文章是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爬山虎的?(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爬山虎腳的特點等。)

2、理清文章脈絡。(第一自然段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和樣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寫爬山虎腳的特點。)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共兩句話,第一句講學校裏的爬山虎,第二句講家裏的爬山虎。)

3、這段中的哪個字最能體現爬山虎的特點?(爬)

4、齊讀第一自然段。

五、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着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一、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説一説。

2、屏幕(或黑板)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説説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詳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二、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向上爬的

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板書:觸 巴 拉 貼

3、在四人學習小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注意理解變與彎與貼的因果關係。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説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⑴ 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教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⑵ 評議剛才同學的演示。

⑶ 再讓學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⑷ 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説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⑸ 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牆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⑹ 熟讀課文,試着將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着牆的腳會變成什麼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着牆:板書:萎了

觸着牆: 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四、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説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聽寫詞語

六、拓展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説説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3、實地觀察爬山虎(如有條件),瞭解爬山虎的其他特點。

4、思考人類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腳攀爬的原理;或我們人類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關於爬山虎的腳的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討論和圈點批註等方式讀懂課文,提取文章信息。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疏通文章寫作思路,通過文章中的描寫想象畫面。

二、教學難點

讀懂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

教學方法

朗讀法、圈點批註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

上節課觀察了蘇軾眼中“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廬山,也遊賞了陸游筆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西村。這節課我們來了解一種植物,也就是爬山虎(板書“爬山虎的腳”)。這種植物很神奇,它有腳。大家也許覺得奇怪了,植物怎麼會有腳呢?如果它真的有腳,它會走路嗎?會爬行嗎?學習過這篇課文我們就知道答案啦!

2.整體感知

(1)讀對字音。

(3)快速瀏覽課文,標出段落,思考課文都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第二段、腳:第三四五段)

3.重點研讀

(1)為什麼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文章卻先用了一段來寫葉子呢?爬山虎的葉子給你什麼感覺?學生討論回答。

(3)接下來就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爬山虎的腳的?文章寫了爬山虎的腳的哪些方面?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4. 小結作業

總結:葉聖陶寫出這篇文章非常用心,他寫出了爬山虎腳的變化,説明他觀察了很長時間,而且觀察得非常細緻;他還知道爬山虎的腳扒在牆上非常牢固,説明他還用手嘗試拉一拉爬山虎的腳。葉聖陶不是植物學家,但是他經過細緻的觀察,寫出了這樣一篇關於植物的好文章,我們也要學習葉聖陶先生這種仔細觀察的科學精神,只有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才能寫出有真實感的好文章。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鋪滿、葉柄、蝸牛、蛟龍、嫩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具體表達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撂跤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用細心觀察和連續觀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並進行具體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教師提問:“你們知道這滿牆的植物是什麼嗎?”(生:爬山虎)“你結合圖片説説它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你重點説出了‘爬’這個特性”,人走路用腳,那爬山虎在牆上爬行也是要靠腳的,那它的腳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2、板書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葉聖陶老先生筆下的《爬山虎的腳》

二、預習檢測

1.檢測詞語認讀

均勻重疊痕跡鋪滿葉柄蝸牛(指名讀,讀的正確、聲音洪亮)

嫩莖蛟龍(指名讀,莖和蛟讀音容易出錯,你都讀正確了,真了不起!)——開火車讀

空隙藉助字義區分字音

2.寫字教學,學寫“逐”

a交流易錯點:一個漢字首先應書寫正確,所以我們先從易錯點交流,出示“逐”的甲骨文,象人(腳)在豕等動物後面追逐的樣子,解釋“豕”(“豬”的意思,三撇分別代表“突出的鼻子、短而粗的退”),所以你就不可以再把它的腿綁住了;三撇平行要等距

b交流主筆和結構:接下來,要寫工整和美觀,就從主筆和結構來交流一下吧,橫折折撇短為妙(和距離點的距離一致),平捺為主筆要舒展,讓整個字看起來更穩定。走之底的字要注意內緊外鬆,中間寫緊湊,豕和走之底的間距要小。

範寫;學生練寫;投影反饋,三星評價;再次修改。

【不一定非要按照先説易錯點再説主筆和結構的順序來交流,只要孩子將注意事項説到位了就可以了。田字格應再大一點,把“內緊外鬆”的特點凸顯出來。】

三、初讀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訓練用段意合併法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爬山腳的特點。

【本篇課文的文體是“狀物類”,狀物類文章應該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老師總結:你不僅概括地十分準確,通過你的回答,我們還知道你已經理清了課文的敍述順序,作者按照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再寫“爬山虎葉子的”,最後寫“爬山腳的特點”的順序來安排寫作,這樣會讓文章顯得更有層次。

四、再讀課文,品析文本

過渡:課文的題目叫《爬山虎的腳》,那作者是怎樣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的呢?

思考:請大家默讀課文的3.4.5自然段,圈畫出相關語句,並簡單寫一下感受。

【預設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總結:作者將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描寫的這麼具體,得益於作者在觀察的時候,非常(仔細、細緻)。是啊,細心觀察有助於我們發現事物的特點。(板書:細心觀察)

【學生直接抓到的信息是比喻句,也説出了細絲的特點-“細、和軟”,我在課堂上想引導所有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寫細絲時的語言,應該説:“孩子,你看看,這裏的細絲指的是什麼啊?”學生會説“爬山虎的腳”,那我順勢引導:“孩子,你再找找,寫細絲的詞語還有哪一些?”,隨着這樣的引導,最後再來總結,原來這一部分是在寫爬山虎腳的形狀。而我當時,心裏太急切想讓孩子説出這一部分是圍繞着什麼來寫的,所以,在引導的時候不夠順暢。】

通過閲讀我們知道,這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原來它的顏色是“嫩紅”的。你們看,爬山虎的腳多麼惹人喜愛啊。

想象畫面朗讀:讓我們帶着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段話吧!齊讀

【預設二】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總結:①“巴”:用手演示,理解“巴”-緊緊地黏在牆上,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腳有很大的抓力、很牢固。怪不得,在生物學上,爬山虎的腳有一個叫“吸盤”的專業名字吶。“拉”:有力量,如何完成這個動作的?細絲由直到彎,表面上看是縮短了距離,實際上是產生了一種拉力,使嫩莖緊貼在牆上,作者用了短短的兩句話就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過程還原在我們面前,源於他巧用動詞。【課前老師讓你們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我收到了兩幅不一樣的圖畫,你們看一下哪一張是正確的?先找一下兩張照片的不同,再次閲讀文本,找一找不同的原因是什麼?】為了突出爬山虎腳的這些特點,我們在朗讀的時候應該是怎樣的呢?——指名讀——同學點評,重讀動詞——指名讀。【圖片演示“爬”的過程時,速度再慢一點,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感知。】②“一腳一腳”:與“一步一步”比較,體會到爬山虎爬得很不容易。【爬山虎唯有藉助不斷長出來的新的腳才能生長,所以是“一腳一腳”,而不是像人腳一樣,可以交換前進。】指名讀(你能帶着這種情感來讀一讀這句話嗎?)——點評“一腳一腳”放慢速度——全班齊讀。⑤積累背誦:這段語言這麼精彩,真的是應該積累下來啊!現在請大家結合你之前畫得那幅畫,嘗試背誦一下這個自然段吧!男女生比賽背誦。

孩子們,作者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不僅僅是源於他細心的觀察,還在於他的觀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你從哪些詞語當中體會到的?(原先、現在)(板書:連續觀察)

五、方法實踐,自學第二自然段

要求:作者的細心觀察和連續觀察在原文當中還有所體現,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找出能夠體現作者“細心觀察和連續觀察”的語句,交流一下自己的體會。

【預設三】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微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交流:通過“葉尖一順兒朝下”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葉子很整齊、排列有規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葉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葉尖朝下;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是為了使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卻也不留一點空隙”,又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葉子長得是多麼的茂密啊,這是一種靜態之美;【“一順兒”沒有處理意思,指的是同一方向,體現排列整齊,“鋪”和“均勻”相呼應,再慢一點,讓學生慢慢説。】

“漾”,把被風吹過的葉子比作波浪,滿牆的爬山虎,一層一層地隨風飄蕩,多麼美的一幅畫面啊,作者又賦予了爬山虎一種動態美。

【孩子們在這裏抓到了“拂”這個字,“拂”是促使爬山虎葉子盪漾的原因,在這裏品析“漾”時,“拂”字的品析也不能少。】

孩子,現在,你知道作者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要寫爬山虎的葉子了嗎?這葉子之所以長得如此茂密、可以爬滿整個牆壁,功勞最大的就是爬山虎的腳。

六、寫作方法總結

當我們在觀察一個事物的時候,能夠做到細心和堅持,就很容易找到這個事物的特點,如果你還可以通過文字具體地表達出來,那你的文章一會很精彩。

七、推薦閲讀

一、回憶導入

1、讀詞:請同學們輪讀上節課的詞語。每生讀一個詞。

2、回憶上節課內容: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第二段,我們來試着背誦第二段,不會背的可以看書讀。

3、回憶大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大問題。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指生讀)

4、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上節課圈畫的有關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二、品詞析句,解決問題。

一)、學習腳的特點。

師導語:好,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板書腳)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麼特點?

1、學生彙報

1)、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板書莖上)

師導語:是的。還有嗎?

2)、我畫的第三段第四句“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板書細絲)

師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寫出了腳的顏色。 導語:嗯,腳的顏色也是嫩紅的。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閲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裏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才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學生説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教師點撥:是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聖陶爺爺非常善於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於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板書具體)

3、指導朗讀背誦。

1)、出示圖畫:同學們看圖,你認為爬山虎的腳怎麼樣?(學生説感覺怎麼樣。)那你就朗讀一下這三句,表達一下吧。(三個學生讀)

2)指導背誦:現在,你已經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着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不看圖會説嗎?大家齊説。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着來學習。(板書爬)

二)、學習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導語:誰來給我們讀一讀你畫的句子。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瞭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請學生再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夠表現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3、學生彙報,教師板書觸、巴、彎、拉、緊貼、爬。

4、演示爬的過程:同學們看這些動詞,再拿出事先老師給你們的圖紙,跟老師一起來把這

幾個動詞表示的動作畫出來。

1)、師生一起一邊説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

2)師生一起一邊説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

3)學生説,老師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着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

5、理解動詞之間的關係: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牆上了吧是因為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學習最後一段: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誰來告訴我們,沒觸着牆的腳怎麼樣了?(萎了)觸着牆的呢?(變成灰色,牢固地巴住牆。)

師指板書點撥: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導語:同學們看着板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聖陶爺爺為什麼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5、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6、讀“閲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徵、瞭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提出練筆要求:我們已經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寫: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後??,最後??。

為了節省時間,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彙報。

五、 拓展創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回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麼變化。

板書設計

6 爬山虎的腳

葉 嫩紅—嫩綠 新鮮 準確

生動

朝下均勻無疊無隙 具體 波紋 好看

腳 莖上 葉柄反面 按順序 細絲

嫩紅

爬巴、彎、拉、緊貼、爬仔細觀察, 連續觀察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説説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説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説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如何爬的,那麼沒觸着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着牆:(板書)萎了

觸着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説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內容:《爬山虎的腳》3、4、5自然段。

導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導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導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圖片、彩色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求真,導入課題

1 遊戲激趣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爬山虎的腳》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在上新課前,我們來共同做個小遊戲怎麼樣?

2 、導入課題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下面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

(版書:爬山虎)(來用紅粉筆板書:"的腳")

(2)齊讀課題。(生讀課題)

3、展示目標。(隨機)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過渡:我們都知道人的腳是長在身子下面,你們看課題就應該馬上產生一個問題,什麼問題?

探究一: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1、學生快速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句子或詞語。

2、抽生交流。

3、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兒的?

1、結合燈片自由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在書上畫出有關詞語,句子。(讀、劃、填、畫)

2、小組合作完成學習提示。

3、學生彙報,師生評價。(注意引導學生説出自己是從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時引導學生產出有沒有不 同的意見。)

4、隨機理解“蝸牛的觸角?”老師特意給你們帶來一隻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出示圖)(指名看圖説出蝸牛的觸角什麼樣)

5、請你選擇恰當的顏色筆,將圖“爬山虎”的腳畫出來。

引導學生一邊畫一邊説出原因,相機引導學生評議。

6、小結:注意從作者不同的方面觀察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細心觀察,從文句中“不幾天”體會作者連續觀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自由讀課文相關的語句,劃出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抽生交流。(觸、巴、彎、拉、貼)

3、小組演一演。(假設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結合着幾個動詞把爬山虎爬牆的一系列動作表演出來?給學生説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細絲,握住拳頭表示細絲的頂端,張開手錶示小圓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結合圖,理解“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話。可不可以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腳力氣有多大?

1、朗讀課文最後一句話,説説自己體會?

2、拓展閲讀,談收穫。

爬山虎為什麼能牢固地吸附在牆上的呢?

我便帶着問題去觀察了爬山虎。我細細觀察,發現爬山虎莖上有很多細絲,每根細絲都像蝸牛那細細的觸角。當這些觸角附在牆面上的時候,每根細絲的頂端都變成了一個個小圓片,正是這吸盤一樣的小圓片,牢牢地吸在牆上,使 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來,那麼一株爬山虎有多少個觸角呢?於是,我就在爬山虎莖上四個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長的莖幹,開始仔細測算了觸角的數量,四次測算的結果,一米長的莖幹上有近25個觸角!正是這麼多的觸角把枝葉牢牢地攀附在高牆上的。

那麼,爬山虎的觸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於是我又開始啊忙碌的測量,並做了一張自制的拉力表:

從測定表中,可知每個觸角平承受約0.125的千克,由此,我們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莖幹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沒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這麼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句話。(驚奇,讚美)

三、小結收穫,感情朗讀 。

1、談談自己有什麼收穫。(重視觀察)

2、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配樂。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

觀察身邊的一株植物,以《我發現 的祕密》寫片段。

五、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