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疾風知勁草的成語釋義和典故

疾風知勁草的成語釋義和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8W 次

成語】疾風知勁草

疾風知勁草的成語釋義和典故

【拼音】jí fēng zhī jìng cǎo

【解釋】疾:迅速,猛烈;勁:有力量,堅韌。謂在猛烈的大風中,可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強勁的。比喻節操堅定,經得起考驗。

【出處】《東觀漢記·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近義詞】烈火真金、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成語典故】

李世民寫過一首有名的詩《贈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意思就是在狂風中才能看出草的堅韌,在亂世裏方能顯出忠臣的赤誠之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

這首詩對蕭瑀的評價很高,對他的忠心進行了充分的肯定,而蕭瑀起初也是隋朝的官吏,後來投降了李世民,受到了重用,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

“板蕩”一詞典出《詩經·大雅》,其中有《板》《蕩》兩篇,寫當時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貧苦,後來“板蕩”便被用來形容天下大亂,局勢動盪不安。《板》、《蕩》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經典《詩經·大雅》中的兩篇。舊説《板》、《蕩》二詩皆諷刺周厲王時代的政局混亂、危機四伏,後以此二詩篇名“板”、“蕩”借代局勢危難、社會動盪。

唐太宗李世民《賜蕭禹》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後漢演義》第六十三回:“見危授命,大義凜然,雖死且不朽矣!語云:‘板蕩識忠臣!’信然!”此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成為中國古訓名言、名聯。

新朝末年,由於王莽在統治期間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經濟上的混亂狀態,法令苛細,徭役繁重,社會矛盾激化。公元17年,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西漢的'皇族劉秀,乘機和兄長劉演起兵響應,加入綠林起義軍。行軍途中,有個名叫王霸的帶領一批人來投奔劉秀,受到了劉秀的歡迎。後來,他跟隨劉秀出戰新軍,建立了不少功勛。

不久,王霸因父親年老體弱,辭別了劉秀回家待奉老父。後來劉秀率軍又路過王霸老家的時候,特地去看望他。王霸深受感動,請求父親讓他離家再追隨劉秀。他父親深明大義,説:“既然劉將軍如此看重你,你就跟他幹下去吧,不要半途而廢。”

就在這一年,也是西漢皇族而被起義軍推為更始將軍的劉玄稱帝,年號更始。更始帝對劉秀兄弟十分猜忌,殺害了劉演。劉秀怕遭到殺害,請求他派自己到河北去招撫各州郡歸順,劉玄同意了。劉秀命王霸隨他前往河北。當時,更始帝的勢力末能達到河北,到那裏去招撫是很危險的。

劉秀一行進入黃河以北後很不順利,處境非常危險,也非常睏乏。隨從中許多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又害怕艱苦,紛紛離開了劉秀。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劉秀的幾十個人,都陸續不辭而別;只有王霸還和以前一樣,忠誠地跟着劉秀。劉秀見王霸至今還忠於自己,感慨地對他説:“從前在潁川跟隨我的人都跑了,唯有你獨留在我身邊。只有在迅猛的風中看出堅韌的草,這話現在得到了驗證。”

劉秀在河北積極活動,以恢復漢家制度為號召,取得了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鎮壓和收編了起義軍,力量逐步壯大起來。公元25年,他利用農民起義的力量,終於推翻王莽政權,即皇帝位,史稱東漢光武帝。王霸也被封為富波侯、偏將軍、討虜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