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心境高二作文示例

心境高二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67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境高二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境高二作文

心境高二作文1

人的心就好比一潭清水,當你心情平坦舒暢的時候,它就平滑如鏡;可你一旦動了怒,他就會如洪水一般翻騰,洶湧而勢不可擋,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心亂了”。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心境。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苦戰一道難題而久攻不下的時候,你的心情就會變得煩悶。這時你發現,很多題目都做不出來了。可當你睡一覺醒來,這些問題卻又都迎刃而解了。可能你會問:“我這是怎麼了?”讓我來告訴你吧,你的心亂了!心境的好壞時常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當你心境平穩的時候,你的工作效率通常會很高。但當你煩躁不安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思維明顯開始停滯不前,工作效率也隨之大減。在當今龐大的社會壓力之下,許多人都適應不了這壓力,於是日漸沉淪,走向歧途。

另一方面,心境還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個身患絕症的母親帶着自己兩歲的兒子獨自在城市裏生活。醫生告訴她:“你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但是她心想:“我死了,孩子怎麼辦?”於是,她堅定信念,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創造了生命的奇蹟。但是,當兒子終於大學畢業,找到理想的工作後,她的心放下了,離開了人世。為什麼她在艱難時刻沒有死去?因為她的心境變了。當她的心境再一次改變之時,她便悄然離去。由此可見,心境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多大的作用了。

一個人的心境還可以改變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嗎?明明身處喧囂的塵世之中,卻能夠做到心無旁騖,這其中,心境是起到了莫大作用的。生活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太多太多。但是若是一個從未到過城市的人進城,那他恐怕就要當一回“劉姥姥”了。然而過不了多久,他也會適應這喧囂的都市生活,你説這奇妙不奇妙?

人的心境是最難把握的了,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着。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在浩瀚無垠的星空下,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但我們的心卻是能超越宇宙!所以,把握好你的心境吧,成功的道路已經鋪在你的腳下!

心境高二作文2

時常會看到,電視中會有一段關於城市的影象——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橫越空中的立交橋,以及橋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那剛剛關上又被打開的燈光。這似乎成了一種繁華的象徵。人們一味追求的象徵。在這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羣中是否會有人,得一片閒暇停下來,抽一段思緒出來咀嚼一翻。看着那銀白色思絲自己願意去選擇哪塊土地來長眠。

其實我們也一樣。每天早晨不會像梭羅一所説的“真實的醒來”,而是在鬧鐘的叫囂下無奈地做出一些機械動作。在身體一切感官還沒有受到陽光親吻的時候就已經被推上公車隨着車流在校門口匯聚,再魚貫而入。然後在每一個45分鐘上不停地去區分“什麼是貨幣”云云。最終把一天學習的“成果”畫在一張張油墨分子運動正盛的作業紙上。再仔細地排查每一個可以回家的公車,進入夢鄉。當你兩眼一閉之時,可知一天生活有什麼印象。機械動作了千百次,但在你自己真正活着的那塊土地上——心,你留下了什麼烙印?

深刻地瞭解到我們現在的一切生活都是要學習,但我們又真正學習了嗎?把知識記住會背會考試那就叫學習了嗎?何況,現在我們還未必就完全瞭解了它們就更別融會貫通之類了。

我們需要一片自己的空間,卻讓銀色的'思緒得到試煉。是的,我們需要。

其實我們也有這片空間。在哪裏?在心裏。只是我們遺忘了他。迫使我們這些泛90後在經濟、網絡、文化飛速發展的世界裏來不及思考與接受,而生出了不知比前人多多少的憂鬱與陰暗,寫出了多少浮華的文字。

只要你細細地在自己的空間裏品味出一些賦予你的意義,那麼我們不會那麼浮躁,我們不會那麼憂傷,我們不會有那麼多青春可以去揮霍,我們不會有那麼多悲劇要去導演。

即使在別人的外表目光下,我們不能多麼光鮮亮麗。但在我們的小天地中,一定是恬靜與廣遠的,不會黑暗,不會狹小。只有平靜的風拂過,有一些甜的味道。

突然想起一個人,李煜。那個“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的李煜。我想若不是他在做君王這個外表下給自己留下了空間去安放他那些詞人的銀絲,那麼恐怕後人也不會記得他多少了。

自己的空間,心境,靜心。

心境高二作文3

寓心於境,境便是心;

寓境於心,心即成境。

——題記

佛曰:“境由心生”。勸誡他人清心寡慾,刻苦修行,方能成正果,免受輪迴。而修行的基本要求,便是飛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正如廣成子居太行之巔,宿山洞,食仙露,潛心思索,泰然處之,終於大悟大徹,羽化登仙。

而我卻言:“境由心生,心亦隨境而易。”居於鬧市土中,耳聞聒噪之聲,目睹俗世之事,免不得心緒浮躁,渴慕奢華;而涉足深山茂林,吐納天地之息,觀山林萬態,心如止水,波瀾不驚,豈不謂心隨境易。

縱觀古今,歷覽前賢,當年的部落王子,一表人才的青年才子釋迦牟尼,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來到菩提樹下參悟佛學,終成達摩。彭澤縣令陶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雖粗茶麻衣,卻也悠然自得。此言境由心生也。

越王勾踐,飽嘗亡國之痛,一國雲君卻甘作夫差前馬,卧薪嚐膽,終成復國大業。光武帝劉秀身處亂世,面對江山滿目瘡痍,勵精圖治,終成光武中興。而留日學醫的周樹人,目睹了國人的麻木不仁,憤然棄醫從文,成為革命時期最前沿的文學鬥士。這又豈非心隨境易?

由此而言,則境由心生,心亦由境而易,二者相依也。

有心而時不與我,凡如岳飛、王安石,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終究含恨而終,令人長嚎不自禁。

而諸如安祿山、和珅之屬,本受帝王寵幸,卻生異心,最終斷送了性命,也落得個遺臭萬年的結果。

總此而言,心與境缺一不可,互依互存,方成大道。而吾輩生於太平盛世,欲成大事,唯在已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