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精編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精編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5W 次

  《天遊峯的掃路人》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今天,在我校開展的“三公開”教學活動中,我執教的是六年級《天遊峯的掃路人》第一課時,設計這節課時,我緊扣課標,體現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重點從兩方面着手設計:一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二是朗讀訓練的落實。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這兩點落實的還比較好,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下面就本節課,我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和反思。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精編

一、培養問題意識,調動學習興趣。

課一開始,談話揭題後,我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明確這課主要寫的是掃路人,接着,我放手讓學生從課題上質疑,生提到:天遊峯在哪,天遊峯是什麼樣子的,掃路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學了這篇課文又給我們什麼啟示?這時,我用不同的粉筆和符號標出天遊峯和掃路人,再讓學生觀察課題,你又有什麼新的問題?今我一提醒,有同學立刻發現:課文重點寫掃路人,為什麼要寫天遊峯呢?最後兩個問題出乎我的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這學期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然後,歸納整理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其餘問題下節課解決)這樣分層設疑,將學生的學習由課前引入課內,再由課內引向課後,真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二、分層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這節課中,我創設朗讀氛圍,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讀,讓讀的訓練貫穿整節課始終。

自讀中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勾畫;對學中學生與對子互讀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和體會,在互讀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反覆訓練,不斷提高;在羣學預展中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又一次反覆練習,逐步提高;在全班展示中將自己的朗讀訓練成果分享給同學們,在傾聽組的PK互動中又一次得到朗讀的訓練,這樣,無論是在自主學習環節,還是在展示提升環節,朗讀訓練至始至終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樣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體會、感悟、積累等難點在朗讀中迎刃而解,真正達到了以讀代講。

不足的是學生的“寫”落實不到位,課標規定學生的書寫每節課不少於10分鐘,但這節課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落實不到位。

課改之路貴在“求實”,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的課改之路一定會越走越遠.......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天遊峯的掃路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的讚美。其實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才能更有利於改進自己的教學。

一、認真研讀文本,上好課的前提。

在上課之前,我反覆地讀教材,因為只有真正地走進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徜徉在文字的字裏行間。在多次朗讀課文後,我覺得文章很簡單,一是突出了峯的高和險,二是對掃路人的描寫。作者通過對掃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勤勞、樸實又樂觀豁達的老人,通過老人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表達自己對老人尊敬和讚美之意。讓這位掃路人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甚至影響他的一生,這才是文章的“內核”和“靈魂”。讀懂了文本後,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

首先我直接導入,思考:“天遊峯到底是什麼樣的山峯?”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峯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為重要,本堂課只是讓學生通過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一根銀絲在雲霧中飄飄悠悠的險。體會天遊峯高而險的特點。最後練習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遊峯的陡峭美,為後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然後,朗讀課文4——12自然段,邊讀邊品味人物特點,就是一個層次的跨越。“我”與掃路人的對話描寫特別細緻,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對文本的研讀,認真自讀課文,思考,“你讀出了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這一主導性問題,讓學生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遊峯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着,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麼説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並且讓學生討論“人生70古來稀,30年後,還能看到老人嗎?”學生在熱烈地討論中進一步又一次體會出老人的樂觀、自信,勤勞,是長壽的祕訣,學習老人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品讀文本,感受人物品質,讓課堂更精彩

在這節課的主要環節的設計上,我就採用了板塊式,“峯、人、情”,既乾淨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課文。在學生研讀人的特點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出來,並讓學生説出理由,學生不但寫的好,有的寫“樸實,健康”,有的寫“自信、樂觀”,有的寫“有精神、愛生活。”哪怕是一點,也是學生自己的收穫,而不是教師的灌輸,這一點是學來的。理解是閲讀的靈魂,讀好則是閲讀的歸宿。一節成功的閲讀課,琅琅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説:“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樑。在指導《天遊峯的掃路人》課文的朗讀時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引導學生。情感低沉、纏綿柔緩採用個別讀,體會到節奏的陰柔美。激昂、熱烈的文字,採取集體誦讀,體會節奏的奔放美。這樣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讀出掃路老人的精神之美。並且讓學生自己評價,讀的好,評的好,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同時又體會到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節奏美,受到美的薰陶。

三、讀寫結合,與老人近距離對話,讓語文課堂“課終而意未了”

通過學習本課,然後讓學生用一句精煉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讀寫結合,讓學生在閲讀課中真正是學有所獲,學有所用。最後讓學生帶着對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天遊峯的掃路人》。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我上完了《天遊峯的掃路人》,心裏思緒萬千。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讚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緻。教學時,我抓住天遊峯的高與險的特點,讓學生體會老人掃路的辛苦;通過三次對話描寫,讓學生朗讀品位,體會人物的特點和精神。

一、與天遊峯對話——感受天遊峯的高與險。

環境描寫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貴品質。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峯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為重要,我先讓學生讀讀課文,圍繞“天遊峯在哪兒,它是什麼樣的”用筆畫出有關語句。讀讀這些句子,想想天遊峯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深入討論,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層層疊疊”、“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天遊峯的高而險,最後出示課件,學生看圖片,進行有感情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遊峯的陡峭美,為後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二、與掃路人對話——感受老人的自信與豁達。

我與掃路人對話描寫特別細緻,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文本研讀,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的相關段落。主要圍繞“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掃山路真的很輕鬆嗎?”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遊峯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着,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麼説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最後,聯繫課文最後一句“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讚美。另外,對老人外貌的描寫,從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語中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健朗、和善可親的老人。

三、與作者對話——感受作者的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總是藴含在具體的語言材料之中的。我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來把握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如重點引導學生説説這兩句:“我緊緊抓住他的雙手説: 30年後,我再來看您!”“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節課,我始終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為什麼?”為主線展開學習,通過讀讀、畫畫、議議,讓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感受不到位時,我適時點撥;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我順勢引導,從而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係,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從這節課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關鍵在於老師的引導。為什麼我們的學生不愛回答問題了,不是他們不會,而是缺乏自信,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