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彙總九篇

【精選】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彙總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2W 次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彙總九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中班數學

活動目標:

1、能按照一個以上的共同特徵給鈕釦分類,會記錄分類結果。

2、複習點數6以內數量的技能。

3、樂於參與操作活動,感受發現的快樂。活動準備:大記錄紙一張;幼兒人手一份鈕釦、二個盤子、一張記錄紙、鉛筆;投影設備。

活動過程:

一、導入:觀察老師衣服上的鈕釦,數數有幾粒。

二、觀察多樣的鈕釦。

1、師:小朋友,這些都是什麼呀?(鈕釦)數數一共有幾粒?這些鈕釦是什麼樣的?(幼兒相互交流)

2、師:這些鈕釦看上去不一樣,但他們也有一些相同的特點。請你説説這些鈕釦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3、師:這些鈕釦擠在一起,多難受呀,請小朋友按鈕釦上的一個相同特點把鈕釦分成兩份,還要在記錄紙上寫下來。

4、觀察記錄紙,説説標記的意思,討論記錄方法。

5、請一個幼兒表演分類方法並記錄。

6、鼓勵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分類與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7、請個別幼兒展示記錄結果,表演並講述分類方法。

三、鈕釦拼畫。

1、師:鈕釦除了可以扣住衣物,還可以拼成漂亮的圖畫呢。你能用鈕釦拼出什麼呢?請你數數你拼了幾粒鈕釦。

2、展示幼兒拼畫作品,個別幼兒講述,其餘互相欣賞。

幼兒園中班蒙氏數學教案:排序

準備材料:

1、有殼的花生、糖果、紅棗若干粒(分別放在三個盤子裏)。

2、形式排列卡三張:紙製卡片,繪有按一定規律排列的花生、糖果、紅棗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頭。

3、牙籤若干

直接目的:嘗試用三種不同種類的食物按一定數量進行有規律地排列。

間接目的:

1、觀察能力的培養

2、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3、遷移能力的培養

活動提示:

1、將教具端放到卷毯上,請幼兒説出食物名稱。

2、出示形式卡第一張,請幼兒回答:“箭頭表示什麼?”(從箭尾到箭頭表示一個方向。)

3、形式卡上按“糖、花生、棗”的順序連續重複排列三組,教師用牙籤將形式圖劃分為三小節(牙籤放在棗與糖之間)。

4、請幼兒觀察並引導幼兒討論:

他們被分成了幾組?

每組有哪三種食物?

每組中誰在前?誰在後?誰在中間?

三組排列完全相同嗎?

5、請幼兒跟着老師將形式排列卡的內容點讀兩遍,注意每讀完一小節後要稍作停頓。鼓勵幼兒記住圖形排列規律。

6、請幼兒將實物與圖形從左往右對應,並按原有規律繼續排列。

7、排列完畢,老師與幼兒一起點讀並確認排列結果,如發現錯誤要及時調整。

8、分別出示第二張、第三張形式排列卡,引導幼兒獨立完成操作。

9、教具歸位時要注意從左往右有秩序地整理,可一組一組地收。

錯誤訂正:

1、形式排列卡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頭。

2、教師的引導及幫助。

延伸變化:

1、學習將物體按組內數量遞增的規律重複排列。

2、學習將物體按組內數量遞減的規律重複排列。

3、學習將一個物體按數量遞增、另一個物體按數量遞減的規律同時排列。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遊戲時,回收管理員浩浩正在進行垃圾的分類回收:“老師,小朋友把垃圾亂放。這個塑料瓶是可以回收的,他們放在不可回收垃圾箱裏了。”我仔細一看,果然,在不可回收垃圾箱裏找到了很多像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的垃圾。我想,雖然我們在每個班級都投放了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但是大部分幼兒對於有些垃圾到底可不可回收不是很清楚。《綱要》指出:“科學的內容要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從身邊的事入手。”活動的內容要建立在幼兒的一定生活經驗之上,是幼兒易於接受的。因此,我設計了這節活動,想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

活動目標

1、知道生活中有些垃圾經過回收處理後可以變成新的東西,認識循環再造標誌。

2、能夠正確區分出“廢紙、玻璃、塑料、金屬”類的垃圾為有用垃圾。

3、養成回收垃圾的習慣,增強保護環境及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調查表《垃圾有沒有用》。

2、“輪胎從回收到再生”的視頻;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視頻。

3、垃圾分類再生表。

4、可循環再造標誌。

活動過程

1、瞭解幼兒已有經驗

(1)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垃圾有哪些?你覺得垃圾有用嗎?集體填寫《垃圾有沒有用》的調查表。

(2)集體看結果,請個別幼兒説明理由。

2、知道垃圾可以再利用

(1)請幼兒動腦筋想一想:這些垃圾真的就沒有用了嗎?

a、觀看“輪胎從回收到再生”的視頻。

b、討論:説一説輪胎是如何變成嶄新的橡膠製品的。

小結:很多垃圾回收後可以加工製作成新的東西。

3、區分出有用的垃圾

(1)桌子上哪些垃圾你覺得可以回收後再生利用的,請放到籃子裏。

(2)討論: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麼覺得它有用?

(3)看視頻《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4)討論:你看到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

(廢玻璃)字卡,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玻璃做的呢?玻璃回收後可以做成什麼?

(廢塑料)字卡,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塑料做的?塑料回收後可以做成什麼?

(廢紙)字卡,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紙製成的?廢紙回收後可以做成什麼?

我們再來看一遍課件(看課件時與幼兒一起講講)。

(5)幼兒再次操作,修正第一次的操作情況。

4、認識循環再造標誌

(1)為了讓人們知道這些東西是有用的,還有一個標誌,我們來看一下。

(2)出示“循環再造標誌”。如果上面印有這種標誌的話,就千萬不能隨便亂扔哦!

(3)出示一些印有循環再造標誌的實物。

(評析:大部分幼兒對於“循環再造標誌”都比較陌生,因此我直接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並認識它,並通過出示印有這個標記的一些實物,加強幼兒對這個標記的印像。)

5、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尋找更多印有循環再造標誌的有用的垃圾。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頑皮的風嘟嘟》是充滿了兒童情趣,和生命力的童話故事。我將故事與白板課件巧妙地結合起來,把“風嘟嘟”頑皮的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幼兒,白板不僅可以把抽象的東西與具體的事物相聯繫,還可以把各種聲音和動作結合在一起,使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課件裏鮮明、生動的形象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的視覺與聽覺並用,進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預設了情感、認知、能力這三方面的目標。旨在通過讓幼兒理解故事,瞭解自然界風的變化,感受風與人們密切的關係,進而知道用植樹造林來保護我們的大自然。

設計思路:

故事《頑皮的風嘟嘟》,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是幼兒熟悉並喜歡的。幼兒對於風並不陌生,也喜歡風。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麼,風的特點是什麼?風與人們有怎樣密切的關係呢?這些問題幼兒的理解都是片面的。為了讓幼兒進一步認識風,故事裏,幼兒在認識“風嘟嘟”這個虛擬形象的前提下,通過老師提供的一個個畫面中,仔細觀察並用語言完整的表達出來,並通過模仿來體驗風大風小的特點。在分段欣賞故事中,讓幼兒瞭解風在自然界中的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在觀看短片中,感受風與人們密切的關係,哪些是風給人們帶來的温暖和希望,進而知道用植樹造林來保護我們的大自然。

目標預設:

1.理解作品內容,並能大膽、完整的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

2.通過了解自然界風的變化,體驗風與人們的密切關係。

3.知道用植樹造林,來保護自然我們的大自然。

4.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5.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故事內容,能用完整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難點:瞭解風能幫助人們做很多好事,也知道過大的風帶來的危害。

活動準備:

風車、風力發電,海嘯、龍捲風的初步瞭解。

物質準備:

1.白板課件《頑皮的風嘟嘟》;

2.白板、投影儀、電腦;

3.風嘟嘟胸飾一個。

4.視頻短片《風》

活動過程:

一、導入動畫形象“風嘟嘟”,激發幼兒的興趣。

點擊出現畫面一:風嘟嘟

1.提問:它是誰呢?(教師為幼兒介紹新朋友:風嘟嘟)

師:風嘟嘟會變魔術!可厲害了,猜猜它會怎麼變魔術呢?(幼兒猜測、討論。)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風嘟嘟的魔術是怎麼變的。

二、欣賞,分析理解故事

1.討論:你看到風嘟嘟是怎樣變魔術的?

師:瞧仔細了,風嘟嘟是怎樣變魔術的。

點擊畫面二:出現五個風嘟嘟的形象,幼兒觀察講述並模仿。

提問:它的動作有哪些?請你模仿一下。

師:你還看到了風嘟嘟有哪些不一樣的動作?請你説一説,並模仿出來。

(幼兒仔細觀察風嘟嘟的表情和動作,能大膽、完整的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並試着模仿)

教師引導幼兒共同模仿風嘟嘟微妙誇張的動作,來體驗風大風小的特點。

2.分段欣賞,理解故事

師:你們知道嗎?風嘟嘟以前可頑皮了,還惹出些麻煩事兒,想知道它的故事嗎?

逐幅出現畫面三至八,幼兒欣賞故事。

引導幼兒觀察並講述風嘟嘟帶來的不同影響。

提問:風嘟嘟的小手輕輕揮動,草地上的花、樹有什麼變化?

風嘟嘟在半空中笑嘻嘻的吹了一口氣,人們怎麼了?

風嘟嘟鼓起腮幫,加了點力氣吹,大地又怎麼了?

風嘟嘟使出全身力氣吹,大樹、房子發生了什麼事情?

清潔工人為什麼要重新打掃衞生?

風嘟嘟使出全身力氣吹向大海,又發生了什麼事?

人們為什麼越來越喜歡風嘟嘟?它做了哪些事?

(在分段欣賞故事中,讓幼兒感知風在自然界中的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三、討論、瞭解風對人類的影響

1.比較討論風與人類的關係。

提問:你喜歡故事裏風嘟嘟的哪個魔術呢?為什麼?(幼兒討論後回答)

你不喜歡風嘟嘟的哪個魔術呢?為什麼?(幼兒討論後回答)

(風可以帶來好處也能帶來危害。)

小結:

雖然風嘟嘟頑皮時會傷害人們,但它也能帶給人們幫助。許多科學家在研究風嘟嘟,讓它幫助人們做更多的好事。

2.體驗風與人們的密切關係,點擊出現畫面九

出現畫面八(蒲公英旅行、風力發電),幼兒欣賞,感受風帶給人們的幫助。

提問:人們是怎樣利用風的?

引導幼兒瞭解人們利用風進行發明創造,體驗風與人們密切的關係。

3.欣賞短片《風》,瞭解植樹造林

師:風幫助人類做了許多的好事,但也帶給人們很大的危害,風對人們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提問:風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危害?

提問:人們在幹什麼?為什麼要植樹造林?

小結:為了減輕風對人們的危害,人們可以通過植樹造林來保護自然。

四、遊戲:變魔術

請一名幼兒扮演風嘟嘟,其餘幼兒表演被風吹過的動作。

扮演風嘟嘟的幼兒可輪換。

附編故事:頑皮的風嘟嘟

風嘟嘟是個頑皮的孩子,總喜歡跟大家開玩笑。瞧!它用手輕輕地一揮,柳樹就揮起她長長的手臂,跳起了優美的舞。草地上五顏六色的花朵妹妹們輕輕地搖晃着身子好像在給柳樹打節拍。風嘟嘟笑嘻嘻地吹了一口氣,吹跑了人們頭頂上的帽子,吹得人們貓着腰匆匆地行走。風嘟嘟又加了點力氣,吹向了大地,頓時,漫天飛沙,人們嚇得躲在屋裏不敢出去。風嘟嘟繼續用力吹,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風嘟嘟使出了全身力氣,哇!不好了,一棵棵大樹連根拔起,一幢幢房子倒塌下來。風嘟嘟又用力吹向了大海,海里立刻掀起洶湧的'波濤,滾滾的波濤像千軍萬馬般衝向了陸地,陸地上的人們拼命地叫喊着、奔跑着:“不好了,海嘯來了!.....”風嘟嘟一看,這才知道闖了禍,連忙收住。從此,風嘟嘟再也不敢亂開玩笑了。它變得懂事多了,它幫助人們淨化空氣,還幫助植物傳播花粉和種子,夏天,風嘟嘟還幫人們吹涼風呢,頑皮的風嘟嘟不見了。人們越來越喜歡風嘟嘟了!

活動反思:

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參與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師的期望值太高,孩子們一直答不出來,這時老師的主導性就加強了,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思考空間,答案會不可思議的。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活動由來:

户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參與實驗並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説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麼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説:“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説:“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説,“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説;“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説:“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説:“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裏是什麼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裏待了一會兒之後又是什麼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後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於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於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後,活動越來越少。由於怕螞蟻死,於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後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後對什麼發生興趣,就對什麼進行探索、實驗,那麼,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瞭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於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裏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並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並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並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後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發生的化學現象感興趣。

2、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活動準備:

1、果汁、涼開水、盤子、抹布、杯子、各種飲料。

2、彩色筆、記錄紙。

活動過程:

1、引導自制飲料:

“夏天我們口渴時,要補充水分通常喝些什麼?”

認識檸檬酸:

出示檸檬酸,讓幼兒看看、摸摸、嚐嚐來感知:

“嘗過後有什麼感覺?”

2、幼兒操作實驗:

(1)、交代操作要求,教師觀察指導。

(2)、交流實驗結果:

“在水裏只放檸檬酸,水發生變化嗎?”

3、尋找生活中的會冒泡的飲料。

(1)、幼兒尋找,教師留意他們的方法。

(2)、幼兒交流演示和品嚐:

“你怎麼找到的?用什麼方法?”

(3)、觀看開瓶後,瓶中的水發生什麼變化。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2、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

3、在為樂曲伴奏中,感受聲音的輕響。

二、活動準備

1、寶寶生活中聲音的flash。

2、錄音帶:大鼓和小鼓音樂

3、每人一隻塑料小瓶,小盆4個,黃豆若干,三瓶軟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個(圖片)。

三、指導要點

1、鼓勵幼兒依據生活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在聽聽、玩玩、嚐嚐中感受聲音,激發幼兒對探索聲音輕響的興趣。

四、活動過程

(一)、生活中的聲音

聽聲音:(以寶寶早晨的生活背景)笑聲——雞鳴——盥洗——汽車——問候(老師好)。引導幼兒説出笑聲、動物的叫聲、聽水聲進行猜想、説出馬路上的汽車聲等。

(二)、讓小瓶發出聲音,為大鼓小鼓伴奏

1、讓空瓶子發出聲音

寶寶來到幼兒園,老師要和寶寶一起玩啦。這裏有一個瓶子,你能讓它發出聲音嗎?(幼兒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種辦法讓它發出聲音)。

2、用瓶子裝豆讓它發出聲音

這裏有許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塊能發出聲音嗎?

3、(放錄音)引導幼兒跟着音樂搖瓶子:用兒歌“你的小瓶子,有聲音嗎?有有有”有節奏地引導幼兒感受音樂。

4、出示大鼓和小鼓圖片,引導幼兒用瓶子搖出大鼓和小鼓的聲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發出的聲音輕響不同;裝的多少也影響瓶子發的聲響(太少聲音小,裝滿沒聲音,感受事物的相對性)

(三)、幼兒通過嘗一嘗,咬一咬,區別糖果的軟硬不同,知道裝硬糖果的瓶子搖起來會發出大鼓的聲音,裝軟糖果的會發出小鼓的聲音。

(四)、為“大鼓小鼓”唱歌,邊搖瓶子配樂曲邊唱歌。

五、活動延伸

出示裝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與軟糖發出的聲音,誰更像大鼓、誰像小鼓?請幼兒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應彩雲繪本故事教案:猜猜我有多愛你

活動目標

1.傾聽故事,感知可愛的小兔和媽媽之間真摯深切的母子深情。

2.通過媽媽和小朋友面對面的表演和對話交流,體驗母子和母女之情。

3.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講述自己對媽媽的愛,表達自己的情感。

活動準備

1.繪本PPT

2.圖片:星星、太陽、房子、圍巾、西湖?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認識書名。這本書叫什麼名字?這本書裏的愛字在哪裏?其他的字可以不認識,可是這個愛字你一定要認識.

二、閲讀圖書(PPT)

1.這個故事講的是誰和誰的愛的故事?

2.我們一起聽一聽這個愛的故事

晚上,小兔子該上牀睡覺了,可是他拉着媽媽的耳朵不放,要他聽自己説話,他對媽媽説,媽媽。猜猜我有多愛你。媽媽説:這我可猜不出來。小兔子把手張開,張到無法再張開説:媽媽,我愛你有這麼多。媽媽一看,也把手張開,張到無法再張開説,我愛你有這麼多,小兔子一看,哦,真多啊?

提問:小兔子用了一個什麼動作説明對媽媽的愛呀?用了一個張開的動作,嘴裏説:我愛你有這麼多?誰來和媽媽比比誰的愛多。小兔子為什麼要把手張開?(因為她愛媽媽)

小兔子説:我愛你一直到我的手指頭,媽媽説,我愛你一直到我的手指頭,小兔子一看阿,真高啊!小兔又在原地拼命地跳説: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愛你,媽媽説: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愛你!

提問:小兔子又用了什麼方法來説明自己對媽媽愛的?

跳得方法:邊跳邊説: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愛你。

舉手指頭的方法:説:我愛你一直到我的手指頭。

小兔子説着説着來到了哪裏?他們看到了什麼?花、山、樹、小河、竹子……

小兔子看到那麼多的東西又説出了對媽媽的愛:媽媽,竹子有多高,我就有多愛你?

你能把看到的東西比成對媽媽的愛嗎?小草有多多,我就有多愛你?天有多高我就有多愛你?花有多漂亮我就有多愛你?

三、談話活動

教師出示圖片:星星、太陽、房子、圍巾、西湖?

你能用什麼來説説看對媽媽的愛!

圍巾有多長,我就有多愛你?媽媽説:房子有多高就有多愛你。等等

説着説着:小兔子累了,看着月亮説,媽媽,我愛你從這裏到月亮那裏,説着,睡着了,媽媽説:傻孩子,媽媽愛你從這裏到月亮那裏,又從月亮那裏回到這裏。

這裏的愛多嗎?請把你的愛告訴你愛的人,你最愛誰呢?

活動目標:

1能按照步驟進行操作,通過細緻觀察如何剪出更長的紙條,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2積極參與活動體驗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廢舊報紙、單筒望遠鏡圖片、剪刀

活動過程:

1過期的報紙

(1)出示報紙,小朋友們看,這是什麼呀?(報紙),平時你看見家裏誰看報紙呢?

(2.)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報紙呢?報紙上有些什麼呀?師總結:報紙上除了有……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你聽聽(念出廣告)——這是什麼?——報紙上會有廣告;還有,(天

氣預報)這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某月某日,這是什麼?(報紙的日期,這是一張過期的舊的報紙)

2過期的報紙有什麼用呢?師(過期的報紙有很多用處,可是對於我們小朋友來説,就是拿來玩的,好,現在我們就開始玩。)

3.製作望遠鏡

(出示望遠鏡圖片)師:你們看,這個東西認識嗎?這是一個單筒的望遠鏡。你能用報紙做成一個單筒的望遠鏡嗎?能就去試試,桌上有報紙,去拿一張試一試,慢慢來,想好了再去。(在後面的四張桌子上放着每人一張舊報紙)能行嗎?怎樣才能做成這樣呢?不會做的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他已經做好了,怎麼做的?捲起來就好了,這樣卷,多麼簡單的動作。

師:用它望望遠,看到了什麼?能看見我嗎?好的,請把你的望遠鏡放在桌子上,我們要做其他的事了,趕快。

4用報紙探索剪紙條.

(1)師:剛剛我們做了望遠鏡,現在我們玩點別的,你能在這張報紙上剪出一根你認為最長的紙條嗎?越長越好。趕快,去試試。好了嗎?剪好了就請坐。

(2)這是你們認為剪得最長的紙條嗎?這張報紙上面,這條是長邊,這條是短邊,大家都都認為最長的是這條長邊。

(3)你們有沒有可能在這張報紙上讓這條長邊和這條短

邊連起來嗎?連起來大概就更長了吧。快去試試。

(4)比較一條粗的紙條和一條細的紙條。師:老師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剪了這麼長一根紙條還剩那麼一塊報紙,可是這跟比它短,報紙就用完了,為什麼呢?(從一張報紙上要剪出最長的紙條大概和粗細有關哦,好我們以後慢慢試)

5整理紙屑。

你們誰有辦法讓這張報紙的長邊和長邊連在一起,不知道嗎?看老師怎麼做(把報紙揉成一團,做成紙團)

師:好,現在,請小朋友把剩下的報紙都揉成紙團.

6進行投擲遊戲.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熟知動物的特徵和習性,用猜測身體部分圖片和符號圖示激發幼兒猜動物的興趣。理清對答兒歌特點,逐步過渡到發現規律,掌握看圖示朗誦猜謎歌。運用猜謎問答的形式,讓孩子體驗合作的快樂。通過創編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討論中,給集體活動中來不及表現的孩子機會發表意見和建議,同時檢驗孩子對動物猜謎歌的掌握情況。

活動目標:

1、能根據動物圖示符號猜測動物,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會運用概括性的語言描述動物的特徵、習性。

2、熟悉兒歌內容,發現兒歌的規律,會用“腦袋圓圓,眼睛亮亮……猜猜這是誰?”“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是……”的問答句式進行創編。

3、喜歡猜謎對答兒歌活動,能與同伴分享猜謎問答的快樂。

活動準備:

紙戲劇道具 圖示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盒子,叫紙戲劇,我們拍拍手,一起呼喚一下我們今天神祕的朋友。

2、和孩子一起觀察動物特徵,熟悉兒歌句式的特點。

(1)學習第一段小兔

抽拉出兔子,提問:誰來説一説兔子的特徵。腦袋?眼睛?……

一兒歌圖示:腦袋圓圓的,眼睛亮亮的,耳朵長長的,尾巴短短的,猜猜這是誰?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是兔子啊?

前面幾句是用兔子的特徵來問,後面這幾句是什麼?(答)

師幼對答一次。

:這首兒歌叫動物猜謎歌。它有一個固定的句式“腦袋圓圓,眼睛亮亮……猜猜這是誰?”“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是……”,前面四句是兔子的特徵,接着問和答。

(2)既然是動物猜謎歌,除了兔子,還有……

抽拉出大象的鼻子,請你猜猜這是誰?

除了鼻子,大象最明顯的特徵還有什麼。

看圖示念一念兒歌。

(3)抽拉出畫有叉叉的貓和打勾的竹子,這回是那個動物呢?

全部同意,説説理由。

同意的站在左邊,不同意的站在右邊,請你説説猜出來的理由?

看圖示一起按句式朗讀一邊兒歌。

(4)依次是出示小貓圖示,讓孩子根據圖示直接對答朗誦。

我們已經學會了三段,這一段我們直接看着圖示一起來朗誦。

3、創編比賽:四人一組,每組一種動物進行創編,兩組兩組比賽,一方問,一方答。

用對答的方式朗誦兒歌一遍。

給我們的小詩人們頒獎。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一)安靜傾聽圍裙媽媽講故事,感知媽媽的聲音。

(二)體驗聽媽媽講故事的樂趣,進一步感受生活中媽媽對寶寶的關愛。

二、活動重難點

(一)重點:感知圍裙媽媽講故事的聲音。

(二)難點:體驗和享受聽媽媽講故事的甜蜜與媽媽對寶寶的愛。

三、活動準備

(一)2~3件成人圍裙(有大口袋);相關故事繪本。

(二)事先邀請3~4位講故事的媽媽。

四、活動過程

(一)圍裙媽媽講故事

1.認識前來講故事的媽媽。

教師:這是誰的媽媽,她們都穿着圍裙,圍裙上都有個大大的什麼?

教師:猜猜圍裙媽媽的大口袋裏裝着什麼。

教師:你們喜歡聽故事嗎?圍裙媽媽講故事嘍,讓我們安靜聽。

2.聽圍裙媽媽(圍裙裏放着繪本)講故事。

教師:圍裙媽媽講了什麼故事?你們喜歡嗎?

教師:你們喜歡圍裙媽媽講故事的聲音嗎?

教師:你的媽媽給你講故事嗎?媽媽的聲音是怎樣的?

教師:下面再請一位圍裙媽媽給我們講故事,這回圍裙媽媽會講什麼故事呢?

教師:仔細聽聽這位媽媽的聲音又是怎樣的。

(二)和圍裙媽媽一起講故事。

1.選擇和自己喜歡的圍裙媽媽一起講故事。

教師:你想和哪個圍裙媽媽一起再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教師:和圍裙媽媽在一起講故事、聽故事,感覺怎樣?

教師:平時在家裏,你媽媽什麼時候會和你一起講故事?

教師:你喜歡媽媽的聲音嗎?

(三)謝謝圍裙媽媽。

1.幼兒親手製作一張愛心卡送給圍裙媽媽。

教師:你想和圍裙媽媽説句什麼話?

教師:你想怎樣謝謝圍裙媽媽?(鼓勵幼兒用愛心卡和裝飾物給圍裙媽媽做禮物,並送給圍裙媽媽。)

教師:平時在家裏,媽媽給我們講完故事以後,我們可以怎麼做?

五、活動延伸

(一)將繪本投放到閲讀區,供幼兒説一説,看一看。

(二)可邀請班級其他幼兒的媽媽為幼兒錄製故事錄音,在閲讀區或午睡前播放。

(三)活動結束後,鼓勵幼兒回家安靜地傾聽媽媽講故事,也可以和媽媽一起講故事,用心感知媽媽的聲音還可以把媽媽講故事的聲音錄下來與同伴分享本活動可以結合“三八”婦女節活動繼續開展。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瞭解秋天的季節特徵,試着用動作表現樹葉飄。

2、能發揮對秋天景色的想像,隨着音樂的變化進行遊戲。

活動準備:歌曲錄音《秋天》,大樹媽媽的頭飾,小樹葉若干,圖片兩張(風吹樹葉、樹葉落地)

活動重點:能隨着音樂的變化進行遊戲。

活動難點:樂意參加集體活動。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感受秋天樹葉飄落的意境:

出示“大樹媽媽”的道具,老師邊唱歌曲邊演示樹葉飄落的過程(樹上的枯葉慢慢飄落)。

出示圖片,讓幼兒瞭解第一段“樹葉到處飛呀飛”、“樹葉輕輕睡地上”兩段歌詞的順序。

2、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秋天的落葉:

(1)教師唱歌,幼兒扮演秋天的小樹葉隨意飛舞:

—“秋天,小樹葉是怎樣飛呀飛的?”

(2)教師用藝術化的動作扮演秋天的樹葉,請幼兒伴唱。

(3)教師邊唱邊演示“大樹媽媽”落葉的過程,幼兒進一步感受落葉飄零的意境:

—“小樹葉是怎樣從樹上落下來的?”(慢慢地、動作很美地從樹上飄下來。)

(4)教師邊唱邊扮演大樹媽媽,幼兒扮演落葉邊唱邊圍着“大樹媽媽”飛舞。

3、開展遊戲“掃落葉”:

(1)請幼兒扮演小樹葉,唱完歌曲後蹲在地上做睡覺狀。

(2)從高到低的音樂伴奏聲,表示颳風了,“小樹葉”聽到音樂後隨意飛舞;音樂停,“小樹葉”又蹲回在地上做睡覺狀。

(3)教師扮演清潔工,在《秋天》音樂的伴奏下,一小節做一次掃落葉的動作。被掃到的“樹葉”跟在“清潔工”身後,一個拉着一個,按節拍走動,表示被裝入垃圾車內了。

(4)遊戲反覆數次,可以請幼兒扮演清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