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合集5篇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合集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09W 次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合集5篇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1、通過學做餅乾,培養幼兒對泥工的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2、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三角形)。

3、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4、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活動準備:

1、每人一盒橡皮泥、泥工板、各種印花工具(小雪花積塑、帶有凸凹不平花紋的小玩具等)、幾何圖形模具(酸奶瓶剪成的圓形小圈、牙膏盒剪成的方形小框、樸克牌折成的小三角形等)、各種形狀的餅乾。

2、吃過不同形狀的餅乾。

3、學習兒歌《餅乾》。

活動過程:

一、複習朗誦兒歌《餅乾》。

二、學習製作不同形狀的餅乾。

1、小朋友朗誦得很好,你們喜歡吃餅乾嗎?(喜歡);你們吃過一些什麼形狀的餅乾呢?(圓、方、三角、橢圓)老師逐一出示食物餅乾;我們吃過的餅乾上有沒有花紋呢?(有)今天我們就來學做餅乾,好嗎?(好)

2、請小朋友先看看老師是怎麼做的:

a、先把橡皮泥捏一捏,團一團,團成圓形;

b、把團好的橡皮呢放在泥工板上壓扁;

c、在橡皮泥上用印花工具印上自己喜歡的花紋;

d、用幾何圖形模具將橡皮泥切割下來,變成一塊圓形、方形或橢圓的餅乾,將邊上多餘的橡皮泥去掉。這樣一塊餅乾就做好了,把做好的餅乾放在盤子裏,多餘的橡皮泥放在盒子裏。

3、小朋友自己來學做餅乾......。(放一點音樂)

4、請小朋友把做好的餅乾放到中間的桌上來,讓大家都來參觀,比一比誰最能幹,做得最好。

三、評講幼兒作品:

a、從顏色上看:多漂亮的餅乾呀!有紅色、綠色、藍色.......;

b、從形狀上看:這些餅乾多美呀!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 c、從數量上看:小朋友都很能幹,做出了這麼多的餅乾,真棒!

四、活動延伸: 將橡皮泥、印花工具、幾何模具放在活動區,讓幼兒自己玩;老師也可準備一些小動物模具,教小朋友用同樣的方法做其它的東西,如;小鴨、小雞等。

教學反思

教小朋友用同樣的方法做其他的東西,如:小鴨、小雞等。我們在以後的活動中,要多多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激發他們參與動手活動的興趣橡皮泥、印花工具、幾何模具放在活動區,讓幼兒自己玩;老師也準備一些小動物的模

小百科:餅乾的詞源是“烤過兩次的麪包”,是從法語的bis(再來一次)和cuit(烤)中由來的。它是用麪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來的,可作為旅行、航海、登山時的儲存食品,在戰爭時期用於軍人們的備用食品也是非常方便適用的。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教會幼兒用木珠或瓶蓋印成小花的方法。

2、通過印畫活動,提高幼兒對顏色的認識能力和繪畫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木珠,瓶蓋,錄音機,磁帶,紙抹布,油畫棒,顏料若干盤(內防海綿)三、活動過程1、播放歌曲《春天來了》,激發幼兒想畫花的願望。

(1)出示範例,問:這些畫美麗嗎?是用什麼印成的?

(2)出示各種木珠和瓶蓋,説:老師就是用這些大大小小的木珠和瓶蓋蘸上各種顏色印成的,你們會印嗎?大家都來試一試吧!

2、講解示範。

將瓶蓋或木珠蘸上顏色在紙上印一下,就成一朵花。大的瓶蓋或木珠印大花,小瓶蓋或木珠印小花。可以印成紅、黃、藍等各色小花,像花園裏的鮮花那樣又多又好看。最後,用油畫棒畫上莖和葉子。

3、幼兒進行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每個幼兒用瓶蓋或木珠印花。每個瓶蓋只能蘸一種顏色,大家可以交換使用,要儘量多印些花。最後用油畫棒畫上莖和葉子。

4、欣賞與評價。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3

活動設計背景

我們小班的年齡大多數是在4到5之間,在這個時期幼兒的處於一個塗鴉期,喜歡到處亂畫,抓住幼兒這個特點,給幼兒自由圖畫的空間,讓幼兒大膽作畫。

活動目標

1:通過塗色,感知色彩,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2:培養幼兒大膽作畫及動手能力,增加幼兒的生活經驗。

3:認識不同的水果,瞭解各種水果的營養價值。

4: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5:在浸染、欣賞作品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的圖畫方法

活動準備

蘋果、香蕉、葡萄,菠蘿等相片,印好等待塗色的水果圖片,蠟筆或者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從幼兒穿的衣服導入到水果寶寶穿的衣服

二、展示各種水果圖片,請幼兒觀察這些水果寶寶的顏色。

1、讓幼兒先認識這些水果,不同水的水果有不同的顏色

2、在觀察水果顏色的同時,請幼兒也找到相同顏色的蠟筆

三、動手作畫

1、老師先示範正確的圖畫方法,請幼兒觀察

2、讓幼兒正確握筆和老師一起圖畫

3、給每個幼兒一張水果塗色卡,讓幼兒找到與自己手裏拿到的水果塗色卡的顏色

4、讓幼兒自己嘗試作畫,不同的水果不同的顏色

四、欣賞及評價

1、讓幼兒把作好的畫放在展台上,與其他幼兒一起欣賞

2、教師對幼兒的作品給予評價,並給予鼓勵

教學反思

上了這節課下來,發現小朋友的思維不是很活躍,還有很多小朋友看着圖片説不出水果的名字,這就是缺乏生活經驗,在分辨顏色的時候,還有小朋友不能正確的説出是什麼顏色。但是就整個課堂氣氛來説還是非常活躍的,小朋友表現還是很好的。

在教學方面我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在給幼兒看圖片的時候最好有實物,實物教學沒有做到

2、在幼兒自己作畫的時候老師可加指導,幫助他們正確的握筆

3、大多數幼兒的想象力有侷限性

4、還有少數幼兒膽怯,不敢上台給小朋友表述

5、條件有限,還有很多小朋友連蠟筆都沒有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覺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實。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常見的顏色,説出它們的名稱。

2、嘗試在“娃娃家”中運用繪畫材料進行遊戲,豐富遊戲內容。

3、積極的.參與烤麪包,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1、在黃、綠、藍、玫紅、白等水粉顏料內調入少許漿糊,盛在小罐裏,每個小罐內放一把小勺

2、用稍厚的白紙剪成兩片連在一起的“切片面包”

3、餐巾紙盒做成的“麪包烤箱”若干

4、各色彩紙若干,淡黃色油畫棒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分辨顏色名稱

聯繫自己生活經驗,想象各種常見的果醬顏色,如黃色為色拉醬、綠色為獼猴桃醬、白色為奶油、藍色為藍莓醬、玫紅色為山楂醬、大紅色為草莓醬、橙色為橘子醬等

二、操作過程

1、將兩片“麪包”打開,“麪包”上塗抹果醬:任選一、兩種顏料,用小勺舀少許,四散地放在麪包上塗抹,,再加上少許白色後,把兩片面包合攏。

2、烤“麪包”:用黃色油畫棒在“麪包”外面隨意塗色,邊塗邊説“烤麪包,烤麪包,麪包烤得香噴噴”

3、夾“麪包”:將“麪包”打開會發現顏色已調和成美麗的淺色花紋,然後撕些彩紙想象成蔬菜、魚、肉夾進“麪包”內。

三、我做爸爸,我做媽媽,抱抱娃娃一起吃“麪包”

教學反思:

週三進行了第一次活動,由於人數較少,時間持續了15分鐘左右,雖然幼兒的參與度很高,興趣也很濃厚,但我還是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開始部分我還是太着急,急於過渡到下一部分講解環節,因此,幼兒沒有充分地圍繞各種顏色的果醬討論,每一種顏色的果醬也只講了一種水果醬的名稱,其實,完全可以放輕鬆一些,讓孩子多講一些果醬的名稱,擴散思維做得還不夠;問題與迴應的方式可以再多樣化一些,如:“是嗎?紅顏色果醬是不是隻有蘋果醬呢?”“綠色的果醬除了西瓜皮醬,還會是什麼醬呢?”“白色的是什麼醬呀?”……

其次在講解示範的環節中,我的思路還有些混亂,沒有將“塗抹果醬”的過程講清楚,結果造成幼兒操作時使用不當,“漿糊”要麼太多漏出來,要麼太少擠在角落裏;其實可以通過形象的兒歌進行講解:“舀上一點點,倒在麪包上,輕輕抹一抹,果醬到處有,合上小麪包,輕輕按一按,打開瞧一瞧,哇!顏色真好看。”

在示範講解時出現一個亮點,可以在後一次活動中加以借鑑,就是孩子生成的語言——“果醬不能塗很多,否則太甜了吃了要蛀牙的。”這樣就形象生動的解決了塗抹漿糊“量”上的指導問題。

用餐巾紙盒做成的“麪包烤箱”可以事先放在桌上,上面還可以粘貼一些“按鈕”“開關”等,更具真實性,可以讓孩子一邊操作一邊自由模仿“烤麪包”的動作,滿足想象。 提供的黃色蠟筆太硬,不適合小年齡孩子,在後一次活動中改換成油畫棒,可以減少操作難度,效果也好一些。等到幼兒塗抹得差不多了,再介紹“撕貼夾心”的方法,這樣,幼兒比較容易接受,比剛開始一股腦兒講完要好,更適合小班孩子邊做邊想的心理特點。

小百科:麪包也寫作麪包,一種用五穀(一般是麥類)磨粉製作並加熱而製成的食品。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以酵母、雞蛋、油脂、糖、鹽等為輔料,加水調製成麪糰,經過分割、成形、醒發、焙烤、冷卻等過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細心進行粘貼活動,鍛鍊小肌肉控制力。

2、喜歡參與美術活動,體驗粘貼的樂趣。

活動準備:

用於粘貼的棉花每組一份;畫有綿羊的美術底紙人手一份;白乳膠每小組一份;刷子人手一隻;教師示範用的半成品、成品各一份。

活動過程:

1、謎語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老師想讓小朋友們來猜一個謎語:身穿大棉襖,野草吃個飽,過了嚴冬天,獻出一身毛,我看那個小朋友小腦筋動得快。

師:謎語問小朋友們什麼動物身上穿了一件大棉襖,喜歡吃野草,過了寒冷的冬天後,把自己的一身毛貢獻出來呢?(解釋謎面,讓幼兒更容易懂)

小結:綿羊身上長着厚厚的毛,喜歡吃鮮美的野草。

2、體驗觀察,比較異同,初步感知操作材料。

出示教師用於示範的兩隻小綿羊,一隻有貼上羊毛,一隻沒有。

師:看,老師這兒有兩隻小綿羊,我想請小朋友們都上來摸摸看看這兩隻小羊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師:今天小綿羊想請小朋友們幫自己穿上一件整潔,漂亮的衣服。老師給你們都準備了棉花、白乳膠、擦手布,一會兒小朋友們分組進行。現在先看看老師是怎麼給小綿羊穿上衣服的,你們可要仔細看清楚嘍。

3、教師講解示範,並提出操作要求。

(1)講解示範

①刷乳膠;

②粘棉花;

③修正作品;

(2)提出要求:

①不將乳膠刷到桌子上;

②不把棉花粘到輪廓線之外;

4、幼兒操作,教師進行巡迴指導

(1)對於不小心粘到外面的白乳膠可用擦手布擦乾;

(2)操作時專心,不爭吵;

(3)能力較強的孩子可稍微提高要求,讓她把羊毛整理得更整齊。

5、師幼共同評價,引導幼兒欣賞別人的優點和不足。

收集幼兒作品,欣賞作品,並讓幼兒説説自己喜歡那隻羊,為什麼喜歡它?

6、活動自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