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集合6篇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集合6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8W 次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集合6篇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練習用汽車輪子進行滾畫,觀察色彩和花紋的變化。

2.體驗大面積合作作畫的樂趣。

3.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準備

1.為每個幼兒準備一輛玩具汽車。

2.紅黃藍水彩顏料若干盤,每組一張大畫紙。

活動過程

一、教師帶領幼兒開小汽車進入教室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你們猜猜看是什麼?

教師出示小汽車,問:你會怎樣玩小汽車呢?

二、引發興趣,教師進行示範演示

1.師:孩子們,快來看呀,老師的汽車會變魔術!

教師把汽車車輪蘸上顏色在白紙上開過,邊開汽車邊念兒歌“小汽車,嘀嘀嘀,開來開去真有趣”。

2.引導幼兒觀察小汽車滾出來的畫。

師:看!是什麼顏色的?像什麼?

幼兒回答。

3.師:你們想不想讓你的小汽車畫畫?(想)

三、引導幼兒學習滾畫,教師強調滾畫的注意事項

1.請幼兒試着用汽車車輪蘸色滾畫。蘸色時,提醒幼兒要把車輪前後滾動一下,感受色彩交叉重疊的特殊效果。

2.小汽車很累了,讓我們把小汽車送回家,把小汽車放到盆裏。

3.引導幼兒觀察説一説,講一講滾畫的內容,並把作品佈置在活動室的牆上繼續讓幼兒欣賞。

四、活動結束

在音樂的伴奏下,幼兒做《開小汽車》的遊戲。

教學反思: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小班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還不成熟,教師在今後設計的活動中,可以從平面開始逐步過渡到立體,隨着孩子手部動作的不斷協調發展來增加操作材料的難度。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用簡單的圖形裝飾畫面。

2.初步接觸油水分離的畫法,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重點難點:

1.幼兒使用棉籤自由塗畫玩色2.幼兒在塗畫過程中先用油畫棒,再使用棉籤.

三、活動準備:

課件、漢堡包圖片若干、油畫棒、棉籤、水粉顏料、抹布、塑料盤、操作場景等四、活動流程:

創設情景→觀察體驗→嘗試操作→活動評價五、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出示動畫圖片.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動畫,請小朋友一起看一看。

師:在一座美麗的大森林裏有一位熊媽媽,它是個麪包師,每天都能做出各種漂亮又美味的漢堡包,小動物們都很喜歡它,可是今天它生病了,怎麼辦呢?

師:我們對熊媽媽説:別難過別難過,我們來幫助你。

(二)觀察體驗

1、出示裝飾好的漢堡包.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熊媽媽是怎樣做漢堡包的?(幼兒欣賞)你看到了哪些圖案?都有哪些顏色?它們是怎樣排隊的?

現在,如果你就是一位小小麪包師,你想怎樣來打扮漢堡包?

師:你除了給漢堡包設計漂亮的圖案,你還想給它加點什麼美味的作料,讓變得更美味呢?(幼:撒點芝麻,塗點奶油,加點果醬….)

(三)嘗試操作師:

我們一起來當小小麪包師,做出美味又漂亮的漢堡包吧!

請小朋友先用油畫棒畫出漂亮的圖案,然後選出自己喜歡的果醬塗在漢堡包身上,做出美味的漢堡包。

幼兒嘗試用棉籤蘸顏料塗畫。

教師指導:指導幼兒將顏料塗滿。

鼓勵幼兒積極自主塗畫。

(四)鼓勵評價小朋友

你們的小手真靈巧,做出了許多漂亮的漢堡包,你最喜歡哪個漢堡包?為什麼?我們一起聽音樂,把這些漢堡包送給森林的小動物吧!

活動反思:

本活動自然的將語言、美術、等綜合在一起,運用情景遊戲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產生興趣及用油畫棒、棉籤塗畫塗色的興趣,並使幼兒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自己嘗試用油畫棒、棉籤操作。通過這個遊戲活動,使幼兒初步接觸油水分離的畫法,活動時不要求幼兒知道和了解其科學道理,主要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初步的探索慾望,為他們以後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輕鬆愉快的學習,特別在塗畫過程中,幼兒用油畫棒、棉籤的塗畫方式也很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地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塗畫。在活動中,我儘量給孩子更大的自由度,為他們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創設良好的環境。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熟悉粉筆的性能,學習用粉筆畫稍長的線。

2、幫助幼兒體驗相互合作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小兔頭飾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兔媽媽頭飾、大灰狼頭飾各一個,水果籃一隻、玩具蘑菇(多於幼兒人數)。

2、“袋鼠”、“大灰狼”的出場音樂,笛子音樂,錄音機,粉筆人手一份,場地佈置圖。

3、幼兒已聽過《小兔乖乖》的故事,對故事情節較熟悉。

活動過程: 一、呈現小兔、兔媽媽、大灰狼頭飾。以遊戲活動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為幼兒帶好小兔頭飾,並帶幼兒聽音樂跳出場。

“小兔乖乖,外面的太陽真好,我們到外面去曬曬太陽吧。”

(開頭設計的目的,首先是讓幼兒放鬆,戴頭飾不僅可以讓幼兒覺得新鮮有趣,也有助於老師把幼兒導入遊戲的情境,使幼兒很快進入角色。)

2、播放大灰狼的音樂,幼兒傾聽,感受緊張、害怕的氣氛。

3、鼓勵幼兒積極思索、想象不被大灰狼捉走的方法。

“哎呀呀,剛才是什麼聲音?我好害怕呀!”

“怎麼,是大灰狼要來了?兔寶寶們,快快想個辦法,可別讓大灰狼把我們捉走了。”(引導幼兒説出造籬笆的方法,如果説不出,教師可直接説出來。)

二、引導幼兒瞭解籬笆的外形,並探索籬笆的築法,自主想象。

1、“小兔乖乖們,媽媽來教你們造籬笆,造一條又大又寬的籬笆,不讓大灰狼進來,好嗎?”教師運用語言“造籬笆要從上到下,深深地插進去,造得長長的、密密的”來幫助幼兒掌握造籬笆的技能。

2、觀察籬笆,同時“媽媽”在地上示範:

用粉筆在線上畫直線,要從上往下,長長的,密密的。

3、請個別幼兒來“造”,瞭解幼兒掌握技能的情況。

“媽媽一個人造籬笆實在太慢了,誰願意來幫助媽媽?”(可以請2~3名幼兒來畫直線。)

三、滲透造籬笆的技能,鼓

勵幼兒充分表現。

1、“兔媽媽”發給每隻“小兔”一支粉筆,要求“小兔”在大圓圈上造籬笆。又要求“小兔”想辦法:怎樣造籬笆才能不讓大灰狼鑽進來。

2、小兔造籬笆(開始時,孩子們出於好奇,造得籬笆寬寬的、鬆鬆的)

觀察孩子的操作情況,“兔媽媽”故意走到一位籬笆造得又細又密的“小兔”前,做鑽進的動作,並説:哎呀,這隻“小兔”的籬笆造的真好,大灰狼肯定鑽不進來。對造得疏得可以請其他“小兔’來幫助,體現合作。

四、用遊戲的方式對幼兒的操作進行評價。

1、兔媽媽:“兔寶寶們,你們真是太能幹了!累了吧?快,到草地上去休息一會兒,媽媽現在去採些蘑菇回來。記得大灰狼要把門關關好。寶寶們再見!”(教師退場換上大灰狼頭飾戴上出場。)

2、教師以大灰狼口吻對幼兒的操作進行評價。

大灰狼:“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作出嗅的樣子)嗯,好香的味道,那邊肯定有一窩小兔子,讓我去捉只小兔嚐嚐。

大灰狼來到籬笆前,做出跳、鑽、推的動作,邊做動作邊説:“這籬笆造得可真高,讓我找個洞鑽進去吧。咦,找不到洞,氣死我了,我就不信推不倒你。這籬笆誰造的這麼高,這麼密,這麼牢,讓我沒辦法去捉小兔。”

“沒辦法,我就假裝兔媽媽,唱支《小兔乖乖》的歌,騙他們開門。”(此時,幼兒已完全融入情境與角色中,當大灰狼唱完後,幼兒馬上接下去唱,氣氛相當好,完全感覺不出這是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

五、拓展延伸,引發再創。

大灰狼灰溜溜地下場,教師換上兔媽媽頭飾,邊唱《小兔乖乖》邊上場。

“孩子們,媽媽回來了,快開門。”

“孩子們,你們都在,太好了。大灰狼今天沒來嗎?”

“你們真是一羣聰明、勇敢的孩子。來,肚子餓了,快吃媽媽剛採回來的新鮮的蘑菇,吃飽了幫助媽媽再在草地上種些花草、菜,願意嗎?”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情景中指導幼兒學習使用剪刀,培養幼兒對紙工活動的興趣。

2、引導幼兒按顏色將紙條進行分類,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準備:

彩色紙條,剪刀,籃子每人一份,圖片

活動過程:

1.出示紙條,吸引幼兒.

(1)教師一手抓一把紙條抖動,

師:看,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呀?(彩色紙條)這象什麼呢?

好,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它的聲音.

(2)師:這個紙條可調皮了,它還會跳呢?你們看,它跳呀跳呀跳到哪裏了? 對,它跳到老師的頭上,象什麼?(頭髮)

紙條又飛呀飛呀飛到胸前,象什麼?(鬍子)

飛到腰裏象什麼?(裙子)

2.學習使用剪刀.

(1)出示剪刀.師:看,這是什麼?你們會用剪刀嗎?你們的本領真大。

師:手變成,(我們一起來做做)插到剪刀裏,另一隻手拿紙條,張開咔嚓,紙條剪斷了。

誰來試試看?

(2)師:剪刀還想告訴你們一件事情,剪好後要把剪刀閉攏,不然它會很累的。 3.幼兒剪紙條。

你們都想試試嗎?把彩色紙條剪到自己的小籃子裏。(放點音樂)

4、(1)師:剪刀説太累了,它想休息了,把剪刀放到籃子裏,把紙片倒入老師的籃子中來。(強調越來越多)

(2)玩遊戲:撿花瓣

師:這一張一張的紙片象什麼呀?(春天的小花瓣)春風吹來了,小花瓣掉下來咯。(教師把幼兒剪好的紙片撒向天空)

師:看一看找一找,紅色花瓣在哪裏? 幼:紅色花瓣在這裏。

遊戲3次,紅、黃同時進行,藍色時再撒一次花瓣。

5.花兒貼紙片。

師:小話怎麼了?(小花哭了)

它説旁邊的花兒多漂亮,我沒有漂亮的顏色。你們能把它變成黃色的花嗎?(幼兒找黃色

的紙片貼在小花上)我們一起來安慰安慰小花吧“小話小花請別哭,我來幫助你。” 6.結束活動:

將多餘的紙片送到相應的顏色的家裏。

幼兒園小班美術活動《一串葡萄》

活動目標:

1. 認識紫色,能大膽地使用顏料進行用手指點畫葡萄。

2. 鼓勵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能獲得愉悦的情感。

活動準備:

一幅圖,畫有葡萄葉的白紙(幼兒人數),若干紫色的顏料盤,擦手的毛巾重點:能認識紫色,並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難點:

能大膽地使用顏料進行手指點畫。

活動過程:

一. 觀察一幅圖,引起興趣。

老師:你們喜歡吃水果嗎?(幼兒回答)老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了一樣好東西過來,瞧!這是什麼呀?(出示圖片--葡萄)老師:啊,原來這是一串葡萄哦,誒,你們有沒有吃過葡萄啊?

老師:那誰來説説葡萄是什麼味道的?(幼兒回答)---哦,葡萄是酸酸甜甜的老師:小朋友,你們看看老師手上的這串通葡萄是什麼顏色的?(幼兒回答)老師摘下一顆葡萄:你們看一看這顆葡萄是什麼形狀的?(幼兒回答)總結:哦,原來葡萄是紫色的,圓圓的,一顆一顆緊緊地擠在一起。

老師:這串葡萄真漂亮,我們一起幫它拍張照片好不好?(幼兒一起做拿起相機的動作)一起來"咔嚓".

老師:老師照這它也畫一張好不好?

二. 示範作畫過程1老師示範手指點畫:伸出拇指,親親顏料寶寶,點個葡萄2指導幼兒:葡萄寶寶們一個挨着一個,所以我們要把它們畫在一起,緊緊地靠在一起。

三. 交待作畫要求,幼兒操作1一顆顆葡萄要緊緊地靠在一起2作畫前先長袖變短袖,不要讓顏料粘在自己和別人的身上。

3注意桌面的清潔四. 展示幼兒作品,幼兒互相討論

幼兒園小班美術活動《紅紅的蘋果》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團紙球的方法裝飾蘋果,發展幼兒的手部動作。

2.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畫有蘋果輪廓圖片、大樹2棵、固體膠水、皺紋紙條、筐若干。

活動過程

1.歌曲導入,請幼兒大膽説一説。

T:果園裏的蘋果都熟了,我們一起去摘吧。(師幼一起唱歌)

哇!摘了這麼多的蘋果。

你們喜歡吃蘋果嗎?

2.出示大樹,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T:那蘋果長什麼樣子的啊?

(圓圓的,大大的,紅紅的。)

蘋果長在哪裏的呀?

對了,長在樹上的。看,這裏有兩棵大蘋果樹,可是上面有沒有蘋果啊?(沒有)

沒關係,老師來變一個紅紅的大蘋果。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瞧!(出示蘋果粘貼畫)

你們想不想也來變啊?

3.出示空白蘋果圖片,教師講解示範操作步驟。

T:這也是一個蘋果,哪個蘋果好看啊?

那我們把這白白的蘋果穿上一件好看的衣服吧!

先請小朋友們拿一張紙片,把它放在手心裏,壓一下,團起來,就像做湯圓一樣。

一起和老師來做做看。(幼兒空手跟老師模仿)

好了,一個紙球做完了。然後把膠水的帽子打開,放在筐筐裏,擰出一點膠水,把團好的紙球粘上膠水,放在蘋果身上白白的地方。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5

設計思想:對於小班孩子來説,他們喜歡塗塗畫畫,但用色不夠大膽,往往只用一種顏色,不會嘗試用多種顏色。本次活動就是教孩子大膽地選用各種顏色把自己的小手塗畫成手寶寶,從而培養孩子對藝術活動的興趣,提高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表現能力等。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運用任意顏色裝扮自己的小手,培養孩子對藝術活動的興趣。

2.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表現能力等。

[活動準備]

1.各種顏色的水彩筆每人一盒。

2.已用小紙片裝飾好或用彩筆畫好的有眼睛、鼻子、嘴巴的卡紙小手模型各一個,沒有顏色的嘴巴、鼻子、眼睛小貼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孩子對活動的興趣。

師:“哈,多可愛的手寶寶啊,小朋友們喜歡嗎?我們一起看看手寶寶長什麼樣子?

教師出示已用嘴巴、鼻子、眼睛等裝飾好的小手模型,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觀察製作的手寶寶,瞭解手的結構與寶寶的關係。

師:手寶寶這麼可愛,小朋友們知道它是用什麼做的嗎?(畫筆、卡紙)我們叫它手寶寶,那麼手寶寶的臉上都有什麼呢?(眼睛、嘴巴、鼻子、辮子等)手寶寶的嘴巴、眼睛在手的什麼地方呢?(手心)小朋友的手心在哪裏呢?……

當孩子的興趣被激發,有了想做的慾望時,教師可引導孩子觀察瞭解手的結構與手寶寶的關係,從而有利於孩子製作手寶寶。

三、教師示範製作。

1.現在請小朋友看看,老師要把自己的手裝飾成一個可愛的手寶寶。請兩個小朋友觀察兩個手寶寶(模型)的眼睛是畫出來的還是貼上去的,並幫助老師的手寶寶畫或貼上眼睛和嘴巴。

2.教師示範畫辮子,提醒孩子在畫的時候要把手指分開伸直,從手指的下面一點一點地往上塗顏色,直到將辮子都塗滿。

3.師:看了老師裝飾的手寶寶,你們想不想來裝飾一下自己的手寶寶呀?

教師可根據孩子的能力強弱,讓幼兒為手寶寶畫或貼上眼睛。教師示範畫三條,畫第一條時教師講解示範,畫第二條時引導孩子説老師畫,畫第三條時請一個小朋友上來畫。

四、孩子動手操作。

1.引導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各種材料裝飾自己的手寶寶。小朋友們可以直接在自己的手上為手寶寶畫上眼睛、鼻子、嘴巴,也可以將沒有顏色的小貼片塗上顏色再貼在自己的小手寶寶上。

2.展示自己裝飾的手寶寶,教師對幼兒的作品給予不同的肯定和表揚。

教師要注意巡迴指導,適時幫助能力差的.孩子裝飾手寶寶。

【活動延伸】

請幼兒帶着自己裝飾好的手寶寶到舞台上表演。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6

一、活動背景(設計意圖)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我們經常會在這時利用美麗的春景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帶幼兒春遊、佈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兒帶來了許多小蝌蚪,我將它們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們很好奇地圍着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有的説:“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有的説:“小蝌蚪黑乎乎圓圓的真可愛”……後來有位幼兒告訴大家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們很奇怪小蝌蚪沒有大眼睛、綠衣裳也沒有四條腿怎麼會是青蛙呢?於是我給他們講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使他們知道了青蛙確實是小蝌蚪的媽媽以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這以後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沒有變化。看到孩子們對小蝌蚪這麼感興趣,我就思考讓幼兒用美術手段來表現他們喜愛的小蝌蚪。小班幼兒由於才開始接觸美術,他們更多是利用畫筆來表現他們的感受。為了讓幼兒瞭解除了用筆可以表現自已的生活體驗以外,還可以藉助很多工具來表現,如幼兒最熟悉的身體器官。因此我選擇了幼兒的身體器官---手指來作為繪畫工具,設計了這節手指畫---《小蝌蚪》的美術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實錄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

2、發展觀察力以及大膽作畫能力。

3、提高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投影儀、明膠片、彩色照相透明水彩

2、黑色水粉顏料、餐巾紙、圖畫紙、青蛙圖案、頭飾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邊用語言描述邊用手指在膠片上點畫。

(1)教師:春天來了,小河裏的冰都融化成了又清又涼的水,你們猜猜是誰坐在荷葉上?咦!青蛙媽媽坐在荷葉上做什麼呢?青蛙媽媽正坐在荷葉上看它的寶寶小蝌蚪游泳呢!你們喜歡青蛙媽媽和小蝌蚪嗎?我們今天就先來學畫小蝌蚪。

(評:教師邊用優美的話語進行描述邊畫,既把幼兒引入了一種情境,又在不知不覺中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2)教師:那剛才老師是用什麼畫出小蝌蚪的?(引導幼兒説出“手指”)好,老師告訴你們:用手指畫出的畫就叫手指畫。

(評:此環節很自然地引出了“手指畫”的概念,教師的示範與語言的敍述結合起來,使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手指畫”的概念。)

2、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態。

[page_break]

教師:哪個小朋友能説説小蝌蚪長得什麼樣?是什麼顏色的?小蝌蚪游泳時可調皮了,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它們是不是往同一個方向遊的呢?(引導幼兒説出往不同方向)

(評:教師適當的語言引導使幼兒很清楚地就瞭解了蝌蚪的不同姿態,為下面幼兒在自己作品中描繪蝌蚪的動態埋下伏筆。)

3、教師示範講解小蝌蚪的畫法。

(1)教師示範: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

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提起,這樣小蝌蚪圓圓的身體就出來了。

(2)講解尾巴的畫法。

a.請幼兒來添畫尾巴。(評:這一環節的設計給幼兒提供了嘗試、探索的機會,滿足了幼兒主體需求。)

b.教師用指側畫尾巴,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出怎樣畫出小蝌蚪細細的尾巴。

(評:在幼兒嘗試的基礎上教師再示範畫,這樣更容易加深幼兒的印象。)

c.幼兒練習畫尾巴,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畫好後用餐巾紙擦一下手指。

(評:此環節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練習機會,解決了活動難點並注意到幼兒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

4、交代要求,幼兒作業,教師指導。

(1)出示青蛙圖案:教師:咦!這隻青蛙媽的寶寶哪兒去了?告訴你們,它們就藏在小朋友桌上的畫紙上,快,我們去幫青蛙媽媽找出它的寶寶。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他們注意點畫方法,鼓勵幼兒變換尾巴在身體上的位置畫出不同方向游泳的小蝌蚪,鼓勵他們大膽細心地操作。

(評:設計“給青蛙媽媽找寶寶”的環節,激發了幼兒學畫小蝌蚪的慾望,符合幼兒的遊戲心理。)

5、評價和欣賞作品

(1)教師:我們快把找到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媽媽身邊吧!將幼兒作品佈置到青蛙圖案旁。

(2)引導幼兒觀看作品教師並給予簡單的評價。

(評:評價時同時展示每個幼兒的作品,總評與點評相結合使每個幼兒都有了成功的愉悦體驗,加強了兒童的滿足感。)

6、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教師扮作青蛙媽媽,幼兒扮作小蝌蚪遊戲。教師:小蝌蚪回到媽媽身邊真開心,我們一起和小蝌蚪做個找媽媽的遊戲,好嗎?

(評:最後這一環節的設計使這節美術活動有了動靜交替的效果,活躍了課堂氣氛,易於消除幼兒精神上的疲勞。)

 三、活動評價(思考體會)

這一活動主題源於幼兒對社會生活中某一事物---小蝌蚪的關注,它不同於通常以知識結構或學科結構考慮教學內容的做法。活動的展開是以幼兒參與,教師的適當指導為特徵的,符合新綱要中教育內容的選擇“應體現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原則。本活動以其有趣的情節和豐富的情感內涵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積極性。首先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創設了優美動人的情境符合幼兒愛想象的心理特點,接着,教師在組織幼兒觀察討論範例的過程採用不同的情節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的外形和姿態的變化,並把幫青蛙媽媽找蝌蚪寶寶的願望自覺地、持久地傾注於創作之中,最後當幼兒把自已畫的小蝌蚪全部送給青蛙媽媽並和青蛙媽媽一起做遊戲,使幼兒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悦,順利地實現了教育目標。同時這一活動分別在泰州市幼兒園和朱莊鄉中心幼兒園的同一年齡班進行了實施,並沒有因為城鄉兒童存在的經驗差異而影響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