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品】幼兒園優秀教案錦集7篇

【精品】幼兒園優秀教案錦集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64K 次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幼兒園優秀教案錦集7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讀本,嘗試表現動物不同的情緒表現。

2、 能夠根據邏輯順序進行合理的推測,初步瞭解一物降一物的特點。

二、活動準備:

動物圖片、大書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幾種有關係的小動物,如有強、弱關係或是一種怕另一種的動物。請幼兒説説它們的特點,每隻動物最怕誰?

2、閲讀大書。

(1)觀察封面:畫面上都有些什麼?跳蚤有什麼本領?教師指讀書名,提問幼兒:“能夠在山裏面稱王的可能有哪些動物呢?”

(2)、第1頁:畫面上有誰?它的動作是什麼樣子的?它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它在説什麼呢?教師引導對於圖畫的閲讀之後,直接出示文字,請幼兒進行朗讀。

(3)、第2頁:畫面上都有誰?它的動作時什麼樣子的它們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跳蚤心發慌?甲蟲説了什麼?它為什麼要這麼做?教師注意引導幼兒使用豐富的詞彙描述動物的動作和表情。

(4)、第3頁:甲蟲的動作是什麼樣子的?它為什麼這樣興高采烈的,甲蟲害怕的又是什麼呢?下面可能是誰出現了?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用動物小圖標示範邏輯關係。

(5)、第4—11頁:它們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它們的動作是什麼樣子的?下面又會是誰出現呢?為什麼?教師示範兩頁左右的文字閲讀,之後請幼兒嘗試自主閲讀文字。

(6)、第12頁:公牛怕些什麼?圖畫上半部分的曲線表示什麼?它究竟怕什麼東西呢?

(7)、第13—14頁:是誰在大聲嚷呢?跳蚤從什麼地方跳出來了?它的表情什麼樣子的?

3、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4、教師帶領幼兒逐頁朗讀文字,鼓勵幼兒讀出動物的語氣。

5、評議結束。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服裝商標逐層深入的探索,激發幼兒對商標的興趣,引導幼兒瞭解有關商標的簡單知識。

2、初步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

3、初步樹立幼兒反對假冒偽劣,誠信待人的情感意識。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説普通話。

5、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1、不同品牌的服裝商標若干。

2、圖案卡片若干。

3、各類商品的包裝袋入包裝盒若干。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探索商標、瞭解商標。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投放材料為縫在衣領上的商標。

1、幼兒分成四組進行探索,將發現進行互相交流和討論並用紙筆記錄下來。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大組交流,發表本組的發現。

(本環節可探索的知識點:商標的材料;商標上的文字、圖案、符號各表示什麼,如服裝尺寸、商標名稱、生產廠家、是否註冊等等)

(二)第二次探索:投放材料為掛在服裝上的商標。

1、幼兒分組進行探索。

2、進行大組交流。

(本環節可探索的知識點:商標的材料;商標上的文字、圖案、符號各表示什麼,如價格、型號、成份含量、電話、温度、網址、洗衣注意事項、全毛標誌等等。)

(三)第三次探索:投放材料為有附件的掛在服裝上的商標。

1、幼兒分組進行探索。

2、進行大組交流。

教學反思:

幼兒天生就具有主動探索的精神,他們有無數的“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這就是等待他們發現的“小祕密”。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去發現、去探索、去嘗試、去判斷,讓孩子們成為活動的主人。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活動設計】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新課改形式下的.這句話成了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兒不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我們教師花的心思進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到頭來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於新《綱要》精神。

《孤獨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為素材,通過欣賞木偶劇的形式,融音樂於劇情的發展中,讓幼兒在欣賞木偶劇的同時,主動接受了音樂信息,潛移默化進入音樂氛圍中,為音樂教育開啟了另一種形式的門。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處理,如:拎出音樂中詼諧有趣的“襯詞”部分,進行細緻分析,並賦予其角色形象,使音樂教育擺脱以往聽賞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有助於音樂活動的開展。

【活動目標】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現歌曲中高音區和低音區兩種不同音區的襯詞分。

2、根據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襯詞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點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3、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4、聽音樂,嘗試分辨樂曲的快慢和輕重,能跟着節奏律動。

5、初步感受歌曲中親切的情緒,用親切的語調唱歌。

【活動準備】

歌曲圖譜、視頻材料、鋼琴、老山羊、小山羊圖片;

【活動過程】

一、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營造音樂氣氛

播放音樂,教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動作,調動氣氛;

二、介紹劇情,觀看視頻材料

1、今天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好聽的音樂,還有一樣好玩的東西呢!

2、教師出示木偶,提問:這是什麼東西?知道它是怎麼玩的嗎?你們有沒看過木偶劇?

3、教師介紹劇情:老師今天帶來的這個木偶人是有個牧羊人,他個他的羊羣——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個高高的山頂上,他沒有朋友,覺得自己很孤單。但是他有一樣愛好,就是喜歡唱歌,他的羊羣們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來。他們的歌聲非常好聽,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們,旅店裏的人,酒店裏的人,小姑娘。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歌聲吧。

4、播放視頻,完整欣賞;

三、欣賞木偶劇,感知襯詞旋律

1、完整欣賞後,提問:音樂裏,唱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2、你們的耳朵真靈,老師送你們兩個大拇指。“來伊噢嘟”在這首音樂裏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襯詞”。這首音樂裏,好多地方都出現“來伊噢嘟”,那它們在每一個地方唱的都是一樣的嗎?

3、幼兒自由討論,並嘗試學一學;

4、播放兩句襯詞,讓幼兒感受襯詞的旋律;

5、幼兒模唱襯詞,教師伴唱;

四、藉助圖譜,學唱襯詞

1、老師還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助我們學習這些襯詞。這五條線放在一起叫做五線譜,像豆芽一樣的叫做音符。我們來跟它們打聲招呼。

2、教師把這些音符請到了五線譜上,就能變出好聽的音樂來。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現在請你們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樂高還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請你們比較這兩張音符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們叫它高音區,它唱起來就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往上爬。音符平過去的我們叫它低音區,唱起來像走路一樣,平平穩穩的。

5、幼兒與教師一起做手勢看圖譜演唱一次。

6、這兩句襯詞分別表示贍養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聲音,請你們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為什麼?

7、教師引導幼兒説出老山羊老了,嗓子會發出怎麼樣的聲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來表現襯詞

A、高音區——小山羊

B、低音區——老山羊

9、觀看視頻,並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

10、請孩子們到鋼琴旁邊,分別學習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來當小山羊,並請個別幼兒模倡;

五、師幼合作表現襯詞,體驗師生合作的樂趣。

1、小朋友們剛剛唱得特別棒,老山羊的聲音都表現出沙啞、粗重、慢吞吞的樣子,小山羊也表現出歡快、明朗、悦耳的樣子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跟老師來合作,你們唱襯詞的地方,老師來唱牧羊人的聲音。

2、播放視頻,師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還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羣們唱的,不要緊,老師也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4、出示音樂圖譜,請幼兒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並貼上相應的圖片;

5、教師當牧羊人,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當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結束部分。

1、牧羊人現在還孤單嗎?為什麼?

2、教師小結:牧羊人再也不孤單了,因為他不僅有羊羣們陪他一起唱歌,還有我們小朋友跟呢。現在老師請你們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樂,教師擺弄木偶,幼兒邊唱,邊隨意做動作,出活動室。

【課前反思】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選自堪稱經典之作的影片《音樂之聲》。音樂以木偶為主要線索,貫穿始終,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種形象,並通過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來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這首音樂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襯詞部分,詼諧、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從幼兒角度出發,木偶劇的欣賞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劇間接成為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師角度出發,要剖析音樂內部結構,找出幼兒的興趣點——襯詞進行模仿、創造,並幫助和引導他們領悟到音樂的深層結構(這首音樂表現的是牧羊人和羊羣們之間的事情),挖掘幼兒的興趣所在,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主動接受新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課題。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獨的牧羊人》向幼兒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畫面:一個孤獨的牧羊人,通過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聲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裏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為什麼他的歌聲能達到這種效果呢?就是因為他的羊羣們為他的歌聲進行了伴唱,這句是其中的襯詞部分。於是對襯詞的學習便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單單學習襯詞的演唱,形式過於單一,再繼續深入挖掘其教材,我們會發現,原來可以賦予襯詞相應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聲和小山羊的歌聲。從兩種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徵出發,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對音樂理解的昇華部分。讓幼兒在學習掌握襯詞演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的“指點迷津”了。

從幼兒的情感體驗來分析,與教師合作完成一樣東西,便是一次愉快的體驗,由此也可以達到師幼互動的良好氛圍。“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必要的,師幼師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將成為歌唱藝術中不容忽視的一種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對此活動教材的粗淺分析,並在基礎上做的一些藝術處理。可能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小百科:牧羊人所謂牧羊人就是放養羊的人,電影牧羊人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 學習在指紋圖案上添加簡略的線條,表現出聯歡會上的人物動態。

2. 培養幼兒大膽想象和添畫的能力。

3.體驗運用新的繪畫方式進行美工活動的樂趣。

教學準備:

1. 小人國聯歡會場景圖一張。

2. 印有指紋娃娃的畫紙,黑色溝線筆人手一份。

教學過程:

1.引發興趣。

(1)你們還記得《小人國》的故事嗎?今天小人國的小人來我們幼兒園做客了!(請看大屏幕)這是國王,這是王后、公主和其他的臣民。噢,還有樂隊呢,看他們跳的多開心啊!這麼多有趣的小人是怎麼畫出了的呢?

(2) 引出上節課畫的指紋娃娃。今天指紋娃娃也想和我們一塊來參加晚會。

2. 教師示範動態。

(1)以“小人國的聯歡會上需要一位小姑娘”的情景為由,給指紋娃娃添畫頭髮、五官、四肢等。(教師先示範動作,然後畫出動態)

(2)幼兒隨音樂做音樂做動作,教師記錄動態。國王請小朋友也參加舞會,還準備了很好聽的音樂,大家一起來跳吧!教師將其中1—2位幼兒漂亮的動態現場畫出。

3. 幼兒繪畫。

(1)現在輪到你們大顯身手了!如果你是國王,請你舉行晚會,那麼你晚會上的小人會幹些什麼,會做些什麼漂亮的當中呢?請你讓自己的指紋娃娃也跳出好看的舞蹈動作,一起開一個盛大的舞會吧!

(2)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畫出不同形象的指紋小人,使畫面豐富有情趣。

4.幼兒隨音樂拿着畫好的小人一起去參加晚會跳舞吧!(出活動室)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針對小班幼兒平時在行為習慣上存在較強依賴性的特點,選擇了此故事作為“隱性示範”的方式和手段,將小動物跌倒後自己爬起來的情節遷移到平時生活,使幼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樂意嘗試“自己來”。活動堅持直觀和操作的原則,讓幼兒在直接的觀察、比較中理解故事所表達的內容,充分體驗“一二三,自己爬起來”的成功感和樂趣,從而達到情感上的認同和理解。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節,並在情緒體驗中知道: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

2、有興趣地學講故事《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套故事背景圖和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和小猴貼紙。

2、自制兩本小圖書《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3、毛絨玩具三套(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和小猴各一個)。

4、教師在區域中創設具有明顯大小不同的幾組動物,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看一看、比一比、講一講誰大誰小、誰胖誰瘦、誰力氣大誰力氣小等。

5、flash動畫片,投影機。

【活動過程】

1、教師提問引起幼兒回憶並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

師:小朋友,你們有沒有跌倒過,跌倒了你會怎麼辦?

引導幼兒各自表達自己的經歷和解決方式。

2。邊播放flash動畫邊講述故事。

師:剛才有些小動物也在這裏跌倒了,我們來看看是誰?它們是怎麼做的?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幼兒完整地看完動畫。

3、分段傾聽,感受故事情節。

結合故事內容採用誇張的動作和語氣引導幼兒感受四隻動物互相拉對方,可是最後都跌倒在地的有趣情節。

4、幼兒分小組操作演示,體驗情感。

幼兒自主選擇毛絨玩具,教師引導幼兒相應演示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先後爬起來的情境,充分感受“一二三,自己爬起來’’這句話的含義。隱性地引導幼兒跌倒了可以自己爬起來,不用別人拉,併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5、個別操作,聽聽講講。

放故事磁帶請幼兒按故事情節把小動物粘貼在故事背景圖中,讓幼兒再次體驗感受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並學講“一二三,自己爬起來,,的故事。

【活動延伸】

1、提供圖書《一二三,自己爬起來》,幼兒可以自由地邊看邊講。

2、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跌倒不哭鬧,自己爬起來。

【設計評析】

在“一二三,自己爬起來”的教學過程中,有全班性的集體討論――關於小動物跌的討論,有幼兒小組的合作與交流――結伴演繹故事情節,有幼兒的個別思考和操作――用圖片粘貼完整的故事。在集體教學中適當增加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的機會,將使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和速度,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

【資料鏈接】

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天氣真好!太陽紅彤彤,小草綠油油。一隻小熊高高興興地到草地上玩。忽然,。撲嚨嗵!”小熊跌倒了。小羊看見了來拉小熊,‘‘撲嚨嗵!’’小羊也跌倒了。小兔看見了來拉小羊,“撲嚨嗵!”小兔跌倒了。

小老鼠看見了也來拉小兔,“撲嚨嗵!”老鼠也跌倒了。小猴看見了,連忙大聲喊:。一二三,自己爬起來!”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一個接一個都自己爬起來了,小動物們一起高高興興地在草地上玩耍!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6

活動意圖:

湖州是太湖邊上有名的“魚米之鄉”,讓幼兒能夠了解家鄉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漁民伯伯是如何捕魚的?新鮮的魚兒是從何而來的?而且,平時在學校期間,我發現幼兒也很喜歡飼養一些小魚等水生動物,我根據幼兒的興趣,設計了這個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 初步瞭解橫線、豎線交叉形成的效果,能大膽編制自己喜歡的網,注意線與線之間的疏密;

2、 能繪畫出幾種基本的網狀圖形;

活動準備:

自制圖片 宣紙 毛筆 顏料

活動過程:

一、 教師做小魚遊動作,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室。(配樂)

二、 出示圖畫

1、 師:(1)從前有個捕魚人,他非常厲害,他捕了好多好多的魚。看!(出示圖片)他為什麼他能抓到這麼多的魚呢?(捕魚人用網抓魚)這些魚能不能從網裏跑出來?為什麼?他的網怎麼織的?怎麼樣的?(觀察網的特點,認識橫豎線交叉的編織方法)為什麼能牢牢網住魚不會跑掉呢?(注意觀察網眼的疏密)

2、 師:小朋友你們仔細看看這張圖上,有沒有發現魚是不是

都被抓到了?(一條魚跑得出來,説明編織時注意控制網眼大小)

3、 教師補畫

三、 顏色匹配

1、 師:這個捕魚人很聰明,你們看看他是用什麼顏色的線織網的?那他捕到的魚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理解“好朋友顏色”,這樣魚不容易辨別)

2、 教師

出示藍色魚示範編網

四、 創編魚網

1、 師:除了這樣的編織方法編網,還可以怎麼編?你還見過其他的網嗎?是怎麼樣的?

2、 嘗試讓若干幼兒講述、表現創編的魚網

3、 幼兒操作練習編網

師:現在請你們也做一個小小捕魚能手,去編織一張和別人不同的魚網,看誰捕的最多最能幹!出發!

五、 評價活動

1、 展示幼兒作品

師:捕魚人都很累了,我們現在來休息一下!看看今天是不是大豐收?有沒有都網住魚呢?(觀察幼兒編織的網有沒有注意疏密和顏色,最主要肯定不同編織方法的網)你覺得誰的網編織的最好?

2、 戲結束活動

師:今天我們也大豐收了,抓了這麼多的魚,我們拿回去吃魚大餐吧~!好嗎?

活動延伸: 繼續創編不同的網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探索毛筆是我國古代時發明的書寫工具。

2、輕鬆愉快地氛圍中感受書法的美,激發幼兒對書法的興趣。

重點難點

新接觸書法,感受握筆,感受書法之美。

活動準備

1、圖片、視頻、音樂CD、書法作品、黑板、宣紙、毛筆、硯台、墨汁。

2、新毛筆、筆擱、墨汁、水桶、毛邊紙、舊報紙、抹布、盤子。

活動過程

一、 聽音樂,參觀書畫展。

小朋友, 老師今天帶你們去參觀書畫展,好嗎?(提前在教室裏展出若干書法作品)

二、 認識毛筆。

1、小朋友剛才看了許多毛筆,這些毛筆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有筆桿、筆頭)那它們有什麼不同呢?(有大小、粗細、長短)

2、小朋友知道毛筆為什麼叫毛筆呢?(筆頭是毛做成的)那是什麼毛呢?(羊毛、黃鼠狼毛)

三、觀看視頻。

讓幼兒知道書法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並認識毛筆的種類。

四、引入故事《墨池》。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説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祕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閲讀,看熟了就練着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很多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説中的墨池)

五、 幼兒自由嘗試書寫。

1、讓幼兒自由探索毛筆的使用方法,並且用清水在毛邊紙上寫寫畫畫。(請個別小朋友示範一下是怎樣握毛筆的?)

2、請幼兒觀看視頻,瞭解握筆的正確書寫方式。

六、 再次嘗試書寫。

1、教師做“山”、“力”字的示範。

2、幼兒進行蘸墨,嘗試書寫。

3、作品分享,教師小結。

4、請幼兒將作品送給客人老師,請客人老師點評。

七、活動延伸,觀看圖片。

提問:毛筆除了寫字還可以做什麼呢?(畫畫)

讓幼兒欣賞中國水墨畫,認識毛筆出了寫字還可以作畫。

八、活動結束。

快把寫好的書法作品拿出去給隔壁班的小朋友也欣賞欣賞吧…

活動總結

書法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孩子共同來完成,需要雙方互相協作,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因此,孩子們不應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投入。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都是初次接觸書法知識,對筆墨紙硯等並不瞭解,作為教師要把握住活動節奏,要分清楚活動中的重難點,要有突出性,讓孩子們有清晰的切入點,由易到難。我的課間中有兩個視頻,活動開展中,我發現視頻內容太多,孩子們消化不了,重難點沒有突出,不得要領,之後我又重新反思和思考。一個好的教學活動是要以孩子出發,要適於孩子的需要和發展。於是,我調整了活動環節,預留了更多地時間讓孩子們去交流、嘗試、體驗。書法是一種國粹,是我國傳統的文化,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把這一系列活動繼續延伸,培養孩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自制力,養成做事耐心、專心、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