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讀後感

《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9W 次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這次閲讀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讀後感

暑假期間,閲讀了黃愛華老師的著作——《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收穫頗多。

什麼是“大問題”?黃愛華老師在書中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將課堂中的“大問題”定義為“直指本質、涵蓋教學重難點、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為主的'問題”。

在當今小學數學課堂上,很多教師把研究重點放在提問技巧上,在問題的指向性和精確性上下功夫,是為了“牽引”而問,而在“為了不教”而問、“為了不問”而問上下功夫的老師還很少。“大問題教學”倡導的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提出問題為終極目標,改變課堂上一問一答,教師牽着學生走的教學形式,教師提問要問得少、問得精、問得活,問得高。

我對於“大問題”是這麼理解的,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和那些教師精心預設的幫助教師強有力控制課堂的瑣碎的“小問題”來比,它的“大”體現在它總是針對一節課或者一個環節的核心發問。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能馬上就給出問題的答案,需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才能尋到答案,因此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和“小問題”一問一答的解決方式相比,“大問題”的“大”還體現在它培養的不在是個體英雄主義,而是團隊合作能力。“大問題”教學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倡導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推進“大問題”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其實,理解“大問題”的“大”可以與“小問題”的“小”進行一個比較:在單位時間裏,“大問題”數量少,“小問題”數量多,使得在“大問題”的課堂裏,學生更多時間沉浸在思考問題應該如何解決,而在“小問題”的課堂中,學生忙着回答問題,卻少了思考問題的時間。簡而言之,“大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大空間。另一方面,“大問題”對問題的要求高,一個問題直指本質,抓住知識理解的核心與基礎,“大問題”解決了,許多“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小問題”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當學生解決完所有的“小問題”,獲取知識的時候,卻沒有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有的感悟,他們所獲得只是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點。概括説,“大問題”重過程和理解,而“小問題”重結果和獲取。

當然,這裏的“大”是相對的,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段都有“大問題”。它不是指範圍的大小,不是“空”,而是指一種基於學生認知水平的適度的大,是“重要問題”“核心問題”“關鍵問題”意義上的大。教師要在研讀文本、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