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儒林外史》讀後感[優秀]

《儒林外史》讀後感[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6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儒林外史》讀後感[優秀]

《儒林外史》讀後感1

俗話説:“衣帶漸寬終不悔”,這本是讚揚一個人勤勉的話,但如果説某個人為了錢財而讀書,那就含有貶義了。

《儒林外史》是諷刺這些人的小説。有的人做的某些事情並非完全是正確的。作者一開頭就寫王冕,讚揚他孝順母親,勤奮學畫,不願為官,其原因是因為害怕官場的黑暗,看不慣官員欺壓百姓,所以不願為了錢而為官。做官並非什麼不好的事,只要他自己不收賄賂,兩袖清風,造福百姓,也不是不可以。他從小就看慣了官員跋扈,便認為無官不貪,但是我認為,國家對他恩重如山,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所以,他如果做官還可以為國效力。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當時國家想招攬人才,所以規定只有參加科舉才能進入仕途。才華橫溢的.當大官,才華稀疏的當小官。有些考生想發財,便“衣帶漸寬終不悔”。國家的用意並非不好,只是方法不對。我認為國家應該廢除八股,號召考生都來當官。如果為官不能做到清廉,就像秦王對商君那樣,保其法而殺之,但對國家有益的思想依然要保留併發揚光大。清廉的官應受賞,但不宜過分倚重,免得其終有一日權傾朝野。

以上就是我對《儒林外史》這本書的看法,因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所以有些事情並不是絕對的,可以變通着來解決。但如果你真的沒有才華去做你做不到事情,也別“衣帶漸寬終不悔”,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儒林外史》讀後感2

初識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是我們上學期學得課文《少年王冕》。學這篇課文時,我就很好奇:《儒林外史》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寒假時,我在電腦上搜索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有滋有味地看了起來。這本書開頭有一首詞,其中:“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可以説是整本書的靈魂。

這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人:第一位就是我們課本上的王冕了。王冕淡泊名利、刻苦好學、孝順長輩。有一次,王冕得知:朝廷行文到江浙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要是別人肯定很高興,可是王冕呢?他一聲不響的連夜收拾行李逃往會稽山隱居。

第二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秀才范進。范進可不像王冕那樣淡泊名利。他為了中舉一直考舉人考到了五十多歲。不過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不光是范進還有他的.岳父胡屠户。范進中舉前,他的岳父是一直罵他,打他。可范進中舉後呢?范進因為太高興,瘋了。眾人讓胡屠户把他打醒。胡屠户怎麼也不敢打,在眾人勸説下,胡屠户喝了兩碗酒打了范進一下。可他打了一下,手就顫了起來,不敢再打了。由此可見當時的人是多麼勢力。

看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知道了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充實自己。

《儒林外史》讀後感3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説,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並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和作為,可以説是可笑,可鄙,甚至於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説,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雲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説:“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咱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和家庭的難處和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於去職責教導。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和愛心給他們。正所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讀後感4

《儒林外史》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説,主要寫了清朝的一些讀書人觀念是讀書只為了當官,心中只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只有極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歡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寫了元朝末年,有一個人叫王冕,在諸暨縣鄉村居住;七歲時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給他幾錢銀子,還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下,他12歲,就對天文、地理、經詩、瞭如指掌,無所不通。

一天雨後,王冕來到湖邊,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一看從此對畫畫感興趣了,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就像是湖裏長的。路人見畫得好,也有拿錢來買的。王冕得了錢,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長大後,朝廷讓王冕當官,王冕執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覺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為金錢,不為財富,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今天,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使我深有感處。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書的!

《儒林外史》讀後感5

在這漫長的暑假期間,在老師的規定下,我閲讀了《儒林外史》一書,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中國古代小説名著,它還是一篇諷刺小説。

《儒林外史》主要講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土對功名富貴的不同現象,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現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十分膽小而又十分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了嚴監生,吝嗇,愛才如命。但是我覺得像嚴監生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反而我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場就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自己的親人花一分錢都不願意,從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現出嚴監生愛才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為家裏沒錢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歡讀書,所以每一天賺的`錢她都不浪費,而是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成了縣內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於是他就逃到了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説明王冕討厭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有些做官員的人,為了錢和權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一樣的下場。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讀後感6

寒假期間,老師讓我們讀了《儒林外史》,我深受啟發。這是一部激勵人上進和批判科舉制度的好書,它讓我們看到了書中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和一些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悲慘命運。。

開篇王冕的故事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可能我和他一樣也喜歡畫畫的緣故吧。故事發生在元朝末年,有一個叫王冕的人和他的母親日子過得很艱難,於是母親讓他去鄰居家放牛,鄰居同情王冕就收留了他。王冕就一邊放牛一邊不忘看書。有一天,王冕在放牛時看到了雨後美麗的荷花,特別想把它畫下來。於是,他託人去城裏買畫筆和鉛粉,學畫荷花。開始的時候畫得不好,但畫了三個月以後,他畫的荷花已經栩栩如生了,然後他就靠賣畫賺錢奉養母親。這讓我想到“滴水穿石”的啟示,水能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滴穿石頭,也就是説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以一定能做好。王冕出名後,有王爺請他做客,他不去,而是外出躲避。母親見他性情孤傲,做官可能會得罪人,便叫他千萬不能做官。後來時常有人傳説朝廷要徵召王冕做官,王冕聽説後,趕忙收拾行李,連夜逃往會稽山,從此過着隱居的生活。這充分説明他討厭當時官場的黑暗。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不用整天為生活煩惱,有長輩的關心,有這麼多可愛的同學相伴,還有老師的諄諄教導,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儒林外史》讀後感7

《儒林外史》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説,主要寫了清朝的一些讀書人觀念是讀書只為了當官,心中只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只有極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歡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寫了元朝末年,有一個人叫王冕,在諸暨縣鄉村居住;七歲時死了父親,書生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書生到村學堂裏去讀書。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給書生幾錢銀子,還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下,書生12歲,就對天文、地理、經詩、瞭如指掌,無所不通。

一天雨後,王冕來到湖邊,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一看從此對畫畫感興趣了,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就像是湖裏長的。路人見畫得好,也有拿錢來買的。王冕得了錢,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長大後,朝廷讓王冕當官,王冕執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覺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為了財富,書生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而王冕書生不求名利,不為金錢,不為財富,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今天,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使我深有感處。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書的!

《儒林外史》讀後感8

今年寒假老師佈置寒假作業時,要求讀《儒林外史》,我興趣濃濃地讀了起來。這是古代有名的諷刺小説,我讀了兩三片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它讓我愛不釋手。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和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試,結果又高中舉人,可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文學是比鳥還飛的遠的夢想,比花開的還美的感情,比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咱們多學文學,陶冶情操!

《儒林外史》讀後感9

《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羣醜圖,又寫下了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

匡超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實匡超人以前並不是這樣。少年時期的匡超人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漂泊在外時牽掛父親,在兄長面前也很謙卑,懂得細心照料卧病在牀的老父。然而漸漸地他卻再也不是原來的自己:中了秀才後的勢利;狠心逼妻回鄉;潘三被捕後的翻臉無情;在牛布衣和馮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謊等等。其實在作者客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樸實令人欣賞,而他的墮落則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匡超人發生了改變? 其實,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變質,一方面是社會原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造成這種悲劇的是封建的.社會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力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後者。此時的他已初露勢利之心。

總之,匡超人自身的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形成了匡超人這個典型人物。他的變質墮落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更是全社會、全時代的悲劇。

《儒林外史》讀後感10

這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説,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説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一樣表現。描述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裏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愛讀書,因此每一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理解,他逃到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説明他厭惡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儒林外史》讀後感11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寫成於清朝,作者吳敬梓以寫“儒林”二字為中心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寫成於清朝,作者吳敬梓以寫“儒林”二字為中心,旁及當時的宦海沉浮和時代風尚。對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抨擊,將封建末世的倫理道德、文化生活,官場腐朽黑暗活生生的展現給了咱們。

《儒林外史》的批判矛頭直指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作品塑造了一羣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富貴的讀書人形象,尖酸地諷刺了因謀取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醜惡的社會風氣。

《儒林外史》刻畫人物細緻入微,故事深刻,鞭辟入裏。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的內容大概是:嚴監生就要死了,可他卻遲遲不肯斷氣,原來他有一樁心事未了。因為氣息奄奄,已説不出話來,只好從被單裏伸出兩個手指頭,讓別人去猜。大侄子、二侄子猜的都不對,嚴監生豎着兩個手指頭怎麼都不肯閉眼。還是小老婆知道他的用意,他是嫌油用兩根燈草,太費油了。這樣的手法值得咱們學習,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 另外,《儒林外史》是一部時代的縮影。它時間跨度大,一部書中濃縮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塑造了二百多個人物。通過各類“儒林”人物被愚弄、被腐蝕、被消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末世文化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嚴重危機。作者用長篇小説的這種藝術形式深刻的反映了“一代文人”受苦受難、不得重用的歷程。

讀了這本《儒林外史》,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儒林外史》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説,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説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裏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説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儒林外史》讀後感13

讀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張師陸是南海縣人,也是高要縣縣令湯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湯奉的門生范進相約去高要看望湯奉,剛剛互相問候坐下,忽然有一個老人在門口求見,老人説:“當今天子不允許吃牛肉,但我們家剛好是以賣牛肉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賣牛肉,那還怎麼活啊?

我為此懇求知縣能夠網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願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湯奉想張師陸以前做過幾日小官,於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後對張師陸説:“,小侄,你以前曾經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麼處理這件事情。”“依小人愚見,應該這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為官清廉。”張師陸説道。湯奉聽了,連聲讚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為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於我們!”後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眾,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

湯奉為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為代價。想不到,後來這個偽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為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為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偽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讀後感14

這個寒假,我讀了清代小説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我深深地被書裏面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其中,第三回令我記憶猶新,受益匪淺。

這一回主要講了:貧寒的范進去和一直瞧不起他的胡屠户借盤纏,胡屠户拒絕了,於是,他就瞞着老丈人去參加鄉試。結果,范進考進了中舉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得到人們讚賞的故事。

范進在中舉前後人們對待他的態度是不能相比較的。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纏去鄉試時,被老丈人謾罵和譏諷。可當范進中舉的消息得知以後,這對待范進的態度由一隻兇猛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還在中舉之後大為誇獎。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人們阿諛奉承,將學問看得比錢都重要。再如,范進聽見自己中舉,發了瘋了,大叫,滿臉污泥,一身的水,想起他那副狼狽的樣子,我忽然覺得他有點可憐,家境貧寒,苦讀了幾十年,只為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高興得不得了!這都怨那罪惡的封建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給知識分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如果我是那時的.君王,一定會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的法規。想想自己,現在環境優越,卻不安於自己的職責,想着玩遊戲,不努力學習還讓父母擔心。

為了不再復古,也為了地球上生存的一切生命,讓我們行動起來,使世界的明天更加美好!

《儒林外史》讀後感15

那裏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能夠行賄,能夠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樣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那裏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就應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着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到達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