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通用47篇)

三字經讀後感(通用4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4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字經讀後感(通用47篇)

三字經讀後感 篇1

“幼不學,老何為?”是三字經當中的一句話,告訴我們少年時不努力學習,老了就不會有所作為。我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一直激勵我努力學習,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也是從小努力學習,才有很大的成就。

楚國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從小家境貧寒,吃不飽,睡不暖。但是每天清晨,太陽還沒有升起,屈原已經起牀,他坐在窗前,對着江水,高聲誦讀《詩經》、《尚書》等詩文。他的誦讀聲幾乎與公雞的報曉聲同時在朦朧的天空下響起嘹亮的聲音隨風飄得佷遠佷遠,連長江上的船伕都能聽見他那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誦讀。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屈原日復一日地堅持着,終於學有所成。毫無疑問,少時的基本功訓練,為屈原以後的政治生涯和文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是我國清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有這樣的成就,也是因為從小努力讀書。一次,一個小偷進了曾國藩的書房,不料,剛進書房,曾國藩也進去了,小偷只好跳上房樑,曾國藩一直在背書,小偷聽他背了很久,都背得出了,可曾國藩依然在背,小偷只好又睡了一覺,從深夜到凌晨,曾國藩一直沒停,小偷一覺醒後,天快亮了,曾國藩還沒有停,再不走就會被發現,小偷不耐煩了,跳下來,到曾國藩面前,把書從他手中搶過,一把扔在地上,氣沖沖地説:“背什麼背,你不睡覺,我怎麼偷?”接着小偷一溜煙跑了,曾國藩驚呆了。

“幼不學,老何為?”不正是我們常説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嗎?周恩來總理從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今天,我們就是那湛藍天空下的小燕子,想要飛得更高,就得從現在出發,從我們的幼年開始努力。

三字經讀後感 篇2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後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己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可以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並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不過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後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不過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讀後感 篇3

在暑假裏,我做了一件錯事,媽媽就讓我看《三字經》,讓我懂得更多的道理,不再做愚蠢的事情。一開始,我就想:“看這本書有什麼用呀?能讓我學到什麼呀?”看了之後,我真的學到的了許多道理。比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沒有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從那以後,我就發奮起來,對自己説:“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做個沒用的人。”還有這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所以,我就又對自己説:“一定要勤勞,讓自己活得更加真實。不要浪費時間,否則,就會後悔,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吃的。”

它雖然短小的篇幅,卻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記得這個學期離中斷考試的前一天,我剛做完功課,便想出去玩了。後來腦子裏突然想到了一句話就是: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讀書學習,要有恆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嗎?我立刻又拿起書認真地讀起來了。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讓我得到了許多的道理。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4

通過對《讀書求學(二)》的閲讀,使我瞭解到: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讀書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但是一定要相信方法總是可以找到的。而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則是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通過他自己的實踐,最後證明了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都與他們善於讀書有關。而要使讀書有成效,不僅取決於讀什麼,更要決定於怎樣讀。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主張讀書要由薄到厚,也就是説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和定理都要追求根源、徹底弄清楚,只有這樣,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更多的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就是由薄到厚。

而我也要學習古人讀書積少成多的方法,比如三年級一開始,呂老師讓我們背誦三字經,我想:這麼多,什麼時候才能背完呀?後來,我通過一個學期對三字經的學習和感悟,漸漸的已經將三字經第一部分都背下來了。

雖然我覺得很累,但是當我想到歐陽修前輩幾乎用了十一年的時間背誦了十部書,都沒有喊累,而我才背了一學期就説累了,真的很不應該啊!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要學習古人們的讀書方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學習上,用積少成多的方法學習更多的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5

《新三字經》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好書。它既是少年兒童的啟蒙書,又是每一個公民生活的教科書;既是歌頌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詠歎調,又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向真善美的境界攀登的號角。這本書字數少,內容卻多姿多彩。它把時代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把思想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為一體,通過對知識的介紹,使青少年得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讀了這本書後,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特別是“能温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對我的教育更大。作者以凝練的12個字,讚揚了一位以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女童—黃香。小黃香懂得關心、體貼父親。炎熱的夏天,她先把父親的牀蓆扇涼,趕走蚊子,放下帳子,讓勞累的父親能夠睡得舒坦。寒冷的冬天,牀冷如鐵。她便自己先到父親牀上去,用自己的體温驅走寒氣,再讓父親睡到温暖的被窩裏去。黃香對父親是多麼體貼啊!

讀到這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總是浮現出小黃香的形象。我與黃香對比,感到無比慚愧,爸爸媽媽哺育着我成長,我卻不懂得孝敬、體貼他們,反而經常發脾氣。父母和我猶如大地與小樹,大地把養料、水分……無私地貢獻給小樹,難道小樹不應該給大地貢獻點什麼嗎?難道關心我是父母的本職嗎?難道父母就不需要關懷嗎?一個又一個的問號在我的腦海中盤旋。我開始醒悟了。認識到自己以前對父母的苛刻要求是多麼不應該啊!我要向小黃香學習,用實際行動關心和孝敬父母。

星期天,我早早起牀,為爸爸媽媽做好早飯,幫媽媽洗衣、洗碗,讓他們過個輕鬆愉快的星期天……每當我幹完家務時,媽媽總是用深情的眼光看着我,我從媽媽的眼神中,看到了已長大了的懂事的我。

《新三字經》使我從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變成了一個關心、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新三字經》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

三字經讀後感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誰都會背上那麼三兩句,可其中做人的道理卻要用一生去體驗。人出生時,原本純潔善良,只是後天的修養不同,才出現了百態人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我才悟出了“心之變,德之變,德之變,行不同,行不同,果相異”的道理。

縱使世態炎涼,但要心存感動;縱使淡漠無助,但要有信仰支撐。因為這個世上不僅僅只有堅冰和烈火,也不僅僅只有冷漠和笑顏,更重要的是它有無數顆熱情跳動的心。大地因為有了萬物才生機昂然,大海因為有了波濤才洶湧澎湃。如果每個人都懷揣感恩之心,這世間就多了温暖少了冷漠,如果每顆心都有信仰,希望才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幼不學,老何為。”感恩的心、信仰的心要從小培養,記得我們小學時,雖沒讀過《三字經》,但是老師和父母用點點滴滴的平凡舉動讓我們明白了要關愛他人。我生活在航空城,在樸實的環境中逐漸懂得了“孝於親,所當執”。那時,只要突然下雨,我和小夥伴們都會帶上雨傘,結伴去工廠的大門口等待父母們下班,馬路兩旁,黃黃的油布傘像一顆顆磨菇綻放在雨地裏,給父母們帶來感動。如今,獨生子女很少會想到關心父母,把長輩們的愛當成了理所當然,這是不是人性教育的一種缺失呢?!《三字經》説得好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小鳥因為有了天空才會展翅飛翔,小草因為有了雨露才會欣欣向榮。人的學習不光是數理化,最根本的是學做人的道理。伴着愛成長固然重要,但懂得愛、付出愛是人性的光輝所在,正所謂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小學會愛,長大了才會愛祖國、愛工作、愛事業、愛社會,才會用一顆真切的心、一份飽滿的愛去裝扮一個奼紫嫣紅的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 篇7

當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已經讓我接觸過三字經。那時候,我還是很無知的。我不知道“做人子,方紹史”。親朋好友,學習禮儀。”我不知道“不切玉,就不能做工具”的意思。如果你不學習,你就不知道你的意思。”的內涵。只知道它三個字一句話,讀起來,容易背誦。直到現在,當我再次打開《三字經》仔細閲讀。感受文化的魅力,沐浴在文化的甘露中,我受益匪淺,見識廣。

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項九齡,能温暖餐桌。孝順親人,應該堅持。”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黃襄,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寒冷的冬天,黃香用身體給父親的被子保暖,這樣睡覺時就能感覺到温暖。每一個尊重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和效仿。”看到這些,我不禁感到羞愧。通常,我吃飯時總是把手放在衣服上,張嘴。我父母讓我做一些小事,我不願意做。

就拿幾天前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媽媽讓我去拿碗和筷子。我津津有味地看電視。我要去哪裏?媽媽不得不站起來拿筷子。看完黃翔的故事,我感到很慚愧和慚愧。當我們談論我們的父母時,我們總是説我們應該孝順父母。但事實上,有些人總是給父母更多的負擔和擔憂。與古人相比,差別很大。我們的父母為我們努力工作,付出了太多。黃翔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盡最大努力尊重我們的父母。從我們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我們應該尊重和關心我們的父母。

“孟母,擇鄰而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可以打破織機。”戰國時期,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先後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了,他的母親打破織布機來教育他。”孟子能夠理解古今,博大精深,與孟母的嚴苛密不可分,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讀到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們不僅給了我一個單獨的房間,讓我安靜地學習,還給我買了一個寫字枱和枱燈,試圖改善我的學習環境,但我總是不知道父母的好意,我的學習也總是不認真。讀完這一段,我意識到我的父母為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傷心。我父母對我期望很高,我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

三字經讀後感 篇8

説起三字經,那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一樣,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教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教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三字經讀後感 篇9

《三字經》僅僅只用幾千字,就概括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很值得我們驕傲。

《三字經》中的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它囊括了多方面的內容,較好的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有關於為人的句子“首孝悌,次見聞;父子親,夫婦順……”有關於教子的句子“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關於歷史的句子“無滅金,絕宋世;蒞中國,兼戎狄……”

讀了《三字經》,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後一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看到這裏,我就想到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他親眼看到一位老婦人,把一根鐵棒磨成繡花針。因此,他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從此刻苦學習,最終成為家喻户曉的大詩人。我還想到了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車胤如囊螢,如映雪的故事······總之,讀《三字經》讓我受益匪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知道了明責任,負責任才能為國家做貢獻;“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讓我明白了勤能補拙的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首孝悌,次見聞”讓我知道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欣喜之餘,我也編了一段《三字經》:三字經,千字文,內容廣,知識博。華夏子,千古誦,增智慧,陶情操。

三字經讀後感 篇10

《三字經》裏,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呢!我知道了五嶽,有岱山,華山,嵩山,恆山,衡山。啊,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湖南的衡山居然還是五嶽之一呢。

我知道了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得以前我才知道四個天干呢,現在,我哪個都知道了。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裏面是這麼説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後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我們的祖先把説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為它好有趣,因為它裏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裏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11

在暑假裏,我做了一件錯事,媽媽就讓我看《三字經》,讓我懂得多一些道理,不再做這些愚蠢的事情。一開始,我就想:“看這本書有什麼用呀?”看了之後,我真的學到的了許多道理。比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就應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從那以後,我就發奮起來,對自己説:“務必要好好學習,不要做個沒用的人。”

還有這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務必要後悔的。所以,我就又對自己説:“務必要勤勞,讓自己活得更加真實。不要浪費時間,否則,就會後悔,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吃的。”

它雖然短小的篇幅,卻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搞笑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中國古代禮貌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禮貌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12

寒假裏,我看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字叫巜三字經》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等寫成的。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釋義是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兄弟,他們剛出生,一個哭了,另一個也哭了可是,他們辦滿月酒算卦的時候,一個孩子是狀元命,另一個是乞丐命。那個乞丐命的媽媽不信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終變成了狀元。而另一個算卦是狀元命的孩子,媽媽忽視教育,結果則成了乞丐。他哥倆相遇的時,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沒有命中註定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一樣,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孩子從小都是一樣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可是是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不一樣的教育,才使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釋義是戰國時期,孟子母親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斷織機的布來教子。我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學方面有許多格言。學問之道,最貴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穫,不然就不會有所得。

這本書讓我懂了許多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能認命,要改變環境,主動找人學習,我以後學習會持之以恆,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 篇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看,這就是家喻户曉、膾炙人口、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的《三字經》。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我自從讀了《三字經》,受益匪淺。我知道了仁、義、禮、信、德、倫理道德觀念與為人處事的道理。《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我讀了它,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也提高了許多。

從前我總是討厭學習,覺得學習只是給家長和老師學的,總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自從讀了《三字經》,它裏面所講述的故事真是太讓我為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我真是太慚愧了!我現在知道學習好了,長大才能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今後我一定要發憤讀書,好好學習。

我是一個生性好強的人,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不可能有錯,誰都拿我沒辦法,常暗地裏議論我。自從我讀了《三字經》,看了裏面的民間故事,知道了周處改過自新,做錯了事情主動承認,痛改前非,成為了一個大官。我也要做錯了事情就改,再一、再二、不再三,一定要做一個品德優秀的人。

我以前和同學相處不和睦,不是挑這個的毛病,就是挑那個的缺點,做起事情不團結,哪個同學都不想和我一塊學習玩耍。自從讀了《三字經》,我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自從讀了《三字經》,我收穫很多,我的人生信條,道德觀念,為人處世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我愛《三字經》,更愛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 篇14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裏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裏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説:“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説:“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為了大詩人。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時間,要珍惜每一分鐘,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恆心、有耐心,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讀後感 篇15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以來,我一直堅持背誦《三字經》。每每讀過幾句話以後,我還要仔細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母親。今天早上我讀到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年齡僅僅四歲就懂得謙讓的故事。當母親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讓孩子吃時,孔融主動拿起了一個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讓給了哥哥,他説:”我應該吃小梨。“我當時真是吃驚,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讓,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覺得臉紅。

在家裏,我總是和弟弟搶着吃,搶着玩,從沒有想着弟弟小,我應該有個姐姐的樣子,為這事父親母親也沒少跟我講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氣。現在我讀了這幾句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懂得謙讓。再想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我臉紅了。今天母親用面蒸了一條小魚,非常漂亮,當時吃飯的時候我還在屋裏躺着,跟母親慪氣呢,弟弟敲門説:”姐姐快來吃飯,有小魚。“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給我吃完了,後來弟弟又來喊我,唉,再不出來估計母親又要生氣了,算了,吃飯吧。我出來一看,那條小魚一動也沒動,我看看母親,母親説:”弟弟本來已經拿到手裏了,想了想還有你呢,説等你呢。“我二話不説幾口就吃沒了,弟弟端菜來了一看説:”你怎麼這樣啊你!“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覺得羞愧不已,弟弟還知道讓着自己,而我卻從來不體會弟弟的感受,真的不應該。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以後,我不僅要堅持背誦《三字經》,我還要堅持學習主人公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三字經讀後感 篇16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候,我喜歡看漫畫書,這樣的書我一拿到手就頭疼。在爸爸媽媽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着我念《三字經》,老闆着個臉,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目的並不是一味的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來是善良的,性感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不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7

在我上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們每天早晨誦讀《三字經》。其中的語句,我從開始的不懂,到逐漸明白它的含義。在這眾多的語句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出不了成績,成不了人才。”中華民族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家知道,支撐文明發展的是科學、道德、藝術。科技的發展,道德的優化,藝術的進步都要以知識作為基礎。不學知識,國家就回落後;不學知識,人類就會愚昧,不學知識,個人就會落後。

學習當從小學起。《三字經》上説:“幼不學,老何為?”就是説從小不學習,老了能有什麼作為呢?在這方面,我們的祖先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北宋的祖瑩,從小酷愛讀書,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他都會想辦法讀書學習,八歲時,就能詠詩成章;唐朝的李泌,從小好學,七歲的時候,就能以下棋作比喻説出一番道理,被人稱為“神童”。這些名人自幼好學,日漸長進,便能少年成才,中年成名,身後流芳百世。

學習是不分時間地點的,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必定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要緊的是會學習的心眼。古人説:“一天不學手盲,二天不學眼盲,三天不學心盲。”天天學,時時學,才能學有所成,學有所有。雷鋒叔叔説:“學習需要三股勁,即擠勁、鑽勁、韌勁。”擠,就是擠時間學;鑽,就是專門挑難的思考;韌,就是堅持下去,天天進步。

學習是要用心思考的。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這句話是説,讀書不用心想是學不到知識的,光空想不學習也是沒有用的。愛因斯坦的腦子裏有十萬個為什麼,有了“為什麼”,他就千方百計地找到“怎麼樣’。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習,學習,再學習,思考,思考,再思考,在不斷學習和思考中,他成為了名垂青史的科學家。同學們,要思考”為什麼”,“怎麼樣”,要思考“對不對”,“好不好”,還要思考“能不能”,“行不行”。

因此,我更要從小努力學習。永遠記住這句話:“人不學,不知義!”

三字經讀後感 篇18

我讀了三字經的最後幾個字——“英英八歲了,可以吟詩”到“禁慾,要努力”。它講述了古代聖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哲學。有幾個詞對我影響很大:“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學習;當我強壯時,我行走;當我去見國王時;當我去人民;當我出名時,我給我的父母看;當我在前面時,我在後面;當我在後面的時候;當我勤奮好動的時候,玩耍是沒有用的。”這幾句話主要是説我們年輕時應該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間。這樣,成長為一個國家。為了人民和他們自己。它還能讓父母和長輩感到自豪,造福子孫後代。

過去,我一直認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仍然很長。我沒必要這麼累,也沒必要這麼努力學習。我可以保留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但是現在我只知道時間過得很快,太陽和月亮跑得很快。對我們來説,學習的機會很少,如果錯過了,我們就再也不會見面了。知識就像一個黑洞,越來越大。今天你會學到這個,明天你會有新的知識,但是誰能保證你不會忘記前一天學到的東西?知識變得越來越大,就像人們吹的氣球一樣。即使你有三個大腦,你也不可能一整天都記得它們。因此,我們必須抓住近在咫尺的學習機會,決不能錯過。一旦我們想念他們,我們就再也不會記得他們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的快樂,這種快樂就像夏天的冰,吃的時候就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這種幸福,但不多。如果你更喜歡它,意志薄弱的學生將無法控制自己,因此他們長大後將沒有學習的慾望和遺憾。學習的快樂是永久的快樂。它就像一杯咖啡。它最初有苦味,然後是輕微的苦味,然後是輕微的香味,最後是醇香。我們必須學會長久快樂。雖然一開始沒有香味,但它會越來越甜。這樣你就能愛上這種長久的幸福。

我想成為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咖啡”的有才華的年輕女性。

讀完三字經後,我在暑假做了一件錯事。我媽媽讓我讀三字經,這樣我就能瞭解更多的真相,不再做傻事。一開始,我想,“讀這本書有什麼用?我能學到什麼?”看完之後,我真的學到了很多。例如,如果一個人不學習,那是不合適的。年輕人不學習,老年人學習。這句話。這意味着孩子們不願意也不應該努力學習。如果一個人小時候不努力學習,他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或者到了老年就一無所知。有什麼用?從那以後,我努力工作,並對自己説:“你必須努力學習,不要成為一個無用的人。”還有一句話:勤奮和立功是沒有用的。放棄並盡全力是件好事。這意味着任何努力工作並取得進步的人都將有一個好的收穫,而那些只關心樂趣和浪費好時間的人一定會後悔。因此,我對自己説,“要勤奮,讓你的生活更真實。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否則你會後悔的。世界上沒有後悔的藥。”

三字經讀後感 篇19

朗朗乾坤。它獲得了永恆的精神和千年文化的精髓。古往今來,它已經成為一本非凡的書。《三字經》生來就有一個橫空!這個男孩被這本精彩的書,也就是書中的文章所感動,這也是一個個人的意思,也是一個笑話。你不應該當真。

這本書的奇怪之處是什麼?首先,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用三個字符的押韻句子構成句子,這些句子自成一體,易於閲讀和記憶,也易於理解。其次,它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精髓。這本僅有1500字的小書綜合了“歷史、地理、數字、天文、氣象、詩歌、書法、音樂、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經》也濃縮了整個中國的歷史,易於學習和記憶,並特別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兒童的傳統美德和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兒童的驕傲。

但是,我必須重申,由於當時的歷史和政治原因,有許多問題是不可忽視的,這些問題給《三字經》、《三綱五常》增添了一些糟粕。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三綱,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這表明當時人們愚蠢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臣、父子、夫妻的社會穩定;所謂“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仁、義、禮、智、信”和“義、禮、智、信”。不允許混淆這五個常任理事國。”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並且不能打破的基本道德底線。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們!他們相信三綱五常能夠維護家庭和國家的秩序,於是發表了一個大宣言並親自實踐。事實上,這只是富裕的統治者在道德和法律上對被統治者施加的魔法。

三字經讀後感 篇20

《三字經》是我國著名的啟蒙讀物,它告訴我們要尊老愛幼、勤學刻苦、孝順父母、禮貌待人,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所以這個假期我又認真地再讀了這本書。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我特別喜歡“頭懸樑”這個故事。“頭懸樑”講的是:我國古代晉朝的孫敬,他學習非常刻苦,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為了防止自己在學習時睡着了,因此在讀書時他就弄根繩子把頭髮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髮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這樣就不至於耽誤了學習。孫敬憑藉其獨特的“頭懸樑”的苦讀精神,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晉時知名的大儒。所以説我們小時候一定要自主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會自主學習還不行還要自己努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生就像一塊玉,只有打磨後才會成為器具,如果沒了打磨就永遠是一塊玉石。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文化。現在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努力地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着我們,為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只有讀了,才會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沒有讀,就快去讀讀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21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我五歲生日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套國學小叢書作為禮物。從那以後,只要一有時間,爸爸、媽媽就會給我講讀,教我背誦。其中的《三字經》是我最早學習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國學經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

從《三字經》中,我知道了三才、三光和三綱,知道了四時、四書和四方,知道了五行、五常,知道了六穀、六畜,知道了七情、八音。從“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我明白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做什麼事情都要專心致志和持之以恆;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懂得了一個人天生資質雖然是基礎,但後天學習和努力不可忽視,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峯;從九歲温席的黃香身上我學會了感恩;從四歲讓梨的孔融身上我懂得了謙讓;看到孫敬的“頭懸樑”、蘇秦的“錐刺股”,我知道學習應該自覺勤奮,努力刻苦;讀到“犬守夜,雞司晨”和“蠶吐絲,蜂釀蜜”,我明白了做人更應該通過學習,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來實現人生價值……

通過幾年來《三字經》的學習和誦讀,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這些知識和道理將會讓我受益匪淺,使我終身受用。

三字經讀後感 篇22

家庭教育到現在已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三字經》雲:“養不教,父之過。”即只養育孩子而不好好教育孩子,便是家長的錯誤。的確,家庭教育很重要,關係到子女的成長,關係到子女一輩子的事。

然而在今天,不少家庭的教育,似乎走進了怪圈,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有的家長先“溺愛”後失望;有的家長憑自己的主觀願望為孩子設計人生道路,強迫他們學這學那,一心希望他們成名成家,出人頭地;而更多的則是一定要他們考高中,考大學,最好再考研究生,出國深造……然而結果怎樣呢?許多是適得其反、落空的。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這些孩子厭學、怕學,甚至棄學,更別説有成才的可能性了。

每個孩子資質不一、情趣不同中,況且他們尚處於開始認識世界的階段,好奇好玩,缺乏經歷與磨鍊。在這個“學步”階段,家長應當培養孩子學會走路,讓孩子自己去邁開步子朝自己喜歡的路走去,而不是先去為他們設計走哪條路。就是説家長與其一邊為孩子指路,一邊拉着他們走,不如讓他們放開手腳,培養他們自己去探索去行走。當然他們有時會跌倒,甚至會遇到危險,但卻能使他們學會走路,學會走他們喜歡走又值得走的路。即使走得辛苦,走得曲折,但這是孩子在實踐中自己選擇的路,會走得越來越穩當,越來越有信心,會走行無畏,無悔。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學習成績並不好,卻對科技製作有無比濃厚的興趣,他的母親不僅不反對不指責,還鼓勵他,為他創造條件,給他買了不少做做玩玩的材料。我認為愛迪生的母親是最懂得家庭教育的,可以稱得上是家庭教育的模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是在孩子有了進步時能誇誇他,做了錯事能關心他,遇到困難時能啟迪他,即使碰到一再的挫折、失敗時出能信任他援助他。家長是家庭教育的執行者,應當是子女永遠最尊敬的教師和朋友。可是在我們周圍,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長——缺乏真愛,缺乏深情,或一味的寵,或擔心懷疑——有點像封建時代的家長。有的只知道物質上施愛,有的總是着不放心不信任的目光看待子女。不少家長很少鼓勵、表揚孩子,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只是輕描淡寫説幾句:“還要努力,不要驕傲”的説。家長們,請你們也常常用“我為你感到驕傲”這樣的話來誇誇你們的孩子吧。你們不知道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會多麼感動,其效果是千萬句蒼白無力的“教育”大道理無法比擬的。

願有更多的家長,能放開孩子的手腳,鼓勵他們去走,去跑,去飛,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三字經讀後感 篇23

今天我看了《三字經》,裏面有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媽媽我恨你》的故事最打動我。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強盜的母親從小就讓她的兒子出去偷東西,燒別人家的房子,從小就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長大後成為一名強盜,悔恨後而埋怨自己的母親沒有好好教育自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一個道理,就是從小要培養好的道德品質,否則長大後將成為對社會有害的人;並且告訴我們生養子女要進行良好的教育,這是父母的責任,否則是父母的過錯。如果對學生教育的不嚴格,就是老師的過錯。從中也知道父母和老師對我們嚴格要求是為了讓我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 篇2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剛出生時,光着身子,不會説話,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力,只能任人“擺佈”,吃喝拉撒自己都説了不算,還能做什麼“惡事”?雖然每個人家庭情況不盡相同,是否是良好基因也不得而知,但是大家的基本情況是差不多的,都是7、8斤肉,都是家裏的“香餑餑”,看着如此可愛的嬰兒,誰能覺得這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呢?因此,我們認為最初人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純潔的。後來,隨着成長環境千差萬別,有人含着“金鑰匙”出生,從一開始就好吃好喝,沒有經歷人事冷暖,而有人從小就歷經磨難,能長大成人都不容易,加之受教育程度不同,沒有改變自己人生道路的機會,勢必會造成性格、思想、格局方面的差異。最終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讓“觀眾”產生好與壞的感覺和區別。

其實,仔細想想,沒有選擇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是否想來到人世間自己説了不算,同樣更沒有選擇家庭出生的權利;小時候需要父母照顧,吃穿是現成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後來懂事了,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玩什麼了,也不是完全自由;再後來上學,即使到大學畢業,能有多少人是自己選擇的工作,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哪個行業?只有經歷了才知道吧,再後來結婚、成家,不知不覺年紀大了,等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發現需要承擔的責任更多了,需要考慮的方面也多了,還有勇氣去選擇嗎?

一開始,每個人都一樣,都是善良的,為什麼後來會有善惡之分?誰又能定義善?惡?一直隨波逐流是“善”嗎?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是“惡”嗎?

三字經讀後感 篇25

寒假期間,我重新讀了《三字經》這本書。爸爸説,《三字經》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和精髓,閲讀它可以學習古文化,增長知識,增加涵養,從中汲取智慧。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幾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特別是讀到:“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時。”我真的很感動,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而現在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以為是。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學習黃香的高尚品德,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

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讀後感 篇26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國慶節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經過每天老師的引導,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時間,要珍惜每一分鐘,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恆心、有耐心,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讀後感 篇27

在我牙牙學語之時,媽媽就經常在我面前唸叨《三字經》,久而久之,我也能有模有樣﹑搖頭晃腦地背誦其中的內容;上了幼兒園,媽媽經常給我講《三字經》裏的小故事:《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黃香温席》……這些故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受益匪淺;上小學之後,我識的字多了,自己讀起了《三字經》,對這本經典鉅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字經》是我國一部經典的蒙學著作,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精華。它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它內容豐富,有歷史故事,有自然常識,有道德規範,也有人生哲理。它不僅教會我們知識,還教會我們做人做事,更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和如何讀書。《三字經》運用事理並舉的方法,以大量的典故故事闡述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約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回國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李志勤學發憤圖強的。

當我和弟弟妹妹爭搶東西的時候,“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閒置”讓我感到臉紅羞愧,我竟不如四歲的孔融謙遜,更沒有做到哥哥的友愛關心。

當我和爸爸媽媽頂嘴吵架的時候,“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讓我倍感心靈震撼,小小的黃香能如此體恤父母,而我卻無視父母的關愛,還經常惹他們生氣,慚愧!慚愧!

當我在學習上鬆懈偷懶的時候“古聖賢尚勤學”就會提醒我我: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都不忘勤學,作為在普通人的我更應該刻苦努力地學習。“頭懸梁錐刺股”則給我做出了刻苦求學的榜樣。

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臨陣退縮的時候,“玉不琢不成器”則會告誡我:玉不經過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不經過苦難磨練,是成不了大器的。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更是為我指明瞭人生的方向: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就像一粒思想的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它將伴隨着我,成就我的夢想,完美我的人生。

三字經讀後感 篇28

在誦讀《三字經》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許多的故事和道理。從“孟母三遷”到“黃香温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昔孟母,擇鄰處”,讓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也懂得了媽媽對我的愛。還記得,一年級下期半期考試前,我在廁所裏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裂開了一條口,鮮血直流,當時痛得我哇哇大哭!老師知道後,急忙給我媽媽打電話。過一會兒,媽媽急匆匆趕來把我送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後説,傷口要縫針。媽媽身體直打抖,擔心縫針會留下傷疤,不得已還是答應了。在縫針的時候,媽媽閉着眼睛不敢看。我知道,媽媽心裏很難受,媽媽非常愛我!“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裏找”,媽媽對我的愛還有很多……

“香九齡,能温席”,讓我懂得了要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還記得,媽媽的腰一直疼,我勸她早點看醫生,媽媽一有空,我就給她捶捶背、揉揉肩。媽媽下班累了,我幫媽媽拿拖鞋。媽媽口渴了,我給媽媽遞飲料。媽媽不開心的時候,我逗媽媽樂呵呵……

“孟母三遷”讓我感動,“黃香温席”讓我行動。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愛我的媽媽!

三字經讀後感 篇29

記得那是在我一年級的暑假時,為了增加我們的課外閲讀量,也為了讓我們瞭解一下我國傳統的國學,增強我們的文學修養,學校給我們佈置了一項“艱鉅”的作業---背誦《三字經》。

晚上放學我回到家,打開書架上塵封已久的《三字經》,立刻就垂頭喪氣了——這上邊都寫得是什麼呀,三字一句,三字一句,讀起來似懂非懂,卻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而且竟然有整整三大篇!一直拖到晚上,我再也不想看它一眼。媽媽見我這種情緒,就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媽媽知道,對你來説,《三字經》是太難了,媽媽小時候也沒背過,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來,我和你一起背,看誰背得快好不好?”就這樣,媽媽和我一起開始了艱難的“啃骨頭”歷程。

就這樣,我們把“三字經”分開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媽媽一句一句地給我講解,理解了意思以後,背起來就容易得多了。我們按部就班地每天背一小部分,第二天從頭複習鞏固,再背下一段,真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背東西的時候總是坐不住,經常喜歡是在牀上翻來滾去的背,每次看我絞盡腦汁地背誦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靜靜地躲到外邊,以免打擾了我。等到我驕傲地給媽媽背誦的時候,她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學不知道,一學真奇妙,原來這“三字經”中的內容竟然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學、歷史、民間故事,每一段都有幾個小故事,真佩服古人的惜墨如金呀,三個字就能説明一個道理或者是引用一個故事。一天,兩天,三天,我完全沉迷到背“經”這件事裏了。走也背,坐下背,躺也背,甚至半夜睡覺嘴裏都念念有詞的。

一個暑假下來,我和媽媽都成了背“經”高手。我們還經常在晚上散步的時候一人一句的接龍,走在路上,常常會引得路人向我們側目而視,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背得滾瓜爛熟,在生活中經常會冒出一句,然後我們會相視一笑。

通過對《三字經》的背誦,我不但瞭解了《三字經》中所講的道理和一些常識,讓我對祖國的國學一下有了興趣,對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三字經讀後感 篇30

《三字經》是小時候媽媽陪我讀的第一本書,其中有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三字經》三個字一句,特別朗朗上口,十分好記,我非常愛看,愛學。到一年級暑假時,我已經能背誦整本《三字經》了。在《三字經》的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温席”和“孫康映雪”這兩個故事。

“香九齡,能温席”這個故事是説黃香九歲那年冬天,他在睡覺前用自己的體温來給父親暖被子。黃香真是個孝順的孩子。我五歲那年冬天,我們全家從北京回長沙過年。長沙冬天很冷,屋子裏沒有暖氣,我們睡覺的被子冷冰冰的。我每天都比媽媽早上牀,總是睡在媽媽的被窩裏。有一天媽媽問我:“陽陽,你為什麼不睡在自己的被窩裏啊?”我笑着説:“媽媽,陽五歲,能暖被!”媽媽楞了一下,然後緊緊的抱着我,摸着我的頭説:“好寶寶,真懂事!”《三字經》讓我不知不覺懂得了要從小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字經》不僅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還幫助我養成了很多好品質。“孫康映雪”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孫康家境貧寒,白天得幹活,沒有時間讀書,晚上想學習卻沒有錢買燈油,於是他就用積雪的反光讀書學習。媽媽説我在學習上從小就不怕吃苦,應該就是受《三字經》中孫康這些名人的影響。記得在我二年級的一個晚上,我感冒了,還把晚飯都吐了。爸爸媽媽十分心疼,讓我早點上牀休息。可我卻想着作業還沒做完,一定要堅持寫完作業。爸爸媽媽攔不住我,只好陪着昏昏沉沉的我寫完了作業。第三天,我病好了,上學後交上自己的作業,班主任劉老師表揚了我,我覺得很光榮。《三字經》讓我漸漸養成了刻苦學習的好習慣。

《三字經》內容豐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給人啟迪的道理,真是一本讓我受益終生的好書啊!

三字經讀後感 篇31

這個假期,我反覆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觀點、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幾句話講得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格,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回報父母和老師。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書裏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怎麼樣?快和我一起去熟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32

暑假裏,我又讀起了《三字經》。

這是一本好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書中,總有一些哲理讓我們終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總有一些故事感動我們的心靈---“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總有一些感悟陪伴我們成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總有一些經歷讓我們心懷感恩---“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每次打開這本書,讀到這些故事,總是讓我受益匪淺,為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遮風擋雨。

三字經,小小的一本書,卻又象一個小小的階梯,帶領我拾級而上,通往知識的殿堂,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 篇33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上小學以後,學校有了國學啟蒙課當我站在講台上帶領小夥伴們一起高聲朗讀《三字經》時

心中格外的自豪。《三字經》是一部家喻户曉,人人皆知的經典作品,現在的我已經從中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知識。

走進《三字經》就像聽一位知識廣博的老者在講歷史故事;走進《三字經》就像看一部講述中華千年歷史的變遷;《三字經》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繁多;像沙灘上的貝殼一樣五彩斑斕,耐人尋味;熟讀背誦《三字經》既可以知曉天下故事。還可以博古通今,見多識廣,《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自然流暢,樸實無華,雖讓每句簡短但卻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告訴我們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的。父母養育我們,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辛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説明要想事業有成就要經過不斷的磨練和提高,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從而獲得成功,而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一有失敗就哭就找別人,這樣是成不了大氣的,因為哭永遠是失敗的表現,只有擦掉眼淚,記住教訓,不斷進取成功才會屬於你。

《三字經》是中國古老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每翻開一次《三字經》都會有新的收穫和體會,會受到傳統美德的薰陶。啊,我愛這歷史悠久的中國,更愛那經典鉅著——《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 篇3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藴涵着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35

從老師教我們唱《三字經》這首歌開始,就深深的被她吸引,一遍又一遍的讀。

《三字經》包含了各類知識,它分為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了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使我明白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讓我瞭解了一些名物常識;“煩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讓我快速瀏覽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我遊歷了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我深知只有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才能有所為。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温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年紀雖小,卻懂得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的道理。為照顧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着扇子在爸爸的牀邊,把枕頭、席子都扇得涼涼的,把蚊蟲都趕得遠遠的,然後才恭恭敬敬地請父親去休息。冬天天氣寒冷,黃香每天晚上替父親鋪好被褥後自己先鑽進去,用自己的體温温暖冰涼的被窩,然後再去請父親來睡。小黃香九歲就能如此體貼的照顧父親,我們的九歲又在幹嘛呢?

三字經讀後感 篇36

在我五年級的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三字經》,翻開這本書,發現每句都是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些趣味。

當我讀到“昔孟母,擇鄰處”時,爸爸就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了孟母的用心良苦和學習環境的重要,也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們不僅要學習,還應該專心學習,“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們沒有取得好成績,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專心,注意每一個小細節,這樣才能成功。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是古人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粒思想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 篇37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三字經》裏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的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再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求我們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讀後感 篇38

《三字經》短小精悍,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它深深地吸引我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説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使我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讓我的學生去學習去理解。讓孩子們學會刻苦學習,學會做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39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藴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説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裏面可有一個個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她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對她説,只要她的兒子不吃地獄裏的東西,他就還給她,可是,他的兒子只是吃了一個果子。從此,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倆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甦,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季。

瞧,這個故事是多麼有趣啊!《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蓋房子,孟子媽媽三次搬家這些故事都是多麼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裏。這幾個小小的字,卻藴含着這麼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就要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説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經過讀《三字經》讓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通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滿足。

讀了《三字經》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説: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三字經讀後感 篇40

暑假裏,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温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41

春假在家休息的日子,回味着三字經帶給我的無窮快樂,讓我受益無窮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孔融四歲時就學會了尊敬長輩,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吃,把小的留給自己吃。孔融就是我們的榜樣,有些人會和長輩搶東西,而有些人則會尊敬長輩。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而我們卻一定要父母監督才會讀書。孫敬和蘇秦為了讀書竟會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孫敬和蘇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捉螢火蟲裝在紗袋裏,照明讀書;晉朝的孫康,沒有燈,就藉着大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雖然家境貧寒,但都沒有停止學習。而我們卻時常不想學習,不想讀書。車胤和孫康那裏沒有燈,還是那麼努力學習。

三字經,你只要去細細體會它,就能懂得許多道理。不僅是三字經,還有論語、孟子、後漢書、禮記都很值得你一看哦!讓我們一起在國學的道路上行走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42

我5歲的時候,媽媽就買了一本小小的《三字經》教我背誦。我當時只知道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並不知道其中的意思。6歲上青蘋果幼兒園的時候,錢老師也教我背會了《三字經》的前兩段,我模模糊糊地知道了一點意思,並不完全理解。直到今年暑假的一天,媽媽從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厚厚的《三字經》,我如飢似渴地讀了幾遍,文中意思才略知一二。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兒童啟蒙讀物,流傳廣泛,家喻户曉。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的最高水平。古今許許多多讀者給它以高度評價。在《三字經》出現以前,傳統的蒙前讀物主要是四言體。《三字經》的三字一句,短而易讀,符合兒童的閲讀習慣。

《三字經》中包含了種類的知識,它可以分為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到“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自。”講從伏羲神農到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戎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有所作為。

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都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孩子在兒童時期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非常強,應在此期學習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儘管此時,理解能力也在增強,到了一定年齡,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方面,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是經過歷史檢驗,經過歲月磨礪而沉澱下來的文學瑰寶。在經典閲讀中,我們不僅能讓自己內心世界獲得更多的光明,也可以感受到文明發展的軌跡和烙印。我很幸運地讀了這本好書,我希望全中國的小朋友乃至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捧着《三字經》在經典閲讀中不自覺得揚起嘴角,享受這些美麗文字帶來的快樂。

三字經讀後感 篇43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 篇44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寒假的時候,我認認真真的讀完了這本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些簡潔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小時候,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哭喪的語言與動作。於是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他們做買賣的樣子。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除了良好的環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猶如一塊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當樹立遠大的志向,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寫完作業去樓下玩兒,玩了幾天後,媽媽就不讓我下去了。我説:“為啥不讓我下去玩兒了,媽媽?”“我不想讓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媽媽説。“又為什麼?”“他們會罵人,知道吧。媽媽發現你也有一點了。”“那怎麼辦呀?”“你在家裏多停幾天就好了。”在家裏不下去玩一個星期後,我果然不罵人了。

我從《三字經》裏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我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多收穫的。

三字經讀後感 篇45

高爾基曾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讀書能讓我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暑假,我重讀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短短的文字,藴含着深刻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告訴我們:我們就像一塊璞玉,要想發光,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播種一樣,只有灑下汗水,才會收穫成功的果實。

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講的就是黃香温席,孝順父母的故事。這些古樸的文字把我帶入了一個愛的世界。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炎炎夏日,黃香在父親睡覺時,輕輕地為父親扇涼,用孝心吹散炎熱;寒風刺骨的冬天,他先睡到牀上,用自己的體温暖牀,再讓父親睡上去,用孝心驅走寒冷。他的孝心像春雨點點,滋潤着我們的心田。讀着讀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孝心女孩”——陳春林。母親病逝,父親癱瘓,可這些事都沒有難倒她,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擔。用自己的孝心燃起了父親生活的希望,用細心地照護讓父親重新站了起來。她帶父上學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成為家喻户曉的“孝心女孩”。無論是黃香還是陳春林,他們都用孝心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這樣經典的故事在《三字經》裏數不勝數,《三字經》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父母,發揚光大,讓生活充滿愛。

三字經讀後感 篇46

三字經這本書內容豐富,讓我學到很多的知識,這本書裏有原文欣賞、精彩解説、故事鏈接。我們先解識一下吧,如第一句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説: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別不多。但是長大後,每個人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之分。於是原來都是善良的本性,因此而相差得越來越遠,形成了有善有惡的分別。就如孟母三遷的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學下葬祭祀人的樣子,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了市場旁,可孟子又學小商販的叫賣聲,孟母只好又把家搬到學校旁,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了。

每一本書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師讓我更加聰明起來。

三字經讀後感 篇47

我讀過很多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有歷史書,有科幻書等等。這些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還使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每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藴含着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説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後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從小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許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經》真是中華文化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當我讀起《三字經》時,便會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時,自己先躺下,用體温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媽媽告訴我,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

黃香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父母的點點滴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呵護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學習、去努力做好!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孝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不斷成長、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