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小學數學優質課的觀後感

小學數學優質課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74W 次

20xx年11月26日全縣小學小學數學教學優質課競賽(中片賽區)在車頭中心小學舉行,六位教師給我們呈現了精彩的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優質課的觀後感

  一、教師們創設了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

陳老師人末到,就被通知抽到第一節上課,在這麼緊張時間,沒接觸學生的情況下,從容地走進了課堂,帶着學生開始學習數學;課堂中,陳老師尊重學生,充分讓學生髮表想法。温老師是非常温和的一位老師,説話很注意語速,而且抑揚頓挫,學生既聽得明白,又很樂意跟着老師學知識。蔡老師進行了課前交流,引導學生向聽課的老師們介紹自己,既緩解了孩子們緊張的氣氛,又激發了他們大聲、大敢地發言的勇氣;蔡老師在課中用親切生動的語言講述故事,以故事貫穿全課,讓孩子們既有童趣,又學到了知識。賴老師的課前手指操,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陽光、活潑、愉快的課堂。李老師課前讓孩子們介紹出生年月日,與課文內容緊相聯。唐老師走進教室一句“挺拔的身軀”,向學生傳遞了一個坐姿正確、精神飽滿上課的信息,課中也用“祝你成功!”“繼續戰鬥!”“成功就在眼前!”“最後衝刺!”等富有激勵的語言組織複習課堂。

  二、教師們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豐富的生活實際大膽地設計教學。

《比的應用》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創設了一個給兩個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動手分配中體會到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數的比去分比較合理。而陳老師充分分析教材和學情,因學生已掌握整數(總份數、每份數和各部分關係)、分數(各部分佔總份數的幾分之幾及求各部分數量)應用題,他創設了一個我們家鄉是臍橙之鄉的情境,正是臍橙豐收之時,把150個橘子分給大班(30人)和小班(20人)怎麼分合理?學生充分發表想法:按班級來分,按人數分;接着學生動手解決,方法一:150÷(30+20)=3(個),大班:30×3=90(個),小班:30×2=60(個);方法二:30÷(30+20)=3/5,20÷(30+20)=2/5,150×3/5=90(個),150×2/5=60(個)。能不能轉化成比的形式呢?大、小班人數的比是多少?生答:3:2。老師把題目改成:大班和小班的人數比是3:2,把150個橘子怎麼合理分配給這兩個班?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後得出方法一:3+2=5(份)150÷5=30(個/份)大班:3×30=90(個),小班:2×30=60(個);方法二:150×3/5=90(個),150×2/5=60(個);方法三:解:設平均每份為X個。3X+2X=150,X=30,大班:3×30=90(個),小班:2×30=60(個)。比經較方法二最簡便,討論解題步驟:先求總份數,再求各部分佔總份數的幾分之幾,最後求各部分數量。

温老師的《正負數》一課創設了羊村長到銀行存了100元錢,記為?(生答:+100元)過了幾天又取出了100元錢,記為?(生答:-100元),利息忽略不計,羊村長現在多少錢?(生答:0)為什麼?(生答:存100,又取出100,抵銷了唄。)象這樣相互抵銷了的現象還有哪些?(生:收入500元,支出500元……)温老師利用生活實際很好地讓學生理解了“抵銷”二字。李老師的《數字的用處》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教材,教材先讓學生經歷設計編碼的過程體會數字在表達、交流和傳遞信息中的作用,然後瞭解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生活中數字的意義。李老師的教學引導學生先了解生活中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意義,再讓學生試編學號,最後交流生活中其它數字編碼的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三、學生表現優秀,值得喝彩。

如蔡老師的《9的乘法口訣》一課,師:9的乘法口訣有什麼規律?

生1:第一個因數按1、2、3、4……7、8、9排列的。

生2:第二個因數都是9。

生3:忘記四九三十六,就算9+9+9+9=36。

生4:由前一句加9等於後一句。

生5:由後一句減9等於前一句。

生6:老師,我還有……

這時老師打斷了這位孩子,也許老師怕耽誤教學時間,沒讓這位孩子發言,當老師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時,這位孩子得到發言機會時,她還是勇敢地説出剛才的想法:

2×9=18得數十位上的數是2-1=1,個位是9-1=8;

3×9=27得數十位上的數是3-1=2,個位的是9-2=7;

4×9=36得數十位上的數是4-1=3,個位的是9-3=6;

5×9=45得數十位上的數是5-1=4,個位的是9-4=5;

……

孩子們的思維非常活躍,有了自己發現的規律,孩子們很快記住了9的乘法口訣。

四、幾個探討的問題。

温老師的《正負數》一課學生對+1和-1、+5和-5等絕對值相等的數能抵銷,但對-5和+3怎麼抵銷是個難點,如能在指名回答後有個展示抵銷過程的展示會更直觀的。

賴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在前一題練習中:橋上有25根柱子(兩端是柱子)兩個柱子間有2米,問橋有多長?

生1:25×2=50,50+1=51(米)

生2:25-1=24,24×2=48(米)

老師引導學生對比兩個算式,肯定第二個學生的方法是正確的,糾正了第一個學生的錯誤,接下來的一題:劉翔的跨欄項目(如下),問跑道有多長?——————

20xx年5月11日,宣城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與觀摩活動在涇縣三小舉行。我有幸觀摩了這次優質課的展示活動,聆聽了四位優秀教師的示範課,領略到他們獨特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育藝術。他們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不僅絢麗多彩,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藴涵着豐富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主動地參與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謂不同的風格,同樣的精彩。課後,骨幹教師和專家的點評更是讓此次活動錦上添花。參加本次活動感受最深的是生活情境的創設,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下面把我的感受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作如下總結,與大家共享課堂的精彩。

要想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要使導入新穎、別緻;對新授課,使問題貼近生活,或加上實際的情景,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習的熱情。這一點,好幾位老師都做到了,印象最深的是沈子敏老師講授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他改變了書中的奧運會情境,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入手,從兩位同學中選拔一位同學去參加年級段的1分鐘跳繩比賽引入,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討論,既複習體驗了折線統計圖的優點,也為本節課的重點“比較趨勢”做了思想上的鋪墊。接着為學生製造衝突,教師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而是通過適當的提示,自然地喚醒學生已有體驗,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簡潔快速地“產生”了複式折線統計圖,從而引入今天所講的課題《複式折線統計圖》。接着沈老師出示了“XX同學7-15週歲體重變化情況統計圖”,讓學生説了解到的信息,孩子們眾説紛紜。此時教師抓住時機,又加上一條“標準體重”折線,孩子們都改變了先前的看法。我覺得這個環節是本課的一大亮點,通過兩條折線的先後呈現,使學生修正了之前的認知和判斷,從而使深刻體會到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相比單式折線統計圖所具有的優越性,也再次體驗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便於比較兩組數據變化趨勢的特點,同時讓學生學會合理判斷,辯證看待事物。接着教師讓學生自己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這是本課的另一個獨到之處,將複式條形統計圖轉化成複式折線統計圖後,學生既感悟到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複式折線統計圖在比較數據變化趨勢時,相比複式條形統計圖所更具有的更大優勢。這節課環節環環緊扣,特別貼近生活,語言親切自然,思路清晰流暢,貼近生活,就像面對學生們的朋友,讓他們覺着親貼,自然願意學,學習數學的熱情也會越來越高漲。

一節課想要上好,必須下真功夫。因此,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將抽象的知識放到熟悉、鮮活的生活場景中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確實需要這方面的數學知識,使數學真正成為有價值的、實用的;而不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學生身臨其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就會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在課堂上,學生就會興趣盎然,豪無倦意。這一節課結束,聽課的教師都送上陣陣掌聲,實踐證明,情景數學的優點就在於有趣味,有懸念,有渲染,形象生動,師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學習永遠是件快樂有趣的事,而聽課永遠是件讓人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優質課比賽已經落幕,這不僅是一次比賽,更帶給老師們一些思考和收穫。各位教師用自己不同的教學設計,給學生一個個精彩而生動的課堂,學生的精彩才是課堂的精彩。我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崗位上也有十幾年了,慢慢的,在上每一節課之前總會習慣思考:這節課的目標有哪些?如何來實現這些目標?將組織哪些數學活動、設置哪些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能力?如果數學活動達不到既定的目標,又該如何補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應多問自己:如何能改進上節課的缺失?

我想,教師要有自己的教材意識,作為基礎數學的傳播者,就應當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實踐中去,增強數學的應用價值,變傳統的“書本中教數學”為“引領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學數學、用數學”,凸顯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