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魯教版《秋天》教學心得體會

魯教版《秋天》教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5W 次

新教育提倡要構築有效課堂,那麼,如何構築呢?很多老師心裏還是一片迷茫。我認為,第一要素就是在上課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一課,我們應該教會孩子什麼?有了這一明確的目標,上課的時候就能思路清晰,遊刃有餘。

魯教版《秋天》教學心得體會

《秋天》一課是魯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文章按照從高到低,從遠到近的順序,分別描寫了藍天、白雲、稻田、池塘、梧桐樹、落葉、燕子等代表秋天的事物,結構清晰,語句優美,是一篇很好的寫景文章。

這一課,我主要抓住兩個“學會”和兩個“訓練”來教學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景物的方法,學會讀書的方法;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讓學生學會觀察方法:

在學生通讀課文之後,我就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這篇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孩子們都能答出“從高到低”的順序,這要歸功於上學期我上的一堂全局公開課——口語交際《找春天》,當時就教給了孩子們觀察圖畫的方法,看來孩子們還能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接着,我就追問:從哪知道是按照從高到底的順序呢?隨着孩子們的回答,我板書出了這一課的重點詞:藍天、白雲、稻田、池塘、梧桐樹、落葉、燕子,文章結構一下子就清楚了。隨後我總結到: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我們在描寫一處景物的時候,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層次清晰,有條理。其實這篇文章不但按照從高到底的順序描寫,還按照了從遠到近的順序,先寫了遠處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邊,又寫了近處池塘邊上的梧桐樹葉。因此,這篇文章的觀察方法是:從高到低,從遠到近。

  二、讓學生學會讀書方法

現在很多孩子讀書時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讀過一遍之後,沒有在腦海中留下什麼印象,因此,讀過之後,沒有什麼收穫。在教《秋天》一課時,我教給了學生批註式讀書的方法。

比如,在第一自然段,有這樣一句“高高的藍天上飄着幾朵白雲。”我引導孩子們思考,這一句話可以換成我們剛剛學過的一個成語,聰明的小朋友很快説出“天高雲淡”,我讓他們趕快把這個成語批註在這句話的旁邊。

比如,在第二自然段,有句“藍天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我引導孩子們思考,一眼望不到邊可以換成什麼成語,孩子們也很快答出“一望無際”“一望無邊”,我就又讓他們把這個成語批註在這句話的旁邊。

再比如,“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金子”。引導孩子們思考,這是一個什麼句?然後讓他們用波浪線畫出這句話,並批註“比喻句”……

這樣邊讀邊畫邊批註,文章的脈絡和重點,很快就顯示出來,有助於對文本的理解。讓孩子們用這樣的方法讀書,不但積累了詞彙,還學會了寫作方法,真是一舉多得。

  三、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秋天》一課,語言十分優美,特別適合訓練學生的朗讀。因此教這篇課文時,我注重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採取的形式是:第一遍我來範讀,第二遍我領讀,第三遍讓孩子們自由練讀,第四遍是集體讀,然後是指名讀,最後是分男女生、分小組賽讀。在每次讀的時候,我都會及時點評和糾正,個別讀的不到位的地方,我就一遍遍示範。經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經過一遍遍糾正和示範,一節課下來,孩子們都能聲情並茂地朗讀了,朗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們很多老師總是埋怨孩子們不會寫作文,很多孩子也是一提到作文就發怵。其實只要我們用心藉助文本來訓練,日積月累下去,孩子們的寫作能力何愁不能提高?

比如《秋天》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描寫落葉時,這樣寫道:有的落到水裏,小魚游過去,藏在底下,把它當做傘。有的落在岸邊,螞蟻爬過去,來回跑着,把它當做運動場。讀到這裏,我這樣引導:落葉還落到哪了?誰怎樣做?把它當做什麼了呢?

這樣一激發,給了孩子們一個想像的空間,孩子們便張開想像的翅膀,紛紛回答——

有的落在森林裏,松鼠跑過去,撿起來戴在頭上,把它當做帽子。

有的落在草地上,七星瓢蟲爬過去,鑽進底下,把它當做棉被。

有的落到小河裏,蝌蚪爬上去,舒服地躺着,把它當做小船。

有的在空中飄舞,飛來飛去,小雞看到了,把它當做蝴蝶。

有的落到小狗的頭上,小狗戴上它,把它當做美麗的蝴蝶結……

孩子們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讓我一次次驚歎,一陣陣欣喜。於是,我趕緊抓住這精彩的瞬間,讓孩子們把自己創編的內容寫在書上,作為永久的珍藏。我想,正是因為給了孩子們這樣一個引領,這樣一個平台,這樣一個空間,孩子們就能打開思維的大門,張開想像的翅膀,寫下美麗的詩行。我們的語文課也就在一次次有心的引領下,為學生鋪墊了寫作的基礎,培養了寫作的興趣和能力。

短短的一篇課文,在融洽的、充滿激情和樂趣的氛圍中結束了,孩子們在愉悦中掌握了知識,學會了方法,我想,這樣的課堂是實效的,是我所欣慰的,是孩子們喜歡的,也是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