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關於端午節的抒情散文:再説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抒情散文:再説端午節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6W 次

導語:農曆五月初五詩人屈原自投汩羅江後,常年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於水中,以驅蛟龍。分享一篇關於端午節的抒情散文:再説端午節,歡迎欣賞。

關於端午節的抒情散文:再説端午節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最早源自於江浙一帶,農曆五月初正逢初夏,氣温逐漸升高,蚊蠅毒蟲活躍,容易形成疫情,對人體構成危害,因此,民間將這一天作為驅毒避邪的日子,喝雄黃酒、艾葉洗澡、門前懸掛菖蒲等習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這一習俗到了戰國晚期又增添了新的內涵。着名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因主張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國君王兩次流放,最終楚國被秦國所滅,不願做亡國奴的屈原,帶着最後的尊嚴投入滔滔汨羅江!

據説,屈原在自盡之前,立於汨羅江邊面朝故鄉吟詠楚歌,被一漁夫認出,問道:你不是屈原大夫嗎?怎麼落得如此下場呢?屈原答道:這個世界已經渾濁不堪,只有我清白,當今的人都喝的沉醉不醒,唯獨我清醒,所以才成這樣。漁夫又説:“聖人”是不會受外界因素的束縛,且能夠適從世俗的變化而變化的,既然這個世界是混沌的,為什麼不跟隨大流而順勢而行呢?既然眾人都喝的醉醺醺的,你為什麼不吃點兒酒糟,喝點兒小酒呢?還將自己弄到這種地步呢?屈原説:剛洗過頭的人,都會將帽子的灰沙彈乾淨,剛洗過澡的人都會把衣服的塵土抖去,既然不能讓自己清白的身子被污物所污染,又怎能讓崇高的品格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污呢?我寧願投入大江葬身魚腹也不會苟且偷生的!

此後不久,也就是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抱起一塊大石縱身跳入汨羅江,得知消息的漁民們紛紛划着小船在汨羅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卻仍無蹤跡,大家擔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魚蝦會蠶食屈原的屍體,於是,便划着船往江裏投放食物,想以此餵飽魚蝦,保全屈原軀體。後來逐漸演變成用粽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臨終前,屈原寫下了不朽詩篇“懷沙”整首詩沒有過多的刻畫個人的遭遇,而是側重於表達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據載,屈原一生屢遭奸臣陷害,但從未改變對自己國家的赤誠之心,特別是楚國被秦國滅亡之後,屈原流逐許多地方,儘管知道自己的祖國已經淪陷,無法改變亡國的局面,但是,無論何時何地他都面朝楚國都城,決不直視秦國都城的方向!屈原是以一身傲骨、滿心赤誠、畢生節氣結束生命的,因此,後人才會崇敬他、歌頌他、緬懷他……

與清明節不同,端午節更多的是喜慶。一直以來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主要習俗,我們不知道古人是懷着何種過端午的,但是從史料中可以看到在端午節這一天,古代許多地方、許多文人墨客及愛國志士都提及了屈原這個人。而今的端午節,唯有詩詞會等少數活動中偶爾聽到屈原的名字。也許,是因為時光的流逝,人們從起初對屈原的惋惜緬懷,已經發展到敬仰歌頌的高度,也許,是因為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屈原的價值觀有了全新的定位,也許,是因為人們在當今物質富足的社會中,不願在這特殊節日裏回顧的歷史……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而每個節日都有着特殊寓意,春節,是讓我們享受一年到頭難得的喜悦,總結這一年得與失,計劃好新的一年,清明節是讓我們不要忘記祖宗,這一天絕大多數人都會去自己的先輩墳前祭奠,中秋節也是團圓節,無論你在哪裏身處何地,你的心都會想起家人,想到家鄉的月亮!而端午節,更應該是我們中國人不該或缺的文明瑰寶,這個節日所傳遞的文明內涵是普天下中兒女受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不討論政治,不必為力不從心的問題而糾結,作為中國人,我們必須瞭解自己的文明,無論世界如何變遷,不管走到哪裏,我們還是中國人,然而,一旦忽視或是忘卻了這一基本事實,就喪失了自己的尊嚴與存在的價值。屈原的死,雖然未能改變楚國的命運,卻換來千年乃至萬年甚至永遠的敬仰!端午節的習俗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驅除邪毒,頤養身心的,另一個是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的。這兩者之間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也許,是民俗的巧合,也許,是歷史的安排,千百年來這兩個毫無關係的習俗竟然出現在同一天,似乎冥冥中古人想對我們後人説些什麼……

如今,端午節用艾葉洗澡、門前掛菖蒲、佩戴綵線等驅邪毒的習俗,在少數地方還在延續,但只是形式上的,因為,現在的科技早已超越這種以舊法驅邪氣、殺病毒的的效果了。而吃粽子雖然一直是端午節普遍接受的習俗,但是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選擇越來越挑剔,粽子漸漸地成為端午節的次客,更多的也只是一種形式!現在人們過端午,無非是吃頓豐盛的團圓飯,給長輩送點兒節禮!看似其樂融融的端午,其內涵卻越來越淡。難道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節日,會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逐漸褪色嗎?當我們靜下心,仔細品味一下,我們會驚奇地感歎,時間可以改變事物出現的形式,但是一切都無法改變事物的本質!

而任何事物生存的原因都藴含着一種不能撼動的精神。毒與邪也是一樣,它們也會隨着環境與時光而改變,出現的形式也就變化無常了。端午節紀念屈原是弘揚寧死不屈、潔身自好、赤誠忠義的崇高品質,而喝雄黃酒、佩戴綵線、洗艾葉澡等,是警示我們後人,只有剛正不屈、潔身自好才能遠離邪與毒。這原本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端午民俗,如今,卻在奔流不息的歲月長河中彙集到一起,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告訴我們的價值!

曾經,有人將端午節與聯繫在一起,原因是看了“白蛇傳”中的一些描述,也有人對此表示質疑。其實,有關端午節的傳説遠不止這些,不過,無論什麼樣的傳説,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傳承,無需探究哪一種説法最準確。我們需要的是從這些古人留下的民俗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令人擔憂的是,當下有些人已經不關心這些了,在物慾的怪圈中放任自己,高尚與自私、付出與索取、善良與邪惡……已變得愈來愈含糊不清了!

走過了四十二個端午,看明白一個道理,看似卑微的收穫,卻給予人生無窮的動力!沒有什麼比明白活着的意義更有意義,沒有什麼比理解人生的價值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