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卻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的勵志文章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卻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的勵志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6W 次

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卻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的勵志文章

在我們生活圈周圍,階級固化已經成了路人皆知的關鍵詞。生活及出生在底層的人們已經慢慢學會了接受,自覺或不自覺地,安於平淡的生活現狀。

比如我認識一位年輕人,從小離鄉背井,跟隨外出打工的父母來到城市裏生活、學習,但因為父母疏於管教,自律能力也不夠強,早早就輟學在家當起了啃老族。如今長大了,工作算是有了着落,每月差不多能拿到3000左右,説實話,靠這點工資買房買車基本無望,要想娶個媳婦,也就指着父母出錢出力了。

但讓人意外的是,他反而覺得自己這份工作非常好,平時沒事就玩玩手機,到月底領領固定工資,逍遙自在,更沒有慾望去學習一些高技術含量的手藝,因為他説:'人幹嘛要活得這麼累?'。

是的,人為什麼要活得這麼累,但安於現狀難道就輕鬆了嗎?

現實是,整個世界永遠都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似乎寒門真的就難出貴子,越底層的人,彷彿就越安於現狀、上升乏力。

但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人本主義學派認為,每個人的潛意識中一定存在某種奮鬥的願望,想要去改變自己並不完美的的現狀。

01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會安於並不完美的現狀,並且不願意做出嘗試與改變呢?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他們安於現狀的心理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做過一個經典的動物實驗,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把一條狗關在一個帶有通電裝置的封閉籠子裏,實驗過程只有兩個動作:拉鈴,同時對狗進行電擊。

步驟二、起初,電擊的時候狗會拼命掙扎着想要逃出牢籠,但籠子永遠是處於封閉狀態的,狗的掙扎也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步驟三、多次重複上述實驗行為之後,實驗者在某次拉鈴的同時,打開了籠子的大門,並且停止電擊。結果奇怪的一幕出現了,狗不僅不逃跑,還出現了倒地呻吟和顫抖的現象,和每次電機時的表現非常類似。

以上實驗現象,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把它稱為習得性無助。

我想,這才是底層人士安於現狀真正的心理原因。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是,底層出生的人會有更大的機會接觸失敗,並且只能被動承受失敗帶來的痛苦。

比如,他們想要追求某個心儀的女孩子時,結局往往會以失敗而告終,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本,給不起對方想要的生活;

比如,他們想要去做出改變,但沒有足夠的資源找到一條上升的渠道,也沒有人能給予靠譜的建議與指導,自己悶頭亂撞,被騙及失敗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雖然這麼説很殘酷,但多次重複失敗之後,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是必然現象。

因此,底層人士並不是天生就缺乏鬥志,而是他們從心理上已經習慣了妥協與失敗,失去了持續努力的動機和願望。

更嚴重的是,失敗的陰影可能永遠籠罩在了他們的心裏,表現出還沒嘗試新事物就開始害怕失敗、畏首畏尾的情緒反應,形成嚴重的自我懷疑。

這種現象,並不是只有底層人士才有,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學生、職場人士、創業者,甚至是非常成功的精英,都有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這是心理學上非常經典的應激反應。

02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擺脱習得性無助,在多次嚐到失敗的苦楚之後,還能持續去奮鬥、努力,打破現狀呢?

一、 正確歸因

歸因,指的是人類對某種現象的產生原因進行歸納的思維活動,是一種較為主觀的認知,而習得性無助,本質上是一種負面的歸因。

學習心理學對習得性無助的定義是:將成功歸因為不可控因素,比如運氣,將失敗歸因為相對持久的能力缺乏,認為即使嘗試我也做不好。

與習得性無助相反,還有一種 '掌握定型'歸因,即將成功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有效的努力,有一種'我能做'的信念,習得性無助和'掌握定型'是歸因的兩極,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處在其中的某個點上。

對於我們而言,要刻意練習歸因,即向右端'掌握定型'靠攏,刻意練習將成功歸因為能力,以及有效的努力,將失敗歸因為無效的努力,或者短期的能力不足。

【PS:這裏必須提一下能力觀,能力是發展變化的,還是固定不變的,對於培養正確的歸因,必須培育理性、合理的能力的發展觀】

瞭解了原理,操作起來就比較簡單了。我們可以用列清單的方式,及時檢查自己的歸因模式,比如遇到一件不順心或者失敗的事情,事後覆盤、記錄自己的歸因,當樣本足夠多了之後,你會逐漸瞭解自己的思維習慣了,據此,就可以進行必要的修正,把自己的歸因模型從消極模式逐漸切換到積極模式。

二、 微成功

多米諾骨牌效應大家都很熟悉,講的是一個微小的力量、一個察覺的不到的漸變,只要能持續積累,最後可能會發生強烈的變化,引起質變。

多米諾效應清晰展示了小改變撬動大變化,但我們總是對小改變不以為然,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這本書中,清晰展示了小改變的力量。

斯蒂芬蓋斯是一個又懶又胖的資深宅男,無數次嘗試改變都半途而廢,對改變不抱任何希望的他,給自己設定最低的目標,比如,想練肌肉,那就每天1個俯卧撐,想寫一本書,那就每天寫100字,這些微習慣,小堅持,給他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成為肌肉男,甚至還出了《微習慣》這本暢銷書。

我們總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待事情,這會讓我們犯下兩個錯誤:

一是低估一件事的二級效應。比如早起,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但很多人的改變就是從早起開始,因為早起,不僅僅是起牀時間的變化,這也是一個小挑戰,一個小自律,每一次成功早起,都會強化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慢慢地,自律會呈指數型增長,帶來整個生活的連鎖改變。

二是低估一件事的時間效應。就如同每天寫100字,一年就有三萬多字,尤其關鍵的是,當我們每天毫無壓力完成100字後,會忍不住再寫100字,再寫100字,這是輕鬆狀態的想去寫,而非不得不寫。

對於很多習得性無助者而言,設定一個小目標,培養一個微習慣,是非常好的開始,目標太大,只會加深你的無助感,這樣,打再多的雞血也沒用。

【PS:當然,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那制定目標就要高一點,最好超出一點個人能力,以上介紹的是習得性無助領域,是較低自我效能感的領域。】

三、有效強化刺激

其實從心理學分析,習得性無助也是一種經典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從它的形成因素來看,具有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人們已經對新的挑戰與陌生環境產生了畏懼的心理,要打破這種障礙,也可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鏈。

強化刺激,就是一種建立條件反射鏈的有效方式。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作者威爾鮑温提出了一種強化刺激工具:不抱怨手環。

它的使用方法是,只要你在任何時刻產生了抱怨的情緒,那麼你就必須換一個手佩戴不抱怨手環,每天記錄更換手環的次數,以此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更換手環的次數越多,就越意味着失敗。

這就是負強化刺激,幫助你逐步減少抱怨的次數,最後形成新的條件反射鏈,成就一個永不抱怨的自己。

以上。雖然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大部分人也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種心理狀態。但事實上,人的潛能是非常強大的,具有自我修復、自我激勵的本能,因此我們只要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與道路,踏出行動的第一步,習得性無助其實是很容易被戰勝的。

記住,方法永遠只是在你前方的那一扇門,你需要自己走過去、打開它,才有可能找到自己預期的那個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