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踏青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踏青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5W 次

周(鄭國)踏青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悦贈芍藥。

《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説: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藥。高亨《詩經今注》説:『鄭國風俗,每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説是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洧二河的邊上,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這首詩正是敍寫這個集會。』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説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説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遊覽。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杜甫在詩中也曾記載了皇家浩浩蕩蕩春遊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北京民俗歷來有踏青的講究,每當青草依依、清水漣漣之時,人們便脱下長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羣到鄉野山間賞景散心,一冬的沉悶一下子便煙消冰釋。 踏青在濟南也是歷史悠久,老濟南人都能説出踏青的來歷。明朝王象春在《齊音》中就有《踏青》詩:“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黃昏未得回。“詩中有按語説:“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開最勝,猶是太平光景。”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農曆二月二日人們紛紛出城採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裏,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