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狂人日記》的創作方法討論

《狂人日記》的創作方法討論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5W 次

 【關鍵詞】象徵主義日記體意識流

《狂人日記》的創作方法討論

  【摘要】魯迅作為“五四”時期的大家,其《狂人日記》作為中國文壇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其地位是不可撼動的。《狂人日記》不僅僅在思想內容上是對當時時代的一種啟迪,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創作形式也開啟了文壇新的一種創作方法——日記體與意識流的運用、象徵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交融都體現魯迅在文學上的頗高造詣。

《狂人日記》作為“五四”運動以來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説,無疑在整個中國文壇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劃時代的作用。

通讀完全篇以後,內容並沒有想象的如此震撼,更多的像是在聽一個有“迫害妄想症”的人喃喃自語,但是這樣絮絮叨叨的話又會讓你覺得略微心酸。

從創作手法上分析,一直不覺得魯迅是靠“大手筆”起家的作家,也就是説魯迅的文章往往不是營造一種恢弘大氣的氛圍,他總是小筆調的寫着平民百姓的故事,《狂人日記》如此,《阿Q正傳》亦如此。

《狂人日記》的創作風格最明顯的地方就從標題上表現出來了——日記體。

日記體小説,是小説體裁的一種獨特形式,它是以日記形式作為小説基本結構的小説類型。在國外最出名的代表即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在中國文壇史上,茅盾的《腐蝕》也是其傑出代表之一。

日記體形式的出現在“五四”是一種“人性迴歸”的體現,表現了“五四”期間的作家對人性的一種關懷。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日記的形式説出主人公的心理的感受,這樣的方法讓我在閲讀過程中感受到是一種直接性的與主人公的思想交流,對於“狂人”的整個想法更加生動的呈現在了我面前,起到了一種人和文本的積極互動。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説,日記體的文章更便於達到一種文本與讀者的直接交流,從而達到文學創作的目的,引起讀者的內心共鳴。

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還發現前幾年日記體小説的走紅現象,楊紅櫻寫的.《女生日記》是當代日記體的代表,在調查中很多學生表示這種文體形式更容易俘獲讀者的心,回望歷史,魯迅的創作手法在那時是十分超前,當代十分流行的做法。

談到了日記體,不免會説到意識流。

因為日記體的表現形式,更為直觀的反映主人公的內心情懷,整個作品的筆調不免就跟着主人公的心思向下發展,也就會或多或少的呈現一種意識流的情懷。

意識流在國內並非一種大眾性的表現手法,文學的“意識流”思潮,產生於19世紀的歐美,在我國,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真正引起作家、學者的普遍關注。其最傑出的代表是《等待戈多》,魯迅創造性的引進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在當時又是一個創造性的突破。當然這和他的“日記體”是分不開的。

資料顯示:“意識流”表現手法的主要特點是:淡化故事情節,輕視環境描寫,強調人物非理性的潛意識活動,且常常帶着隱喻、暗示、象徵等色彩。

而魯迅對於封建禮教的批判和控訴並非通過吶喊性筆調來凸顯,而是魯透過“狂人”流動的意識傾瀉出來的。小説完全沒有曲折的故事,只有主人公自己臆想性的猜測,時間也變得錯亂無序,過去與現在交織,已往與後來顛倒。

行文穿插了主人公本身的很多回憶,幾千年的歷史都寫着“吃人”,孩提時聽大哥講故事,趙家的狗又叫了??時間切換有些讓人措手不及,但是並不影響整個閲讀,反而不僅能感受到“狂人”的“狂”,更能體會到一種封建禮教在各個方面對人的摧殘,整個世界觀在書中是傾頹,錯雜地擺開,像畢加索後現代主義的畫風,雜亂而荒涼。

談到意識流的表現,肯定少不了象徵、雙關的手法運用。

雙關,言有此而意在彼,這樣的手法,我們一看就明白雖然在説“吃人”,但是指向的是封建禮教。如“他們這羣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相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這一段話,實際上是對於整個反動勢力的卑劣殺人手法的揭露。另外“狂人”儘管發狂,我們卻有着清醒的頭腦,在這種情況下,雙關的語言象徵的手法,便成了溝通狂言和真理之間的橋樑,作為讀者本省的思維活動,在閲讀作品的過程中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作品就顯得韻味無窮。

而象徵手法的運用則是《狂人日記》涵義的彰顯。我們很容易看到,在《狂人日記》中魯迅運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正確入微地表現了狂人的精神狀態,甚至描寫得經得起精神病理學者的推敲;另一方面,作者又運用象徵主義的手法,使得狂人不僅僅是精神病患者,更有“戰士説”的傾向,在內在的精神上,成了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先覺者,一個反封建的啟蒙鬥士。在當時起到了啟蒙的作用,讓五四運動中的青年覺醒,“帶着孩子,跟着瘋子,向光明走去”。可以説,現實主義方法構成了小説的骨架和血肉,象徵主義方法構成了小説的靈魂,二者相互結合缺一不可。

最後至於最顯著的白話文特徵,我個人覺得不算全新的創作方法。首先從序言上來説,魯迅採用了半白話半文言的方式,全篇的描寫只能説勉強趨於白話文。當然,不能完全用現代白話文的標準來要求“五四”運動時期文人的白話文。“文白之爭”一直是“五四”運動的焦點,魯迅這樣的文章出現不得不説在當時文壇上確實引起了轟動,但因為層出不窮的“白話運動”削弱了這點特色。所以整體上談起《狂人日記》的創作方法時,我更多的趨向於魯迅對於當時西方文壇創作手法的借鑑和運用,讓我覺得是“五四”期間對於西方文化吸收很好的表現,更大程度上體現了一種聰明的“中體西用”的特點。

  參考文獻:

《新潮》雜誌

《世界詩學大辭典》

《民國文人性情檔案:那些遠去的堅實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