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年小學生關於新春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2016年小學生關於新春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6W 次

  畲族春節習俗

2016年小學生關於新春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正月初一至十五為春節,是畲族熱民的傳統節日。節日裏家家帖紅,人人着新衣,到處鞭炮聲,相互串們道喜,備辦三牲厚禮祭祖。 民十分重視過春節,從農曆十月開始,就準備糯米釀製“過年酒”,用糯米、灰鹼水做年糕(餈粑)。吃餈粑是畲族人民過春節的特色之一。畲鄉流傳着這樣的一首詩句“糯米做餈圓又圓,香麻拌餈甜粘粘。”就是説做餈粑,表達了 民盼望春日時(餈)來運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願,還有閤家團圓之意。除夕之夜,人們一般通宵不眠,前半夜,走家串户,互相祝賀;後半夜,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這時, 家男女老少圍在篝火旁,聚吃年飯,稱“隔歲”。小孩一邊烤火“守歲”,一邊學唱“盤古歌”,阿爸則蒸糯米飯做芝麻餈粑,做罷餈粑,還要一指碗口粗的耐燒的楮木,放在灶裏燃燒,到一定火候時,用灰燼掩埋着,做為大年初一的火種,謂“隔年火種”。這個火種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飯前熄滅,不然會認為是不詳之兆。初一凌晨當雞鳴第一聲是,年輕就打開大門,放鞭炮和“雙響”,有的跑到大門外,拿着竹響板(毛竹破開兩片,一頭聯結在一起),繞着房前房後“呱呱”地敲打,以示驅瘟神,除病滅。個户主婦聞到爆竹聲,爭先恐後地趕到井邊“ 新水”,回家煮線面做早點,預祝全家平安長壽。孩子們跑到竹林裏“搖毛竹”,認為小孩搖了毛竹就會象竹筍一樣茁壯成長。農曆正月初而開始,要集體上山圍獵,過去,好要舉行拜祭獵神活動。正月初五“開年駕”(送年),家長領着小孩到處打掃。打掃完後,全家喝糖茶,預祝年年有餘。正月初八,是畲族祭始祖盤瓠的日子,屬於原始這會遺留下來的圖騰崇拜。這一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聚集祠堂舉行祭祖會。有的村落要在初一至初五於祠堂中祭祀祖先

過年期間,男子搓草鞋,操勞家務,以示對婦女的尊重與慰問。姑娘們則忙於以各色鮮豔的絲線,編織成絢麗多彩的綵帶,準備送給自己的情人。節日裏還舉行對歌、“打尺寸”、登山比賽和打鞦韆等文娛活動,充滿着節日的歡樂氣氛。十五過了元宵節,春節活動乃告結束。

  少數民族春節食俗

赫哲族:大年初一這天,姑娘、婦女及小孩穿上節日盛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被拜訪的主人要擺出豐盛的“魚宴”款待客人。

壯族:各家煮的年飯要夠初一吃,叫吃“壓年飯”,意思是預祝來年五穀豐收。

苗族:大年初一愛吃棕子,飲甜酒,意味日子年年美好。初二、初三全家老小過鄉串寨去拜年。

白族:初一凌晨,全家老幼要喝泡花糖水,祝願日子在新的一年裏象糖一樣甜蜜。

普米族:初一凌晨,各家要祭房頭,祈禱吉祥安康,五穀豐收。青年男女蜂湧到泉邊取新水,以最先取得淨水為吉祥,大家分享,以求新年安然無恙,然後吃年飯(酥油茶、糯米飯〉。在這之前,要給狗餵食三個大小不等的飯糰,以感謝狗對人類帶來的貢獻。

獨龍族:白天要與進寨客人共飲一筒水酒。入夜,男子在火塘邊飲酒相敬,然後將碗拋向水塘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利。另外,還要進行“剽牛祭天”活動,凡參加者均可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圍着火塘烤而食之。

仫佬族:首先要祭祖和敬奉山神,然後才一起吃年飯。年飯是把十隻雞燉熟,再將各家拿來的菜混放在一口鍋中而成。此外,在過年前,家家都要做一個大糯米粑粑,放在簸箕裏供奉,初三才能食用。

滿族:年三十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餃子。包餃子時,不能捏成光邊的“和尚頭”,忌日子過“禿“了,放餃子時要橫豎成行,意保來年財路四通八達。子時煮餃子時,主人家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家人答:“起來了,起來了!”除夕的餃子裏還要包上銅錢,誰吃着了誰就有好運氣。

羌族:親鄰好友互相邀請同飲“咂酒“。飲酒方式別具一格,大家輪流用竹管吸引,邊飲邊向壇內添加清水,等其味淡後連渣一起分而食之。

基諾族:各家將烹調好的野獸、飛禽、蔬菜、野果等佳餚分別用竹筒盛載,插上鮮花,然後集中到“卓巴“家聚餐,盡情歡樂,開懷暢飲。節日最後一天,“卓巴“家殺一隻狗、兩隻雞為客人餞行。

藏族:除夕晚上,藏胞喜吃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初一早晨,婦女們到河邊或井旁“吸新水“,象徵全家吉祥。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團聚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灑,吃年飯,長達兩小時之久。席間,青年要給長者敬灑,叩頭請安,祝他們健康長壽。

鄂温克族:放開肚皮地品嚐鹿、犴、野豬等山珍,大碗喝灑,又喝又跳,慶祝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