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教學反思誰有?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教學反思誰有?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3W 次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教學反思誰有?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的散文,它以三件小事為框架構建出文章的大體內容,揭示出“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寫作意圖。這篇散文語言樸實,喻理於事,很容易被小學生理解接受。

在教學時,我先從“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問題設疑,要求學生通過閲讀、分組討論,在文中尋找答案。在學生閲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激活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在老師稍做點撥後,學生們基本上能理清文章的敍事思路,對文章內涵有了大致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按文章的敍事線索來品讀課文。在閲讀作者“小時候與父親在羅馬的一座教堂塔頂上看底下的道路”這件事時,先讓學生想象“登高望遠”的情景與感受,再聯繫課文中父親的教導談認識,再結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一些現象發表看法。這樣,學生對文章所要闡述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

為了加深並且拓展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品味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有意讓學生想象:如果,你長大後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對失敗?如果你長大後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你的好朋友卻遭遇了失敗,你如何勸慰他?通過對這這一問題的廣泛討論,學生對“條條道路通羅馬”這一道理有了直觀的理解。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老師的講解不宜過多。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重點確定在佈置學生“自學課文”上,通過老師的引導,獨立思考問題,然後互相交流意見,討論自己的體會,老師只是對他們不完善的答案進行補充。整個教學流程凸現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比較深刻。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學中我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從而達到了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