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談高考作文合集四篇

關於談高考作文合集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09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談高考作文合集四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雖説鄙人煞費苦心跳槽已是飢渴已久之事,然未見初曉。如此下去,亦難逃書寫高考作文之命運。便智鳥先飛了一段。

涉獵高考作文,鄙人內心洶湧。原來高考作文很簡單。你無需思考此話真假如同你可以無需思考高考作文怎麼寫。高考作文,無需發動你不靈光的腦袋創造俏麗駢文、唯妙比喻、波濤排比、真假擬人之類佳句。你亦無需擁有海量想象、前衞認識、另類觀點。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

關於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詩書喜欲狂”、“採菊東籬下”……抒悲情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抒報國用“會挽碉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抒抱負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關於描寫。寫景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寫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關於議論。正如我要證明“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這一觀點而把歷史的結晶拿出來作論據一樣。你也可以用“用”來議論!到這裏,足以證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結晶大都產於教材。由此可證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無風雨也無情》,xx年山東高考作文,頗具“用”之模樣。《太白突圍》,xx安徽高考作文,頗具“用”之肌膚。此兩篇產於《最新高考模版示範作文》!《猶記書香》,xx高考滿分作文,全國卷,遺址“用”之血肉。《是夢境與我為鄰》,xx高考滿分作文,廣東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證用之實用性。

上述事實證明,你確可以不“寫”高考作文,學會“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強實用性,在作文中脱穎而出,就用外國結晶。例如用拿破崙“‘不可能’這三個字在我的字典裏是沒有的”談自信;用諾桑。麥克伊斯文“我們賺錢只為了討生活,我們施捨是為了過生活”談美德;用加謬“文學不能使我們活得更好,但能使我們活的”談文學……當然,對於整天啃教科書都難啃動的我們而言,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學會“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來。但有一大禁區萬不可涉足。像我這篇文章,要是出現在高考場上,絕對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倒不認為是競爭之火將之化為灰燼……

談高考作文 篇2

我常去老街上看車水馬龍。我喜歡這個詞。

老街上各式緩慢雜亂的車子才能組成這個詞語。我喜歡用閒暇的目光去看一些雜亂但不慌張的話題。生活中的各種忙與緩慢的對比中讓人能夠清晰、安靜乃至幸福。儘管他們總説我是“望呆”,譏笑我説“尖子看一眼,呆子望到晚”,但是我依舊喜歡靜靜地看,靜靜地看到過去的日子: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從前的時候還沒有愛上過一個人,但我依舊愛那樣的從前。那時候生活裏似乎只有一種車,一家只有一輛車。“長征”是一種商標,也有一些隱喻的意思。那個時候生活艱難得也像是長征一樣。至少我們的日子是這樣子的。我清楚記得父親的長征自行車,是因為坐在前面的大槓上,一路顛簸到屁股麻木,連鞋子丟了都不知道。這不是狗血的橋段,確實是很多人的經歷。後來我們自己學會了“掏螃蟹”的騎車方法,慶幸終於可以自己騎着車子,不用再憋屈在父親的懷裏。可是我們一得意卻不知道,我們再也回不到父親的懷裏。我們踩着父親的自行車長大了,離他們而去了。

離去的村口有通往遠方的汽車。不是豪華的巴士,是冒着黑煙的三輪。這些轟鳴的傢伙捲起煙塵很有些囂張與傲慢。可我們對他們所要去的城市和方向樂此不疲。爭先恐後地爬上去,將父親給的沾滿油膩的錢幣換來一張通往城市的入門券。車在城鄉之間並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他們是一種角色,一種改變人的思路與命運的角色。他的速度決定許多人生活的維度。他們打敗了生活的安靜與沉着,卻又能讓那些落荒而逃的不肖子孫樂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一個。如果説高考是改變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現場,那麼車則是連接現實與夢想的一個重要角色,他改變了速度、方向以及生活的面貌。他是這個荒誕世界以及盲目生活中的掮客。

但車依舊在路上。只是人已經改變。速度與激情的寄託,不僅僅是對車的追究,更是對生活本身的暗示與隱喻。馬車、自行車、汽車、火車以及動車,他們改變了生活的路數,也體現着人們夢想的嬗變。説到底我們的夢想才是車子的加油站,才是速度的離合器,才是方向的掌舵人。車快是因為我們的腳步和心念變快了。我不知道是讚美還是擯棄這一切,因為我們確實光鮮亮麗地活着,不好再説那些南轅北轍而忘乎所以的昏話。

可是我依舊喜歡“車水馬龍”這個有些古舊而散漫的詞。那時候車子很慢,生活也很慢,我們連寫字都很慢。但是似乎比現在想得清楚,看得幸福,還常常安靜地給自己一個微笑。

談高考作文 篇3

一、訓練目標

1、學習選擇凡人小事表現深刻主題的方法。

2、提高選材立意的能力。

二、要點指導

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石,正如清代古文家劉大柑所説,作文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儘裏手段,何處設施?而要表現深刻的主題,並非什麼材料都可以信手拈來,必須認真篩選。

中學生閲歷不深,見識不廣,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鄰居、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他們的一笑一v、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印在你的記憶裏,“活”在你心中;他們做的事、説的話雖不起眼兒,卻觸動着你的情感。影響着你的思想和生活。這些凡火小事隨處可見,作文時不必冥思苦想或憑空編造;這些人和事都是從生活中採擷而來,真情實感會自然流諸筆端,用不着去無病呻吟。可見,身邊的凡人小事是我們作文材料的主體。只是需要我們下一番“尋常中顯本質、微塵中見大幹”的功夫。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小中見大”呢?

1、將凡人小事腎千時代的大背景中去寫。

文章立意深刻與否。與材料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有關,要審時度勢,使立意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2、挖掘凡人小事的內藴,揭示深刻主題。

有些凡人小事。從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裏,挖掘材料的內藴,卻能發現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關賦》,只寫了登臨山海關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從眼前實實在在的山海關,聯想到心中的雄關—信念。開掘出“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對偉大祖國堅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堅固、最強大的雄關”這一深刻的主題。

3、運用象徵的方法表達深刻的主題。

象徵是借形象符號,暗示某種意向的寫作技法。它的終極目的是通過某種知覺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讀者的想像力,使讀者對於形象所富藏的深層意義有深刻的瞭解。象徵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達難以“明言”的主觀感受;二是能給讀者創造廣闊的“想像空間”,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如高爾基的《海燕》,着力描繪海燕飛翔的雄姿,將革命者勇敢、樂觀、堅定,渴望“暴風雨”到來等優秀品質隱含其中,令讀者馳騁想像,體會文章的含義。正因為象徵手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記敍文中,如果能恰當挺用,即使小題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題。

當然,“以小見大”的方法決不止以上三個。此外還有“積小成大法”,即將生活中許許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個“大”主題。如關於雷鋒的報告文學、通訊報道的文章,寫的都是雷鋒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體現出雷鋒的偉大人格。如唐R《瑣憶》選擇了魯迅先生七件小事,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還有“對比法”,即通過兩個小題材之間的對比,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位同學寫他在體育補測時,為了爭名次故意左搖右晃撞人,結果自己沒站穩摔倒了,而被撞在後面的同學卻停下來把他扶起,終於共同到達終點。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鮮明對比,説明了那位同學正直、豁達、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於運用哪種方法。在寫作實踐中要靈活處理

談高考作文 篇4

被“打撈”出的優秀作文終審評價提升17分

這是一篇被“打撈”出來的高考優秀作文。

最先碰到它的閲卷老師給了36分,剛及格(高考作文滿分為60分);二評的老師判給它42分——這屬於大多數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

按照預設程序,一評、二評相差6分,它被電腦傳給第三位老師。第三位老師判39分。

“背靠背”的電腦閲卷降低了“串分”的可能性。這表明3位老師對它的評價相差不遠。

複查階段,江蘇省高考語文閲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綜合判定為37分的《懷想天空》。反覆讀了3遍,何永康終於下決心給它54分。從閲卷程序上看,這屬於“終審”,比原先的評價高了17分。

從1977年恢復高考算起,何永康從事語文閲卷工作已經30年。今年,他的職責是在及格線附近的作文裏“拾遺”,但是像這樣的情況也是“萬中無一”。

這篇文章當天就被印發給所有閲卷老師——既然3位老師同時“看走眼”,説明現行的'評分標準還不完備。為此,何永康特意寫了按語,又在文中加上點評,用的筆墨比考生的原文還多。落款時,他翻了一下日曆,那天是6月17日,是父親節。

何永康在點評中寫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實地記敍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中間一節還喊了“口號”!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淨,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湧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父親的言語,極少,但厚實、博大;兒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發自肺腑……

“推薦它是一種導向。”何永康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説,“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況下,已經很少見到有兒子這樣來感激當農民的父親,高考作文中還沒有人用過這種筆墨。”

所謂“導向”,除了盼着青年學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閲卷者和中學語文教師能包容並鼓勵這份“來自現實生活的質樸”,因為在高考作文中,這已經是久違的文風。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脱離現實”“辭藻華麗”兩種傾向

何永康發現,近幾年來,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種“脱離現實”的傾向,具體表現為,不少考生習慣於“回到古代,複述經典”。

比如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結果試卷上“堆滿了古代的山、湧動着古代的水”:一會兒是李清照的“水”,“到黃昏點點滴滴”;一會兒是李白的“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會兒是蘇東坡的“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何永康説,“寫來寫去,就是沒有自家的‘自來水’,沒有家前屋後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要求以“鳳頭·豬肚·豹尾”為話題,於是,成千上萬的考生一齊追捧項羽——烏江自刎確實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寫得大同小異,閲卷者很快產生了“審美疲勞”,一看到“項羽”就發“毛”。

此外,自從1999年高考作文“文體不限”之後,一種被稱作“秋雨體”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與他們所效仿的餘秋雨相比,少了幾十年的生活積澱,用何永康的話來説,“辭藻華麗些還不要緊,怕的是華而不實,光開花不結果。”

實際上,這兩種傾向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

今年重慶市的高考作文題是《酸甜苦辣説高考》。本來高考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考生最熟悉的話題,但是重慶市永川北山中學的蔣海彬老師在閲卷時卻發現,脱離現實生活的傾向似乎積重難返。以往考生寫作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詩句和話,然後加點材料,詞藻華麗些就能得到高分。今年要寫高考,沒名人可用了,一些考生還是堅持老一套,引幾句杜甫的詩,後面添句話,説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莊子的話,説這就是莊子的高考……

作為閲卷組負責人,這幾年來何永康在考前總是要通過媒體叮囑考生“關照現實”,可直到今年依然有相當多的考生重蹈覆轍。何永康認為,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操作相當省事,相當方便。

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師奉為指揮棒的《考試大綱》,在作文導向上也比較籠統,比如20xx年的《語文高考大綱》,在文采上要求學生“語言生動”、“文句有意藴”。

一本賣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寶典”這樣給學生解讀“有意藴”:寫作文時,不要説“我很悲傷”,要説“我心靈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説“女人和男人應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要説“女人應是一株木棉,和橡樹並立在一起”;不要説“沒有錢”,要説“與孔方兄無緣”,説“‘老人頭’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