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九年級作文 > 靠近初三作文11篇

靠近初三作文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5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靠近初三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靠近初三作文11篇

靠近初三作文1

偶然翻出了以前在西安的照片。

落日餘暉以一種奇特的角度,奇特的橙黃色照耀着西安老城,反射出一種温柔的光暈,旅客已盡出城,偶有幾個本地人,一身清涼打扮,在大雁塔下,拿着把蒲扇,坐在小木椅上,懶散地聊着家常,整個西安以大雁塔為代表在光圈下寂靜下來,變得嚴肅而莊重。

古城中,大雁塔的命運似乎與西安的命運相連,不可分割。

最近一次去西安,景象令我失望。靠近大雁塔,聞到的不再是歲月沉澱的木香,而是遊人們留下的垃圾的味道;聽到的不再是小鳥鳴叫,而是遊人的喧鬧嘈雜;看到的不再是美麗的大雁塔下的棵古樹與遺蹟,而是熙熙攘攘的人羣……靠近此時的大雁塔,一切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歲月積澱,悠久歷史,鳥語花香。我心中的大雁塔。你,是否被浮華勢力的人們所遺棄,漂泊去了遠方?

隨你一起漂泊的,還有那個西安,那個美麗的古都,那個我夢中的西安,和她包含的悠久的大唐歷史。這一切珍貴,可品,而又最真實的文化已消失不見,只留下空空的軀殼,給人們欣賞。

然而,這稱得上為“欣賞”嗎……

很小的時候也去過幾次西安。靠近大雁塔,用手輕撫塔壁,磚塊的冰涼從指尖直到心頭而滄桑的觸感,是否代表了它的文化,歷史悠久呢?輕嗅塔壁,一種古老而又潮濕的感覺立刻入鼻,不知為何,這十分普通的味道卻一下刺激了我的神經,變得敏鋭而又興奮,那大概就是歷史的味道吧!從較遠處望向大雁塔,沒有嘈雜的人羣,藍天喜愛幾隻不知名的鳥兒飛過塔頂,古樹矗立在它周圍,幾個乘涼的人為這裏添加了些許生氣。這,才是真正的大雁塔,我認識的大雁塔,我心中的大雁塔。

歷史腳步匆匆而過,帶走了本來就彌足珍貴的文化,在不斷靠近他的過程中,我們更應牢牢的抓住這溜走的歷史,品味它,珍惜它,靠近它……

靠近初三作文2

汽車沿着盤山路開上高聳如雲的山峯,向下望去,谷底的小縣城如一粒石子般渺小,而在羣山之上,神農架正等待着我去靠近。

下車,走進高山草甸。徒步其中,周圍的蒿草在微風吹拂下變成了一條條綠色的波浪,天空的雲在陽光下投影於蒿草之上,草甸變得黑白相間。這場景本應配有鳥叫,或是一些動物,形成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北國草原的壯美圖景。但四周卻草、人外別無他物,因此靜得出奇,令人的心也靜了下來,呼吸着青草的香氣,感受着清風的吹拂。卻不禁令人心生疑問——這祕境中,難道沒有其他的生靈?

入夜,山中被一層薄霧所籠罩,在這薄霧之中,我們鑽進了帳篷,在這寂靜中入睡。半夜,我被一些奇怪的聲音吵醒,細聽,是鹿的叫聲,在這周圍還充滿着鳥的叫聲和鹿羣通過的腳步聲,這雖是夜晚,但四周的聲音卻比白天更多。我想到帳篷外面去一睹這些聲音的真容。但在手馬上就要拉開門時,我停住了。這些生靈在夜晚出沒就是為了躲避人類所帶來的干擾,我還是不要打擾它們了,夜晚應該屬於它們。

神龍架的生物並不全是晝伏夜出。我們來到金絲猴保護區,沿着山間小路步行進山,遠處傳來一聲聲猴叫,相伴的,還有猴子在樹枝間行走、跳躍所帶來的咔咔聲。走近了,看到一羣猴子正聚精會神地在飼養員周圍吃食。這些猴子長着一張藍臉,毛色黑、棕、金色相間,它們跳躍於樹間,靈活自如。這些猴子從前曾被取猴腦,吃猴肉,加上人為對森林的破壞,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少。保護人員在知道這個情況後,把它們引到這片森林中,得以修養生息。

神龍架也是如此,她已經被旅遊開發得幾乎要失去她原來的美。而大部分城市中的人,也不知道或是不懂得去靠近這片祕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片祕境仍然能讓人們去靠近,去從緊張的生活中解脱,感受她別樣的美。

靠近初三作文3

看着《星夜》,上面那彎曲破碎的線條,扭曲流動的畫面,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與美術間的一道疑惑的鎖。

在我小時候剛學兒童畫時,老師讓我們畫兔子。我畫了一幅趴在泥濘草地上吃草的灰色兔子,看起來到很像生活中的場景。我自以為畫的不錯,卻沒想到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我去看他們的畫,發現上面全是五顏六色的鮮豔顏色與追逐嬉戲的擬人化的兔子。我對它們很不屑,我想:美術不應該是把生活中真實的場景記錄下來嗎?像他們畫的這樣怎麼行,我受嘲笑一定是因為我畫功不夠,我會盡最大努力讓我的畫變得真實。

過了幾年,我的畫功已是課外班裏數一數二的了,畫的畫也從來都是靠近現實的。可老師一直沒高度得表揚我,她看好的,反而是那些“特色”的。我不解,為何他們的.畫明明脱離現實中的原型卻能受到讚揚呢。我愈來愈覺得困擾,就好像我與美術間有一道屏障似的,讓我無法接近它。終於,我決定放棄美術了。當我和老師説的時候,老師並沒有責備我,而是拿出梵高的作品集,指着上畫的畫對我説:“你看,它們是有靈魂的。”我拿着畫冊仔細品味,猛然醒悟。

是啊!它們是有靈魂的。《星夜》中那流動的畫面,是作者連綿不絕的痛苦。那夜空中的漩渦,是他不斷湧入的困惑。那星與月的光芒,終究沒能照亮村莊,這是他內心的絕望!還有那《盛開的桃花》中綻開的挺健的桃花,是他對故去親人的思念與對生命的嚮往!還有那《鳶尾花》中怪異、衰敗的鳶尾花,是作者心中孤獨、寂寞與悲傷。這些畫的靈魂,就是作者的靈魂。他畫的不是風景,而是自己。我煥然大悟:美術,不是寫實,而是畫出自己的情感。我們已有了一個閒適,不需要再畫另一個現實,要的是自己的情感。同學們那些有“特色”的畫,是他們內心中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我明白了,我又重新拿起了畫筆。相信,這一次我一定能畫出“真正”的美術。

靠近初三作文4

靠近,可以發現埋藏在平靜的面孔下深沉的愛;便會了解埋沒在腳步之中的悠久的歷史與內涵。

你最愛聽那家鄉的豫劇,每晚都會聽到從你屋中傳來的撕心裂肺的“叫嚷”的劇聲。推開門,便會瞧見你眯着眼,幸福地揚起嘴角,不時享受地吼上幾句。我終於忍無可忍:“爸,不要聽了!太難聽了!”我扭頭,但卻用餘光掃見了你滿臉的失落。因為不瞭解,所以我沒有靠近。

後來回鄉過年,你急切地拉着我去廟會,我不得已靠近,廟會的一頭已擺好了台。台下立着老老少少,他們全部聚精會神的盯着台上。不一會兒,幾個臉上塗抹的誇張的人在台上甩開袖子,他們的花臉讓我莫名感到親切。我靠近了它,想要去看清,看懂。

台上的人扯開了嗓子,唱了起來,他的嗓音如悶雷,咚咚地敲打在心頭,鏗鏘有力。人們立刻靜了下來,彷彿最虔誠的信徒,心頭宛若只剩下了這些,只是全神貫注地聽着。那人吐字極清晰,濃重的鄉音一字一句在耳邊爆破。又時而提高嗓音,眼瞪如銅鈴;時而語調婉轉,抑揚有度;不時裂開口,伴隨着笑聲炒出生動活潑,我不禁也聽得痴了,醉了。酣暢的韻味流入我的心腔,那聲音醇美又動人。我發現這短短一段豫劇竟也有血有肉,把心情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靠近,我發現了藴藏在它之中的美。

轉頭看見你,卻發現你怔怔的看着演員,手指輕敲節奏,你努力地忍住淚花,喃喃:“多少年沒有聽過了,多少年……”演員揮袖下了,人也漸漸散了,你卻仍佇在那裏,一遍遍回想着那調,努力抓住那一縷裊裊迴音。是啊,不管外面唱的多專業,但那都不是河南,我們的家鄉。靠近,勾起了沉睡了多少年的回憶與思鄉情。

河南早就脱掉了窮帽子,人們也有了各式樣的娛樂活動。但人們仍好這口,時不時地聽幾段豫劇,體會那沉釀了多少年的釀香味道,讓那激盪動人的聲音一遍遍在耳邊迴響。有了它,人們便不會忘了自己的根與本。

靠近,一次次靠近,我漸漸理解了你在聽豫劇時的滿臉温柔,理解了人們的如痴如醉,也漸漸愛上了它。

靠近初三作文5

每當我放學回家按響樓下的門鈴時母親都會從樓上跑下來接過我手中的書包,用她温暖的手掌撫順我被風吹亂的髮絲,也撫平了我內心的浮躁。

直到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樣,按響樓下的門鈴時感到一分一秒竟過得如此漫長。奇黃的感應燈一閃一閃的,佈滿灰塵的樓道中傳來了母親匆忙的腳步聲和急促的呼吸聲。我看到母親蒼老的臉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黯淡無光的眼中流露出無盡的疲憊。母親在我發呆之際從我肩膀上拿過書包,我連忙握緊了書包帶,隨即又説了一句“今天的書包不沉,我自己揹着就行。”母親只好沉默。就這樣,我跟在母親身後一步步走上樓梯。看着她的背影我才意識到時間的流逝,母親的蒼老。

我眼前浮現出曾經的畫面。在我六七歲時,母親也是一頭黑髮,也是每天都花很多時間打扮自己。不過現在就大不如前了,但是還是一頭黑髮,只不過裏面藏着些許的銀絲。好像是對時間的歎息。同樣,也還是愛打扮,只不過對象換成了我,幾乎每次去商場都是給我買東西,偶爾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過是稍稍駐足看一眼,便匆匆離去。我想着想着才發覺已經到了家門口。我覺得我既然已經理解了母親那種轉化為行動,讓母親每天疲憊的心也能短暫的休息。

從那以後,每次我按響門鈴後都飛奔到家門口,母親接我的地點也從一樓到二樓,從二樓到三樓……我們之間的距離也漸漸縮短,我在向母親的身影靠近,我在用行動去理解母親。

如果你問理解是什麼感覺,那麼我會説,是那日益老去的母親在昏黃的樓梯間投在那蒼老的身影,後面跟着的孩子望着背影發呆;是路過商場,微微駐足時的歎息與無奈;是母親按響門鈴後看到孩子奔跑的身影,燈光下投射出温暖的笑容和細小的汗珠。

因為靠近了母親,我讀懂了她背後隱藏的疲憊;因為靠近了母親,我走進她對我愛的積澱;因為靠近了母親,我觸碰到了這被淡淡遺忘的辛苦。

靠近初三作文6

鋼琴,是一種西洋古典音樂中的鍵盤樂器,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最廣的樂器,它是由意大利人巴託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在1709年發明的。

我從三歲多就開始學習鋼琴了。一開始,我認為鋼琴可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就是那簡簡單單的56個白鍵和32個黑鍵,竟然能演奏出那麼多那麼美妙的樂曲!當老師當訴我,每個鍵都是什麼音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已經初步靠近了鋼琴,認識了它。

但是,隨着我慢慢長大,也感覺到了鋼琴的枯燥。幼時的好奇心也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情願。媽媽看見我這個樣子就耐心地教導我:“你既然已經選擇了它,就要堅持下來,對不對?”媽媽見我沒反應,於是就決定帶我去聽鋼琴的音樂會。我深深地陶醉在了那悦耳的音樂聲中,我明白了學習鋼琴的目的:有朝一日,我也有機會在舞台上演出,好讓大家都沉醉在我的音樂聲中!媽媽彷彿看穿了我的心思,告訴我,每一首樂曲都是一個故事,你要想深刻地理解鋼琴,靠近鋼琴,就要先把這首樂曲理解得很透徹!我覺得媽媽説的有道理,明白了鋼琴並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一種美妙音樂的訴説。

在聽了《致愛麗絲》、《命運》、《夢中的婚禮》等名曲後,我感到很震撼,宛如置身於色彩斑斕的夢中。

後來,我認為我更加靠近鋼琴了,因為我已經深刻地理解了鋼琴背後的故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是無法彈奏出美妙的曲子。於是,我再一次詢問媽媽。媽媽對我説:“你瞧,現在你已經靠近了鋼琴,不是嗎?你只要再體會它的文化,不就會更好了嗎?”仔細想想,這話也對!我就又深入地去了解鋼琴的文化……

慢慢的,我又真正地認識了鋼琴一次,靠近了它,沉醉在自己彈的曲子中,對我來説,就是靠近鋼琴中的一個進步!

靠近初三作文7

“啪”一陣清脆的落子聲響起,繼而又是一陣沉默。偌大一個教室裏,只剩下了棋子的聲音,十九行十九列的木製棋盤上放着黑白相間的棋子,這就是圍棋。

或許我很小時就玩過圍棋,但我真正靠近圍棋是從進入了這個圍棋班開始。

圍棋老師大約三十幾,棋藝十分高超。然而第一堂課上,他並沒有講什麼定式求是什麼下法,而是講誠信。因為誠信是圍棋最重要的品質。準確的説,我就是從那一堂課其才真的算是靠近了圍棋。

棋盤上的棋子多了起來,對方的黑子慢慢逼了過來,我的日子節節敗退,大有黑雲壓城之勢。此時我們就像是古代的將帥,而拿黑白分明的棋子也變成了一位位身披重甲的將士,在這個棋盤上展開了殊死搏鬥,一股股肅殺之氣瀰漫在棋盤之上。

“下圍棋必須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才行”。老師在課上常説的話迴響在我耳邊。這是圍棋的氣度,是傳承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氣度。只有寵辱不驚,才不會在誘惑來臨時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只有寵辱不驚,才不會在巨大壓力下自暴自棄,只有寵辱不驚,才真的算是下圍棋。

我靠近圍棋,或是圍棋吸引我的地方,正是這份淡定從容。謝安的從容,使他擊敗了符堅的大軍,諸葛亮的從容,讓他燒了曹操百萬兵馬。

抹掉手心裏的汗,心再度平靜下來。圍棋中總是會留下一線生機。正如古人常説的“天無絕人之路”一樣。沒有人能在棋局未結束前就判斷出結果,就像在瞬息萬變的沙場上,輸贏永遠都只會在結束時才會見分曉。

一枚枚黑白子相繼落在了棋盤上,黑雲消散了,棋局再次變得難以揣測。正是這樣的一場場棋局,一次次經歷,才讓我磨去內心的浮躁,一點點向圍棋,以及隱藏在圍棋中的華夏靈魂漸漸靠近。也正是圍棋的品質與氣度,吸引着我的靈魂,指引着我的方向。

靠近初三作文8

初三我已向你靠近

有人説過這樣的一句話:“初三生活是最美好的,初三生活是最充實的。——題記

伴着九月的風,我走進了初三這個大門。我站在校門自問:“初三生活我準備好了嗎?”

初三的生活已經一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我感到酸甜苦辣。每天起牀都比初而的時候要早,來到教師,看見低年級的學生還沒有上學,我們初三的書聲早已響起了。看到哦課表會讓你驚呆,不是語文、數學,就是英語、科學、體育。這説明了除了文化課學習就是體能訓練。我覺得如果中考不考體育,我們連體育課也沒的上,每天都是對着那些課本,那些試卷。體育課早已不像以前的體育課。老師雖然沒有換,但是老師的上課方法已經邊了。星期一,練習50米。星期二,選項。星期四,立定跳遠。以前上體育課只是做做準備活動就可以自由活動。可現在天天都是這樣練習。男生帶來的籃球只能讓它靜靜的在地上。一個星期的體育課就這樣過去了。晚自習也要上三節,而且晚上還要上正課。回到宿舍還要把寫完的作業寫完。每天都差不多十一點半才睡覺。星期六、日還要補課。看着其他年級的同學都回家心裏有點羨慕。星期六、日這麼大的校園只有我們初三200多名住宿聲在學校,真的安靜的有點恐怖。

上了初三我覺得老師比以前負責,比以前關心了。每時每刻都能看見你們身影,你們總是陪着我們學習,每天晚上還加班到12點。正是你們的負責,使我們學習感到沒有那麼緊張。

上了初三我覺得家長也變的更關心自己的孩子。星期六、日都來看孩子,中秋節還來接孩子回家過節。

初三我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我們為了同一個夢想而努力。我們都不想在這次考試流下遺憾。我們只想成功。辛苦一年輕鬆一輩子,所以我們要努力。

2008年的中考我相信我們會成功,我們回以喜悦的小臉迎接2008年的北京奧運。奧運我們在和你以前 前進,加油!

中考一天一天向我們靠近,我們只好努力學習。用雙手去迎接他的到來。——後記

……

靠近初三作文9

爺爺很喜歡水墨畫,所以每次回到爺爺家,我總能看到一幅幅黑白畫作,有些已經作為成品掛在雪白的牆上,有些還沒有來得及裝在畫框裏裱起來,有些甚至還未全乾,幾縷微風吹來便能嗅到墨特有的香氣。

沒有絢麗的色彩搭配,沒有形式多樣的創新,沒有可供聯想的空間……我在心底默默細數水墨畫的“不足”,不解爺爺為何會對這種單調的僅有兩色的水墨畫情有獨鍾。這個疑問促使我開始對水墨畫產生興趣,情不自禁地想要接觸古典的水墨。

我下定決心要靠近水墨畫,於是便每天寸步不離地和爺爺呆在一起,看爺爺賞畫,作畫。有一天,爺爺在仔細欣賞了同一張蘭花後,突然拉過我的手,要我俯身看這作品。“像不像真的?”他問,的確像是一朵真實的蘭花綻放在眼前。“你看那片葉子,中間的一道深墨就好像是摺痕,葉尖下垂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尖,墨色也越來越淺……”他那原本蒼老顫抖而略帶沙啞的聲音在這一刻變得沉穩有力,他用手在畫上指指點點,彷彿希望我記住他剛剛所説的一切。

我的目光隨着爺爺的手指緩緩劃過一幅幅畫作。那一匹匹駿馬,彷彿真的活了過來,優美的線條,讓我深信這些馬可以馳騁千里,可以在沙場涉足;那縱橫交錯的竹子,真的讓人有一種風雨大作的錯覺,在經歷過風雨洗禮的竹子,也許會更堅強;那層層疊疊的菊花競相開放,深淺不一的墨色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朵朵盛放的花,每一片花瓣彷彿都透露着生生不息的蓬勃朝氣……

這些最真實最自然的黑白色水墨畫讓我明白了爺爺熱愛水墨畫的原因,那不僅是對畫本身的追求,更多的應該是對自然和真實的追求!

那一刻,我靠近了水墨畫,我會為潔白宣紙上朵朵綻開的墨色沉醉,對自然的真實而着迷。

靠近初三作文10

南鑼鼓巷,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悠久與古色古香抹去了當代的氣息,大街小巷充斥着老北京的古老氣息,這裏不如前門繁華,不如故宮偉岸,但眼前的一切帶領我慢慢靠近一個陌生的老北京。

我坐在一間茶館的頂層與家人共賞古巷的街景,交織的小路如脈絡般將這個嘈雜熱鬧的街區串聯起來。淳樸的民風以及飽經滄桑的大街小巷譜寫了北京一段又一段故事,記錄了一次又一次回憶,俯視整個南鑼鼓巷的街景,我似乎正一步步靠近那個舊北京的時代。

賣力拉車的腳伕頂着烈日穿梭於都市之間,車上坐着西裝革履的女人懷着滿腔熱血幻想着屬於自己的年代,古董行的老闆架着精明的眼鏡擦拭着不知來歷的瓶瓶罐罐,高聲叫賣的小販喊出屬於他們的艱辛,接頭唱戲的藝術用鏗鏘的曲調勾勒出心中的夢想,街上的乞人用無助的眼神告訴每個人:他們是被時代遺棄的不幸兒,在昌盛的老北京裏,所有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渺小的存在描繪出了眼前這片完整的老北京,傳遞給當代人們一個精緻的舊時代。

走出茶樓,走進一條門庭若市的巷子,在每一扇門的門口都有着兩三位老人展示着自己畢生的手藝,不少的遊客會買一些,或許為了欣賞,或許為了紀念。而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文化,而這種老文化正一步步的消失,現在的我能靠近這引人入勝的手藝可能是我的幸運吧。於是我化作巷中一抹渺小的剪影,默默的注視着這些巧奪天工的手藝。那是戲如人生的皮影,簡單的一張白幕,幾個膠制的角色卻能體現老北京人對京劇文化的熱愛。栩栩如生的糖人與一雙滿是老繭的手成為了美的另一種方式。喜氣洋洋的剪紙代表了充滿京味的美好祝福。靈怪異哉的泥人會聚了作者對藝術的理解與心血。我一步步的走完了整個小巷,同時我也一步步靠近了那將要遺失的民俗文化之美。

老北京的景緻,與老一代手藝人的身影,交相輝映成了一個美好的靈魂,等存於北京的回憶之中。

走進了這樣一個老北京,促使我靠近了一個精彩的老時代,更讓我靠近了一種文化之美。

靠近初三作文11

車靠近了孔廟,也嗅到了那股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氣息。

導遊也姓孔,是仲尼的後代,步入正門,院落被參天古樹遮蓋,顯得格外幽靜,藉着靜謐的氣氛,他講起了祖輩的往事。語速緩和,也增加了我對廟中之景觀賞的興致。孔子的名和字,周遊列國千辛萬苦傳遞以民為本治國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獨創一代儒家學派,並被弟子與後人傳承下來,我漸漸在他的帶領下靠近着千年思想文化的根源。

步履緩慢中,他教會我古人跨門檻時,男左女右,不踩門檻的儒家禮儀。漸漸地,我發現他並不像一個導遊,他更像一位中國國學的“傳教士”將祖輩的行為,人生,思想向我款款道來,傳授於我。推動我,讓我靠近一個更高的境界。

古木盡而青天開,前方一座方台上,大成殿穩紮與此,撫着大理石倚柱,與他上到殿前,千年古韻撲面而來,這裏遊人較為密集,人聲嘈雜,他卻不失情調,為我介紹大成殿的建築構造。他自掏錢,買來六柱香,分半予我,點燃香火,他一連三拜,拜的是對祖上的孝順,尊敬。我也跟着學着,深深三拜,拜的是對這位先人開創的思想的讚歎。而他的生動,繪聲繪色的講述,使我靠近中華儒家的神聖光環。

儒,一個博學而神聖的精神世界,由孔子開創,為人們行為,教育,思想境界做了深入的指導,並被其門下弟子世代相傳,是中華民族獨居特色的信仰。曾有着無數輝煌,漢朝武帝的獨尊儒術,將它立為治國之道,從此被各朝遵循。這樣一門崇高的學術也有過滅頂之災,殘暴嬴政的焚書坑儒,儒家之士的噩夢,千年之後,文革時期,噩耗再次降臨,紅衞兵將早已馳名中外的曲阜三孔砸成一片狼藉……然而,今日呈於人們眼前的,是依然流傳於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儒文化”,千百年來,如家之火併未熄滅,反而穿得更加深遠。

雨淅淅瀝瀝地下起,撐起傘,獨自一人走遠。格外的靜謐中,我聽出他所使人靠近的不單單是孔廟,而是一種文化的生生不息。我們的後代也理應去靠近,不滅之火,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