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有價值的錯誤記敍文彙編「600字」

有價值的錯誤記敍文彙編「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64K 次

導語:錯誤有些具有價值的,那些有價值的錯誤可以促使我們勇往直前,創造人生精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價值的錯誤記敍文,供大家參考。

有價值的錯誤記敍文彙編「600字」

  有價值的錯誤600字記敍文【1】

教室中只剩下了噼噼啪啪的手指敲擊鍵盤的聲音和嘀嘀嘀的鼠標聲,同學們一個個埋頭沉浸在電腦之中,他們個個手握鼠標,眼睛緊緊盯着電腦屏幕,趕做信息課的作業。

我也不例外,聽過老師講解後,憑藉自己的臨時記憶置身於信息技術當中,配插圖,放音樂,一刻也不敢放鬆,做一項就把這項的記憶拋至腦後,進行下一項任務。正當我快要大功告成之際,突然,我的電腦屏幕飛快閃過一道白光,緊接着一片黑暗出現在了我的眼前。

老師怎麼又控制我們的電腦了,不是已經講好了嗎?我嘟噥着,抬起頭來,沒想到同學們的電腦個個都安然無恙。我扭過頭,只見同桌尷尬地看着我:嗯對不起呀,我踩到了,不是有意的。她的臉上充滿了那種抱歉的笑容。原來是她移動腳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我的電腦插頭,使電腦斷電了,天啊!我叫了一聲,腦子裏頓時一片空白,這可是我做了整整一節課的成果呀,很快就要大功告成了,怎麼,怎麼就。我的心立刻從接近成果的那份喜悦跌落到了同桌因失誤造成的地窖裏。這時,下課的鈴聲響了起來,看着同學們一個個都把作業交上,勾肩搭背地朝教室走去,我更失落了。

電腦重新啟動後,我因只顧一心完成作業而沒有及時保存,文件又變得一片空白。情急之下,我又只有將作業放在U盤裏帶回家中,但沒想到在家中完成時我因稍忘了一些製作步驟,自己一邊摸索一邊製作,不但使作品比先前的更勝一籌,並且將製作方法練習得更加嫻熟,記憶在了大腦中,並且吃一塹,長一智,有了做文件時及時保存的意識,看來每一件事都是有正反兩面的,就看你怎麼去對待結果。

感謝同桌的失誤。

  有價值的錯誤600字記敍文【2】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閒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醃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藴藏着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餚,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嚐,都稱讚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説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所以,有時錯誤也會發明出美味的食物哦。

  有價值的錯誤600字記敍文【3】

有人感謝友誼,有人感謝父母,有人感謝老師,而我卻感謝那次錯誤。

一天,我去交數學作業。走進辦公室,我發現一個老師也沒有。無意中,我發現語文老師辦公桌上放着一疊折了角的作文本。按照慣例,我知道這些都是同學們中的傑作,語文老師會在上課時大大表揚的。我不由自主地走過去,翻看了起來。奇怪,怎麼沒有我的?這一次,我可是寫得特別認真呀。對了,一定是老師把我忘了!於是,我開始翻找自己的作文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了!我心中一陣驚喜,連忙折了一個角放在這堆作文本上面,趕忙走出了辦公室。

第二天上語文課,我美滋滋地等待着老師的表揚。可大大出乎我的預料,語文老師拿着折了角的本子依次批評,並且是狠狠批評。我頓時傻了眼:啊,原來這些折了角的作文本是寫得不認真的同學!隨着老師對我的點名批評,同學們向我投來了驚異的目光。此時此刻,我後悔莫及,由於自己的不誠實而弄巧成拙,真讓我羞得無地自容。

放學了,我垂頭喪氣地揹着書包走出了教室。***,等一等。語文老師叫住我,把作文本遞到我手裏並不好意思地向我道歉:是我錯怪你了,你這篇作文寫得不錯不!這一是我我張口結舌結結巴巴的,真可以説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哇!

經歷了那次錯誤,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無論什麼事,一定要誠實做人。我感謝那次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