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杜甫《蜀相》優質教案

杜甫《蜀相》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教學目標:

杜甫《蜀相》優質教案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並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l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講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聽了這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呢?

1、有目標就要堅持不懈

2、遇到困難是退縮還是求助他人想辦法一起解決

3、一個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賞識。

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劉備才會慕名去請他。所以呢,我們也是一樣,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學技能本領,都要腳踏實地的去學,必須有一技之長,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被淘汰。

那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古詩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關,請大家開啟書39頁。

師:之前大家學過李白的詩嗎?那李白的詩具有什麼風格呢?

生:浪漫主義風格。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板書:《蜀相》杜甫

 二、介紹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並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說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聖”。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蜀相》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

 三、全班朗讀,整體感悟

《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大家先聽老師讀一遍,然後大家一起朗讀。

1、師:剛才我們一起讀過,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師: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

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

明確: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還要注意到詩句中的停頓。(師示範)

3、那我們再請一個學生朗讀全詩。 (點評)

剛才,我們誦讀了詩歌,並且瞭解了詩歌的基調,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

 四、分析詩歌

1、這首詩的題目叫《蜀相》,指的是誰? ——諸葛亮 ,字孔明,人稱臥龍。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題目《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2、那諸葛亮是什麼時期的人物呢?——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有誰瞭解諸葛亮的一些事蹟,大家分享一下?

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

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4、那作者寫的是諸葛亮,是一個過世的人,大家想想這應該屬於什麼詩?

是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還是送別詩、懷古詩?——懷古詩

5、這首詩是懷古詩,既有寫景,又有敘事,哪部份是寫景?哪部份是敘事?

——前四句。詩的前兩聯主要寫祠堂從外到內的景色,寄託了詩人無限心事;後兩聯主要寫諸葛丞相的偉績和後人對他的崇敬。

6、開頭以自問引起,丞相祠堂何處尋?“尋”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詩人不知道丞相祠堂在哪兒嗎?

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路過;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用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

7、那麼“丞相祠堂”在哪兒?——錦官城外柏森森。

“錦官城”是什麼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裡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

“柏森森”: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森森”,是形容柏樹的高大而茂密。柏樹襯托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樹是丞相祠的標誌,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徵。“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

8、丞相祠外面柏樹圍繞,那丞相祠的裡面又有些什麼景色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映照著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裡指鳥鳴。

9、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

“自”“空”。

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卻與詩人無關,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裡說的一樣:“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裡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詩人面對丞相祠堂的無限春色,感受到的是悽清冷落的失望與感慨:雖然祠堂內春意盎然,然而時過境遷,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

10、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表現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這句詩勾畫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形象。

“三顧”,三次拜訪,這裡指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20裡)時,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天下計”寫諸葛亮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的巨集偉業績。

“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只是簡單的兩句話就凝練的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濟助後主。

11、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一全國的理想最終卻沒有實現,從哪裡可以看出呢?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為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為之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12、這裡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

13、這裡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這英雄也包括著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從小立志幹一番事業,他是想做宰相的,卻鬱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

五、誦讀指導,讓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1、“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

2、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3、“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

4、“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長”與“淚”兩字應讀得重而長。

 六、總結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為國之人出現為國效力;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感慨。

2、杜甫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一生都痛苦,所以大大的感嘆壯志未酬,面對困難、挫折,感嘆有用嗎?

不要在遺憾、抱怨中生活,這樣於事無補,只會徒增悲傷。

3、那你們有什麼理想、目標呢?

4、一個人要生存,就要有技能,那該怎麼學呢?

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每一天,努力學習,勇攀高峰,千萬不能浪費時間,虛度光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無數個輝煌的昨天,才能沒有遺憾,才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親人。

 七、板書設計

蜀相 杜甫

懷古詩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景仰、壯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