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精選11篇)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精選11篇)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瞭解作者對後主提的三點建議。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於一體的寫作方法。

4、瞭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匯入新課。

《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給劉備之子後主劉禪的一篇奏章。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蜀漢建興(後主劉禪的年號)五年,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統一全國的大業,準備出師北伐。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平時國事事無大小,都取決於諸葛亮。諸葛亮為了消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因此上這篇“表”,希望國內政治清明,後方穩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中的傑作,是一篇使人動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歷來為後人所景仰。陸游曾讚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表,是古代一種文體,是臣下向皇上陳情、請願的一種奏章。

二、指導閱讀課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駑鈍(núdùn) 裨補闕(bìquē)行陣和睦(háng)夙夜憂嘆(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罰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二)、研讀第1、2段。

1、結合文中註釋閱讀課文,並補充如下注釋:

疲弊:比喻國家衰弱貧窮。

秋:引申為關鍵時刻。

蓋:語首助詞,可譯為“原來”。

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

忠諫:忠於皇上的諫言。諫,讀,臣下規勸皇上,向皇上提意見。

昭:讀,詔示,顯示。

刑:名詞活用為動詞,用刑,受罰。

光:名詞活用為動詞,發揚光大。

臧否: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獎勵懲罰,表揚批評。

恢弘: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大發揚。

2、指導分析第1段。

(1)提問: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諸葛亮向劉禪提的第一條建議是什麼?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2)指導辨析詞的引申義和“以”的連線作用。

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當“用、把、拿、憑”等意思講,分析“以”作連詞的用法。“開張聖聽”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以”連線目的,可譯為“用”、“用來”。

“妄自菲薄”結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以”連線結果,可譯為“以致”。

“以”用作連詞,連線的大多是句子,句與句之間有一種邏輯上的關係,在朗讀時要注意“讀斷”。

3.指導分析第2段。

提問:作者在此向劉禪提出的另一條建議是什麼?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賞罰分明

4、研讀3-5段。

1)、補充如下注釋: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裝。

痛恨:痛心,遺憾,要注意與現代漢語的區別。

所以:表原因連詞,要注意與現代漢語的區別。

計日而待:時間不長,屈指可數。

良實: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善良誠實之人。

親賢臣,遠小人:親,親近;遠,遠離。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闕:通“缺”,缺點。

2)、作者在此向劉禪提出的第三條建議是什麼?

“親賢臣,遠小人”

三、小結第一部分。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是治國方針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臣,遠小人”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還是正確的,可供借鑑。

四、佈置作業

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研讀第二部分。

1、指導朗讀6、7段。

2、補充如下注釋:

躬耕:親自耕種。躬,身體,此處是名詞作狀語。

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庶,讀,連詞,表希望。

驅馳:本義是策馬前進,此處引申為奔走效勞。

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託付,動詞活用為名詞,指託付的事情。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3、思考: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物件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

這兩段主要是追敘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後主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作者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效勞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讀第三部分。

1、朗讀8、9段。

2、翻譯第8、9段。

3、課文第8節對後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後主嚴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點希望希望嚴格要求朝廷諸臣

向後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寫法上的特點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主要是敘述,無論是議是敘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之以理,寓情於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於敘;第三部分是表決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

五、全文總結

本文是奏章,內容是陳述意見,提出政治主張,所以以議論為主。而作者為了使後主知道創業的艱難,勉勵他以先帝為榜樣,在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與追隨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許國的經過。同時在議論和敘事中,處處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很有說服力。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5)開張:古義是擴大,今義是店鋪開業

(6) 痛恨:古義是痛心遺憾,今義是極為憎恨

(7)卑鄙:古義是低微而卑俗,今義是語言行為惡劣

(8)感激:古義是感動奮發,今義是深刻的感謝

(9)涕:古義是眼淚,今義是鼻涕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雅等。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一、充分利用網路教室資源優勢,將介紹背景和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突破重點詞句,然後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領會內容大意網路課教案。

二、利用網路課程資源,在讀、講、議、寫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藝術特色。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經過七、八年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學習,基本具備了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對在網路教室裡的學習很感興趣,但仍有部分學生不能較好的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表"的特點,瞭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2.朗讀課文,疏通文句,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彙。

3.學習本文融情於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作方法。

4.培養學生學會從網路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網路課程資源,閱讀體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切感受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培養學生學會從網路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網路教室、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課前讀課文,根據註釋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

2、通過因特網或圖書館蒐集有關資料(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皆可),如:諸葛亮生平、三顧茅廬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導語: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2、瞭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學生點選以下網址查閱:

二、一讀課文,觸控文字

1、點選下列網站,聽配樂朗讀,注意聽準字音,把握停頓:

①字音: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崩殂恢弘忠諫菲薄

陟臧否以遺陛下裨補

猥自夙庶竭駑鈍

咎諮諏

②停頓:用"/"劃分下列句子的停頓節奏,教案《網路課教案》。

A然/侍衛之臣/不屑於內

B蓋/追先帝之殊遇

C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D使/內外異法也

學生自主完成,不會的可以點選以下網站(線上新華詞典)查閱: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翻譯課文。

以小組為單位,就難詞難句討論交流,力求通暢地翻譯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如有疑難可以點選以下網址:

三、細讀課文,解讀文字

1、(1)朗讀課文1--5自然段,讓學生閱讀《出師表賞析》一文。

(2)、討論:

①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哪些建議?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本文陳述的重點是什麼?

②就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三條建議中哪一條是最主要的?為什麼?

③文章第5段為什麼插入對往事的回憶,去掉這一段文字,好嗎?

學生如答不出,可登陸下述網頁,進行了解:、齊讀課文6-7自然段,討論交流疑難,思考:

①課文第6段敘寫自己的生平(21年的經歷),好象是逸枝衍菖,對此你怎麼看?

②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麼?

③作者認為,可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什麼?"出師"的戰略是什麼?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各組選代表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學生如有疑難,可以查閱以下網站:

四、研讀主旨,感悟文字

學生再讀課文,教師設計相關問題,誘生深思。

提問:全文以議論為主,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請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自由發言。

五、連結生活,直面忠誠

讓學生就"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教師組織學生辯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辯論時學生可查閱相關網站:

六、教師小結:

《出師表》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以"措施"教導對方,以"事業"激勵對方,肝膽相照,情深意厚,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封建統治者推崇諸葛亮,或由於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於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們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意。作為新世紀的熱血青年,我們應該胸懷祖國,心繫人民,做時代的驕子,做人民的公僕。

七、佈置作業:

結合課後練習三,談談你對諸葛亮的認識,以《千秋諸葛我評說》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奏表的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二、教學重難點

1、介紹文章的背景。

2、正音、誦讀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解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2、解題“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檢查預習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諫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禕(yī)以遺(wèi)陛下

諮(zī)裨(bì)闕(quē)漏頹(tuí)桓(huán)

聞(wèn)達猥(wěi)危難(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駑(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諏(zōu)涕(tì)

(二)朗讀

1、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

2、讀畢酌情講評。

(三)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佈置作業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熟悉內容。

2、初步理解並概括各段內容。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關於親賢遠佞等建議

二、體會諸葛亮在“表”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四、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A.以中國古代智謀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智慧的化身不計其數……(由學生舉例匯入)

B.以學生了解到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傳說中的諸葛亮的事蹟、形象匯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陸游的《書憤》匯入。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書憤》)

二、解題

1.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劉備三顧茅廬,他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蜀漢政權建立後,任丞相。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shàn),主持國家軍政大事。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多次出師伐魏,爭取統一中國。著有《諸葛亮集》。

2.文體: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背景: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時,寫這個表給劉禪。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

四、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瞭解大意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第一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為什麼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主觀)

⑶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什麼建議?(“開張聖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4.小結:論述當時的嚴峻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提問: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麼建議?如何具體執行?

4.小結: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諸葛亮向劉禪舉薦了哪些人?這些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⑵舉薦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親賢有什麼好處?

4.小結:諸葛亮向後主薦賢,考慮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代什麼?第1句

⑶“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4.小結:從總結歷史教訓中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反覆叮嚀,表明自己推舉賢能,旨在興復漢室。

五、佈置作業

1.背誦1—5段,熟讀第6段。

2.歸納虛詞“而”、“以”的用法和意義。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重點)

2、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難點)

學習過程;

一、預習展示

1、 什麼叫“表”?這種文體有什麼特點?

2 、諸葛亮是什麼心情下寫《出師表》的?(簡介寫作背景)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罰臧否 裨 以遺陛下 補闕 駑鈍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諮諏

4.誦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

二、合作探究

1.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翻譯下面重點的句子: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4)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

(6)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9)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3

2.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哪些建議? 其中哪一條是主要的?

3.結合《出師表》全文,說說諸葛亮為什麼要在出師之前竭力規勸劉禪任用賢能?

4.本文主要表達了什麼情感

5.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至少三個),並解釋其現在的意思。

三、達標反饋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

(1) 誠宜開張聖聽 古義: 今義:

(2)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古義: 今義: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義: 今義:

(4) 由是感激 古義: 今義:

2理解性填空

(1)《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

(2) 表現作者無意於功名利祿的句子是

(3) 表現作者臨危受命的句子是

(4) 諸葛亮出師北伐的目標是

(5)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

(6)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

(7)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

(8)《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一致。

(9)《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11)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

(12)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過對比寫出先後漢興隆及衰敗原因的句子是

(14)諸葛亮在劉備幾乎全軍覆沒的處境下,出任軍師,追隨劉備創業。他在《出師表》中寫到:

(15)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追言白帝城託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及思想基礎的語句是:

(16)寫盡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諸荀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有利的主觀條件是:

(19)、表達了作者對劉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師表》中寫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關的文字默寫出來:

3、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請結合《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用短語寫出他所指揮的兩個戰例。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6

三維目標

1、掌握古漢語知識,特別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培養文言文語感;

2、培養學生以讀導悟理解課文的能力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技能;

3、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體會精煉、質樸而又飽含深情的語言。

重點難點

以讀導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法學法

誦讀、講授、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並能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學生默讀課文(快速),要求整齊朗讀,同桌之間糾錯。

2、列出三個詞語,並分析古今異義,教師點明一字就是一詞:卑鄙開張痛恨

3、列舉詞語,學生變換形式朗讀,讀出節奏感,然後再在全文中找出來排比、對偶的句子再讀。

板書:開張聖聽引喻失義妄自菲薄(音樂美:鏗鏘有力,適合齊讀)

二、教師範讀,要求學生:

1、用心去聽,感受教師的情感和語氣;

2、畫出你覺得最美的句子並且小聲試讀;

三、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深情

1、學生嘗試有感情大聲朗讀,或同桌互讀;

2、學生找出優美的句子,先分析,再帶著情感範讀;(引導重點句的講析,以讀導悟)

3、演習最後一段,抓住諸葛亮哭的原因,激發學生去想象當初寫作的起因背景,從而體會深沉的情感。

4、分析劉禪形象以及他和諸葛亮的特殊關係,想象劉禪讀了此文的情景,並由此去品味文章情感;

5、舉例說明這篇文章的影響,引出李密的《陳情表》並推薦;

6、情感遷移,朗讀杜甫的《蜀相》。

四、作業:收集史料,瞭解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並和同桌交流。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7

教學設想

本文以議論為主,教學時應著重分析本文的議論內容和表達上的條理性。文中諸葛亮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流露出他忠於蜀國、忠於劉備父子的感情,教學時應就說明這些記敘、議論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學過《隆中對》,學生對三國形勢和諸葛亮的為人,以及他和劉備的關係已經有所瞭解,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舊知識。把《隆中對》和《出師表》聯絡起來讀,既可以從舊

課文中得到啟發,便於閱讀新課文,又可以用新課文中的內容來加深對已經讀過的舊課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對聯匯入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簡要複述《隆中對》一文的內容,注意以下要點

1.三國形成前的概況。

2.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3.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

三、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1.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

《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佔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睏乏。於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後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後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3.關於劉備託孤:《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章武(劉備即帝位後的年號)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於永安宮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指劉禪,即阿斗)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勒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4.關於劉禪:劉備子,小名阿斗。劉備死後他繼任蜀漢皇帝,昏庸無能,由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北伐軍中,他逐漸信任宦官,朝本文是上表陳說意見,提出政治主張,所以全文以議論為主。又因諸葛亮對劉備有知遇之恩,要報恩於劉禪,他真誠地輔佐劉禪,希望劉禪能夠支援自己,共同完成劉備生前沒有完成的事業。所以文中又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在議論和敘述中,流露著忠於蜀國、忠於劉備父子的真情實感。

四、教師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1.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駑鈍(núdùn)

裨補闕(bìquē)行陣和睦(háng)夙夜憂嘆(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罰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2.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雅等。應當注意加以分辨。

五、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惟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六、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過對當時形勢的分析,提出具體建議。

(1)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文章起始並不先說出師的事,也不急於提出建議,而是先從分析天下大勢人筆,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指出其有利條件。

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而“不懈於內”“忘身於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

(3)提出具體建議。

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4)這一段中先後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明確:意在激發劉禪竟父之志和啟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從法度方面建議,執法必須嚴明公允,“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1)指出要賞罰公正,內外一體。

(2)指出要法紀嚴明。

3.第3、4段從任人方面建議,主要為推薦賢人。

(1)第3段,宮中(內):

人物:郭攸之、費諱、董允等。

特點: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作用: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預計效果:必然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將軍向寵。

特點: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作用: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預計效果: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4.第5段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勸諫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所在。

(1)先漢興隆的原因(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2)後漢傾頹的原因(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3)劉備對此有所警惕: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4)推薦賢臣,並希望信任他們,以興復漢室。

(5)小結: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後的歸納。並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於出師後無後顧之憂。

七、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繼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敘生平,表達感恩圖報之情。

思考:文章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你看出來了嗎?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於陛下”。這樣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惟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闢蹊徑,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來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這一段是向劉禪表明報國的決心。諸葛亮對劉備想報知遇之恩。劉備既死,他又受劉備之託輔佐劉禪。諸葛亮一生奮鬥的目標是興復漢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後方)以後,要求領兵北征。這就是他報答劉備的具體行動。他又擔心出師以後劉禪無人輔佐,所以一方面推薦賢臣;一方面始終在激勵劉禪,要他依靠賢臣。

3.第8段表達伐魏興漢的堅定決心。

(1)為堅定劉禪支援北伐,完成父業的志向,諸葛亮率先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表現了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2)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在即將“遠離”之際,仍不放心,於是從對自己、對群臣、對後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詞懇切,真是語重心長。

(3)這一段起到總覽全篇的作用,把進諫與出師兩部分內容合攏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內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結束語。

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後主,並激勵其發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

(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於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託付給他,並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並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建立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並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願。劉禪是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託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對受託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出師表》之所以有這麼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係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的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複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鑑。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於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於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後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三、重讀《出師表》與《隆中對》,試比較兩文的異同點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2、熟讀、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認真閱讀“閱讀指導”的內容,瞭解本文寫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註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線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佈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B、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

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由學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物件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佈置作業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採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佈置作業

1、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2、熟練背誦全文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9

教學要點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2、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瞭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4、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5、瞭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⑵積累一些文言實同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願望。

⑵理解並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課時

四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意即:《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千載以來誰能與諸葛亮差不多?)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山輔助劉備,聯吳抗曹,敗曹操於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他受遺詔輔助後主劉禪。

2、關於“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於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願望。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諸葛亮這篇表文寫於蜀漢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在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採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以實現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巨集大理想。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託認國事,並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後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託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願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於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並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⑴與吳國通好; ⑵加強內政建設; ⑶平定南方叛亂。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讀準下列字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闕(quē)

苟(gǒu)猥(wěi)夙(sù)駑(nǔ)攘(rǎng)咎(jiù)諏(zōu)

禕(yī)諮(zī)頹(tuí)先帝遺德(yí)以遺陛下(wèi)

長史(zhǒng)行陣和睦(hóng)性行淑均勻(xíng)以塞忠諫之路(sè)

三、教師範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例: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3、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四、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音和節奏。

五、再讀課文,根據課下註解,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內容,並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過程

一、第1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疲弊:人力疲勞,物力缺乏。

誠:實在,確實。秋:這裡是“時”的意思。蓋:發語詞,有“因為是”“原來是”的意思。

殊遇:特別厚待。遺德:遺留的美德。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3、學生串譯。

難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盼遂先生《中國文法複詞偏義例續舉》說“存亡”偏於“亡”義。因此有人認為“存亡”是偏義複詞,意思在“亡”,亦即“危亡”,並且說這類偏義複詞是出於修辭的需要。我們以為這裡的“存亡”是一對反義詞,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時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義詞語複用,從而產生修辭上的強調。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4、提問檢查:

⑴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麼?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主觀)

⑶本段提出什麼建議? ——“開張聖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⑸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一體:指國家的官員為忠善者:盡忠做好事的人。昭:顯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嚴明的治理。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麼?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⑵如何具體執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⑶提出怎樣的勸誡?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⑷ “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麼? ——宮中、府中。

5、小結:——從法度方面建議: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三、第3、4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良實: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時自稱,我。廣益:更多的益處、成效。曉暢:通曉,精通。

行陣:隊伍,指軍隊。優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3、學生串譯。

難句: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達的街,引申為“所作所為”。《商君書·更法》有“疑行無成”。而且,這句裡有“合敘”手法,亦即形式上的並列,內容上的交錯。“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4、提問檢查:

⑴諸葛亮向劉禪舉薦了哪些人?這些人具有怎樣的特點?——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⑵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⑶親賢的好處是?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⑷概括第3段的內容? ——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於思想品質。

⑸為何舉薦向寵? ——“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⑹具體如何舉用? ——“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⑺好處?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5、小結:——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四、第5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親:親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遠:疏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所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興隆:興旺發達。

傾頹:傾覆衰敗。未嘗:沒有一次。痛恨:古(痛心遺憾)今(極為仇恨)

計日而待:計算著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⑵ “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⑶ “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後的歸納。並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五、分析課文1—5自然段

1、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下的基業,是“北定中原”“恢復漢室”的根據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託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後主要奮發有為,繼承先輩遺志。為後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2、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危”。

3、提問:第1段提到“侍衛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後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提出了三條建議:⑴廣開言路。“誠宜開張聖聽”; ⑵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⑶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⑴希望後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⑵希望後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⑶希望後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穩定的後方。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於出師後無後顧之憂。

六、佈置作業

1、將本節課所學重點字詞進行分類歸納整理。

2、背誦1—5自然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後4段的內容,並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躬:親自。苟全:苟且保全。卑鄙:古(地位低下,見識淺陋);今道德品質十分惡劣

聞達:聞名作官。由是:因此。感激:感動、激動。

驅馳:快跑,喻奔走效勞。有:通“又”,表餘數。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布衣”

⑵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麼?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⑶ “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麼意思?具體指什麼?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⑷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願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二、第7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託付不效:託付的事情未能辦到。三軍:指全軍。庶:差不多。職分:職責。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⑵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採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託付之情的決心。

三、第8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興復之效:重任不效則治臣之罪:不能實現。興德:發揚美德。

察納:觀察採納。不勝:不盡。涕零:流下眼了。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第二句後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聖聽”

5、小結: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五、分析課文6—9段

1、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並歸納: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於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讚先帝寬巨集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後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以報答先帝。

2、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託孤”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這是他“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3、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並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後方,做好戰備。

4、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5、提問:作者出師後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⑴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禕、董允等。⑵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⑶其他:推薦貞良死節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後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6、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並歸納:⑴以出師為己任。“此臣報先帝面忠陛下之職分也”;⑵定下軍令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聯絡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虛語)

7、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後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並歸納:⑴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⑵書後主:“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8、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覆強調的是哪一條?

討論並歸納:作者反覆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餘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絡“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聖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後主,並激勵其發憤圖強。

六、佈置作業

1、將本節課所學重點字詞進行分類歸納整理。

2、背誦6—9自然段。

第四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2、複習重點詞。

3、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

板書:

出師表(蜀)諸葛亮

第一部分:曉之以理。

第一層(1):分析形勢,提出第一條建議──“開張聖聽”

第二層(2):提出第二條建議──“賞罰嚴明”

第三層(3~5):推薦文臣武將,提出第三條建議──“親賢遠小”。

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惟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動之以情

(6)述身世,講經歷。

(7)敘述受命之後的心情與措施,表忠心。

(8)總提期望與要求。

(9)結束語:報先帝、忠陛下

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二、總結本文寫作特色

1、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於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後主劉禪──他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漢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闢,針對性強;寓情於義,情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於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由於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託付國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後主,他對劉禪的反覆勸諫,諄諄叮嚀,言詞懇切,語重心長,那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2、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後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複習重點詞

1、通假字。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

2、多義詞辨析

【以】先帝不以臣卑鄙:連詞,因為【於】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介詞,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受任於敗軍之際:介詞,在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介詞,表時間【之】忠志之士:助詞,的

以塞忠諫之路:連詞,以致欲報之於陛下也:代詞,先帝的殊遇

以光先帝遺德:介詞,用來

【遺】以光先帝遺德:動詞,遺留【所以】此先帝所以興隆也:連詞,表原因

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動詞,給予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介詞,用來

【效】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名詞,大業

不效則治臣之罪:名詞,功效

3、詞類活用

【以光先帝遺德】一般“光”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發揚光大

【深入不毛】一般“毛”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長莊稼

【恢弘志士之氣】一般“恢弘”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發揚

【親賢臣】一般“親”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和……親近

【遠小人】一般“遠”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和……疏遠

【此皆良實】一般“良實”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攘除奸凶】一般“姦凶”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名詞:奸邪、凶頑的敵人

4、古今異義

【誠宜開張聖聽】古義:擴大今義:(店鋪)開始營業

【引喻失義】古義:適宜、恰當今義:意義、含義。

【不宜異同】古義:差異。偏義複詞,只有“異”起表義作用,“同”只起陪襯作用。今義:不同與相同。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古義:痛心、遺憾今義:極為仇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義:道德品質十分惡劣

【由是感激】古義:感動、激動今義:感謝

【當獎率三軍】古義:勸勉、鼓勵今義:獎勵、嘉獎例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古義:用來;……的原因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關聯詞

【臨表涕零】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四、複習幾種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沒有明確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1、此皆良實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

2、此悉貞良死節之臣譯文: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也”,判斷句標誌: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譯文: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譯文: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倒裝句】

狀語後置:

1、苟全性命於亂世正常語序應為:於亂世苟全性命譯文:在亂世中保全性命。

2、臨崩寄臣以大事正常語序應為:臨崩以大事寄臣譯文: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省略句】

省略主語: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省略主語“陛下”。譯文: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2、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

省略主語“臣”。譯文:後來遇到嚴重挫折,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

四、完成課後練習

五、佈置作業:

重讀《出師表》與《隆中對》,試比較兩文的異同點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忱,瞭解他的政治主張,特別是對後主劉禪的勸勉——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人的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2、學習並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瞭解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重點:

1、 “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很濃,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著重體會。

2、 教學目標1、2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展示兩副對聯:這裡的老臣是誰?一表是指什麼?

杜甫《蜀相》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陸游《書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明確:老臣是三國時期蜀國名相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師表》

2、歷史背景介紹: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後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於文苑。

諸葛亮自劉備於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後,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一大業。經過長期奮戰,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後,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諸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後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苟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繫於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後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採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摘自《歷代名篇賞析整合》

二、聽錄音範讀,整體感知

1、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課文,齊讀,理清文章結構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3、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機,提出建議。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的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三、學習1-2節

1、朗讀語段,根據課下註解自譯課文。

2、分段質疑(從語言和內容兩個方面)。

【明確】學生可能質疑的詞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睏乏。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時刻啊。

不懈於內:在朝廷內毫不鬆懈。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在戰場上奮不顧身。

不宜異同:不應該有所不同。異同,偏義複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

四、探究:

1、出師前的國內形式是怎樣的?

明確: 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於內,忘身於外。總之是危急存亡之秋,倘不奮發圖強,國必亡。

2、如何看待諸葛亮的這兩點建議?

明確: 這兩點都是從正反兩方面加以申述的,極具針對性。廣開言路,主要是廣開賢者的言論,聽進忠言,拋棄偏言;賞罰分明,是要執法如一,忠有所賞,奸有所罰。這兩點都是要劉禪弘揚先帝遺德,不要傷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們能繼續為國竭盡忠心。也只有這樣,國家的政局才不至於混亂。而這兩點恰恰是劉禪沒有做好的,也是諸葛亮最為擔心的。

五、當堂練習反饋

完成《拓展強化》P92語段一。

六、作業:

複習1-2節,自譯3-5節。思考:你認為三條建議中哪條是最重要的?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語文教案-《出師表》。

2.掃除文字障礙,熟練掌握表中的內容。

3.瞭解《三國演義》中的有關情節。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第一課時主要掃除文字障礙,聽錄音及瞭解有關情節,體會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機動)段。

3.第二課時繼續學習剩餘的內容,主要是3、4、5、7段,明確諸葛亮在文中向後主所提的建議及政治願望。

4.第三課時結束課文內容講解,總結“以”字用法,並小測本文知識。

教學重點:

1.諸葛亮向後主所提的建議及其政治願望。

2.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

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詞懇切的特點。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必知的東西:例如書法家不能不知道《蘭亭序》;軍事家不能不知道《孫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諸葛亮的《出師表》。蘇軾曾經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這催人淚下的《出師表》。

二、簡介作者及文體: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人稱“臥龍”,漢末為避戰亂,隱居隆中。後扶佐劉備統一了我國西南地區,使全國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於向君主陳述作者的請求和願望。我國古代臣民給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稱為“書”,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在內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此外還有一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晉南北朝時,此類文章又稱為“表”。

三、聽錄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掃除文字障礙。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諫 陟 罰 臧 否 昭 攸 禕 以 遺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闕 猥 夙 庶 竭 駑 鈍 菲 彰 咎

z u zh o

諮諏 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