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最後一片葉子》 教學設計【北師大七年級上冊】

《最後一片葉子》 教學設計【北師大七年級上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一、教學目標

《最後一片葉子》 教學設計【北師大七年級上冊】

1.通過勾劃時間線索,理清全文情節結構。

2.通過勾劃、朗讀,體會小說語言的幽默風格。

3. 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三、教學難點

通過勾劃、朗讀,體會小說語言的幽默風格

 四、教學設想

《最後一片葉子》作為歐·亨利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這位“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創作特色。文中作者著力挖掘和讚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學習本文應引導學生在二個方面有所收穫:一是感受文中通過任務言行所傳達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進一步激起對真善美的嚮往與追求;二是鑑賞作品的藝術特色,在精神上獲得審美愉悅與享受。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看過這篇課文使我想起了史鐵生的著名小說《命若琴絃》,它與這篇課文的主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事是講一個瞎子樂師,他的師傅在臨死前告訴他:你只有彈斷一千根弦以後才可以開啟琴槽裡的藥方,然後可以看見世界。一千根彈斷時,他已經老了,他開啟琴槽,別人卻告訴他,那紙上什麼都沒寫。然後,他又去騙他的瞎子徒弟:我記錯了,師傅跟我說是1200根,我已經不行了,你還年輕,你只要彈斷1200根琴絃,你就可以用這藥方去買藥以看見這世界。他師傅為什麼要騙他?因為,這謊言給人的是希望。

結論: 善意的謊言播種希望,希望支撐生命。

2.作者背景介紹

歐·亨利(1862~1910),美國小說家。生於醫生家庭。做過會計、出納員、辦事員等。比較熟悉小市民的生活。故所寫300多篇短篇小說,多以此類人物為主人公。他以新穎的構思、詼諧的語言、懸念突變的手法表現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他的作品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書”。微笑背後飽含著辛酸的淚水是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說中表現出的樸素的人類情感是這篇小說最打動人心之處。其中《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讚美詩》均帶著含淚的微笑,以寓含辛酸的幽默,描繪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暴露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真實現象。其作品構思巧妙,尤以出人意料的結局著稱。

3. 查預習新課,請學生簡述內容。

 二、情節結構分析:勾劃時間線索以及病情發展,把握情節順序,討論故事高潮在哪裡?

情節結構

  三、人物形象討論:

小說的題目往往很重要,請體會本文題目和故事的關係。

著重聯絡小說題目,關鍵就是理解這片葉子在故事中的意義,一片葉子聯絡著兩條生命,一個人因此而活了下來,一個人因此而死去。這就像是輸血,一個老頭把生命和希望輸給了一個病人。

這也正是本小說構思巧妙的所在。

由藤葉“人”形結構出示圍繞葉子的三個人物

出問題:1、小說發生在什麼地方?那裡的天氣怎麼樣?喬安西的生活處境如何?喬安西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紐約華盛頓廣場。紐約的緯度與北京相似,為北緯40度左右,南陽是北緯32度左右,那裡的冬天比我們這裡的冷得多了。大家想象一下,在100多年前的紐約貧民窟的一個冬天,兩個為了理想而合租在一間閣樓裡的姑娘,並且一個病了,病得很厲害,醫生說只有1/10的希望。這真是很可憐的處境呀,我相信所有善良的讀者都希望她能夠恢復健康,看到春天。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集中在她的窮困上,我會補充喬安西本身的體質是很差的,由此讓學生們理解喬安西為什麼病魔面前表現出脆弱和悲觀的態度。

2、在喬安西生病的時候,窗外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大家找出來。

第十六段:只見一個空蕩陰暗的院子,二十英尺以外還有一所磚房的牆。一棵老而又老的藤趴在牆上,藤葉幾乎全被冷颼颼的秋風吹落,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還緊貼在破敗的牆上。第三十四段:冰冷的雨在不停的下,還夾著雪。

3、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預示著葉子怎樣的一種結局?這又預示了姑娘的生命將有怎樣的一種結局?

必落無疑,並且很快就要落了。姑娘的生命也即將結束了。因為喬安西對自己的健康已經毫無信心,並且迷信地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那棵藤一樣,當最後一片葉子落下時,她的生命也將結束。

4、勾劃出反映休易的生活處境的句子,她是怎樣照顧喬安西的?

為了讓學生們體會休易在自己處境也艱難的情況下,依然細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謊、拉窗簾、一直陪伴她、寬慰她。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有愛心、重感情、善良。

5、勾劃出反映貝爾曼處境及性格的句子,分析貝爾曼的形象。

第三十和第三十三段貝爾曼的嗤笑、喊叫、責備、怪罪,折射出他的溫情;第三十段他的流淚流露著他的善良。

理解貝爾曼為什麼看上去是這麼一個古怪的老頭兒:外表平凡、事業無成、生活窘迫,之所以酗酒正是他內心苦悶的表現,他之所以瞧不起別人溫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現,不希望被人同情。但他用生命畫出自己的傑作,這才是他的主導性格“善良真誠、不求回報”。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著一顆美好的心靈,甚至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來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富有愛心,富有自我犧牲精神。

他雖然是個失敗的畫家,但他是個心地善良、充滿溫情愛心、甘願捨己為人乃至不惜為之獻身的正直的人。

“貝爾曼是一個失敗的畫家”談自己的看法?

(1)挽救了一個生命;

(2)他四十年來一直說要畫的“驚人之作”實現了;

(3)他為此付出生命的犧牲精神的象徵。詳見練習一解答。

讓學生針對小說中的一句話,意在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做人。貝爾曼也許至死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畫家,這片葉子在藝術上依然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但他是一個大寫的人。而圍繞“葉”的三個人物那幅圖,也勾勒出一個“人”形。“人”這個字就是“互相支撐”而成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多為別人考慮,多幫助別人,那麼,世界才是一個大寫的“人”構成的世界!

喬安西最終脫離了危險期的根本原因是牆上畫的樹葉嗎?

既是又不是。最後一片葉子關係到喬安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愛的象徵。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而它更是愛的寫照,沒有貝爾曼在悽風冷雨之夜繪藤葉,沒有休易的悉心的照料,也不可能有喬安西的康復。樹葉僅僅是一個表象,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樹立了生的信念,而這信念是貝爾曼巧妙地傳達給她的。

為什麼極力刻畫貝爾曼是個普通的畫家,且性格怪異,缺點不少?這樣寫,與他最後的行動有無矛盾?

這是真實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真實感。文中同時寫了他仗義熱心、辦事痛快、關注喬安西的種種細節,這是他最後行動的基礎。

對貝爾曼畫傑作的場面未作正面描寫,為什麼?

學法指導: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形象常用到的描寫方法有: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描寫及側面描寫等。

描寫上的“空白”給讀者留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表面情節雖淡化了,但通過讀者的想象,可內化為讀者心靈內部的情感,通過讀者心理感情的合理發展,使小說情節更豐富、理想化。是一種類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更凝練、含蓄的寫法。人物形象更鮮活、更難以忘懷

為什麼說“這片葉子才是貝爾曼的傑作”?

因為這片葉子不僅是貝爾曼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藝術結晶,因為它是貝爾曼一生的藝術結晶,它融進了貝爾曼的愛、善和寶貴生命,成為了真正的不朽傑作,還是貝爾曼人性的象徵。

本文的情節結構中最具有震撼力的是哪個環節?

全文的亮點、焦點、懸念、謎底集中在這最後的高潮中,出現了戲劇性的倒轉,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衝擊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本篇小說中誰是主要(主線)人物?(學生討論)

師:主要人物的確定不能片面地從作者描寫的多少去衡量,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① 從他與各方的關係看

② 從小說主題的表現看

從①看,喬安西病危,生命維繫於“最後一片葉子”,是為了造成懸念,為貝爾最後傑作蓄勢、鋪墊。從②看,作者要歌頌的是一種人性美,具體表現為貝爾曼的善良、博愛、獻身精神,貝爾曼是作家寄託主題的主要人物。如果把喬安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題便僅僅是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公和無理,抑或是表現人的精神、信念對生命的重要作用。

  四、體會語言風格:

歐亨利不僅在人物形象上是一個高手,而且作品被稱為“美國社會的幽默百科全書”,充滿幽默和詩意。讓學生勾劃出能體現這兩點的語句,朗讀出來。

1、到了十一月,一位冷酷、看不見的不速之客闖進了這一帶,伸出只冰涼的手,今天碰碰這個,明天碰碰那個。醫生稱這位客人為“肺炎”。這瘟神簡直橫行無忌,害起人來一動手就幾十個,但走到長著青苔、迷宮似的“衚衕區”,他放慢了腳步。(第二段)

2、那個醫生也很可愛,他認為應該有一個男人讓喬安西牽掛著,作為她活下去的信念。(第七段)

3、年輕的畫家為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不得不給雜誌裡的故事畫插圖,而這些故事又是年輕的作家為了鋪平通向文學的道路而不得不寫的。 (第十二段)

詩意的例子:

4、即將踏上黃泉路上的人心靈是無比孤寂的。喬安西與朋友、與世人一步一步拉開了距離,而幻覺在這時間便越來越難以擺脫。(第四十一段)

這一天慢慢過去了,天色儘管已暗下來,他們還是能看見那片孤零零的藤葉牢牢趴在牆上。後來,夜幕降臨,北風又緊,雨敲打著窗戶,也從矮矮的荷蘭式屋簷上傾瀉而下。(第四十二段)

 五、理解課文主題:

好,同學們,體會了這篇小說鮮活的人物形象和構思的巧妙以後,再讓我們去理解這篇小說的思想內涵。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對一篇小說的理解沒必要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角度,一個結果,大家只要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都是對小說的一種評論。

同學A:人是要有希望的。

同學B:那個老畫家捨己救人的精神很好,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C:那個蘇也很善良,如果沒有她,那麼喬安西也活不了。

回答得非常好,大家基本上都理解了課文的意思,這篇小說通過對幾個窮藝術家命運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人道主義的崇尚。小說中,作者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是老畫家貝爾曼,但他卻在篇幅過半以後才出場,而且作者也沒有正面寫他感人的創作場面。實際上,作者用側面描寫的手法,謳歌了貝爾曼熱愛生命、拯救生命、捨己為人的高尚精神。作者對文章最後一片長春藤細緻描繪的句子,暗示了:這片葉子是不屈的生命象徵。

課文提示裡把重點放在那個捨己為人的老畫家身上,這也未嘗不可,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理解,我本人就更在意希望對於生命的重要。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穫?

1、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2、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 你對他哭,他就對你哭。

3、 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4、 要戰勝困難,首先要戰勝自我。

5、友誼,需要用心去呵護。希望是生命的靈魂,心靈的燈塔,成功的嚮導。

練習:

1、關於《最後一片葉子》分析錯誤的有:( D )

A. 作者安排休易、喬安西和貝爾曼同住一樓,同是窮畫家。共同的境遇、頻繁的交往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就為貝爾曼畫“傑作”打下了情感基礎。

B. 小說重點表現的是:貼在牆上的“最後一片葉子”的作用與意義,這是小說的主旨所在。

C. 小說情節並不複雜,但由於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鋪墊法,使得結尾初看令人意外,因變幻莫測,始料未及而使讀者心靈受到震撼。

D. 小說著墨最多的是休易和喬安西,因此她們才是小說的主人公。

2.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畫畫的場面採用了側面/間接描寫的手法,這樣處理的好處是含蓄、凝練,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3.歐·亨利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們常常稱這樣的結尾是“歐·亨利式結尾”。

結束語:

有些故事是不可評說的,因為它是我們生命中最可珍貴的回憶。歐·亨利的《最後一片樹葉》就是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總能讓我看到寒冷後面的一絲暖意,黑暗後面的一線光明,這是我們生存下去的最後理由。所以,請用心來讀它,用心來評它,且讓它照亮你將走的所有的道路。

祝大家身體健康,心靈更健康!

  六、佈置作業:

這篇小說最成功之處就是描寫了一種人與人互相之間的關懷幫助,《如果喬安西是我的朋友》,我們會怎麼做?

  七、名著推薦閱讀:《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讚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