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7篇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7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對動物的生存方式感興趣。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活動準備】

動物小卡片若干,動物頭飾等。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提問:小朋友,如果我們用筷子去碰烏龜和田螺的時候,它們會怎麼樣?

為什麼它們都縮到殼裡?

二、看圖交流

找一張動物圖片,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它們怎樣保護自己的?

三、動物自我保護方法分類

1、快跑逃生的:兔、羚羊、鹿等。

2、保護色矇蔽敵人的:變色龍、青蛙、鴕鳥、斑馬。

3、釋放氣味的:放屁蟲、黃鼠狼、臭鼬。

4、裝死的:毛毛蟲、狐狸、金龜子。

四、幼兒分類擺放圖片。

對動物用保護色、快跑、裝死、釋放氣味等方法來覓食和保護自己的方法作小結。

五、遊戲:動物王國探祕

1、扮演各種動物,戴好頭飾,到動物王國探祕,每個關口都有凶猛的`動物把關,我們小動物要想辦法闖關並保護好自己。

2、出示動物王國探祕路線圖,帶領幼兒闖關。遇到凶猛的動物,做相應的保護自己的動作。

活動自然結束。

小百科:動物是生物的一個種類。它們一般以有機物為食,能感覺,可運動,能夠自主運動。活動或能夠活動之物。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幾中常見蔬菜,知道名稱。

2、觀察各種蔬菜,瞭解其外形特徵,知道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

3、樂意將自己帶來的蔬菜向同伴介紹,體驗與同伴交流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2、幼兒每人從家裡帶一棵菜,教師也準備一些蔬菜。

3、照相機一部。

活動過程:

1、交流自己帶來的蔬菜。

教師:今天,我們班上將舉行一個蔬菜聯歡會,有哪些蔬菜來參加聯歡會了?

教師將幼兒帶來的蔬菜放在所在小組的桌子上,請幼兒觀察自己帶來的蔬菜,並向同伴介紹自己帶來的蔬菜的名稱以及外形特徵。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交流,豐富幼兒的蔬菜經驗,培養幼兒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達的.能力。

2、教師引導幼兒開啟幼兒用書,瞭解蔬菜的主要特徵。

(1)看圖說說:圖中有哪些蔬菜?這些蔬菜是什麼樣子、什麼顏色的?鼓勵幼兒讀一讀旁邊的漢字。

(2)啟發幼兒想一想,你還吃過哪些蔬菜?你還知道哪些蔬菜?這些菜是什麼樣子的?

活動中第二個環節讓幼兒看圖片我換為看電腦上的蔬菜圖片。最後一個環節在電腦上展示蔬菜沙拉圖片。

活動反思:

這一課主要引導學生觀察認識蔬菜的形狀和顏色,並利用其特點加以自由聯想,拼拼湊湊,創造出奇妙的新形象。這個內容題材新穎,形式活潑,既訓練孩子的視覺能力,又鍛鍊其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激發其創作慾望,多種方法容為一體,綜合運用。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著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啟發、探索。

(1)為什麼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範並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後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麼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製作望遠鏡,教師巡迴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製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捲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後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瞭解望遠鏡的作用並享受自己動手製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律。

2、激發幼兒對物體排列規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麼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啟發幼兒用符號記錄規律。

師:“我們發現了這麼多規律,怎麼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律,並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律事物及規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迴規律、四季的輪迴規律等)

中班科學教案:會變的顏色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定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麼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麼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後告訴老師!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麼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裡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②誰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③總結:我們現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後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出示大的示範調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並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麼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麼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並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範。

5、引導幼兒發現並記錄

①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調色卡,還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後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選材操作並記錄)

②變出了什麼?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③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遊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麼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陳皆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2、願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慾。

4、在操作實驗中培養幼兒互相謙讓、有秩序進行操作的習慣,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

3、輕柔的音樂

4、故事PPT

教學過程:

一、用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注意力。

1、師講故事(出示故事PPT):嗨!我是糖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嗨!我是勺子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小朋友們,你們想聽我們的'故事嗎?

師:糖寶寶和勺子寶寶是一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做遊戲,有一天他們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糖寶寶開始要躲藏了,他想:我藏到哪兒好了?忽然,糖寶寶看見一杯水,趕緊跳下去。勺子寶寶說: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寶寶找呀找呀,勺子寶寶找到糖寶寶了嗎

2、教師出示糖和純淨水。小朋友們猜一猜糖寶寶跳進水中,勺子寶寶能找到嗎?

3、師把幼兒猜想的結果表示出來:找到的用笑臉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臉表示。

4、我們可不能憑想喲,必須自己試一試才知道。(討論:你發現了什麼?糖去了哪裡?)

二、請幼兒自己動手實驗,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實驗中的結果。

1、教師:你們想是嗎?

2、老師提出實驗要求後,請幼兒自由地去進行水的溶解實驗。

步驟: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嗎?

三、攪:用勺子攪一攪

四、再看:看糖還在嗎?

要求:

(1)、慢慢地做實驗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細的看一看

(4)、說一說你的發現

3、幼兒自由進行探究實驗,教師觀察並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孩子做實驗記錄。

4、師問:還看得見糖嗎?糖哪兒去了?

5、師幼交流實驗結果,根據猜想更換卡片。

三、總結實驗結果。

1、師告訴幼兒這種現象就叫做"溶解"。

2、師解釋"溶解"。問:糖溶解到水裡,水變成什麼味道了?

3、幼兒親自嘗一嘗。師:糖真甜,能不能多吃?為什麼?

四、延伸活動

1、還有哪些物質可以被水溶解?

2、請幼兒與客人老師一起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

師:小朋友們太能幹了,要獎勵能幹的寶寶們,我們來用溶解的現象自己做一杯飲料吧,大膽的寶寶可以把你的飲料送給客人老師一起分享。

3、幼兒隨著音樂大膽地將飲料雙手送到老師們的手中,並告訴老師們自己的飲料是如何做的,培養幼兒大膽地與人交往及表達的能力。

4、請孩子們在品嚐自己的實驗成果中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種子能生長,初步瞭解植物生所需要的一些自然因素。

2、嘗試記錄幫助種子生長的方法,體驗幫助種子長大的快樂之情。

【活動準備】

1、中(2)班綠色家園責任田的照片。

2、下雨、陽光、蚯蚓ppt、視訊。

3、記錄紙(小苗的形狀)、記號筆、展板。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1、前幾天,我們在責任田裡種了什麼?(花生)它們發芽了嗎?(沒有)

這些小種子啊心裡可著急了,它們好想快點長大!

那種子長大誰會來幫幫他們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種子寶寶在長大。

觀看ppt,瞭解春雨、陽光、蚯蚓是怎樣幫助想長大的'種子的。

1、春雨

(1)這是什麼聲音?原來是春雨啊。春天到了,春雨嘩啦啦地下,落到綠色家園裡,落到泥土上。

(2)種子寶寶喜歡它嗎?為什麼?

下了春雨,種子寶寶喝得飽飽的,身體長得胖胖的。

2、太陽

(1)誰來幫忙了?

太陽公公散發著光芒,晒著太陽可真暖和啊,種子寶寶伸了個懶腰,使勁地往上長,長出了小芽芽。

3、蚯蚓

過渡:還有誰也會來幫忙呢?

(1)(我來啦,我來啦,我來幫助你)猜猜是誰呀?

(2)小蚯蚓是怎樣幫助種子長大的呢?

蚯蚓在泥土裡鑽來鑽去,幫助小種子鬆土。

(3)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蚯蚓幫種子寶寶鬆鬆土吧。

現在的泥土又鬆又軟,小種子使勁地頂啊頂,終於鑽出了地面。

總結:原來種子寶寶長大需要雨水的滋潤,陽光的照耀,還有小動物們的幫忙呢。

三、幫助種子生長。

1、引導幼兒大膽想象你會怎樣幫助種子生長:

他們對種子寶寶這麼關心,我們也可以想辦法幫助綠色家園責任田裡的種子快快長大!你有什麼好方法幫助它們,和你旁邊的朋友說一說。

2、幼兒記錄幫助種子長大的方法:

(1)介紹記錄紙

這是我們的記錄紙,它像小苗苗一樣,有兩片葉子。想到一種方法記在一片葉子上,想到第二種方法記在另一片葉子上。

提問:一張紙上記錄幾種方法?

假如你還有別的方法,就再拿一張記錄紙來記錄。

(2)幼兒記錄

3、交流分享:

(1)說一說你有什麼好方法幫助他們?

(2)做一做幫助種子長大(幼兒結伴表演)

總結:小朋友們有這麼多的好方法幫助種子寶寶長大,相信我們責任田裡的種子寶寶很快就會發芽、長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兩次做傘,探究傘的結構,知道傘有傘面、傘柄、傘骨。

2.能積極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3.增強關愛小動物的社會性情感。

活動準備

製作傘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實物傘若干,多媒體PPT課件(小雞淋雨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傘,《傘舞》音樂磁帶。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傘的構造;難點:嘗試自制小傘。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激發幼兒做傘的願望

1.師:小朋友請仔細聽一聽,你昕到了什麼?打雷了,下雨了。快看,一群小雞在幹什麼?(欣賞多媒體畫面:小雞淋雨並尖叫著四處逃竄。)

2.師:天很冷,淋雨的小雞會怎樣呢?我們趕快想個好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想出許多幫助小雞的辦法,許多小朋友想做把小傘送給小雞,這個辦法真不錯!

二、幼兒第一次探索製作小傘

1.出示做傘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紹。

師:桌上有許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麼材料做傘?

師:現在我們就來動手為小雞做小傘吧。

2.展示幼兒第一次嘗試的作品。(將做好的小傘插在吸水海綿上的小雞旁)

師:請你將傘送給小雞,並對小雞說句有禮貌的話。

3.幼兒交流,瞭解傘的結構。

(1)引導幼兒認識傘面、傘柄。

師:你用什麼材料做傘?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籤,先找塊圓形的布,然後用牙籤撐在下面。

師:聽聽小雞說什麼?(出示PPT畫面:小雞說,小朋友做的傘不能擋雨。)問題出在哪兒?

(2)每人一把實物小傘與自制傘比較,認識傘骨。

師:剛才大家自己做的傘與手裡的傘有什麼不一樣?哪裡不一樣?

幼:我做的小傘撐不開。

小結:傘都有傘骨,傘骨就像人的骨架,沒有傘骨,傘面就撐不開。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製作小傘

1.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

師:剛才我們做的傘因為沒有傘骨,所以還不能幫小雞擋雨,怎麼辦?拿什麼材料做傘骨呢?(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做傘骨)

師:第二把傘做好後趕快送給小雞,仍然要對小雞說句好聽的話。

2.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

師: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

幼:用牙籤、火柴棒都可以做傘骨。

師:這次小朋友做的傘都有傘骨,小雞能撐開小傘遮雨了,小雞真開心。

小結:今天,我們做了能撐開的傘,並知道傘不僅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四、瞭解傘的作用

1.師:你們平時用過或看到過什麼樣的傘?

2.播放PPT,欣賞多種有趣的傘。

小結:傘不僅能擋雨、遮陽,還能裝飾和表演,傘,的用處很多。

3.幼兒與老師一起跳《傘舞》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確實,這是實現“幼兒為本”教學理念的正確方法。在追求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今天,有效教學引領我們在教育中實踐智慧,在教育中體驗世界,在教育中開啟新的行程。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實踐中,我這樣讓有效教學行動起來。

1.關注興趣,有效組織。

杜威說過“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科學探究活動大多數比較抽象,以遊戲化的方式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感受活動的樂趣。

上面活動的開始部分,我提供“下雨啦”多媒體動畫課件,巧用小雞淋雨的情景,使孩子在同情心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看著雨中四處躲避、凍得瑟瑟發抖的小雞,為小雞做小傘的慾望一下被激發了。他們利用廢舊材料探究製作小傘,並邊做傘邊安慰小雞:“小雞、小雞彆著急,馬上就有小花傘啦。”要想吸引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教學所呈現的情景除了能激發幼兒興趣,還要能喚醒幼兒已有的相關經驗或知識,讓幼兒內在的創造衝動釋放出來,陶醉在充滿樂趣的探究活動中。

幼兒的情感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往往是“生成一淡化一泯滅”。為使幼兒在匯入活動時被激發出來的熱情保持不減,我將情境性貫穿活動的始終。雖然是科學探究活動,但孩子們在認知、語言、情感、操作等方面有了向“最近發展區”挑戰的機會。

2.關注能力,有效體驗。

認識傘,傳統教法往往是教師讓孩子從觀察入手,而此活動一開始就遵循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即通過情景匯入,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傘,讓孩子在主動探究、主動建構中獲取知識。

第一次探索製作後,幼兒交流,再與實物傘比較,瞭解傘的結構。通過嘗試,孩子們發現傘不僅要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然後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學習與探究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係,這種體驗式學習使教學更有效。

3.關注問題,有效引導。

為保證活動的有效、高質,教師要運用智慧把要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願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絡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以“趣”引路,以“情”導航,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實效性。在科學活動“傘”中,我實施了這樣幾個策略:

(1)讓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活動中我注意營造幼兒主動探索的氛圍,讓幼兒帶著疑問去探索,比如:“為什麼我做的小傘撐不起來?”“拿什麼樣的材料做傘骨更合適?”鼓勵幼兒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比如:“和實物傘比比,哪裡不一樣?”發展幼兒的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

(2)讓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合理運用指導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幼兒發現學習為主,並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是教師的作用由直接指導變為間接指導,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幼兒第一次做傘送給小雞後,我設定了小雞仍然急聲高叫的情境,啟發孩子思考:小雞為什麼拿到了傘還是急得嘰嘰叫?此時,再出現實物傘讓孩子撐一撐、轉一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找出原因:沒有傘骨的傘,小雞是撐不開的。於是,孩子們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為小雞做傘。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很自然地間接指導了孩子,讓孩子發現問題後主動解決問題。

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限制幼兒的自由討論、隨機提問,對於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如: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比較、分析、交流與合作。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隨時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現和發現,讓幼兒在寬鬆的環境中探索,促進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讓幼兒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幼兒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從願意學、喜歡學到主動學,自然會將自己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教學也就變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讀懂幼兒心靈、創造教學奇蹟、共享教育幸福的藝術。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鑽研,為平淡增添光彩,將了無生趣引導得生機盎然,讓師生都能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彼此受益!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瞭解動物不同的生活環境。

學習詩歌,並嘗試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動物”組圖;《小動物的家》詩歌音訊及圖片;《小動物的家》詩歌圖譜。

紙面教具:《小動物的家》。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動物”,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一說不同動物的家。

我們班來了很多動物朋友,看看都有誰?

這些動物的家在哪裡呢?

播放詩歌音訊及圖片《小動物的家》,引導幼兒欣賞詩歌,瞭解不同動物的家。

動物朋友們給我們編了一首好聽的詩歌,它們的家在哪裡呢?答案都藏在詩歌裡。

1.播放詩歌音訊及圖片,引導幼兒初步理解詩歌。

詩歌裡介紹了哪些小動物?它們的家在哪裡?

2.再次播放詩歌音訊及圖片,引導幼兒用詩歌中的句式回答問題。

清清的小河是誰的家?

蔚藍的天空是誰的家?

肥沃的泥土是誰的家?

黑黑的樹洞是誰的家?

茂密的竹林是誰的家?

遼闊的沙漠是誰的家?

播放詩歌音訊及圖譜《小動物的家》,引導幼兒學唸詩歌。

1.播放詩歌音訊及圖譜,鼓勵幼兒跟唸詩歌。

2.鼓勵幼兒看著圖譜嘗試念出詩歌內容。

3.師幼對唸詩歌,教師念上半句,幼兒念下半句,之後輪換。

師幼交流,引導幼兒嘗試根據詩歌句式仿編詩歌。

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它們的家在哪裡?

請你把它們編進詩歌裡。(如:遼闊的'沙漠,是駱駝的家)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

1.在科學區投放紙面教具《小動物的家》,鼓勵幼兒將動物與對應的家連線。

2.在美工區投放紙和筆,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歡的動物和它的家畫下來,並用詩歌中的句式描述。

家園共育

請家長與幼兒共讀動物相關繪本,進一步瞭解不同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