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通用14篇)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通用14篇)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1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瞭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圖,引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今天池塘裡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願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麼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活動實錄: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籤。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評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說的,但這並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慾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活動實錄: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餘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評析:本環節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後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小魚。誰願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麼?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線的好嗎?

5、老師示範。

6、繼續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麼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小結: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遊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為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後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2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係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遊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物件——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物件、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物件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物件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程序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定、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具:記錄紙、水彩筆。

2、幼兒用品: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記錄紙、水彩筆、吸管、小木棒、毛線、積木、圖形片、曲別針、礦泉水瓶、軟尺、紙條。

3、環境創設:將教室佈置成‘寶寶學園’的環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幫助小動物測量‘寶寶學園’用具”引題。

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交流、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匯入:

師:“小動物們想在森林裡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可是‘動物學園’裡的東西要怎麼來設計和建造呢?熊貓校長認為我們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適合它們,可是它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尺寸。所以想請我們幫助它們來量一量、記一記,然後把這些測量的結果告訴它們,好讓它們照著這些樣子來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

2、教師讓小朋友們探索學習用吸管測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師:“我們教室裡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適合小動物們。所以,我為每個人都準備了一根吸管和一張記錄表,請大家用吸管來量一量、記一記,看誰能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師提問:“你是怎麼量的?量了幾次?”

(3)請有不同結果的兩位幼兒示範用吸管測量椅子的高度,師生共同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師:“他們的方法都不同,那麼誰的方法測量起來更準確呢?”

(4)教師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及記錄方法。

師: “我們測量東西的時候,為了能測量和記錄的更準確,測量的工具要和測量的東西一端對齊;量一次後用自己的方法做個記號;第二次量的時候,要和前一個記號對齊了再量;量一次記一次,為了不讓自己忘記量了幾次,可以用點、豎線來幫助自己來記,也可以心裡記住次數。最後在記錄表上畫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體,記上量的次數。”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

1、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教師介紹自由探索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現在教室裡有許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們來測量和記錄?”

“我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小方籃,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籃子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你想測量什麼就測量什麼,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測量起來比較快。”

②根據幼兒的測量情況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師:“你量了什麼?你用了幾種工具來量?還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導幼兒通過再次的探索,瞭解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猜測及討論。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正確的方法來量了一條直線的長度。現在,小動物們想知道我們桌椅的圓邊——也就是那圈圈(曲線)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動腦筋來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更合適?”

②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那麼,我們教室裡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圓邊的,它們到底有多長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們找一個好夥伴一起合作,選出合適的工具,互相幫忙,完成測量的任務。你們能做到嗎?”

“如果你們在活動中碰到了什麼困難,又沒辦法解決。那麼,沒關係,呆會兒可以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③瞭解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你和誰一起合作?量了什麼東西的圓邊?用什麼工具量的?為什麼你們會選擇用這種工具?你們又是怎麼合作的?”

④幼兒演示,教師小結。

三、結束語:

教師:“今天大家學會了怎樣來測量物品;又幫助小動物們測量了教室裡的這麼多東西;還知道了不同的東西應該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這樣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準確。”

延伸活動:

想一想、記一記:如果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如:用腳步量操場的距離;用帽子測量頭的大小等)

師:“現在又有一個難題了:如果小動物想測量我們的大操場,但又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呢?”

“呆會兒小朋友們可以用你的辦法去試一試,然後告訴小動物們,幫助它們建造一個和我們幼兒園一樣美麗又好玩的‘動物學園’。好嗎?”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等物體,知道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表達測量結果,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紙條、繩子、小木棍等;

2、相關的PPT課件、記錄表、記錄用的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匯入,動手嘗試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匯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麼量?怎麼量呢?(老師這裡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麼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才你們是怎麼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方法,誰願意來這裡演示一下,你剛才是怎麼量的?(幼兒演示)

(二)示範講解,合作測量

1)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準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彙報測量結果。用什麼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三)反覆實踐,發現祕密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麼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了其中一種工具進行測量,還剩下兩種工具,請小朋友用這兩種工具分別來測量桌面的長邊,記下結果想想發現什麼祕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總表上記錄,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發現什麼祕密?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四、經驗遷移,解決問題

1、打電話回覆喜羊羊

師:你好,喜羊羊啊!我們小朋友幫你量好了,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量結果不一樣,我把這三種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寄給你自己定吧。

師:這樣做出來的桌子會跟我們一樣嗎?為什麼?

幼兒:會一樣,因為我們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都告訴喜羊羊啦。

2、師:你們真聰明,現在我考考你們,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測量這個教室從門口到對面牆腳的長度嗎?(啟發幼兒用跨步和用手連線等方法)

3、幼兒在遊戲中活動自然結束。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冰棒棍若干,總數與幼兒人數相同。

2、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如小柴幫、紙條、繩子及粉筆。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冰棒棍,請你試著用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量完了數一數桌子的長邊有多少個冰棒棍長度。

2、幼兒嘗試活動,教師指導。

3、請幼兒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4、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測量方法。(量時,冰棒棍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冰棒棍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為記號,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二、第二次嘗試

1、師:①同樣的桌子你們量的結果怎麼會不一樣?

②(引導幼兒觀察冰棒棍的長短)什麼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多,什麼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少。

③請你試著用長度不同的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

2、請幼兒嘗試操作活動,教師指導

3、請幼兒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4、得出結論:冰棒棍越長量出來的次數少,冰棒棍越短量出來的次數多。

三、第三次嘗試

1、師: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長度不同的量具,請你自己選長度不同的量具在同一測量物上進行測量,然後將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進行嘗試,教師指導。

3、請幼兒說說測量結果及為什麼測量結果數目不同。

四、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真能幹,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和長度不同的量具進行測量。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6

活動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並表達測量結果。

2、瞭解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指導要點

提供小棒、吸管等測量工具,人手一份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桌子的一邊有多長,有多寬?長比寬長多少?我們要用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2、教師示範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記號,記錄次數。

3、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和寬度,並記錄結果。

4、交流和比較各自的測量結果。

5、組織幼兒討論:

大家的結果一樣嗎?為什麼?說一說分別用什麼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樣。引導幼兒得出結論: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7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測量的方法,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2、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筷子、鉛筆、吸管等。

2、若干張記錄表格。

3、粉筆若干。

4、魔箱和寶藏圖。

活動過程:

1、以遊戲“看誰跳得遠”引入活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2、學習測量方法。

(1)自主探索測量方法。

要求幼兒人人動手,運用測量工具(筷子),測量桌子的長度。

測量結束,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和想法與老師、同伴們交流。

(2)教師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

測量時,筷子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筷子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記號,第二次測量的時候要從記號的開始處接下去量,邊量要邊數,一根筷子,兩根筷子,……最後就能記住桌子長度有多少根筷子長。同時強調測量工具(筷子)必須沿著邊測量。

(3)幼兒分組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①幼兒兩人一組,用不同長度的筷子,測量活動室的門、窗戶及黑板的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②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③請個別組幼兒交流測量時遇到的困難,並採取哪種辦法解決,再彙報測量的結果。

(4)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同樣的門、窗戶、黑板,為什麼都用筷子測量,而結果卻不一樣?

老師用與孩子一樣的測量工具(筷子)進行演示,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長短,得出筷子長,量出的次數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數多。

3、遊戲:找寶藏。

幼兒從魔箱裡摸出一張畫有藏寶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運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找出寶藏。

4、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長短有關。出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會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8

活動目標

1.學會正確的測量方法並進行簡單的記錄。

2.通過動手動腦的活動,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慾望。

3.探索測量工具長度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對物體進行測量。

活動難點

感知測量工具長度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若干測量的自然物,如:鉛筆、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測量物體。

2.知識準備:已認識物體的長、寬;以及記錄的經驗。

3.材料準備:記錄表10張;粉筆2人一根;鉛筆、吸管、水彩筆等測量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問題引入,引導幼兒說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有個任務,要去做一塊新黑板,我先量一量舊黑板。糟糕了,沒有尺子怎麼辦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用哪些物品來測量舊黑板呢?

(二)介紹測量工具及記錄表。

(三)第一次體驗:幼兒用筷子測量活動室的物品。

1.結合圖示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師邊講解邊用正確方法測量黑板)

(1)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起點。

(2)測量工具要沿邊緣測量;

(3)在測量記錄表格中記錄次數。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測量,並作記錄;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輪流進行;操作時保持安靜有序。

2.幼兒自由操作,師觀察幼兒測量與記錄情況。

(1)重點指導幼兒必須一次一次的連著量,中間不能留空,也不能重疊。

(2)提醒幼兒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如果測量物的長度不是測量工具的整數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3.教師提問,幼兒自由交流:測量的是什麼物體?你是怎麼量的?為什麼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結果不同?

4.師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開始。

(四)第二次體驗:幼兒再次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要求:運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兩種以上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

3.討論:為什麼記錄表中相同的物品,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呢?

4.師幼共同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五)活動延伸:請客人老師一起測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體驗測量工具長度不同帶來的不同測量結果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幼兒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測量物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並做記錄,活動中,部分幼兒對於測量方法的記錄並不是能正確地掌握好,在幼兒自由操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在感知不同的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時,幼兒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並做記錄,這個環節幼兒的興趣較高,在掌握測量方法後,對於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幼兒更自主,活動更積極。在小結環節中,幼兒通過記錄表,初步感知了測量工具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能自主地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9

教學目標:

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並比較長短。

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2釐米長的短棒若干。

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學習測量的方法。

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幹什麼?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線上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比一比誰跳得遠,並說一說為什麼。

2、討論並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

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並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

教學反思:

一環又一環的情境創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10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初步理解測量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場地。

3、測量用的木塊、茶葉盒、泡沫墊、水管、橡皮筋、石頭、吸管、積木、筷子等。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設遊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

引導語:剛才我們在玩什麼遊戲呀?你們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長嗎?怎樣才知道?那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東西,我們大家來來找找看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

(1)你是用什麼工具量的?量了幾次?

(2)你呢,咦!那他們用的工具一樣怎麼結果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呀?你是怎麼量的?

(3)那我們應該怎麼測量呢?

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

小結:對了,我們要先找到起點,沿邊測量,不要偏離,不能重疊,首尾相連,而且還要做好記號。

(二)、探索:測量並記錄。

引導語: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那老師又給你們準備了測量工具你們再來量一量獨木橋有多長?

(1)提供一樣的測量工具幼兒來測量獨木橋的長。

(2)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小結:小朋友剛才找到最起點開始量,量到了最後,還做好了記錄,你們真能幹。

(三)、二次探索,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引導語:那接下來我們用學到的測量方法來量一下我們滾過的海綿墊有多長?這次你們自己選擇工具來量,量好了把結果記錄下來。

(1)將幼兒的測量結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

提問:你用什麼工具量的?結果是多少?

誰也是用這種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還有不同工具的嗎?結果怎樣?

(2)說說為什麼結果會不一樣。

小結:用長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少,用短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多。

(四)、幼兒再次測量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剛才量了什麼?是怎麼量的?它有多長?

(五)活動延伸:

我們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都可以當成測量工具呢?教室裡就有很多,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樣你喜歡的工具來量一量我們的桌子、椅子、床、窗戶還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課題組點評:

1、數學活動能以遊戲的情景讓幼兒去體驗去探索,激發了幼兒參與遊戲的積極性,活動中不僅能將幼兒的學習操作活動有趣自然化,而且還能提高幼兒利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2、在這次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自己收集教室周圍的東西來當測量工具,幼兒更能被自己所準備的工具所吸引,孩子玩的很投入。

待改進的問題:

1、在課的引入環節語言過於羅嗦,時間耗的太多。

2、在重難點上把握的不當,導致難點的突破受限,在小朋友探索時沒有撲捉到孩子出現的問題,在講解梳理時沒有把握到重點,孩子對測量方法掌握的還是很模糊,導致後面的環節無法做到正確地操作。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1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4、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5、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2、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匯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裡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學習自然測量。

(1)幼兒嘗試自由測量,記錄結果。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並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並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後說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麼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12

活動目標: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為話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1.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2.師: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3.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並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1.師:我們應該怎樣操作才能準確地測量出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範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4.師:剛才小朋友們說了很多方法,現在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兩條圍巾,還有許多的吸管,請小朋友們幫老師量一量到底哪條圍巾才是老師想買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並指導幼兒藉助筆做記號。

(四)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你們是怎麼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後在吸管的後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後,量完了最後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評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創設“買圍巾”的情境,很好地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活動中教師通過系列問題啟發幼兒用“量一量”的辦法解決老師遇到的難題,在教給幼兒正確的測量方法之前,教師組織幼兒討論並試著量一量,充分體現了幼兒活動的自主性。】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為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並用數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才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並學會用數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

(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字的關係。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才測量時有沒有什麼發現呢?

1.引導幼兒觀察並分享交流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和記錄結果,提問: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用這兩個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一樣嗎?為什麼?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多。

【評析:此環節在幼兒瞭解測量方法之後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測量的方法,同時通過觀察、比較測量結果,發現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一樣。】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測量來解決問題。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評析:通過學習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把測量經驗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動延伸:

師:老師會把圍巾放在益智區,小朋友們試一試還可以用什麼測量?並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活動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絡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針對本次大班數學活動《自然測量》談談感受: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13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初步理解測量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場地佈置情景。

3、幼兒自己準備的測量工具及筷子、記錄卡、紙皮等。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設遊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

引導語:剛才我們在玩什麼遊戲呀?你們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長嗎?怎樣才知道?

請小朋友用你們自己準備的測量工具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的長度,並把你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記 在記錄卡上。

1、幼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

2、交流:

(1)你是用什麼工具量的?量了幾次?

(2)老師也用你的工具來量一量,為什麼我們用的工具一樣而測量的結果結果卻不一樣?

(3)我們應該怎麼測量呢?

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

小結:我們要先找到起點,沿邊測量,不要偏離,不能重疊,首尾相連,而且還要做好記號。

(二)、探索:測量並記錄。

引導語: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那你們有沒有發現獨木橋都快被踩壞了,我們大家一起用正確的測量來量一量獨木橋的標準長度是多少?我們等會兒去買一些材料來修補一下,那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同樣的測量工具你們來量一量獨木橋有多長?

(1)提供一樣的測量工具幼兒來測量獨木橋的長。

(2)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將幼兒的測量結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

(4)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小結:先找到最起點開始量,一個接一個,量到了最後,數一數一共量了多少次,最後做好做好了記錄。(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引導語:接下來我們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

(四)、活動延伸:

引導語:我們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都可以當成測量工具呢?教室裡就有很多,等一下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樣你喜歡的工具來量一量我們的桌子、椅子、床、窗戶還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麼?是怎麼量的?它有多長?

▲課題組點評:

1、幼兒自己準備的測量工具花樣太多,干擾了孩子,同時在後續的梳理環節上也難以梳理,沒能把握重點來梳理,在語言的組織上,應多發時間,讓語言明確簡練,不會讓幼兒產生過多的意見而不好小結。

2、在活動中老師可以稍加一些肢體動作,這些肢體動作可以幫助幼兒更清晰的理解操作的的要求,更好的感知測量的方法。

3、在測量活動中我們是有必要把測量的方法正確的向幼兒講解一下,並且用易於理解的方式來進行梳理。

4、在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時,教師必須準確地理解與掌握活動包含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傳遞。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篇14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侷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現、操作,進而創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裡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匯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並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後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麼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麼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範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並示範)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麼樣?(每請一個幼兒示範後,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裡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援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後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麼量的?怎麼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呢?為什麼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後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後回答)

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捲尺等。

[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節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於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活動在此逐漸深入,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即"為什麼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後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物件,進行測量並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麼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物件、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並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並記錄之後,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範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麼?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係更為融洽。]六、活動延伸: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