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學中庸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大學中庸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大學中庸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大學中庸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中庸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中庸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後,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後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穫,這收穫,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幹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大學中庸讀後感2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於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穫。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看完這部分後,聯絡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並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慾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典講解視訊,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鑑,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例項,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於“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裡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於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併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於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麼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不誠信,那麼這個企業也不會興旺。

  大學中庸讀後感3

暑假裡,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於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後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大學中庸讀後感4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於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於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為了勤學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後來忽發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藉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後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於《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採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後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