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羚羊木雕》的讀後感大綱

關於《羚羊木雕》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篇一:關於《羚羊木雕》的讀後感

這是一篇初中預備班語文書上的文章。對於我來說是極少去接觸教科書上的文章的。說實話,讓我寫讀後感,心裡是有點發虛的。因為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對著文章寫讀後感了,那大概還是在自己做學生的時候吧。現在看文章僅僅只是看看而已,極少去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懶得去思考。這樣一來,也是不會思考了。所以以下的一點讀後感看來彷彿是有些牽強附會的了。

關於《羚羊木雕》的讀後感

“珍貴”究竟為何物?物質、金錢?親情、友情?兩相比較,此刻在“我”父母的眼裡,大概那個價值不菲的羚羊木雕要比“我”和萬芳的友誼珍貴的多吧。父母心中“珍貴“的東西大概就是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世界。然而,在我看來我和萬芳之間的友誼才是那個木雕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要能多得到深摯的友誼,允許還有多多注意自己怎樣做人,不辜負好友們的知人之明。”但是在父母的威懾下,我不得不向“友誼”發出了挑戰。向別人要回已經送出去的東西,那種感受是難以名狀的,“我”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然而萬芳卻把“我”還給她的小刀塞到“我”的手裡並且堅信“咱倆”還是好朋友。萬芳對於友誼的珍視給“我”好好地上了一課。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應該也是值得一提的。“我”向萬芳要回羚羊木雕完全是在父母的絕對堅持下,萬不得已才做出的。整個過程中,“我”的父母似乎沒有給“我”太多的申辯的機會,而是“緊緊盯著我”,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十分嚴厲”甚至是爸爸那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即使是在“我”哭著喊“不”的時候,也是沒有理由不去要回已經送出去的東西。

的.確,父母們很多時候總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左右著孩子們,卻很少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當發生分歧時,也只是以父母的威嚴來使得孩子們不得不順從。這樣,表面看來問題解決地很順利,但事實上可能只是“口服心不服”,甚至在孩子們的心裡留下陰影。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順暢。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問題的確不可小覷。

  篇二:關於《羚羊木雕》的讀後感

今年暑假,經過老師的推薦,我讀了《羚羊木雕》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我”把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隻黑色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方。媽媽無意間發現“我”桌子上的羚羊不見了,便問“我”羚羊哪裡去了,“我”對媽媽撒了謊,說收起來了。媽媽讓“我”拿出來看看的時候,“我”卻扭扭捏捏的拿不出來了。媽媽執意要“我”要回那隻羚羊,“我”只好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去萬方家的路上。到了萬方家,“我”只好說出那句“我”怎麼也不想說出來的話,過了一會兒,萬方責怪“我”不守信用,萬芳的媽媽輕輕地朝他屁股打了一巴掌,讓萬方把“我的”羚羊拿出來。萬方不情願地拿出“我”的那隻羚羊,他很細心,還給它裝了個小玻璃框子,“我”把那個玻璃框和小刀放在他媽媽的手裡,便默默地走出了萬方家的門。走著走著,“我”突然聽見了萬方的聲音,萬方把玻璃框子和小刀塞到我的手裡,便消失在雪花飛舞的世界裡面了。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我”的媽媽很重財輕義,而萬方的媽媽卻很大方。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事也不少,孩子們不懂事,互相交換禮物,家長卻認為禮物的”價值“過高,不應該交換,然後讓孩子要回來的。

讀了這本書,從中我體會到了這樣一個道理:人,要做個有信用的人。不講信用,就等於丟失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講信用,就等於獲得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篇三:關於《羚羊木雕》的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羚羊木雕》。

主要內容是:有一次,我有氧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芳後,被媽媽發現了,她問:“羚羊哪去了?”我怕媽媽去萬芳家要回這個東西,便說出了真相,媽媽生氣極了!要我去拿回,我又怕因為這個萬芳不和我成為好朋友,依依不去。於是媽媽那一盒糖說:“用糖交換,好嗎?”我傷心極了,一手推開糖盒,向雨中跑出去,來到萬芳家,開門的是萬芳,她見我的樣子很奇怪,便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把答題原因告訴她,她沒說什麼,她的媽媽聽到後,讓她還給我,我以為她不會和我做朋友,可是就在半路上,她說:“我們還是好朋友。”

讀完之後,我深受感動,心想:真沒想到,友誼的力量竟是這麼的強大,無論兩人之間有什麼誤會,只要相互理解,這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就像現在的生活中,也有著這樣的例子,如:

有一次,我和我最要好的朋友——蘇陳蓉吵翻了,原因是:因為她和我玩了一個“買賣東西”的遊戲,突然,他發現他的洋娃娃不見了,便一口咬定是我乾的,我一氣之下回家了。後來,她在她家的客廳中找到了,便向我道歉,我沒說什麼,只希望她和別的朋友玩時別在這樣,於是我們和好如初了。

  篇四:關於《羚羊木雕》的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感觸很深。

文中向我們介紹了:“我”把爸爸從非洲帶回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從小到大的好朋友——萬芳。但爸爸媽媽卻強迫我問萬芳要回羚羊木雕。迫不得已,我從萬芳那拿回了羚羊木雕。萬芳原諒了我,並說:“我們永遠是好朋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斯托貝說過的名言:“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但在大人心中,這句話卻恰恰相反,在他們心中個人利益永遠第一,友情卻是倒數第一。這不禁讓我想起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

一天,朋友小雨向我借一本《三十六記》。我滿口答應了。回答家,我便問媽媽把我的《三十六記》放哪了。媽媽驚訝的問我:“你也會看?你可是隻愛看童話的啊!”我聽了,急忙解釋:“今天,小雨問我借,我答應明天帶給她。”媽媽聽了,果斷的說:“不行,這本書你自己也沒好好看過,並且這本書是我們送你的生日禮物,借她萬一不還呢?”我搖搖手說:“小雨不是這種人,而且我都答應她了。”“人心難測啊!她問你要,你就說借別人了。”媽媽嚴肅地說。

第二天,我對高興的小雨說,這本書借表弟了。小雨聽了,十分失望的走了。我騙了她,心理也十分難過。

哎!我真希望大人能理解我們,不要只堅持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