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精選)

邊城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精選)

邊城讀後感1

《邊城》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2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邊境的小鎮。有著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通過沈從文的文字,這些都浮現在我腦海之中。

全書中女主角翠翠是很吸引我的,翠翠是一個天真無邪、自然善良、情竇初開的少女,她也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與理想愛情形式的寄託。她對船主的二兒子儺送有感情卻羞於表達。

翠翠的爺爺是個很善良的老人,他幫別人渡河卻不收別人的錢,還讓翠翠給渡河人準備茶水,我想翠翠的善良品行的養成和爺爺密不可分。但爺爺在翠翠感情上好心辦了壞事。

故事的結局是個開放型的'結局,翠翠遠比絕望的母親更勇敢更堅強,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的命運作持久的抗爭。接受種種磨難而等待儺送的歸來,勇敢接受不幸命運的挑戰。在愛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現出了柔中有剛的美。真有一種“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境界。

這個湘西的小鎮沒有那麼多的世俗,人與人之間少了些爾虞我詐,人們之間更多的是真誠相待,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生活。我想嚮往的生活應該是與身邊的人好的相處,真誠的對待他人,少點世俗的眼光,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平時可以經常見面喝酒聊天談心,逢年過節大家都能夠聚在一起,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去竄竄門,夏天大家一塊去春遊,冬天一塊去滑雪泡溫泉,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熱熱鬧鬧的在一起。這就是我最嚮往的生活。

以上是我關於《邊城》的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3

讀完《邊城》留給我的是一種淡淡的悲涼,書裡的文字處處透露著湘楚景色的溫潤明淨,處處蘊含著誠懇淳樸的風土人情,體現出人性的美。

而悲涼則是因為,天保的負氣離去,落水死亡,讓儺送和翠翠的愛情成為悲劇,而翠翠日日的等待則令我動容。全書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一個女孩的對愛情懵懂,對愛情的,到對愛情的追求。似乎閉上眼睛就能看見山水明淨,綠塔白水處翠翠等待的身影。

我雖理解儺送的離去,卻不認同他的做法,這樣只會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邊城》裡,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翠翠,那個活潑天真,淳樸善良的少女,那個眸子清澈動人,清明透亮如水晶的少女。她是善良純真的人性美的形象代表,她對爺爺的孝心,孝舉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她情竇初開後,便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地等待,不管他究竟還回不回來,她,令我看到了愛情的`偉大。

《邊城》裡,守渡人爺爺“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是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的人性美的代表。他對女兒,孫女的疼愛,讓我看見父女之情,爺孫之情,令我想起童年時外公對我的疼愛。

《邊城》裡,一個有著赤城淳樸的風土民情的小城,似乎是另一個陶淵明所想的桃花源,“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也永遠那麼渾厚”,這種如水般純澈明淨的民風,詩意的地境或許便是我們所追求世外桃源。

《邊城》,沈老描寫美的力作,是一幅自然美,人性美,風情美的水墨畫卷。讀完後,那段為愛守候的故事在我心中流淌,那些美好的人格品質,風土人情會永遠被我謹記,那些美好的人性將會在我的心中永遠閃亮。

邊城讀後感4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裡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讀並不是說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為什麼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不信?你說說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裡,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著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5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為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床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淨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隻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為懵懂、因為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為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後,因為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為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於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為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邊城讀後感6

沒有結局,不知道結局,才會一直想,總感覺大老沒有死。二老總會回來,不管翠翠等多久。整篇文章都充滿了濃重的純真的鄉村特有的淳樸氣息,他們的心地單純,思想執拗,語言真誠,總感覺有一些韻味在裡面,說不出來具體是什麼,但我覺得,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如果到最後是一個悲劇,不免傷心,不免辜負所有人內心的對淳樸的美好的嚮往與尊重。

太傷人心,可若是個美好的結局呢,固然讀者們一定是歡喜不已的,可必定會落入俗套,不管前景如何,過程如何悲慘坎坷,但是結局是美好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管為此流了多少淚,美好的結局總是能以後能迎合大眾讀者的心理,因為每個人都向往美好,但就像所有的'書一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就結束了所有,我覺得沒有結局會更好,讀者會更加的印象深刻,也不會像所有的開頭不論是美好或者惡劣的小說一樣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而落入俗套。

這樣,剛剛好,以前總不喜歡看沈從文這些人的,總覺得太平淡無奇,沒有任何亮點,情節不豐富,生活不昂揚向上,可如今細細讀來確實是有一翻情趣在裡面,因為生活其實就是如此的,哪些灰姑娘之類的跌宕起伏的情節總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發現,反而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大大小小的瑣碎,才叫生活,那些灰姑娘的劇情;離我們實在遙遠,王澍的《造房子》裡有這樣一句話:一種真實的生活世界,一定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我不相信本質會隱藏在什麼看不見的地方,或背後或下面的說法。所以說真實的世界一定是平凡而又瑣碎的,需要細細品味,慢慢的感悟人生。

邊城讀後感7

邊城寫的就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就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夠說就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此刻誰會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下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就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也就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就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就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就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應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感情杯具和人性的杯具。

邊城讀後感8

《邊城》裡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裡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著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裡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9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裡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邊城讀後感10

我與邊城結緣是在語文課本上,雖說沒讀過全文,但僅僅節選的這一小節,就讓我感到自己彷彿成了小說中的人物,隨著故事的發展而情感波動。

這裡,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爭吵,沒有情敵間的怒目相向,沒有親人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們的坦誠,寬容,有的只是被世間遺忘的熱情助人。茶峒——不屬於外面繁雜的世間,這兒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陽西下,雲捲雲舒,聆聽風撫過竹林留下的眷戀之音,鳥兒飛過河面的傾慕之聲。此地實屬神仙仙境啊!

人性該是這世上最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現代迷失森林裡,我們還保留多少真正的人性呢?它,纖塵不染,晶瑩剔透。可是,在大城市裡終日勞苦奔波的人們,卻沒有將它放在應該被保護的環境裡,任由它被塵埃所吞噬,所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喪失造就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美德被死死地壓在寶盒最底層。在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裡,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邊城以其獨特的柔美養育了翠翠。這裡的山教會了她堅強,這裡的水賜予了她忍耐。初開的情竇。翠翠心裡喜憂參半。因為她那純樸的心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想儺送表達愛意。一切因善而起。但正因為善使得她上演了一出孤單悽苦的悲劇!先生以此為結局,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

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匆匆,是否真的就只是徒勞?但不管怎樣,路依舊要走,生活依舊要過,不管悲慘與完美,我們都要走下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屬於我們的昨天已經隨風而逝,等待我們的明天正迎風而來……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剛剛開始,我們既是主演又是編劇,股市的程序全由我們自己決定,人生路漫漫,趁現在,請記住,珍惜…

邊城讀後感11

美,到底要怎麼樣去定義。

我並不認為好看就是美麗,相反的,我認為破碎的美麗更為單純的美增添一份嫵媚。

殘缺的人性只會讓原本美好的一切變得醜陋。二老對翠翠的真情卻遭到父親的阻撓,他的父親只想到擺在眼前秀色可餐的利益,完全沒有顧及兒子的感受,沒有理會屬於二老感情的自由。在整本書看來,我就覺得這裡是讓人氣惱的,原本二人郎有情妹有意,是一件幸福美滿的事情,卻讓父親硬生生破壞了,也突顯出他醜陋的面孔,令人討厭。

天生的缺陷雖然無法滿足當事人的美好心願,卻促成另一件美妙的事。大老不會唱歌,唱得不好聽,只能讓二老去唱,誰知就這麼唱著唱著,引出了翠翠的心事,二老的心意,與祖父恍然大悟的發現。一件因緣有了美好的牽引,卻被無情的命運壓制了。

命運讓這段感情支離破碎。大老的喪命,二老的出走,祖父的.落葉歸根,讓小說的結尾帶出了破碎的美麗。生命中無數的失之交臂,所有尚未開始卻已經消失的一切,賦予了人生另一種催人淚下的悽美,卻更能觸動人的心絃。

誰能斷定失去就是厄運的到來而不是命運對你的眷顧?命運是公平的,它在讓你失去的同時一定是為你帶來了什麼。就像樹葉飄零,或許它是大樹的不挽留,是命運中的註定。但它是真切地預示著新葉即將抽出嫩芽,長成朝氣蓬勃的枝葉。花兒謝了會再開,燕子去了會重來。失去與擁有是相對的,沒有人規定失去一定是壞事,擁有一定是好事。不失去些什麼,又怎能激起你的心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嘗試失去的痛楚,又如何懂得擁有是什麼滋味?

破碎是一種美麗。在你看來是厄運的到來,或許會有新的機會在雨後呈現。雨過天晴的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破碎的美麗。

邊城讀後感12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是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裡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是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祕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裡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裡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裡,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裡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邊城讀後感13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裡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昜讀並不是說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為什麼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不信?你說說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裡,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著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14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南一條官路。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個民風淳樸的邊城生活。

作者以極具詩畫風采的筆墨為讀者描繪了“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的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居住一群淳樸、世代忠厚、誠實的茶峒人。翠翠,天真無邪、聰明善良、美麗乖巧的茶峒山區女孩。翠翠的祖父,碧溪岨的`渡船老人,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

隨之,以翠翠情竇初開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的風土人情之美。在偶然的一次龍舟賽上遇到了勇敢、豪爽、熱情的二老儺送,使她悠然心動,儺送與其大哥天保同時喜歡上了這個天真的小女孩。雖然翠翠對儺送情有獨鍾卻與之被生生分離。但母親的愛情悲劇並未發生在翠翠身上。

兄弟二人用湘西特有的風俗——賽歌來進行公平競爭,在失敗後的一次坐船押運貨物出行途中,天保意外溺水身亡。儺送因此心懷愧疚而離家出走,不久後祖父又因為過度擔心翠翠的未來而離開人世,留下翠翠獨自一人懷著對祖父的思念與大黃狗在渡船上等待著前途渺茫的愛情。

翠翠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結尾。

“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此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城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是的,我們願意相信無論社會進步與否、亦或是退步,終究都無法改變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樸實、美好的一面。

邊城讀後感15

懷著一顆明朗、恬靜的心,我翻開了《邊城》,一本讚頌鄉土人情的中篇小說。情節也許並不吸引人,但書中所寫景物,著實讓人著迷。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伸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說一開始便描述瞭如此美景,引人入勝。而主人公翠翠就生長在這美麗的環境中。

文中所寫的自然風景,盡顯民風的淳樸。在這淳樸的民風中,翠翠單純、善良的特點依舊那麼引人注目。她好似一顆水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過客。

翠翠自打出生就只有爺爺、小黃狗、渡船。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繪了翠翠與爺爺平淡而孤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描寫了他們與自然共存、相適應的.生活。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本性,在清澈的河流、湛藍的天空、清爽的風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物善良的本性愈加突顯。

但文章在描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外,摻加了爺爺和翠翠生活中的淒涼。拿翠翠的愛情悲劇來說,翠翠夢幻般的愛情天使一般從天而降,卻在翠翠伸手去接住它的那一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總是有隔閡的,不會有人做到完全將心掏給他人。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悲哀之處。

總的來說,《邊城》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沒官場腐朽、明爭暗鬥,沒有功成名就、利祿勢利的淨土,令人心馳神往。

回首看看今天的社會,到處充滿著金錢唯物主義。人們為了一己之利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多少人都為了那永不可能滿足的私慾喪失人性。與湘西比起來,完全就是地獄式的輪迴永不止息。貪婪的心隨著得到的越多而愈加貪婪,完全沒有了絲毫的淳樸。

身處在當今,如何去改變這種現狀?沒人知道,也許只能讓經驗與教訓,去帶回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