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3篇[實用]

《我們仨》讀後感3篇[實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仨》讀後感3篇[實用]

《我們仨》讀後感1

昨晚看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著“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裡是滿著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裡面說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愛著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裡,彷彿是要在血管裡流暢過的.都是發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著窗戶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著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著在做著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裡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裡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我們仨》讀後感2

楊絳隨著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隨著那對父女的身影,最後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著看著他們順流而下,化為一個點,直至不見。 後來,我知道古驛道是醫院,那一個連一個的夢是真實在她身邊發生的事時。在深夜,心是沉的,腦海裡似乎出現了楊絳在每日早晨去醫院靠著錢鍾書談論圓圓,黃昏又顫顫巍巍回家的情景,在聽聞父女倆死訊時站不穩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憶往事淚溼衣襟的場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寶,血淋淋地從心裡面拿出來。錢鍾書自嘲笨手笨腳,卻還是為了楊絳做了一輩子的早餐。錢媛天資聰慧,卻仍聽信贊同父母的話。錢鍾書愛楊絳,為她寫出至高無上的評價。

錢媛愛楊絳,年過六十仍親暱地纏著她。他們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間沒有永遠,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讓白髮人送黑髮人,讓幾十年的愛情生死兩隔。楊絳是很可憐的`,又是很幸運的。她一人獨守這世界,卻有人為她編織長達萬里的夢。我不敢想多年以後,她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篇回憶錄,除了肝腸寸斷,是不是所有溫馨甜蜜都夾雜著苦澀?

但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的最後,他們仨,肯定會再相聚。

《我們仨》讀後感3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閱讀完,我決定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並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恆寫讀後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溫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溫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儘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細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麼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麼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當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