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類簡史》讀後感[必備8篇]

《人類簡史》讀後感[必備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類簡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類簡史》讀後感[必備8篇]

《人類簡史》讀後感1

寫文字我還是偏愛在電腦上打字,喜歡鍵盤發出的“滴滴嗒嗒”的聲音,喜歡開啟word新建文件時候頁面簡潔清爽,喜歡加快打字速度然後心裡默默驕傲“我打字真快”。更重要的是,端端正正坐在電腦前,泡上一杯濃郁的咖啡,器械的敲打鍵盤。才是想象中該有的寫作的樣子。

每年大大小小的節日一堆,特別是情人節。要真的講究起來每個月的14號都是情人節。而情人節的“套路”也大致相同:提前幾周就會有營銷號開始發一些“情人節給女朋友送禮”、“七夕給喜歡的男孩子送什麼好?”的內容。也會有小情侶開始詢問“200元以下情人節送什麼禮物好?”到了情人節前,單身狗開始哭泣“坐等情人節吃狗糧”、“誰的男朋友更有錢大賽開始”。異地戀情侶甜蜜地抱怨不能相聚。而早有打算的小情侶在偷笑;到了情人節,秀禮物的秀禮物,沒禮物的秀聊天記錄…情人節過後又該幹嘛的幹嘛了。

千篇一律。不過是滿足大家對情人節的想象罷了。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單純為了滿足一種想象嗎?自己的想象,父母的想象,社會的想象。

男婚女嫁,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為了滿足自己的想象,我們做了很多多餘的'事情,卻不自知。

為了滿足父母的想象,我們有苦難言,一舉一動得聽父母指揮,我們違背了自己的感覺。

為了滿足社會的想象,我們審視自己的言行,承擔著社會壓力,怕被人議論。我們活在體制下,努力在個性化和體系化中找平衡。

誠然,想象給我們帶來了壓力。可也正是想象,成了我們彼此之間的樞紐。以色列的一位歷史學家在《人類簡史》這本書裡面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

正是我們智人獨有的共同想象,才使我們種群脫穎而出。若非是我們的這種共同想象,智人就不會因為相信某個故事,想象某個主觀意識上的存在而凝聚在一起。

最大“自然”團體是150人,超過這個數字,就不能靠著彼此認識,互相瞭解而運轉這個團體。而我們靠著共同想象,突破了這個限制,只要我們都相信一個共同的故事,即使我們之間根本不認識,我們也能共同合作。

十字軍東征便是一群陌生人相信凡是參加遠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過,死後直升天堂。而使西歐許多階級的人投身於這場征服戰爭中。

國家也是一種想象,只要我們都相信這個國家主體,國土確實存在,我們就會為了國家而付出。公司也是一種想象,公司不是由它的員工,它的大樓,它的資金而構成的,就算這些都不存在,公司也還是在那裡的。公司並不是一個實體物件,而是我們的一種共同想象。

民族是國家的想象社群,“消費大眾”是市場的想象社群。其中的成員不可能像過去村落一樣彼此熟識。它們努力說服我們是一夥的,有著共同的過去,共同的利益和未來。而這些都只是一種想象。民族和消費者都只是一種主體間的現實,只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想象中,卻有著強大的力量。只要13億的中國人相信有中華民族存在,同樣認同國徽,同樣相信中華民族的故事,就能凝聚在一起。而消費者彼此都是陌生人,因為有著相同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就能相信大家都是一夥的。

我們被自己的想象繫結著,由共同的想象而連繫著。你要怎麼理解想象?

《人類簡史》讀後感2

《人類簡史》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著作,當我看到讀者的讀後感我不禁感嘆這本書在20xx年就已經流行開來了,我不禁感嘆讀書少的我又有所感觸。好了不多說書中的內容我只是說一下我的感受。

這本書使我腦洞大開,在之前還有一本書令我腦洞大開那就是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用金融的角度分析了從古到今的戰爭,令我看的如痴如醉。

相同的在這本書中第一個腦洞就是:書中寫到我們的社會都是在努力讓人相信編織的一個巨大的無形的網,我想這個很可怕,想想也是我們為什麼是這種語言,怎麼會進化到現在的這種狀態,實際上智人(書中將人類進行了細化,最後延伸進化到最後的就是我們智人)在地球上也沒有生存很多年,我們卻在不斷的完善讓人們不斷的相信我們身邊都是真實可信的。

第二個就是對先前宗教理論的顛覆,現今社會發展速度超乎人們的想象,在先前人們不斷的用宗教思想來奴役和感化人們(我說這句話是因為我是一位無神論者),宗教可以說佔據了人們很大的思想空間和社會活動,在現在網路的迅猛發展Twrite、Facebook、微博、微信等等都使我們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和時間有了很大的縮短,宗教不在向以往那樣容易使人們變得很溫順很聽話,人們被各種思潮所充斥教化,使自己的內心不在那樣純淨而變得複雜多樣化。在書中寫到先是農業制約了人類的發展,我感覺不盡然,我感覺是農業給了智人穩定,給了智人的發展空間。在現在我越來越感覺到就是人類的偉大,第一次工業革命—農業革命我還沒有什麼太大感觸,因為農業主要還是靠地球上的土地,靠天,人類只是改變了一些作物的高產高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但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的工業革命,智人進入了機械化程序,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到了智人的偉大,簡單的機構另當別論主要是複雜的機器裝置。第三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更令人震驚,智人已經將虛擬的電和各種能量轉化為使用,不得不說人類的偉大。有時候我就在不斷的反思,誰是第一個改變歷史程序和推進社會進步發展的人,實在令人費解。

第三個就是短短半個世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速度實在太快,有些讓人邁不開步子。想一下在一百年之前我們還是民國,我們還處在舊社會,溫飽文明都不曾存在,在八九十年前我們全世界都在經歷全球範圍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今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了自我的渺小,相信很難再有全球性的戰爭,主要是人們都有了人權之後不知道在位什麼為誰而戰。在四十年前我們剛剛進行了改革開放,可以說在四十年中我們的發展進步有目共睹,在之前給我感觸深的就是電視他使人類的生活進入了多元化,是智人的生活變得很精彩。

第四個就是在最後一個章節中寫到,人類正在努力通過自己改變全世界改變智人,身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冰箱,沒有冰箱的時候我們食物沒有辦法長時間儲存,在有了冰箱之後我們食物的保質期有了保證,還有空調,我們在讓環境適合我們,而不再是我們在不斷的適應亙古不變的環境。

第五就是現在人們有點與天鬥其樂無窮的感覺了,人們在不斷的打破和改變原來人們不敢想象甚至不可能改變的一些規律。

總之,通過人類發展史使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人類簡史》讀後感3

網路的發展,使我們經常會看到國外媒體對中國人出國旅遊沒素質行為的報道。其實這些所謂的沒素質只是一些偶然現象,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都源自各自家庭教育的不同造成的,根本沒必要上綱上線。

就算有這種“沒素質”,我想也不會像當年八國聯軍搶劫圓明園那樣,更不會像美國侵略伊拉克,舒利亞那樣的“有素質”。當看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就更能瞭解歐洲的整個發展史,便明白歐洲的發達強大和所謂的素質是怎麼來的。也就能知道現代歐洲人表現的“所謂的素質”都是在他們祖先野蠻殺戮建立起來的。其實他們的身體裡依然存在著侵略別人的基因。

從鄭和下西洋得以證明,當時的歐洲並未佔有科技上的優勢。真正讓他們勝出的是他們的貪得無厭,不斷探索和征服的野心。雖然在過去中國有能力到達很多國家,但是中國從未試圖征服過印度尼西亞和非洲等其他國家。

但在當時的西班牙,英國,葡萄牙、法國,荷蘭等國家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把當地人滅絕,然後征服這塊土地。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或者傳說來諷刺這些歐美國家征服印第安人土地的行為。

當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和伯茲.艾德林,在登陸月球前的幾個月,受訓於一個類似月球的沙漠,當地也是有幾個美國原住民部落。受訓時碰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原住民,老人問他們在做什麼,航天員說他們屬於一個研究探險隊,不久之後就要登上月球。聽到他們這麼說,老人沉吟了一會,問他們能不能幫個忙,

是這樣得,我們的族人都相信我們的聖靈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為我們族人帶個重要口信?

“要帶什麼話”航天員問。這個老人用族語說了一串,並讓航天員背到滾瓜爛熟。航天員問:“這是什麼意思”。

“啊,這是族人和月亮上的聖靈之間的祕密”。等到航天員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找了一個懂這個語言的人,讓他翻譯出來,這個翻譯簡直笑翻了。翻譯說:這些航天員費盡心力背下來的這句話是:“不管這些人跟你說什麼,千萬別相信他們。他們只是要來偷走你的土地的。”

從尤瓦爾.赫拉利提供的資料就能看出這些現在有素質的歐洲人祖先的殘忍和野蠻。

在1769年,當時的英國庫克船長遠征後的.一個世紀間,數百萬的歐洲人殖民到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紐西蘭的土地;把最肥沃的土地掠奪,原住民不僅人數銳減到90%,倖存者也嚴重受到種族歧視迫害。庫克遠征隊帶來的幾近毀天滅地的災難,至今尚未復原。 他們征服在原本遺世獨立,生存繁衍長達上萬年的塔斯馬尼亞島原住民時,在之後的100年時間裡,幾乎把他們滅族,有組織有計劃地殺害所有原住民…..

整本書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類學、生態學、政治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學科角度闡述人類如何從一個狩獵的群體逐漸發展到現在的發達城市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來龍去脈。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只有知道歷史,瞭解歷史。才能瞭解人性。現代的人和幾千年前的人一樣。貪嗔痴慢疑從來沒有改變過。

總之這是一部“奇書”,讀了《人類簡史》我們每每會為作者非同尋常的想象力而讚歎。

《人類簡史》讀後感4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神,但可別告訴我的僕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伏爾泰

人類之所以優於動物,是因為人類擁有想象的能力,並用以構建共同的“想象”。

初讀此書,這個觀點就讓我留有深刻印象。

而這正是是作者,赫拉利,一個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對現今人類社會的解讀。

這個觀點乍看無理,但卻是本書的靈魂,隨著文章的推進,跟著作者思想的腳步,一點點逐步清晰,讓人一時間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那最初的想象上,而使這想象成行的,是人類對其的相信,百分百的相信。

從認知革命開始,人們就開始想象,他們製作並不存在的事物的雕像,並崇拜它們,信仰它們,這或許就是宗教的開始。人們因一個共同的想象聚集在一起,互相信任,形成了一個個部落,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到了農業革命,人類似乎開始從居無定所的生活中走出,開始馴化種種能為人類所用的植物與動物,有了更加穩定的生活保障,更是形成了一個個村落。現今,歷史學家們發現一些歷史遺蹟,也與人類農業革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作者明確的表示了他對農業社會的不推崇,並將農業革命形容為“史上最大的騙局”,但從現在來看,這仍舊是歷史的必然,是人類發展的開始。就在這人類發展的源頭,人們也在為了一個共同的'想象勤勤懇懇地勞作。

又過了很多很多年,一個個國家產生,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出現,社會上也有了階級劃分,人們相信惡人有惡報,而奴隸生來就身份低微。從這時,人們的“想象”似乎並不都向著美好的方向了。甚至以前能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宗教也發生了變化,各大宗教的分歧使得神學爭論愈演愈烈。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彼此殺得難分難解,國家與國家也不停交戰,互不相讓時,他們對對方手中的錢幣可沒有任何牴觸的情緒:一種新的互信系統產生了。金錢正是這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比起任何國家、法律、等級或是宗教,金錢的魅力讓它毫無阻礙的跨過一道道鴻溝,絲毫不受宗教、種族、性別或是性取向的影響。

讀到這裡,稍一思考,就發現作者的用意,從始至終在文字裡透出來的,都是對人類社會夢幻泡沫的戳穿與嘲弄。他甚至不用“人類”這個詞彙,他頻繁的使用”智人“,這個生物學意義的詞彙。他想做的,只是將人類從高高的食物鏈頂端拉下來,把人類從自己的想象裡點醒,告訴人類其實他們不過是“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而人類的“想象”在“上帝”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正是這“想象”,造就了當今的現代社會,使之達到了現在的高度……。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些力量。

“從動物到上帝”,人類是否能夠成為上帝?這個問題在我心中已有了答案。

放下書,腦海裡浮現的卻是作者在寫農業革命時寫下的一句話:

“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早是植物馴化了智人。”

《人類簡史》讀後感5

我很努力的記住了作者名字,然後開始認真地讀這本書。

智人從亞非大陸到席捲全球,一路上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作者把物種毀滅定罪給智人。

「對全世界上所有的大型動物來說,這場人類洪水的唯一倖存者可能只剩下人類自己,還有其他登上諾亞方舟但只作為人類盤中佳餚的家禽家畜。」

我承認在人類征服各種生物到達食物鏈頂端的過程中,很多生物因此滅亡。但是試想一個場景:一群智人遷徙到了美洲大陸,這裡有很多巨型動物,有脖子很長的,有尾巴很大的,有腿很粗的。智人和這些動物一樣還不會創造資源,只能利用現有資源,資源有限,混吃等死的智人估計都不夠這些巨型動物塞牙縫。動物都有渴望生存的本能,巨型動物有,智人也有。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環境中智人勝利了。巨型動物死亡了。然而人類被作者形容為毀天滅地的洪水。我覺得對人類來說不公平。

有時候,我們為達到我們的目的,損害了別人的利益,然而這是我們未曾預料到的。認知革命下,智人有了意識,有了情感,有了生存的能力。智人嘗試馴化狗,養雞,殺大型動物,讓自己的孩子順利長大,讓自己的部落明天依然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隨之狗被馴化成寵物,雞進化的肥肥的,大型動物滅絕。顯然人類在進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是為了殺戮而殺戮,而是為了生存而做選擇。

後來人類不再需要和其他生物競爭資源了,那就轉為內鬥了。

首先,人有互信才產生金錢,有了金錢置換資源,人們就開始追逐財富。

其次,人類通過想象構建出階級,宗教構建出神,上層階級構建出國家,人們就開始追逐權力。

然後男性戰勝了女性,白人戰勝了黑人,富人戰勝了窮人。

人類在追逐財富與權力的過程中,歐洲人通過革新技術創造武器征服一個又一個新的大陸,並且順便改變了人類對地球的認知,還提高了航海技術等等。當然,上層階級的地位是不穩固的,被壓迫的人們不斷反抗,成功的下層階級會成為上層階級,帝國本質未變只是至高權力的椅子上換了一個人而已。在這樣不斷演變的過程中,人類為了鞏固和平現狀學會了設計制度、設計規範約束、設計法律。為了達到平衡制約,人類學會了博弈,讓利益雙方共同遵守約定。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發明了可怕的毀滅性武器。隨著戰爭成本提高,戰爭利潤下降,現在的地球出現了空前的和平狀態。

似乎當人類在做惡事的時候,也會伴隨著人類的進步,技術的提高,世界的發展。

作者認為人類的歷史從無正義,在這場你死我活的人類演進過程中,感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鬥爭,然而我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敬畏。

我們敬畏生命的短暫所以珍惜,智人為了子女和自己的生存敢於對抗強大的對手。

我們敬畏群體的力量所以依附於群體,建立秩序發明規範有了文明。

我們敬畏自然的神奇所以創新,我們利用資源,我們用熱能轉化動能,我們用人工智慧替代自己,我們在改造自然。

或許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惡並不重要,從宇宙大爆炸產生原子到構成分子再到結合成有機體演化成智人發展成人,我們經歷了太多,無法追溯過去,無法想象未來。站在每一個岔路口,我們的每一次選擇沒有神力預測,我們也並不知道會帶來什麼,但我們走過,都留下痕跡,又都找不到邊際,但是這都是人類走過的路啊,都有意義。

《人類簡史》讀後感6

首先談第一個體會,智人的進化充斥著殘酷與征服,不管是對於同屬人屬的其他人種,還是一些動物。

然而在最初,與其說智人的勝出是“天選之子論”,不如稱其為一次偶然。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這裡的人類並不等同於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種(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隨著智人的遷徙,所到之處即伴隨當地其他人種的消失,是因為智人的身體更加強壯?還是更能適應氣候的變化?都不是,是因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讓其可以用新式語言來溝通。此時,已經學會使用火與工具的智人,已經習慣於把自己當做獨一無二的生物,所以發現其他與自身有些微差異但又確實不同的人種時,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形容——也許心態崩了?便將其趕盡殺絕。也許有人不願意承認,但事實便是,每當智人到達一個新地方,便伴隨著當地人類的滅絕。但回到起點,假如這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發生在其他人種,那麼,也許,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也許,依然是多種人種共存。

無獨有偶,同樣地事情也發生在動物身上。海洋的隔絕讓每一塊大陸的生物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化,有了獨特的外形和習性,然而學會航海和探險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類首次登上澳大利亞大陸時,就給這片大陸的動物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當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獅、巨大的無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滅絕,隨後,伴隨著人類的活動,紐西蘭、弗蘭格爾島等地方也發生了同樣的故事,從這點來看,智人可以稱為是連環生態殺手。

其次是第二個體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產生了一些虛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虛構的,金錢和階級理論可以通用是因為其他人相信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只是存在於概念中的,而這些所構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筆觸下,彷彿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揮著不同文化(王朝、國家)間的戰爭,導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剝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卻又讓自己不斷進化延續。這個概念新穎的讓我的三觀產生了震動,但震動之後,卻又回到了原處,虛幻而無力,深埋在心底。

關於生命的延續,如果將生存和繁衍當做最基本的演化標準,那麼小麥則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飼養的雞、豬等也是遠比智人成功的動物,與其說智人馴服了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馴服了智人,讓智人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其基因得以大批的複製延續。有人提出,這些人工養殖的動物從心理上講是不快樂的,他們的生命是為智人提供價值的,但如果從快樂來進行分析,現代的智人並不能說就比萬年前的智人更加快樂,因為快樂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質決定的,多巴胺等的產生與基因相關,並不是由這些外在的事物、金錢等來控制。

而現在,經過了科學革命,智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操作基因,可以設計出發光的兔子,可以設計出長人耳的老鼠,甚至可以設計出更完美的智人,但是,智人是最終的成功者嗎?我彷彿對這個問題感覺更加虛幻。作者:墨柒

《人類簡史》讀後感7

本書將人類史巧妙地分成三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單就這個分類就足以把玩很久。因為相比較而言,認知革命時間跨度最長,農業革命次之,科學革命跨度最短。反過來,對人類變革影響最大的卻是科學革命。所以說,人類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自我認知階段,接著通過農業革命慢慢穩定下來形成了村落、城鎮、國家,最終依賴著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慾望發展出了科學,運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到瞭如今的現代。說到影響,其實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給我們留下了遺傳基因,至今影響著我們每一個現代人。本書作者認為:歷史的目的不在於做出準確的預測,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這種歷史甚至要追蹤到幾百萬年前。現在的我們喜歡吃甜食,這件事就來源於遠古的採集社會,那時候唯一的糖分來源就是果糖,然而這種藏在植物中的寶藏,一年只能獲取一次,所以渴望吃到甜食的祖先們一定是吃到爽為止,吃完了估計還要搞個“爬梯”慶祝一下。於是乎對於糖分的喜愛就深藏在我們的基因當中,即使現代社會發明瞭蔗糖的人工提煉,人類還是對糖分愛不釋手。於是,迎來了困擾人類的健康問題:肥胖。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肥胖問題的預防和解決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當然這樣的人類與動物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書中著重講述了人類是如何從一個食物鏈的中低層生物一躍到了食物鏈的頂端,甚至成為“上帝”的'過程。這裡面我認為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最特別之處就是他能夠虛構一個故事。從而讓更多的智人團結起來向一個目標奔去。書中舉了一個標緻汽車的例子。我家裡就有一輛標緻車,他的車標類似施泰德獅人。過去標緻汽車只是來自法國瓦朗帝蓋伊村的一個小廠,距離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遠。而現在的標緻卻是個跨國企業,全球員工50萬,年產量150萬輛,是什麼讓這麼多陌生人合作辦公的呢?標緻公司又是什麼呢?答:即使有一天標緻汽車破產了,把公司員工裁員了,裝置處理了,辦公室全毀了,公司本身也是存在的,因為大家都相信這個公司是存在的。這個建立在人類集體想象當中的標緻公司,他與實體世界並沒有什麼連線。讓這個虛構之物與世界產生連線的是什麼呢?就是語言。除了語言的力量,書中還展示出了文字、數字、金錢、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等等事物的原理。每每讀後我都要歎服作者非同尋常的想象力。就像評論家高毅說的,他竟能從用生物學制造的那隻背上長耳朵的老鼠聯想到3.2萬年前的施泰德獅人,並能匪夷所思地產生“弗蘭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爾伽美什肩上企圖滅絕智人”這樣的奇想。這說的是人類可能通過基因重組製造出生化人,從而迎來新的人種和智人的末日。但作者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因為看得出他並不希望那一天的到來,而且這樣的結局和自我毀滅的方式太令人毛骨悚然了。於是,作者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我們人類到究想要什麼?”從而將本書從歷史學層面提升到了哲學層面。

這裡我也就不展開探討人生哲學和人生真諦的話題了,我深知自己水平不夠。如果朋友們悟到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但我真心感到這是一本曠世奇書。讀過之後愛不釋手,所以通過讀書分享的形式寫出來,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在茶餘飯後聊聊他……

《人類簡史》讀後感8

《人類簡史》這本書是我從最一開始就看的一本書,因為《人類簡史》和《時間簡史》聽起來酷酷的。

但是我把這本書擱置了放到了最後來看,因為這本書真的值得我自己仔細的去揣摩,因為讀史使人明智,我是對於這種概論來的歷史性讀物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也只能是強行的一目十行把這本書看完,也並沒有吸收到太多太多的東西,但中間我也是有過思考。

這本書以我現在讀和思考的效果僅僅一千字是不足以表達的,所以我要把這本書的讀後感寫到至少兩千字也就是至少分成兩篇,這一篇就是關於個人的思考。

《人類簡史》說的就是人也就是基於人性,然後引發的一系列的事件。人從智人開始一直到當代我們現在所處的現狀,都是通過人性的一些生理上還有心理上的變化。

其實很簡單,舉個例子,我們為什麼喜歡吃糖,因為我們需要糖,我們身體本身是以葡萄糖作為能源消耗的,就像汽車要耗油一樣,我們人是要消耗葡萄糖來維持生存的。人的一系列的情緒都是通過激素還有一些蛋白質的訊號傳遞來表達的,但是人為什麼會產生意識還一直沒有定論。

基於此,我就思考了,為什麼人通常都喜歡偷懶,因為懶是人的'天性,人不人不願意去做太過費力的事情,除非有一個他能夠預期得到的成果,或者是過程中的喜悅來給他繼續的動力。

很簡單,我摘抄了其中句話就是:人一旦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想躲開;一旦遇到開心的事情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想去追求並且增加這份愉悅感。就拿我們現在上教練技術來說,我在上教練技術過程之中一直是痛苦的,我個人的思想是一直在聚焦痛苦的,所以我一直是沒有完全的投入的,但是當我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並且拿到了從中獲得了喜悅,獲得了成就感的時候我就想拼命的,想要上山想要去走完教練技術這段旅程,這也是人類的天性吧。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面對,其實人最終都是要走向死亡的,也就是說,對於死亡,人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只有去面對。以平常心來面對這件事情,做到不讓死亡去幹擾自己平常所下的決定和所做的一些事情,就像我現在遇到的那些困難,付出一些代價,還有導致的結果,我都是要去面對的。也就是說,即使我最終沒有辦法上山我也是要去面對的。其實以我現在的狀態來說上山我覺得也是會痛苦的,因為可能內心裡覺得是給團隊拖了後腿。但是團隊因為我而圓滿,我是會比較高興的,但是我所面臨的痛苦是一定會面對的。

在提及科學的時候,其中有一個觀點是我十分的贊同,就是科學是沒有對錯的,但是使用科學研究成果的人卻是不一樣,在不同的人手中會達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善惡之分。

這讓我看到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以受害者的心態來描述和以負責任者的心態來描述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但是事實卻是一樣的。再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走在沙漠裡,只有一瓶水但是那一瓶水不小心被打翻的時候,悲觀的人會說,天哪,我們就只剩下半瓶水了,但是樂觀的人呢,他就會說,太棒了,我們還剩下半瓶水呢。

這就是這一件事給我帶來的啟發,也就是教練技術中常說的沒有對錯,還有受害者和負責任者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