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范進中舉讀後感(精選15篇)

范進中舉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范進中舉》作品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分享了范進中舉的讀後感

范進中舉讀後感(精選15篇)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1

學完《范進中舉》之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從而也讓我略懂學習為何。

文中的范進開始已是秀才,後又中了舉人,期間發生了一穿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從這些事情中讓我看到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的欺貧愛富與麻木。

范進54歲才中的秀才,接著還要考,為的就是做大官,做大官的好處大概是從老百姓身上貪銀子比較容易。這一點文章也表現出來了,范進剛一中舉,胡屠戶的態度立刻改變了,眾鄰居趕緊拿來雞,米,錢,張鄉紳又送房子又送車,真是收穫不小啊!我想當時大部分讀書人是為官清廉,願為民請命的,可是這種人必定是少數,又怎麼改的了當時的風氣。所以當時的科舉制度足以使知識分子的精神受到摧殘,變的麻木,只知為官為財而學習考試。

本篇文章寫的是明朝之事,但事實作者吳敬梓用明時的事情來反映當時清朝的現狀。後來我通過查資料得知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他主要是從《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中選定寫作作為題目。而文章的格式也是有規定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句子稱作四比。後來又叫八股。按當時來看,為了考上大官,就只要練好八股文了,連作文都要定格式,不知自己的想法有沒有表達出來,可要是這樣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現在,有時也在為考試學習,象作文會有幾種模式,它或許能保險些,讓你在考試中少扣幾分,比如寫作開門見山,當然這是最好的方法,可以讓你的主題更加的明確,但總不能寫的所有文章都是這樣吧?我承認我這篇文章就是開門見山的,所以寫作時我們要有所選擇,掌握一定的技巧,模式是為了讓自己的文章更精彩,而不是為了讓老師覺得更貼近那張死的評分標準而給分的。

我們學習一定是為了自己學,而不是像范進那樣為了做官,貪大財,當然也不只是為了考大學,找工作而學。有時我們真該自私些,為自己的喜好,為使知識更加實用,更精去學,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文學使人善辯”,可見不管學什麼,對我們自身都是有好處的,而且並沒有什麼名人說過學習只為考大學。

科舉制度沒了,但有些風氣還在,我們萬萬不可被它們所迷惑,一定時刻記住我們為什麼而學。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2

誰不想永遠只當父母襁褓中沉睡的乖寶寶,人人疼愛;誰不想永遠只活在童年中,無憂無慮;誰不想在仕途中,一帆風順,一路晉升;誰不想當個童話裡面的公主,終會遇到自己的王子。但童話固然美好,卻是那麼虛幻。而這樣的生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現實又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把我們往崩潰的邊緣推去。如果人人一日三餐有著落,還有閒錢存銀行,又會有誰會去當小偷。如果人人家庭幸福美滿,又會有誰會因為抑鬱症而死去。有頭髮,真的不會有人想要去當癩痢。一切都可以說是生活所逼。

儒林外史》主要描寫了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和官紳的活動與和精神。充滿諷刺意味的《范進中舉》中,主人公范進在經過三十四年的科舉考試後才中了個秀才,緊接著中舉人後還喜極而瘋,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

在我看來,范進是可憐的也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

34年,一個人一生中最多隻能擁有三次。把那麼漫長的時間都花在同一件事上,鍥而不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范進。雖然他虛偽狡猾,熱衷於功名利祿,但有頭髮,誰又會想當癩痢;同樣是人,誰又甘願只能看著別人過著“視錢財如糞土”的生活;同樣是人,誰又願意一輩子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碌碌無為過完餘生。范進的行為還是很符合人性常理的,他的身上還是有著許多可與之處,不是嗎?一次的失敗,我們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修補受傷的心靈。兩次失敗,我們惆悵,我們痛惜,但仍然有勇氣爬起來,重拾信心,再上戰

場!但多次的失敗,仍能夠堅持下去,仍能夠不斷的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這需要有多麼強大的毅力才的做到的事情。而這位被無數人唾棄的可憐兒卻做到了!在面對胡屠戶的惡言相對;眾鄉鄰的冷漠勢利、嫌貧愛富,我對范進的敬佩盡不在言中。如果我生活在當代,如果我也受當年的社會風氣所沾染,我必死無疑。

幾十年來,我們只會站在一旁訕笑范進的懦弱,不自量力和瘋癲,但我們是否又有把我們的生活和他進行對比。人生漫漫長路中,我們有二十多年必須在學校中度過。中國的應試教育為的只是應付考試,拿去文憑。這和科舉制度又有什麼區別。我們出來社會後,努力工作,生兒育女,再重複這可怕的輪迴。我們的這一生都只是為了功名利祿,都只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了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這樣的范進和我們錯了嗎?我曾多次想過,如果我奮鬥多年的夢想,在我想要說放棄的時候,又得到了一個如此讓人震撼的訊息,我也會瘋掉。這樣的我們又錯了嗎?

有頭髮,你和我都不會願意去當癩痢。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或許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我們的命運也也許能展開新的篇章……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3

我今日看了《范進中舉》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范進年年考舉人,到54歲時,才考到舉人。

范進本來就家境貧寒,所以因為他堅持要每年去考,所以家裡變得越來越窮。當聽到范進決定要考舉人時,他的丈人就罵了他一頓,范進就悄悄的去考了,回去之後他丈人明白就又罵了他一頓。

當范進考上舉人時,家裡人的態度對他轉化了,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丈人不敢打罵他了。說他是天上的星宿。相鄰們說他是新貴人,還從說叫他范進到叫他範老爺。他我看到范進高興瘋了的那一點,我覺得很好玩。范進是個虛偽的人,當張鄉紳給他銀子時,他再三推辭,最終還是收了,然後立即叫渾家開啟看看,可見剛才的再三推辭是假的。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封建社會對讀書人的毒害。我對范進丈人的評價是他對范進毒害一開始還罵他現世寶,可當范進中上舉人時,對他態度就不一樣了。我突然想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一個人出名,連他家的雞和狗都會出名。就像孔乙己那樣,偷了丁舉人家的書,被打折了腿。丁舉人家的書,在那個社會是不一樣的。

范進和孔乙己的命運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我們目前的社會比那好多了,那時考試叫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都是寫一篇文章。此刻考試都是語數英、物理化等。這就是社會的提高,這就是考試科舉的提高。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4

最近我們學了課文《范進中舉》,我在學習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

故事情節的發展大致可以劃為五個層次:

(1)范進中秀才後回到家裡,丈人胡屠戶前來賀喜。這其實是前面情節的尾聲,放在這篇節文裡卻跟某些小說裡的背景有幾分相似,因為范進中了秀才,這就取得了考舉人的資格。此外,從胡屠戶教訓范進的話裡可以看出,中了秀才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范進的社會地位,還不能滿足他追求功名的願望。

(2)范進為去省城參加鄉試向胡屠戶借盤纏,反遭辱罵,他不甘心,居然瞞著丈人前往應試。范進此舉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師的鼓勵,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豔羨功名富貴,斷然不會有這麼大的膽量——從他置老母和妻子捱餓於不顧,也可以看出這一點。這是情節的開端。

(3)發榜之日,在斷炊的情況下,范進奉母命到集上去賣雞。去了將近兩個時辰,中舉的喜報忽到,鄰居趕緊去集上把他拉了回來。這是情節的發展,因為范進的命運從此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被人藐視的“現世寶”變成受人尊重的“老爺”。但范進本人此刻尚未見到喜報,他不敢信以為真,還要靠賣雞來“救命”,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歲開始應考以來一連串的失敗在心頭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4)范進見到了喜報,因歡喜狠了,痰迷心竅,昏倒在地,救醒後又發起瘋來,拍著笑著,不顧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虧一位報子出了個好主意,找來胡屠戶,狠狠地打了他一個嘴巴,這才清醒過來,不瘋了。這是一場喜劇,是這個故事的高潮。范進在發瘋過程中始終只說著一句話:“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幾十年來追求功名富貴達到了神魂顛倒的地步。胡屠戶在這場喜劇中對范進畢恭畢敬,把范進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趨炎附勢的嘴臉。

(5)范進剛從集上回家,舉人出身、曾做過一任知縣的張靜齋來訪,贈金又贈房。這是故事的結尾,說明範進的社會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

在這個故事中我明白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錦上添花”的人,但是,“雪中送炭”的人卻少之又少。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要去依靠和“賄賂”那些有錢、有勢的人,我們要依靠自己,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力量勝過一切,所以各位同學、朋友,請相信你自己,不要被他人的話語擊倒,要學會堅強!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5

最近,我學習了《范進中舉》這篇運用了鮮明比較手法的課文。

課文主要以范進中舉前後周圍眾人對他的態度進行了鮮明比較。

合上課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篇課文給我的啟示有很多。

范進在中舉之前,家裡貧困,經常揭不開鍋。但對此,他的鄰居們也毫無同情心,不曾向范進伸出援助之手。作為丈人的胡屠戶,也常盛氣凌人地將范進罵得狗血噴頭。范進對此表現出了逆來受順、忍氣吞聲。

最終,幾年的苦心孤詣令范進金榜題名,高中舉人。此時,他身邊的人們對他的.態度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原本冷淡的鄰居,變得熱情起來,有的拿米,有的拿酒,前來恭賀;胡屠戶也一改往日的凶態,對范進稱讚不已,畢恭畢敬;鄉紳地主更是和他攀親結戚,巴結討好。

這前後因范進中舉發生的強烈變化,令我認識到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趨炎附勢、嫌貧愛富之類黑暗風氣的盛行。

雖說祖國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但從中我也感悟到:僅有自我有本事,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中學生,我要做一個公平公正、表裡如一、擁有真才實學的人,為祖國更好地建設貢獻出自我的力量。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6

范進在中舉前後人們對待他的態度真是不能相比較。

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可當范進中舉的訊息一得知,這對待范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凶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范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為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張鄉紳來恭賀范進中舉時,倆人彼此間不斷說客套話,張鄉紳還給范進送銀子,說甚麼“年誼世好”實際是為了拉攏和范進的關係。

從他假惺惺的語言便可看出他的虛偽。除了虛偽,我覺得他還是個道貌岸然之輩范進沒中舉之前,他家人“已是餓得兩眼都看不見了”,也不見張鄉紳派人問候、送米甚麼的。而當這天早上,范進中舉後,才過了多久,張鄉紳便得知了訊息,火速趕來套關係,又送房子又送銀兩。也許張鄉紳本來就空著這麼一所房子,就等著童生中舉,然後馬上去拉攏親近。所以在恭賀范進時,才會馬上提出讓他們搬進自家空房。可見他的奸猾勢利。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7

從范進中舉想到的碳與花,范進一家住的是毛草棚,吃無隔夜糧。偶與鄉試還沒盤纏,可謂清貧之極。其丈人胡屠戶雖白眼於他,但屢屢接濟,送米送面,也稱的上“雪中送炭”了。假如沒有雪中送炭之火(四、五千錢),一家幾口又如何生活,又如何讀書參試中舉人。

一旦中舉,何等風光。鄰居們有的拿雞蛋,有的拿酒,有的背米,也有的捉雞。更甚者,從來沒有來往的張鄉紳趨炎附勢送銀五十兩,還許諾借房一所。試問:“范進中舉之前這些人那裡去了。”

此書雖是文學,世間也確實如此,本人經歷亦如此。從中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窮人善送碳,富人愛送花。這是環境、友情、地位和個人需要所決定的。

碳乃能源,生活之必須,缺之乃影響溫飽,寒冷之時有人送碳,真乃神助。花為美之裝飾,是在生存基礎上的再提高,是生活的昇華。穿錦戴玉僅缺花,不妨大雅,此時有人來送花,只能謂之人助。一般人只要回顧自己的經歷,無不深感碳與花的秒用。

綜上所述,奉勸世人爭做送碳翁,不做或少做錦上添花人。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8

《范進中舉》這篇小說寫了一個封建文人獲得功名成就的經過。這是一篇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舊知識分子的毒害。我們不應該受到封建制度的毒害的,范進成了名,他成了鄉紳的世交,也成了鄉紳的朋友。沒有功名,誰還和他來往了,有誰來和范進稱朋道友。

范進一心只想著自古今來無場外舉人,看來范進一心只想著中榜,能夠一步登天,讓他人能看得起他來。范進把科舉看得太重了。只要范進成了名中榜,那他的日子可以過得有滋有味,也不會像他以前過得日子幾年才吃得上油。然而,像范進樣子的人,把科舉看成向上爬的救命繩。受封建制度的毒害,雖然范進肉體還活著,但精神卻早已滅了,他的成名只不過從一個泥潭進入另一個泥潭。

我們現在也在學習,也要考試,但與他們有著天壤之別。在學習上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活,生活也改善,而我們現在的考試為了個人的成績有沒有達標,是在檢驗自己的學習成績掌握得到底怎麼樣。他們的考試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他們那樣的考試為了生活高貴,而我們有著遠大的目標而學,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奮鬥,為了社會主義建設而學。雖然古老的科舉制度不存在了,但追求學習的學歷思想仍然存在,而就在現在有的人不就是把進重點中學、考大學作為自己水平的準繩嗎?其實這倒退的思想,我們不應該把這古老的思想帶到現在。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卻把自己束縛在一味進大學的小圈裡,這算什麼呢?范進他身上所帶的舊文人的氣質也不復存在。而我們不但肉體還活著,精神也啊喲活著,而且要有充實,不要被舊的科舉制度所毒害。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9

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喜劇。當然,文中人物滑稽的動作、表情、神態都刻畫的惟妙惟肖,也確實會讓人不禁大笑,再加上最後大團圓的結局,就更證明了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喜劇,但大笑之後,卻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奧的意味。

范進在中舉之後就瘋了.從這一點看來,他又是那麼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讓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靈魂寒窗苦讀幾十年,只為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受不了刺激。但這個科舉制度除了改變了讀書人還改變了周圍的事物: 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當范進中舉的訊息一得知,這對待范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凶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范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為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可見,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給知識分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所以我審視今天的社會,也要從社會現象來看,要改革這些落後的制度。要推陳出新,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會蒸蒸日上的法規。

新時代,新思想,需要保持與時俱進的飽滿狀態,向前。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10

《范進中舉》講述了一位封建文人功成名就的經歷,這是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毒害的作品。

《范進中舉》講述了一位封建文人功成名就的經歷,這是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毒害的作品。我們不應該被封建主義毒害。范進中舉,成了名人,成了鄉紳口中的朋友和世交。如果范進沒有名氣,有誰和他聯絡?有誰和他稱兄道弟?

范進當時只想著一朝能中榜,能夠一步登天,這樣別人就可以仰望他了。范進太強調科舉了,只要金榜題名,他的生活就會好過,不會再過他以前的苦日子,幾年才能吃得上油。在當時的時代,像範這樣的人,他們認為科舉考試才有可能功成名就。封建制度毒化了范進,他的肉體還活著,但他的精神早已蕩然無存范進的成名,只是從一個泥潭陷入到另一個泥潭罷了。

我們現在正在學習和考試,但是我們和他們之間有一個世界的不同。在學習上,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生活得到改善。而我們現在的考試,是為了檢測個人成績有沒有達到標準,是為了檢驗個人對於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達到多少。他們考試是為了追求名利,他們考試是為了可以高人一等,而我們有著崇高的學習目標,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奮鬥,為了社會主義的建設而學習。

雖然古代科舉制度不存在,但追求學歷的思想仍然存在,而現在有些人不就是把進入重點高中和考入重點大學作為自己水平的標準嗎?其實這是一種倒退的思想,我們不應該把這種古老的思想帶到現在。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卻把自己束縛在盲目進入大學的小圈子裡,這算是什麼呢?范進身上的舊文人氣質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不僅要活在肉體上,好要活在精神上。我們應該讓我們思想和精神充實起來,不要被舊的科舉制度毒害。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11

我國的諷刺文學有著久遠的傳統。早在先秦諸子的散文中,就已有頗具諷刺意味的作品。《儒林外史》繼承並發展了我國諷刺文學的優良傳統,《范進中舉》就是《儒林外史》中比較出色的一篇文章。

《范進中舉》講述的是一個叫范進的老書生在他五十四歲那年考上了舉人,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親人,由先前的冷嘲熱諷到對他熱情恭維起來,就連平時動不動打罵他的丈人也對范進獻起殷勤來。

當我看到,范進對他的老師說,他年齡五十四,已經考了二十次科舉時,我不禁嚇了一跳,怎麼考到這麼老,難道沒有別的出路了嗎?如果是我,兩考不過就別的活了,不可能考幾十年還這麼固執。媽媽告訴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時期的大家都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功成名就。考過了,就能當官,當官就有了權,有錢人再和有權人進行錢權交易,名和利就雙豐收了。所以,范進張進李進王進等書生才拼命地考試。

果然,范進考過沒多久,就有地主鄉紳給他送錢送物,不久他就過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場,學著別的官員借視察的名到處打秋風了。

這就是諷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還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識。作文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12

《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的精彩篇章,圍繞著范進這個窮困已久終於一日“高中”的文人,一群可笑可鄙之人躍然紙上。不過,當嘲弄和鄙薄的感情滑過,掩卷沉思時,我頓悟:他們都是受害者呀!

范進,這個滑稽劇的中心人物,無疑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他永遠沉浸在四書五經中,沒有什麼實用的本領。考了幾十年,青春年華都消耗在考場上了。在這幾十年裡,他對這個社會有什麼貢獻嗎?可以說接近於零。非但他一個人窮得有上頓沒下頓,連帶著妻子和含辛茹苦養育他的老母親也飢一頓飽一頓。看,為了湊點盤纏去應鄉試,“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老母親“餓得兩眼都看不見了”!若是不中,范進還會在科舉的栓桔中掙扎下去,直到死去;中了,這一飛來喜訊讓范進高興得發了瘋!何等可嘆可笑!

胡屠戶是一個典型的勢利小人,其嘴臉讓人作嘔。但其前據後恭的表現不也是由於封建科舉的巨大影響力嗎?他是怎麼看舉人的呢?“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見城裡張府卜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總之,覺得自己的女婿中個秀才已是宗師的恩典了,想中舉人純粹是“想天鵝屁吃”!范進在這位脾氣頗大的老丈人面前,每每都被罵得狗血噴頭。而范進一中舉人,立時在胡屠戶心裡變成“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心理作用之大,竟然在打過范進之後,“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封建科舉之毒,實在是毒人心扉呀!

其他如胡氏、范進母親、街坊等人,或直接,或間接,也都是科舉教育的受害者可憐他們身陷其中,尚不自知啊!……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13

12月2日,寒風料峭。由晉劇名家謝濤領銜主演的晉劇《范進中舉》十年迴歸演出在青年宮演藝中心精彩上演。晚上7點半開演,在六點的時候劇場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當晚劇場一千個座位,座無虛席,氣氛熱烈,掌聲叫好聲不斷。

《范進中舉》是吳敬梓先生《儒林外史》裡十分經典的故事。很多劇種都有這齣戲,但我覺得唯有晉劇范進中舉人物塑造的最為成功。因為范進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除去受科舉制度毒害下的性格缺陷外,依舊還有母子情深,夫妻意濃的情感。全劇雖然沒有很多的人與人的矛盾和衝突,但故事線索十分明確且流暢。第一場范進的出場很巧妙,在母親和妻子正尋他時,他從一堆書後面緩緩站起,口中念著古文。這一典型的酸腐文人形象立刻呈現在我們面前。之後無錢趕考的苦楚。與岳父見面的無奈和恐懼,街頭賣雞的羞澀,一紋錢的羞辱,考後的緊張,中舉的瘋癲,恢復的變化都充分突出了人物內心矛盾。好的戲劇必須有典型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細節去豐富人物和故事,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活,更為觀眾所喜愛。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教授在《選擇與安排》一文中寫道:“戲劇描寫的是人和事,而人和事的錯綜關係向來極繁複。一部戲劇在這無窮的人事關係中割出一個片段,使它成為一個獨立的片段,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世界。從劃定小範圍來說,一部戲需要選取一個主要人物和故事作中心,其餘人物做穿插,再就一個人物來說,必須選擇某一典型性細節,有了它,其他無數的細節就可不言而喻了”。晉劇《范進中舉》就做到了這一點,就是依賴於它有著深刻意義且有趣的故事和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之所以鮮活就是靠著一枚錢,一束髮,一隻雞,一個竹竿,一把掃帚。這一個個精心選擷與錘鍊的典型細節來豐富的。

本劇思想內涵及其深刻。不僅僅是去批判科舉制度,更多的是由淺入深地去開掘一種人性,一種文化當中的弊端推向極致後形成的一些變異。

我對這齣戲感情特別深,一晚上落淚5次。因為范進這個人物形象和我有著太多相似之處了。每一場戲都與我產生思想共鳴。高考前的精神衰弱,考研時每天5點40起,一天學習15個小時的狀態,出成績時的緊張,等待分數線的糾結和無奈。在看完戲後這一幕幕和剛才的演出畫面在我腦海中迴盪。什麼“人不中舉鬼中舉,全把幡旗當錦旗”這詞看著就讓人頓覺涼意。什麼“娘前不是孝道子”讓我想起了我念了20多年書,父母對我的關懷。什麼“老范進去教小范進,誤人子弟心何忍”這是我工作的第一天寫在我的備課本上的一句話,每當給學生上課,講題,我都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讓學生有所真正的收穫。

再談談表演,整劇道具採用實物,更具真實性,生活化,場間採用切光,大背景用升降式,簡約精緻。三十三個人的樂隊豐富而動聽。謝濤老師的唱唸做打以情動人,聲情並茂,真正做到了思想與情感的密切結合。表演上游刃有餘,很多細節處理的“多一分則深,減一分則淺”使范進的獨特人物性格展現的至深,至切。比如“發瘋”這場戲裡的騎竹馬,和掃帚寫字。這很明顯是我們生活中的孩童遊戲和一些公園裡的大筆書法。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些表演都是生活藝術真實美,使看慣了戲曲程式化,千人一面的表演的觀眾耳目一新。

於心的小感動,其一,我7點進劇場,在樂池旁溜達,7點半開演我才知道,從7點謝濤老師就在舞臺上的一堆書後面蹲著候場(第一場出場是從書堆後站起來)。其二,謝濤老師今天右膝蓋的筋扭了,可在舞臺上還很完美呈現,沒有失誤,很多高難度動作她都硬撐著。謝幕時講話那麼的可愛,可親,可敬。在太原的市團的平臺上謝濤老師能獲文華獎,白玉蘭獎,兩次梅花獎,並且不斷的出精品,出佳作,多麼的了不起。

晉劇有謝濤,晉劇之幸也,戲曲之幸也!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14

在古代,科舉考試就是進入仕途的唯一正規途徑,同時,科舉的難度也是非常人所能夠輕易戰勝的。很多的人終其一生也只是成為了一個秀才,功名利祿未曾看見。所以說,科舉相較於今天的高考其實是更加殘酷和現實的。這樣的一項制度究竟是利處多還是弊端比較多,相信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范進中舉的故事當中也是能夠得到很多的不同的資訊。

作為一名數考不進、年過半百的老秀才來說,范進在中舉之前的壓力確實是非常大的。用他老丈人的話來說的話,就是“現世寶”。同時,在世俗的眼中,也是飽受著“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輿論的壓迫。所以,整個的生活狀態在現實當中是沒有任何的經濟支援以及精神支援的。

但是,從范進中舉之後的情況來看的話。老丈人提肉進門,一口一個女婿的叫著,再也不是曾經的現世寶了。同時,當地的富商大腕也是相繼上門拜訪,曾經沒有半毛錢關係也是都是成了恩師乖徒。從這裡,我們也是看到了現實的一種諷刺。

但是,這樣的一步登天的情況之下,中舉之後的范進卻瘋了。這種瘋是來自於高度的喜悅以及一種夢想實現之時的心靈無法承受。所以說,通過這樣的一種行為,我們也是清晰地看到了科舉的瘋狂。這份瘋狂已經讓一個正常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了顛覆,所以說這也是一種對於人性的極度摧殘。整個的故事最初看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再看的話,就是一出莫大的悲劇。

范進中舉讀後感 篇15

有人批評我為什麼痴迷於科舉考試?尤其是那個吳敬梓。

你們是不知道當時的社會風氣啊。是社會風氣逼得我非考不可。

就說我的老丈人吧,我只中個秀才的時候,罵我是癩蛤蟆,罵我是現世寶,所罵語言無所不用其極。我也是堂堂男子漢,我心裡很生氣很委屈。但是他就是等級觀念特別嚴重,瞧不起我。我在他面前彎腰作揖瞧見他又晃晃的衣袖和褲子時候,心裡暗自發誓,我要做人上人,我要這老傢伙在以後發達的我面前溫順如狗。

我去趕考了,懷揣著我的不屈不撓的雄心和金光閃閃的夢想。

你是不知道,那些村民多麼的冷漠,因為我只不過是個窮秀才而且是絕對不可能中舉的窮秀才。也不知道是哪個現世寶傳出來的,說我考中秀才是主考施捨給我的名額指標,結果呢,這些個村民斷定我不會有飛黃騰達的一天,他們冷冷的待我。我去趕考這三天,家裡沒有米吃,隔壁的王家知道我的媽媽和我的老婆正在忍飢挨餓,也吝嗇的不施捨一點米麵。而且王家的第八個兒子,也就是王八,還口口聲聲的說:“範家小子是神經病,整天忙活著猴子撈月亮的事兒。”我回到家看著餓得眼睛都看不見的媽媽和有氣無力的老婆,我就悲從中來,恨從心生。我一定要趕考勝利,不然的話在這趨炎附勢的社會裡就不會有我生存的機會。

我每天晚上都在做夢。做著中舉人的夢,我夢見中舉之後我的老丈人對我如春風一樣溫暖;我夢見村裡的人們對我如夏天一樣火熱。原來的家鄉貴人與我稱兄道弟,並且開始與我合計如何編織新的升官發財的人際關係網。

我一定要中舉,因為:“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我一定要中舉,因為在這世道里,銀子是友誼親情愛情這些嬌豔花朵的雪白的土壤,銀子是微笑尊敬誇獎這些美麗花朵的結實的枝幹。

我厭惡這樣的社會,我也沒辦法,我只能適應它。

吳敬梓呀,你如果是生活在我家,你就是我,我丈人就是你丈人,我鄰居就是你鄰居,你難道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