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訊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1] 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歡迎閱讀!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1

6月30日,陰天。吃過午飯,雖然沒什麼可做的,可因為種種原因,心情糟糕。我隨意點開讀書網瀏覽,找找可以閱讀的書。選來選去,《我與地壇》這個似乎在哪兒見過的書名吸引了我。點開網頁,看了目錄,字數並不多,便開始閱讀。

作者是位雙腿高位截癱的漢子,他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轉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壇的時間都不固定,去了之後呆的時間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壇的心情是極其複雜的,他年紀輕輕就失去了雙腿,他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厭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後自己還能幹些什麼,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壇公園就在他家不遠處,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現在獨自去了。安靜的地壇公園成了他噩噩然混時間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經心看著公園裡的一切,變為細細觀察公園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細細欣賞匆匆過往的行人,他終於給疲憊脆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歸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惱無所作為。他大膽地開啟了一個夢,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當作家。看慣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開始思考這背後不平常的東西,他甚至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母親的突然去世,似一記悶棒,讓他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麼深厚,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才開始回想那個從不打攪自己只是默默地關注自己的母親。他後悔沒有在母親尋找他時叫一聲母親,他憎恨自己還假裝沒有看見母親,他常常藏在叢林中,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地壇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車輪的印跡,就有作者母親深情的尋覓,可一切都來不及了,無論作者有多懊惱,有多後悔,他再也沒有機會糾正自己的不是了。他給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這是一篇長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開始閱讀,便不願放下。作者敞開的至真至純的心靈,讓人彷彿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忘記了煩惱。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認為,母親因為在人世過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雙腿,還身患重病,他也覺得上帝是公平的,因為每天能來到地壇公園閒坐,是他的福祉。這要何等的胸懷,才有如此寬厚的認識啊。

作者還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作者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認為,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終於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難的生命,

淡定地書寫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靈魂的強大。我感謝他在我今天心情極不好的日子,給了我啟示。我要像作者一樣,樂於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歡樂、勞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們都有所呈現,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是一潭死水,才會激盪起美麗的漩渦。

活著,好好地活著,無論現實的你是什麼樣的狀況。

最後,我要充滿感激地告訴你,《我與地壇》的作者,他叫——史鐵生!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部散文不僅讓我欣賞到了語言的魅力,更讓我領悟到一個殘疾人對於生命的冷靜思考。

如果不看作者簡介的話,我完全想象不到這是出自一個殘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華,雙腿截肢,遭遇人生的巨大變故。可是卻完全看不到他對生活的絕望,甚至是些許的抱怨。

在他的筆下,文字是那麼靈動:“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中;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急行而去;······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換做是我,我可能會寫自己有多麼的痛苦,或者誇自己多麼堅強地與病魔作鬥爭。彷彿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但是作者卻拋開著一切不談,他不寫自己怎樣痛苦地掙扎,儘管他卻是經歷過,忍受著。他只是自己一個人來到地壇,看著屋頂的簷頭逐漸退去了顏色,看著地上的昆蟲在慢慢地蠕動,看著地壇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時合上書,透過斑駁的陽光思考生存的意義。這是需要怎樣的堅韌!與他的命運比起來,我是多麼的幸運!我還有愛我的父母,我不會像他一樣只考慮自己,而全不顧家人,最後只留下嘆息。

作者筆下的地壇是個包羅永珍的小世界,準確地說地壇裡發生的一切都沒逃脫作者細膩的眼光。

病痛,讓作者以一種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在這個地壇裡,早些時候還能看到一個大媽,她佇立在角落裡,用一種不安的焦急的眼光望著裡面一個搖著輪椅的殘疾人,可惜她後來不在了;還能看到一對經常來散步的夫婦,那位婦女挽著丈夫的手臂,從中年走到老年;在清晨能聽到小夥子嘹亮的歌聲,開始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後來是“賣布嘞”;還有一個每天圍著地壇跑的年輕人,聽說成績還不錯,只是因為犯了點“錯誤”,沒有公開過他的成績,直到有一年得了第一名;還有一對撿“小燈籠”的兄妹,後來才知道那個漂亮的女孩是個智障。

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關,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愛,簡單而平淡的愛情,對於挫折不幸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著,這也是作者一直在尋找的問題的答案。

人問什麼要活著?答案是,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早晚都要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所以要活著。至於要怎麼活,與其說作者自己戰勝了病痛,倒不如說是從那些平凡的人身上作者明白了要好好地活著。

生活本來不是一件易事,會有各種煩惱,會遭遇各種不幸,但還是要活著,不是苟且地活著,但是如果想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片段,比如吃上一頓每餐,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生活其實也是充滿希望的,到處都是對摺磨過後的饋贈。沒有苦就沒有樂。

地壇是作者心靈的園子,作者時刻沒有忘記,也沒有走遠。在他的母親去世後,在他的文章發表後,在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他始終不忘記裡園子裡看看,像以前一樣靜靜地思考。如今,很多人已經開著打著“成功”字樣的大船遠去,卻忘記了回去的路,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出發。也有人為了達到目的,打翻別人的船,讓羨慕,嫉妒,仇恨在自己的心中蔓延,直到把自己吞噬。或許有一句話是對的: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回家的路!童年的那些快樂時光永遠也找不回,只是在記憶裡還有它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心靈的院子,給自己一個自由的思考的空間,想想為什麼活著,想想身邊的人,想想未來,想想夢想。它可以沒有地壇那麼悠久的歷史以承載生命之重,可以沒有高大蒼翠的樹木給人以莫名的敬畏。它只是一個安靜的環境,纖塵不染,摒棄了那些醜惡與不快樂,操場邊,媽媽的懷裡,有涼風的屋頂。

就像《中國合夥人》中的經典臺詞:生活有時候要按快進,有時候要按暫停。就讓生命在此刻暫停。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3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洩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