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5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心得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心得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5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於“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麼。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後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裡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著?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嘆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著,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著,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著。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著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2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說也亦是如此,因為這篇文章在小學初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準確的來說應該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著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敘述著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說著那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訴說著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同時,對於在地壇裡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於那個熱愛歌唱的小夥,對於那個不幸失聰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著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誇,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接受了,平靜了,形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著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歷了那麼一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才會動人。

對於史鐵生而言,地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在文章的開頭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覺得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鐵生看來,他與地壇的相遇是一種命中註定的結果,於是這麼多年來他便再沒有長久的離開過地壇了。而讀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覺得那片荒蕪的園地就是他的心靈的棲所,在作者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裡,他便搖著輪椅來到地壇,在那裡久坐。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3

最近,我看了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深受感觸。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住進了北京醫院,從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了。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時候殘廢了雙腿,還惹上了各種疾病。他絕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這個話題,僅有地壇這個荒蕪的小公園才能讓他擁有暫時的安寧。最終,他看透人生,拒絕死亡。

應對困難、苦難與挫折,一些人親手扼殺了自我的生命:法國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我的喉嚨;中國當代詩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歸根到底,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不重視,留給後人的,只是無限的惋惜。生命僅有一次,難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這豈能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總不能是一帆風順的,與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殘,草率地結束自我的生命,不如把它當成是一次磨鍊的機會;與其悲傷痛苦,不如笑看人生。人應當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這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職責,也是一個人對他母親的敬重。

作者在書中有一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不禁讓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場景,也讓我想到外婆的背影。那是凌晨,大家都還在熟睡,僅有外婆悄悄地起了床,輕輕開啟一盞昏暗的燈。她一邊向水槽里加水,一邊抱起我的髒衣服,放進冰冷刺骨的水裡,一遍又一遍地搓洗著,直到水漸漸發黑。燈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我們應當要懂得親情,史鐵生在第一篇文章被髮表時,多麼想與母親分享歡樂!但母親已離去,只能永遠在天堂守護著他,史鐵生只能在記憶裡尋找母親毫不張揚的愛。除了親人之愛,史鐵生還寫了老夫妻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妹妹的關愛,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筆墨間無處不體現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

無論是親人之愛,還是其他的愛,這都是鑄就了一個堅強的、勇敢的與死神做鬥爭的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4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對於人生來說,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鐵生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狀況,那倒恐怕沒太大痛感了。可問題在於,命運為史鐵生安排了一個殘酷的圈套:先送給他一副比健康人還要健康的身體,然後一個急轉彎毀了他,這種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對於芸芸眾生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是極其殘忍的。面對這樣的不幸和苦難,他開始了對生命的思索與追問。

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他在書中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的沉著穩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在寫作公寓裡含煤氣管自殺身亡;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5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巨集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於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閱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鬱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著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裡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於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說“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安,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於史鐵生的母親來說,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願把痛苦加註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著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於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衝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唸叨著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著,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6

初讀這作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作文文章時,我發現,這作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作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著殘垣斷壁、破瓦。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7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著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蛻。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作者常說:這古國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愛著地壇他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著。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8

這幾天在看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讀這本書的契機還是因為這本書位列我上初二的弟弟的必讀書單中(但本命年的我到現在也沒讀過這本書,可能因為這本書太出名了,寫讀後感的人一波又一波,不用看這本書,就知道是一本勵志故事。而世間的慘痛如此多,為什麼別人沒有如此出書,難道是因為沒住在地壇邊上嗎?我帶著這種疑問,打開了這本書。

第一頁映入眼簾的就是作者本人,有點禿頂,笑容樸實,剛開始的印象。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了他自己斷腿是如何讓母親受苦,自己又是如何每天跑去地壇排解此種心情。其中有幾段寫的挺好,是寫他在地壇呆坐或者懶躺了一天所看到聽到的東西,如果我還在念中學寫作的時候把他摘錄進去肯定可以多得幾分。比如

但是今天寫這個我也不是為了學習他什麼東西,也不是為了讚美他如此堅強,也不是為了感嘆生命如何生生不息。

我完全,就是忽然覺得,我和史鐵生很像。但區別是:他在雙腿都斷的了那段時間天天跑到地壇感悟人生,還有一個掛念他的母親去偷偷看望他,而我,雖然人好好的,心態最近已經崩了,我的地壇就是商場、燒烤店、ktv、tb等這種東西,沒有掛念我的家人去看我,這個時候朋友顯得尤為珍貴,在身邊互相開導一句。

但是人生呢,大家都是懵懵懂懂才剛踏入,沒法一句話切中要害,更沒法預知未來幫你做決定,最後,還是要自己往下走,艱難地去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9

拜讀《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說需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著,雖然不能說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著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著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

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著我。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著,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

隨著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0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裡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1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乾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於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裡,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夜,愈見沉鬱而朦朧,不知什麼向我招手,帶著我開啟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之門。於是我想哭,可我沒有,在這環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憂傷,像江南少女纏綿不斷,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風中飄散,飄散到內心最深的低谷……

曾記老師說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後,我試著去按照老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麼開始有能力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來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鬱與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闢,文筆優美而坦誠,絲毫不乏一個作家的獨特視角認識事物的共性。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係滲透著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彷彿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這裡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複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後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餘溫。我靜靜地駐立在那裡,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著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來總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佔有,而現在已經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佔有了母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2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在二十歲,本是最狂妄的年齡,卻忽的殘廢了雙腿,這飛來橫禍,使得他變得暴戾,抑鬱。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地壇,地壇成為了作者的傾訴物件,成為了一個能給史鐵生心靈慰藉的地方。於是,史鐵生愛上了這裡,愛了整整十五年,他靜靜的坐在這裡,發呆,看書或思考。書中史鐵生有一段對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展現了小蟲的生命力之頑強。史鐵生的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像。也許,這也是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吧!

史鐵生在這裡終日思考著生與死,他說:“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為什麼活?”那時的他暴躁,厭生,曾無數次的要去死,但隨著時間的沉澱,他終於領悟透了。他開始熱愛生命。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寶貴的一次,我們應該去珍惜愛護它。人生之路難免會有坎坷挫折,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挫折,難道它不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機遇嗎?法布林說過:“讓生命最後一刻提前到來的人都是懦夫,蠢貨,傻瓜。我們有權憑著自己的意願決定墜入死亡之淵的方式,但不意味著我們有權輕生遁世。”

在史鐵生從黑暗中逃出來的過程中,他的母親也起著重大作用,書中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翻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母親在想什麼?安慰?禱告?擔憂?史鐵生還寫到,這園中不單單有我的車轍,有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更可以看出母親在史鐵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說:“史鐵生的母親偉大的超過了許多母親。”而我,卻認為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母愛不分大小,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母親對我們的愛都是加倍存在的,我們應在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母愛。不要像作者那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3

在最紛繁嘈雜的都市之中,史鐵生覓得了地壇,從此便有了份寧靜;

在最輕薄浮躁的當今社會,我邂逅了《我與地壇》,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史鐵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擾人類千年已久的問題!幸好,他用殘缺的身體給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使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在住宅裡響起了沉悶的槍聲;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值得我們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餘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可他們並沒有告訴後人應當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鐵生也知道其問之難,“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於是他仍然到地壇中去,希望這位靜邃淵沉的老人能夠指點一二,使其最終醍醐灌頂。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回答,只是在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暗喻著一切,她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在史鐵生那時的生命之中,雖然都是過客,卻隱含著問題的答案。一對十五年後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侶,他們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不知是否在後來交上了好運;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態隨意放浪不羈;一位捕鳥的漢子,痴等著一種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飛鳥;還有素樸優雅的女工程師,被埋沒了的長跑健將,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或有激動的際遇,或有遺憾的嘆息,但他們都坦然地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壇裡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清幽,最後就像雪泥鴻雁一般杳無蹤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份記憶的盛筵。 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之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他們活出了他們的滋味,更引領著史鐵生找到了救贖的道路,即“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是的,自覺生活與己無關,當然無法進入生活;而過於進入生活之中,則像佛語所說的“住色生心”一般,難以逃脫心中的罣礙。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愛有多偉大?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裡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裡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著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裡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

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著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著。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著。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4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5

不知不覺中,步入同大已半月有餘了,閒暇之際,翻看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不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堅持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著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讚美,字裡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位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著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敘述語氣,訴說著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牆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於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弱智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於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著這些好像凍結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著園子裡的歷史。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加深了了解。在同大未來兩年的學習生涯中我會樹立明確的目標,並且堅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為之奮鬥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