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與賞析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與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出自] 北宋 柳永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與賞析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和登臨,正是幕秋天氣,引疏碪,斷續殘陽裡。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譯文1:

山上的楓葉紅了,院中的花兒凋了,一派瑟瑟秋意。我爬上家鄉的山頂放眼遠望,天際間唯有江水輕搖水鳥掠動。那慢慢落下的夕陽,今晚會升起在你的夢裡嗎?滿目的秋色恰如我此刻的心境,在風中唱著無詞的歌。“若將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難畫處”,想你,在暮秋殘陽裡……

你問月何時圓,我驚菊今又黃,兩心脈脈人千里,山山水水又怎能隔斷思念的雙翅!沒有人會明白我在山頂這樣久久佇立痴痴遠望默默無語,你可知念你的此刻我寸寸柔腸化成了盈盈珠淚?我縱剪得白雲為箋,寫下“兩情若得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只奈青山重重,雲水闊闊,又有哪一隻青鳥能為我傳遞?

譯文2:

江邊的楓樹葉子漸黃,汀洲上花大部分都凋謝了。滿目是殘花敗葉。正是暮秋時分我這個楚客登上山頂。殘陽裡傳來時斷時繼的搗衣聲。面對著這暮秋晚景不禁想起遠方的人,心中有些傷感,新愁舊恨,都先後湧上心頭。

相互思念的人在千里之外,兩處思念之情相隔萬里千山。雨後天晴,秋高氣爽。能看到遠遠的十二峰。十二峰依舊是那樣的翠綠。長久無語,誰能理解我此時站在這裡的心情。就是我把這離腸萬種心情寫出來,又怎麼能寄去,託誰寄去?

  賞析:

起首兩句,是登臨所見。“敗紅”就是“漸老”的“江楓”,“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滿目”,則是舉楓樹、蕙草以概其餘,說明其已到了深秋了,所以接以“楚客”兩句,引用宋玉《九辯》悲秋之意,用以點出登臨,並暗示主題。“引疏碪”句,續寫所聞。秋色凋零,已足發生悲感,保況耳中又引進這種斷斷續續、稀稀朗朗的碪杵之聲,殘陽中迴盪呢。

古代婦女,每逢秋季,就用碪杵搗練,制寒衣以寄外的徵人。所以他鄉作客的人,每聞碪聲,就生旅愁。這裡也是暗寓長期漂泊,“傷懷念遠”之意。“暮秋”是一年將盡,“殘陽”則是一日將盡,都是“晚景”。下面即正面揭出“傷懷念遠”的主旨。“新愁”句是對主旨的補充,說明這種“傷”和“念”並非偶然觸發,而是本來心頭有“恨”,才見景生“愁”。“舊恨”難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繼”。

“雨歇”一句,不但是寫登臨時天氣的實況,而且補出紅翠衰敗乃是風雨所致。“望斷”句既是寫實,又是寓意。講雨過天開,視界遼闊,極目所見,惟有山嶺重疊,連綿不斷,坐實了“人千里”。講那位“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由天氣轉晴,雲收雨散,也不見了,是寫虛。“望斷翠峰十二”,也是徒然。這又不但暗抒了相思之情,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

“盡無言”兩句,深進一層。“憑高”之意,無人可會,惟有默默無言而已。“憑高”,總上情景而言,“無言”、“誰會”,就“脈脈人千里”極言之。憑高念遠,已是堪傷,何況又無人可訴此情,無人能會此意呢?結兩句是說,此意既然此時此地無可訴、無人會,那麼這“離腸萬種”,就只有寫寄之一法。可是,縱然寫了,又怎麼能寄去,託誰寄去呢?一種無可奈何之情,千迴百轉而出,有很強的感染力。“歸雲”,漢、晉人習用,“憑歸雲”即乘歸去之雲的意思,此處是無人為乘雲寄書之意。

此詞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襯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轉往復的情思。詞的`上片,取正襯的手法,以苦景寫悲懷,同時又將悽怨之情灌注到客觀的景物中去,以悲寫悲,渲染烘托出濃烈的悲苦氣氛;下片寫出了詞人感情上的波瀾起伏,採取了總起總收、間以分述的筆法,以使感情的抒發層層逼進,步步加深。

這首詞寫得漂亮極致,情抒得極致漂亮。如三月的春光一樣明媚,讓柳永的筆頭也流淌著陽光、春雨、丹青。他眼裡的景色,宛如就是畫家的畫,清秀嫵媚。描繪的江南有聲有色,有情有韻有味,讓身處江南的才子也心馳神往。柳永的心頭有天真稚氣,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聲裡,如杜鵑啼血,如秋雨打萍,濺得宋詞好婉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