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八年級試題 > 八年級語文上說明文練習及答案推薦

八年級語文上說明文練習及答案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一、基礎知識

八年級語文上說明文練習及答案推薦

1、說明文是以()為主要表達方式,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在於給人以()的一種文體。其型別有兩種:一是(),一是()。

2、說明順序主要有三種: 、 和 。“邏輯”指的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從()到()、從()到()、從()到()、從()到()、從()到()、由()到()等。

3、說明方法主要有()、()、()、()、()、()、()、()、()、()十種說明方法。

4、說明文的語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多樣性和靈活性。

5、寫說明文,最關鍵是要抓住被說明事物的(),其次是安排好說明的(),還要注意運用好說明的()。

二、分析下列語句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1、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 )

2、登樓憑欄遠眺,八百里洞庭,百舸爭流。正如李白詩中寫的:“樓觀岳陽盡,川回洞庭開。”()

3、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 )

4、沒有修剪得想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

5、祠裡有100多塊碑,刻有從春秋到清代2500年間跟蘇州市歷史有關的5940幅人物畫像。( )

6、假山的造型和別緻,看上去像各式各樣的獅子。它們有的張牙舞爪,像要吃人;有的歪倒在樹旁,像經過搏鬥後,累得一個勁地喘息;有的靜臥著,像是在沉睡……( )

7、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

8、把花紋圖案設計雜窗櫥上,中間留出較大的空間,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內,看上去就像牆上掛了幾幅生動活潑的圖畫一樣。()

9、國際上一般將光汙染分成三類,即白亮汙染、人工白晝和彩光汙染。()

10、風是因大氣層吸收了太陽熱能有,隨區域性因素而產生不同的大氣密度及高低氣壓所造成的空氣流動的大自然現象。()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表達方式

1、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 )

2、高樹和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長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過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

4、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5、到解放的時候,橋身有些殘損了,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徹底整修,這座古橋又恢復了青春。( )

6、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

7、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絡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 )

8、在人口陸地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南海和渤海、黃海一起構成了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大空間,它是中華民族懷抱中一個巨大的聚寶盆。()

四、說明文閱讀

(一)中國石拱橋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麼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做成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就連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焯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裡還刻著他的名字。

1、本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

2、本段的說明物件是:

3、在原文上,用“//”給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4、畫橫線的句子用的表達方式是,作用是

5、體會說明方法的作用,簡要回答下列各題。

(1)“……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這句中的說明方法是(),說明了

(2)“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這個句子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描繪了趙州橋大拱的 ,從而說明了大拱 的特徵。

(3)“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裡還刻著他的名字”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了

(4)文中引用了唐朝張嘉貞的話和唐朝張著的話各有什麼作用?

(二)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裡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________,才能使遊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暢,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佈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樑。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樑,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_________。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佈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裡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1、分別為文中的兩個空白處填上原有的詞。

①生平多閱歷,胸中有。

②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樑,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

2、“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的正確意思是( )

A.假山的堆疊,是技術也是藝術。

B.假山的`堆疊,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

C.假山的堆疊,不僅是藝術,而且是技術。

D.假山的堆疊,既是藝術,更是技術。

3、文中在說明池沼的特點時,用“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這句話評述池沼與其他景緻配合的藝術效果。句中的“這”指代的內容是:

4.這段文字所說明的中心內容是( )

A. 蘇州園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 蘇州園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顯示出自然美。

C. 蘇州園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顯示出藝術美。

D. 蘇州園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體現了設計者們的經驗和水平。

5、文中加點的“大多”二字能否去掉,為什麼?

6、“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與文中相呼應,說明假山堆疊的藝術美。

7、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三)核舟記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1.選文出自《》,作者,(朝)人。

2、用橫線在文中畫出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3、文段中第一句話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三個人的位置關係的?為什麼?

4、寫蘇黃分別抓住各自的什麼來寫?這體現了雕刻者怎樣的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

5、摘錄文段中3~5個反映雕刻者高超雕刻技術的詞語,並說說這些詞語是如何反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能否與“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調換位置,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________

①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名川。她從巴顏喀拉山起步,接納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蕩蕩,奔騰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山東、河南等九省區,注入hào hàn______________的大海。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像一條金色的巨龍,昂首橫臥在我國北部遼闊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是很優越的。那時,這裡的氣候溫暖溼潤,土地肥沃,到處是青山綠野,植物種類繁多,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殷代以後,黃河中下游流域成為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經濟發展、人口fán yǎn________________較快,政治文化也較先進,因此,黃河流域成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搖籃。

③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生長在黃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動的區域也在黃河中游。後來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yì______________,他們自稱“華”(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後世又稱之為“中華”。現在,“中華”又成了整個中國的代稱。

④黃河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創立基業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黃帝族就開始使用彩陶。從河南澠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發掘出的古代文化遺址中,可以見到大約5000年前人們使用的簡陋的木、石農具,居住的木結構房屋,儲糧的窖穴,以及許多圖案精美的彩色陶器。這些地下出土的資料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和藝術水平的高超,被人們稱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國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陽、西安、洛陽和開封,都在黃河流域。以古都長安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當時文化的高峰,影響著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鄰國的文化。

⑥黃河,以豐富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黃河,不愧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文化的發源地。

1.根據拼音填寫詞語,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閱讀④⑤兩段,概括其大意。(4分)

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根據本文說說:

⑴為什麼“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成長的搖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中華”這一名稱的來歷: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仔細揣摩本文第①段中劃線的句子,回答下面的問題:

⑴黃河流經的九個省區中,有兩個省的排序有誤,請改過來。(2分)

排序有誤的兩個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確的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①段共有三句,如果刪去第二句,段意並未改變,而且內容更簡潔,作者為什麼沒有這樣寫?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劃線的句子說明了黃河的什麼特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點的詞“相傳”和“之一”能否刪去?為什麼?(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給本文擬出一個恰當的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7.讀了本文之後,你覺得文明與環境之間有什麼關係?作為現代人,應該怎樣做才對得起我們的“黃河――母親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說明、知識、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2、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抽象到具體、從整體到部分、從主要到次要、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3舉例子、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引用、摹狀貌4、準確5、特徵、順序、方法

二、1、作比較、2、引用3、舉例子、4、作比較、摹狀貌、5、列數字、

6、摹狀貌7、作詮釋8、打比方9、分類別10、下定義

三、1、說明2、描寫3、議論4、抒情5、記敘6、抒情7、議論8議論

四、(一)1、體到區域性,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

2、趙州橋的結構

3、“…人不知其所以為”//“座橋的特點是:……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還刻著他的名字。

4、議論,讚頌勞動人民的智慧力量。

5、(1)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2)打比方,形狀,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3)舉例子,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4)引用,張嘉貞的話說明了趙州橋設計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巧妙絕倫的特點:引用張捉的話說明了趙州橋形式美觀。

(二)1. ①丘壑(或邱壑) ②雷同 2.B 3.還在那兒佈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 4.C 5、不能,“大多”限制了範圍,若去掉,變成所有的池沼都引用了活水了,表達不夠準確。 6、忘卻了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 7、有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三)1.核舟記 魏學洢 明 2、中心句為第一句。

3、先中間後兩邊,東坡是核心人物,是雕刻物的主題體現者,所以突出東坡。

4、各自的手、足來寫。雕刻者意在表現蘇黃共同讀書探討的情景和無限親密的特點。

5、如“絕類彌勒”突出雕刻逼真,“珠可歷歷數也”說明雕刻的難度大,雕刻清晰,技藝高超。

6.不能,這句與前句“蘇黃共閱一手卷”相照應。

(四)

1.浩瀚、繁衍、後裔

2.④介紹黃河古文明;⑤介紹黃河文化的成就與影響

3.⑴自然環境優越,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⑵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和他的族系(華族)聚居在這個被認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地區,稱為“中華”。

4.⑴山東、河南;河南、山東。⑵刪去後,黃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不具體;讓讀者缺乏具體的空間感。⑶①流程長。②氣勢雄和③流域廣。

5 ①不能。②因為:“相傳”――所述取自“傳說”,沒有“科考”證實;③“之一”――中華古文明還有別的發祥地,“黃河流域”不是“唯一”的(比如還有:“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等)。刪去後,④表意缺乏“準確、⑤分寸”。6.《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

7.要點:①文明與環境,相互依賴、促進:②優越的自然環境為人類文明提供進步的基礎,③文明進步的人類則要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環境更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④否則,人類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必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⑤現代人――炎黃子孫,應長遠看待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發展”):⑥禁“亂砍濫伐”、多植樹造林、防水土流失、善用水資源……,讓黃河不“斷流”,永潤“中華文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