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初中文言知識的大盤點

關於初中文言知識的大盤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一、古今異義詞

關於初中文言知識的大盤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樣幾種: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於泛指,指一切江、河。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於自己家庭中的成員。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現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片語成的短語,這類詞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如“無論”,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起關聯作用的連詞,而文言文裡卻是兩個詞,如《桃花源記》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

下面擇要列出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古今異義詞。

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2、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主要用於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

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3、窮 古義:窮盡。 今義:經濟貧困。

例句: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4、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5、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6、感激 古義:感動振奮。 今義:感謝。

例句: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師表》)

7、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 今義:無比憎恨。

例句: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8、可以 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

例句: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9、開張 古義:擴大。 今義:開業(多指商業部門)。

例句: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10、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

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1、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

12、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禁犯人的地方(監獄)

例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3、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居 古義:停留、過了。 今義: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15、走 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

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16、湯 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17、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18、但 古義:只,只不過。 今義:轉折連詞。

例句: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19、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20、其實 古義:它的果實,是兩個詞。 今義: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而含轉折),是一個詞。

例句: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故事兩篇》)

21、文理 古義:文采和道理。 今義:文章內容方面和詞句方面的條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22、致詞 古義:對……說話。 今義:指在舉行某種儀式時說勉勵、感謝、祝賀、悼念等的話。

例句:聽婦前致詞(《石壕吏》)

23、再 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24、何苦 古義:怕什麼。 今義: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義:丟棄。 今義:獻出。

例句:乃捐金於野。(《樂羊子妻》)

26、烈士 古義:有雄心壯志的人。 今義: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27、雖然 古義:兩個詞,“雖”即“雖然”,“然”即“如此”“這樣”。 今義:一個詞。

例句: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 古義:兩個詞。“然”代指上文所說的`情況,“而”表示轉折,等於說“如此(這樣),可是……”。 今義:是一個表示轉折的連詞。

例句: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 古義:a、表示行為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b、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 今義:是一個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輸》)

再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30、學者 古義:兩個詞,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墨池記》)

  二、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裡,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為名詞,表示“洞穴”,這裡臨時改變了詞性,用作動詞作謂語,表示“打洞”;又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銳”中“堅”和“銳”本是形容詞,這裡也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

(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詞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

4、婦撫兒乳(《口技》)乳:餵奶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福:賜福,保佑

6、不能名其一處(《口技》)名:說出

7、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暉:陽光照耀

(二)形容詞用作動詞

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多:長了很多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盡:吃盡,吃完

3、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走完

4、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愛蓮說》)遠:遠播

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昭:顯示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威:威震、威懾

(三)形容詞用作名詞

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2、造化鍾神秀(《望嶽》)神秀:“奇麗的景色”的意思。

(四)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一般來說,其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就是動詞活用為名詞了。

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伏:意思是“伏兵”。

2、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射:意為射箭的本領。

3、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出、入:這裡都活用作名詞,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五)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用船。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裝運土石。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表示行為的憑藉,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糝之(《核舟記》)石青:用石青。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狀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如:日扳促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六)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

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後禪院》)悅、空: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悅,使……空。

2、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3、忿恚尉,令辱之(《陳涉世家》)忿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4、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七)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

1、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賓客。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