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說名道姓散文

說名道姓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說名道姓散文1

我的名字叫劉睿,可我以前的名字叫劉天宇,“天”就是希望我能夠天天向上,“宇”的意思就是希望我的心胸能像宇宙一樣博大。我的小名叫“天天”,是因為媽媽希望我能夠天天向上,天天開心,天天幸福。後來因為與我同名的人太多,讀起來也不是太順口,於是父母又來一番苦思冥想,把“天天”改成單字——“睿”,“睿”就是聰明、睿智的意思。父母也希望我成長為一個聰明、睿智的孩子,也希望我以後能夠利用聰明才智來為人民造福。

說名道姓散文

關於我的名字也有不少的趣事。在我還沒改名字之前,我們在幼兒園的開學第一天,每個人都要在講臺上說出了自己的名字,我走上講臺,忐忑不安的說出了自己的名字,沒想到臺下笑的是前仰後合,連老師都忍不住笑了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剛剛說成了“劉顛宇”從此,我幼兒園時的綽號便產生了,什麼“顛顛”、“劉顛顛”等N個綽號,別人叫我的綽號時,我總是不理睬,終於,過了好幾天,我的綽號終於“隱居”於江湖了,沒想到過了幾天,新的綽號又隨之而來,綽號真煩人。

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大家一聽我的名字,不知是誰說了聲:“劉睿,流淚!”全班鬨笑起來,過了幾天,又不知道是誰“進化”了我的綽號,改成了“牛肉”。我一聽到這個綽號,便馬上跑回家向爸爸訴苦,沒想到連爸爸也嘲笑我,我為了這還生了爸爸的氣呢!

怎麼樣,我的名字有意思吧,你的名字也許也有我所不知道的含義或趣事,快來跟我說說吧!

說名道姓散文2

我突然想聊點關於姓名的話題,也不全是心血來潮,說來算是我心理作怪吧,因為我的原名是個純紀念性名字,我父親沒多少文化,又因我是個女孩兒就隨口取了個名兒。這也是我一直不太喜歡自己名字的原因,而也因此,我對自己的筆名很看重。我知道,因我是個女孩,所以父親沒有對我寄予什麼願望,我便只有自己對自己有所期望了,而我給自己取的筆名就是寄予的對自己的期望。我筆名叫“箬茗”,“箬”是一種竹子,我是希望自己能像竹子一樣虛心、正直、有氣節。所謂“玉可碎而不可毀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但我也不祈求我的人生有多光彩照人、轟轟烈烈,所以又取一“茗”字,“茗”是茶的意思,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像茶一樣平淡,但當別人細細品嚐起來就會覺出醉人的香醇。因我的筆名有了這一層原因,我就更看重了,這個筆名是我初中一年級時取的,到現在十年了。而因為最近有人總把我這個“茗”字寫成“銘”,所以我就有了衝動“說名道姓”。

應該說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現存最為深邃的文化,因為我們傳承得很不錯,悠悠幾千年也不曾出現斷層。姓名文化也是如此,所以現在依然有些家庭按照輩分字兒給孩子取名。我有個高中同學輪到她這一輩兒是“克”字輩兒,她名叫“克姮”(姓什麼不便透露),她說家裡人為了給她取名費了不少心思,因為這個“克”字跟什麼字搭一起念都不像個女孩兒的名字,包括“克姮”,只聽不看都會以為這是個男娃兒的名字。但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絕不丟棄老祖宗的東西,數典忘祖的混賬畢竟是少數。我這麼說,有人可能就要問:你這麼說的意思是別人家不按輩分兒字取名的就是背祖忘宗了?當然不是!這個輩兒字只說明“名字”的作用之一,就是從名字型現你在家族中的輩分兒(因文革期間很多人家裡的族譜丟失了,根本不知道哪一輩兒取哪個字兒)。但中國人的名字的作用當然不只是這一點,除此之外,它還包含了長輩對你的期望,比如很多人給女孩子取名“丹、瑤、麗”等等,這就是希望你是個美女;名字又或者體現時代的特徵,比如夏商時代,文化還不繁榮,大多以干支為名,比如孔甲、雍己、盤庚等等,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大多就是“建軍、國平、富強、革新”等等。所以這些東西我們依然都在傳承,也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人說“姓名”,是姓在前頭,那麼我也先說“姓”,後說“名”。中國人的姓是很多的,我不可能統計得出,找的資料也不一定準確,即便找出了我也不可能一個一個說,所以我只能從“姓”的來源說了。我們知道中國造字法包括:象形、會意、轉註、指事、形聲、假借,即所謂“六書”。那麼單從“姓”這個字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它是個形聲兼會意字。可以斷定的是“姓”與女人有關,因為“女所生”為“姓”,這也恰證明了中國有過母系氏族的經歷,所以包括上古的許多姓都是從女旁,比如“姜、姬、姒、嬴、姚”等等。這也正是中國姓氏的來源之一,母系氏族社會時以母親為姓。除此之外,又有以出生地為姓的,這一點日本也沿襲了,可見日本很多東西確實是學咱中國的,只是日本嘴硬嘴賤嘴臭不承認;又有以古國名為姓的.,比如“汪”(夏商時期有個汪芒國)和“阮”(商朝有個阮國);而後來的姓又有很多是以封地為姓,這個周朝時諸侯很多,基本都以封地為姓了;還有以官職為姓的,這也是部分複姓的由來,比如說“司徒、司馬、司空”等等。上述的是中國姓氏的主要來源,但除了這些還有的情況較少,比如天子賜姓、以祖輩字為姓或為避諱逃難改的姓等等。說到此,要提及一點,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是表血緣關係,氏則是表貴族標誌與宗族系統的稱號,所以“氏”可能經常改動。但是到了秦時,宗法制度不再那麼完善,就開始有點亂套了,以致到了漢代,姓“氏”不分了,《史記》裡就乾脆把二者混為一談,後來顧炎武就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為一。”

說完姓,該說說名了。我們現在一般只有名,不像古人還有“字”、“號”什麼的。那麼“字”和“號”是用來幹什麼的?

先說“字”和“名”的關係,首先要清楚,“名”是謙稱,是供自己稱呼或長輩稱呼的。而“字”則是帶著尊重敬佩之意,故而是尊稱,一般是供朋友和年齡小於你的人稱呼的。一般來說,“字”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所謂“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故而“字”又可稱“表字”、“表德”。根據《禮記》等書記載,男子二十行冠禮而取字,女子十五及笄而取字。關於女孩子的有個詞叫“待字閨中”,何謂“待字閨中”?這就是說女孩子還沒到及笄的年齡,也就是未許嫁的年齡,所以還沒取“字”,正等著取“字”。《紅樓夢》裡說林黛玉進賈府,寶玉看到她的時候就曾問妹妹可有字。林黛玉告訴他沒有,寶玉就給她取了“顰顰”二字。其實從此處也可大概推斷出林黛玉的年齡,沒取字至少說明她十五歲不到。那一般“字”有哪幾種基本的取法兒?第一:取意義相近的,就是說和“名”的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比如李漁字笠翁、岳飛字鵬舉、孟郊字東野。第二:取意義相同的,就是“名”和“字”的意思幾乎完全相同,比如屈平字原(我們稱其屈原一直是稱呼的字,這其中就包含了尊重之意)、曾鞏字子固(古代“子”表美稱,“子”在“字”當中常見,如杜甫字子美、蘇軾字子瞻等等,但真正偏重的是後面一字,故而“子”在“字”當中有點類似於合成詞裡的詞綴的意味)。第三:取意義相反的,這個比較典型的如朱熹字元晦、王之渙字季凌(季表示排行,所謂伯仲叔季,凌是指冰凌、凍結之意,故與渙之消散之意相反)、韓愈字退之。說到韓愈的名和字不妨講個小故事,順便闡釋一下為人應該謙虛的道理。

話說韓愈是由哥嫂帶大的,韓愈到了入學的年紀,他嫂子就想給他取個好名,但是書典翻遍了也沒找到箇中意的,因他上頭有兩個哥哥,一個名“會”,一個名“介”,都是從人頭的字兒,不好取。韓愈自小熟讀經史,博聞強識,便自個兒給取了個“愈”,意思是超越,也就是說他希望自己卓爾不群,超越所有人。他嫂嫂說這個不錯,就用這個“愈”字為名了。韓愈果真是不錯的,到了十九歲參加了科考,但是不幸落榜,但他覺得以自己的才學不可能落榜的,又一連考了四次,終於得了個第十三名。但他後來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拿到第一。韓愈可鬱悶了,但在京城盤纏花得差不多了,又只能走,於是到洛陽求朋友幫忙去了。韓愈運氣不錯,朋友也好,給他牽引了一門親事,與河南府法曹參軍之女盧小姐訂了婚,訂婚後就一直住在盧小姐家裡。盧小姐真是個不錯的姑娘,她一心佩服韓愈的才華,又擔憂韓愈太過驕傲的脾性,心裡總為韓愈打算著,這讓韓愈繼續驕傲下去當然不行,所謂“驕兵必敗”。盧小姐很聰慧,一日兩人花前月下,盧小姐誇讚了韓愈一番之後就說你考不上第一肯定是有不足之處的,你自己有沒想過?韓愈就說盧小姐講的話在理,但又一想這人都看不見自己的缺點,便要盧小姐指教。盧小姐當即灑墨寫下幾句話:“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韓愈恍然大悟,自己可不就是太驕傲了嗎?當初取“愈”字為名就是體現之一,於是從此便以“退之”為字。

這個故事也恰好說明一點,中國人取名字是要有講究的,名字不宜過大,大了有些人降不住,或者大了會助長人的傲氣,但是人不可有傲氣,只需有傲骨便可。

關於“字”的幾種最基本的取法兒就說到此。那麼關於“號”呢?“號”有幾種,但現在我只針對於相當於筆名的別號來說說。大範圍來說,別號也就是分自己取的和別人贈的。這自己取的號其實就像現代作家的筆名了。那麼這個“筆名”一樣的“自號”一般有哪些型別呢?第一:思想志趣型,如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這“六一”就是他的志趣——“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第二:搞怪型,我為啥說是搞怪呢?因為這一類人大多是以年齡、形貌特徵等取號,且號都比較古怪,如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甚至還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徐樹丕,他自號活埋庵道人,把人嚇個半死!你說怪不怪?!第三:居住地環境型,像李白因小時候就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於是自號青蓮居士;又比如蘇軾號東坡,這個應該解釋下,因為“東坡”的來歷歷來有爭議,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蘇軾因為仰慕白居易,且因其與白居易人生遭遇相似,便常以白居易自比,而白居易曾在忠州(忠州在今四川,而蘇軾本身乃四川人)任刺史時常在忠州城的東坡植樹,留下詩曰:“東坡向春暮,樹木今如何?”故而蘇軾了表達對白居易的仰慕和敬佩便自號“東坡”。而第二種說法則是說蘇軾被貶湖北黃岡時,城南有一風景秀麗的山坡,蘇軾很愛那個地方便自號“東坡”。

自己取號的型別最常見的也就這三種,而別人贈號比較常見的也有三種。第一:事蹟特徵型,如溫庭筠,人稱“溫八叉”,因為他老喜歡給別人當槍手。又如宋祁,人稱“紅杏尚書”,因其當職工部尚書,又有著名詞句:“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第二:爵位諡號型,如諸葛亮,人稱諸葛武侯,范仲淹人稱范文正公。第三:地名官名型,如杜甫又稱杜工部,王安石又稱王臨川等等。可見這號是可以有很多個的。而我們的筆名其實就相當於號,魯迅用過的筆名有人統計過總共有一百多。

文人有個號,其實說到底還是為了風雅,或者體現一點個性的東西。

說名道姓暫說這麼多,想必其作用大家都有了個大概的瞭解,而這些所謂“符號”的用意我們也應能窺出一二了。所以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給自己取個有趣的“號”,沒興趣的朋友也可瞭解一二,這也可說是對本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尊重的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