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論中國古代遊記散文

論中國古代遊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我國古代散文的產生是從簡單的記事開始的,逐漸發展而有敘事記人的史傳散文,而有議論政事、闡釋哲理的諸子散文。寫景記遊之作比較後出,正如繪畫中人像、佛像中出現的山石、樹木背景一樣。寫景散文初起時難免體制短小,描寫簡單,像“逝者如斯”“松柏後凋”的聯想與比喻,應該說只是寫景狀物的一種胚胎因素,主旨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志向與操守。到了東晉時期,世事亂離,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們開始仰慕老莊思想,追求清玄之風,逃避現實,寄情山水。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論中國古代遊記散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中國古代遊記散文

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況

1、先秦時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實用性、哲理性、文學性於一爐。哲學家用散文說理,產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史學家用散文紀事,產生了歷史散文.如《左傳》、《國語》、《戰國策》等。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歷史散文是以記言記事為主。

2、漢魏六朝時期:

(1)戰國末期至秦漢時代,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散文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獨立的文學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諫逐客書》、東漢班固的《蘇武傳》是非常具有文學性的散文。

(2)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它其實是介於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學樣式,但它可劃分為廣義的散文範疇。賦起源於戰國,興盛於兩漢。賦大體經歷了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三個發展階段。兩漢時期大賦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甘泉賦》《河東賦》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賦衰落,抒情小賦占主導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江淹的《恨賦》《別賦》等。

(3)代表兩漢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歷史。全書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和傳記文學的新紀元,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語言高度個性化,極富形象性和表現力。它是後世敘事散文的典範,並對小說、戲曲的發展有巨大啟發和影響。

3、唐宋時期: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高峰期,出現了以“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們繼承了先秦散文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六朝文學抒情寫景、語音修辭方面的經驗加以融合發展,使文章體裁樣式增多,藝術水平提高,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興起過“古文運動”,產生了不少優秀的散文作品。如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永州八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後《赤壁賦》。

4、明代時期:明初劉基、宋濂等寫了一些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作品,如劉基的《賣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後七子以擬古為主,主張“文必秦漢”,但一味擬古;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繼承唐宋古文傳統,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項脊軒志》;後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頗有光彩。代表作由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5、清代時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張學習唐宋、秦漢古文,以清真雅正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二、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發展歷程

古代山水遊記是我國旅遊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文學的濫觴。古代山水遊記是以輕快的筆調描述山水名勝,藉助景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記敘文。古代山水遊記作為具有特定內容的文學樣式,是伴隨著人類旅遊意識的產生、旅遊生活的展開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來的審美觀而萌芽、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它的發展過程非常漫長。追溯它的發展歷程,從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呈現時期、形成時期、發展時期和興盛時期。古代山水遊記作為一種散文體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學散文樣式的特徵,而且更具有不同於一般散文樣式的特點和內涵。探究古代山水遊記的產生、發展以及它的特點,對於瞭解我國古代旅遊文學的內蘊,豐富我們現代旅遊文化意識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古代山水遊記的萌牙和產生

先秦及秦朝時期,人類旅遊意識尚未產生,以審美觀賞為內容的旅遊生活也尚未出現,人們外出活動,大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會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長達兩年之久的周遊,目的就是為了顯示國威,安撫部屬;孔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是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秦始皇巡視天下,是為了征服天下,統一帝國。由於那個時代的出遊根本不具備旅遊的意義,相應地,表現旅遊內容的旅遊文學作品也就不可能產生;即使當時有的典籍中有一些關於山川景物的描寫,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時的《山海經》中“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的描寫就是非常直觀而簡單的。

到了漢代,隨著帝國疆土的擴大、社會經濟的繁榮,人們對自然景物的認識日漸增多,出遊活動也有所增加。隨著人們對山水和宮殿建築的新認識,山水、宮殿的描寫在當時興盛的賦體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漢枚乘《七發》中關於潮水的描寫:“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湧而云亂,擾擾庸如三軍之騰裝”就寫得比較生動且氣勢磅礴。又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對宮殿的描述:“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閹;華榱壁璫,輦道纚屬”寫得多姿而巨集偉。然而這樣的描寫,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現景物,更沒有記遊的傾向,而是借描寫以誇耀帝國的強大。東漢馬第伯的《封禪儀記》中,具有大量的寫景篇幅,其中寫登泰山時的俯視所見、寫天門的陡峭和奇險、寫登山途中的艱辛,更具精彩;同樣,這些描寫,其目的也是為當時光武帝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典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這些作品雖然或多或少地寫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備山水遊記的特點,只能視為最早的山水遊記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遊記作品。在先秦到兩漢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人們已把景物描寫納入作品的敘寫範圍,但是山水風物的描寫只是作為表現作品主題的附屬品出現,而沒有成為作品描寫的主要物件,並且這種描寫大多隻是作品中的一個部分,沒有獨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遊記在秦漢時期還沒有出現,完全意義上的山水遊記作品還處在積累和萌芽之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這一時期朝代更迭,,使得文人學士厭惡仕途,逃避現實,志趣轉向廣闊的大自然。他們有的隱居田園,有的寄情山水,開始對大自然進行自覺性的觀賞,並且在遊歷山水的過程中追求種種精神境界。這種追求使得他們的社會審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發展。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以及覺醒,使得這時期山水景物的描寫不再是表現主題的附屬品,而成為了主要的描寫物件。這種旅遊意識的加強,使相對完整獨立的駢體山水遊記、散文山水遊記也應運而生。如東晉僧人惠遠的《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序》,就是作者與廬山眾僧人同遊石門、賦詩紀遊,詩成後所寫的序文。文中細緻地描寫了出遊時艱難行進的經過,並在主觀感受中生動地描述了石門神奇瑰麗的景觀,突出一種神仙的境界。全文辭句清麗,語調流轉,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獨立的、具備了旅遊文學特點的旅遊散文。到南北朝,湧現出的駢體山水遊記、駢體山水信札、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與顧章書》、蕭綱的《與蕭臨川書》、《行與山銘》以及祖鴻勳的《與陽休之書》等。這些作家把山水景物當作自己描寫的主要物件,記遊明確,刻畫形象,呈現出一幅幅極盡妍態的山水畫、風景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是一部散文體的實錄體地理學著作,同時又是一部旅遊文學著作,其中許多篇目歷來被人們推祟為旅遊散文的佳品。如《水經注·三峽》篇,在記述三峽水道情況的同時,還描繪了三峽雄奇壯麗、氣勢磅礴的景象,並穿插著關於三峽的眾多神話傳說、風物習俗、民歌民謠,其寫景敘事、實虛映襯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除酈道無的《水經注》外,還有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洛陽伽藍記》是一部歷史文獻,它的寫作目的雖然是企圖通過佛寺的盛衰寄託對拓跋氏復亡的哀悼,但旅遊線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陽寺塔建築作為審美物件加以描寫,文字生動,寫法精湛。如寫水寧寺的佛塔,僅用“高風水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寥寥幾語,就寫出了寺塔的巍峨壯麗和莊嚴肅穆。不僅如此,它在描寫中還插錄許多關於寺塔的歷史傳聞、風尚習俗,是一部較典型的文史結合的山水遊記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人們旅遊意識的形成、對旅遊生活的重視,使得記遊類作品在秦漢積累的基礎上,內容更豐富,形式也開始多樣化。這個時期的許多作品已經具備了山水遊記散文的特點,它們標誌著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正式產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遊記的成熟和發展

隋唐時期,社會盡管有動盪,但總的說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得人們的旅遊審美觀賞意識更加成熱,更看重旅遊者在遊覽觀賞中的主體審美作用。這時期人們的旅遊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變。具體表現為人們旅遊,不但要使自己與自然之間培育相親相近、相和相融的關係,以獲得身心愉悅,而且還積極探索旅遊的價值觀,注重景物的文化內涵。這種旅遊內容的豐富,使得此時期的旅遊散文從形式上來講,不再僅僅是駢體小品短札或解釋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現了體裁多樣的銘文、詩序、書信等;從內容上來講,在對山水景物的特徵描繪中能融進作者的主觀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唐代元結的山水遊記作品最能代表這種特點。元結的作品在記述中注重描寫和抒情,使主體的人和客體的景達到相應的結合,是情景交融的優美山水遊記散文。其《右溪記》,寫右溪“清流觸石,洞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不但以細膩的筆調描繪出右溪的清新秀麗,並且在寫景中以“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寄寓自己懷才不遇的身世感嘆。元結的這種以景寄情的山水遊記對唐代以後的山水遊記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清末古文家吳汝綸評價元結:“次山(元結)放姿山水,實開於厚(柳宗元)先聲,文字幽妙芳潔,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結的寫法上有了很大發展。柳宗元是唐代山水遊記集大成者,他的山水遊記不但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寄託了自己抑鬱的情懷,表現出較為深刻的思想意義。他的組記《永州八記》,是古代山水遊記散文中的一塊豐碑,標誌著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最高成就。《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遊記》,從自己被貶後的憂懼和漫遊起筆,一直讓自然景物的描寫與自己的身世遭遇緊密地融合一起。他寫宴遊西山,不直接描寫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覽眾山小”的視覺感受,運用生動的比喻、巧妙的誇張和色彩的渲染,有層次地狀寫登高眺望中的山水遠景,從側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壯觀氣象;同時,運用象徵的手法,寄託自己的抑鬱心情,表現遺世獨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畫人微,託意深遠,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山水遊記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運動的蓬勃發展中,在文體革新思潮的引導下,還湧現出了一批清新活潑的山水遊記散文,有韓愈寄寓深刻、在表現儒家人格思想中滲透出濃烈山水審美意識的《燕喜亭記》;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遊過程為外在行文線索,以友人之間的友情為內在情感線索,兩條線索互相交織,把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富於清新明麗意境美的《三遊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題發揮,將遊山比作交友,寫得別有情趣的《題峽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遊記散文追隨著唐代山水遊記散文的蹤跡,在內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山水遊記作者數量增多,作品碩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蘇舜欽、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晁補之、陸游、范成大、王質、宋熹、周密等,他們都寫有不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樣化,有題記體、隨筆小品、散文賦體、書信體、紀事體、考辨體、日記體等多種體裁。其中最具特色和成就的是陸游的《入蜀記》和范成大的《吳船錄》兩部日記體山水遊記專著。這兩部日記體山水遊記按照旅行的日程路線寫景物,記古蹟,敘風俗,作考證,抒感慨,內容豐富多彩,筆法瀟灑自如,在宋代山水遊記種類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三是內容上有所擴大。宋代的山水遊記把唐代山水遊記散文融情於景擴大到寓理於景,借山水景物進行說理議論,為山水遊記散文發展在內容上又開闢了一條蹊徑。如王安石的《遊褒撣山記》,不以記遊為重點,而重在就遊山所見談感受,發議論,意在說明無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創立巨集偉的事業,都必須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道理。蘇軾的《石鐘山記》,描寫山中巨石的森然聳立,山水之間的各種聲音,寫景狀物繪聲繪色,在給人一種如臨絕壁、如泊深潭的奇險中,揭示一個深刻的哲理,即凡事都應該進行實際的考察而不應該主觀臆斷。全文把形象的描寫和理性的分析巧妙地融合起來,洋溢著一種理趣。

元代山水遊記散文從總體上看遠不及唐、宋,但在題材和內容上也有一些新的開拓,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較好。

唐宋元山水遊記散文,作者眾多,內容豐富,樣式具備,如群星燦爛,百花爭豔,不但標誌著山水遊記文學的完全成熟,而且為明清山水遊記散文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此以後,明清大多數著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遊記散文作品,其內容涵蓋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名山秀水和古蹟。

明清兩代,是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發展和昌盛時期。這時期,大多數文人學者都喜歡遊歷山水。他們繼承唐宋以來的山水遊記散文傳統,創作了大量風格多樣的山水遊記作品,為山水遊記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異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遊記奇峰有兩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為代表的山水山水遊記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鉅著《徐霞客遊記》。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獨抒性靈”的文學旗幟下,突破傳統的束縛,刻意在作品中表現個人的山水審美情趣,其作品都極富個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巨集道、袁宗道、袁中道、鍾惺等。其中袁巨集道的《遊蘇門山百泉記》,以遊百泉而借題發揮,任意鋪寫,充分表達了自己嚮往古代隱士、熱愛自然山水、鄙視功名富貴的情感和個性,可謂是性靈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現的還有此時期山水遊記小品的代表作家張岱。張岱沿襲公安、竟陵派的主張,提倡任情適意的文風,他的山水遊記小品或寫社會風情,或寫旅遊活動,描寫細膩,情感真切,表現出他對“深情真氣”的個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遊記》是徐弘祖歷經數十年,遊遍大半個中國而寫下的數十萬言的日記體鉅著。這部日記不僅記錄了寶貴的地理資料和考察成果,而且記述了他艱難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許多片段,如《遊黃果樹瀑布記》中對瀑布水勢的描繪“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寫得有聲有色,絢麗多彩,充分體現了作者作為旅行家的情懷和作為文學家的筆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錢謙益評價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遊記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遊記繼續興盛的時期,具體表現為著者迭起,遊蹤廣佈,豐富多彩的旅遊生活在山水遊記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體裁皆備,風格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靈派和桐城派作家。“性靈派”雖以詩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詩工文,一生喜愛山水,文學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提倡寫個人的“性情遭際”,寫個人的靈感。他的山水遊記散文《遊桂林諸山記》、《峽江寺飛泉亭記》、《遊黃山記》等都是寫自己的旅遊感受,興致所到,盡情描寫,直抒性情,表現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個性自由的傾向。袁枚所具有的這種獨特風格的作品,豐富了清代山水遊記散文的寶庫。“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別。它宣揚理學,文學上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相結合。這種文學主張在其派別作家的旅遊散文中表現突出,它與旅遊情趣融為一體,讀來更耐人尋味,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顯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記》,記遊敘事,語句不多而線條清晰;考證述古,文筆平實而恰到好處;描景繪形,簡潔準確而生動傳神,全文沒有抒情議論之筆,但作者那種昂揚奮進的心懷、博雅樂觀的志趣以及喜悅滿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寫景敘事之中,是古代山水遊記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從以上古代山水遊記的萌芽、產生、發展和鼎盛的軌跡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源遠流長,作品浩如煙海,它開啟了我國後代的旅遊文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我國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特點

(一)寫景狀物,栩栩如生

我國地大物博,名勝古蹟、山川景物數不勝數,這為歷代文人提供了絕好的寫作物件。秀麗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寶。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描寫了這樣的景色,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長江邊,作者心境如水,啜飲著美酒,吟誦著關於明月的詩文,“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簡短兩句,把寂靜無聲的月亮寫得宛如八九歲的小姑娘,活潑可愛。此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置身於朦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來,油然而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難怪老蘇要“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數筆,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靈秀美的月夜江水圖,時隔千年,當時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讀著這段文字,我們卻如身臨其境一般,扇動聯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萬頃碧波,吹著習習而來的夾著草木之香的江風,舉頭望去皓月當空,在雲間穿梭,似乎和人間的兒女嬉戲追逐。要不是散文對當時明月傳神的描摹,又有誰能感受到文字背後的美好?

(二)融情於景,動人心絃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優秀的寫景散文,都是字字扣著情來描寫的。寫景是山水遊記的載體,抒情是文章的靈魂。在寫景中借景抒情才能體現作者的寫作主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被稱為他的壓卷之作,其中描寫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稱經典。“三五之夜,月明半牆,桂影班駁,風移影動,姍姍可愛”。這段文字看似筆墨疏淡卻情韻綿遠。十五之夜,圓月高懸,倍感思親,而作者的親人卻已亡故;桂影姍姍可愛,而賞景之人卻“斯人獨憔悴”;景緻依然,人事已全非,這樣的景物讀來,誰人不能體味到作者的悲涼?此外,作者以動態的景物來襯托內心的寂寥,將心底深深的無奈與對親人的無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搖曳的樹影,讀來使人不禁為之心動,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也於須臾之間表現的淋漓盡致。融情與景,用景物來抒寫心緒,也算是山水遊記散文中的另一番景緻吧。

(三)託物言志,含蓄雋永

有人說,中外山水遊記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於,中國文人寫景,不象外國文人習慣與到自然中尋找自我,相反的喜歡將景物的特點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穩,水的輕靈,大地的渾厚,天空的遼遠,從而在中國的山水遊記散文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章,在描寫美麗景色的同時,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學。這無疑給山水遊記散文增加了許多魅力。這樣的文章舉不勝舉,王安石在他的《遊褒禪山記》中,作者介紹了山得名的由來,進山遊覽的經過之後,從前洞遊者多,後洞遊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從山名被誤傳得出學者必須“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讀罷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務為有補於世”的文風和人格魅力。又如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不僅用生動的語言,給讀者展現了一幅月黑風高風及浪大的可怕惡灘險境,同時也在文章裡,圍繞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不斷展開追問,面對前人不同的結論,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種,他堅持實踐出真知的原則,深夜泛舟到石鐘山絕壁之下,藉著月光和火把進行實地考察,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也給了我們一條終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加入了作者中學思索的山水遊記散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表明了我國的哲學不落後於任何一個西方世界。時光流返,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輝。

(四)語言優美,妙筆生花

在以上這些特點之外,山水遊記散文諸多的語言特色也是必須提及的。如果寫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寫的景色就是她國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發的濃情就是她風姿綽約的美麗姿態,蘊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氣成蘭的優雅氣質,那麼優美的語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現伊人的得體服飾。

這其中包含準確到位的用詞、變化多樣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辭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韻絕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作者在描寫氣勢磅礴的天姥山時,用盡了誇張“天姥連天向天橫”襯托“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描寫奇幻的夢中仙境時,那奇特的想象:聲勢浩蕩的“熊咆龍吟”,隨後是整齊而另人驚歎的“虎鼓瑟”,“鸞回車”,最後是日月照耀著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間,盡顯了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天賦。這樣的才思,這樣神氣的山水遊記散文,不值得我們千百遍的吟頌回味嗎!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幾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對偶,其華麗的辭藻,豐富的內容,流暢和諧的音律,工整多變的句式,讀來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細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獨巨匠心所勾畫出的山水美景,連韓愈都情不自禁的讚歎:“江南多臨觀之作,而滕王閣獨為第一”。這樣的成功正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疊詞、襯托、對比等修辭手法的緣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上下對偶的同時,在句中自成對偶,形成了“當句對”的特點。同時在色彩上,將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上而下,相映成趣,遠近虛實整合到一句裡,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秋景圖,給人以無限美感,最終使得這一句成為千古絕唱,成為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絕品。

四、閱讀和鑑賞古代山水遊記散文的方法

中國古代,山水遊記作品很多。山水遊記在介紹歷史、地理、文化、科學知識中給人以美的享受,抒寫人對自然的審美感受,具有濃厚的抒情成分。那麼,如何閱讀、分析古代山水遊記作品呢?

(一)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係。

山水遊記因體裁本身的特點,寫景狀物是必不可少的。但無論哪篇山水遊記,都不是純粹地停留在寫景上。作家遊覽山川景物、名勝古蹟,往往是有感而發,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謂“言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寫景與抒情在山水遊記作品中是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80餘字,寫景的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礎上,作者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而“閒人”一詞即表達了作者被貶黃州仕途失意的傷感,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複雜感情。

通過議論句,寄託作者的政治抱負或借景說理,也是山水遊記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這些作品中的議論句也是我們在閱讀、分析時應著重理解的。山水遊記中的議論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揭示主題或深化主題的作用,也可用來抒發感情。它不能擺脫具體的景物描寫,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極力描寫岳陽樓勝景的基礎上,用一段議論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也是《岳陽樓記》所要表達的主題。再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最後一段的議論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山水遊記作品中,景、情、議是有機統一的。景與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時也通過議來抒發。景與議的關係則是:先寫景,後議論(較多見);先議論後寫景;夾敘夾議。當然,有些山水遊記作品也完全不用議論。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二)把握寫實與寫虛的關係。

記敘的真實性、具體性是山水遊記的基本特色。它所記敘、描寫的名勝古蹟、山川大澤、人情風物基本上可以考證。人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會留下真實、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鞏的《墨池記》所描寫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臨川市。滄海桑田、世事變化,至於現在可不可考就另當別論了,至少在當時是可考的。《三峽》所描寫的長江三峽沿岸的景色就具體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淒涼的特色引人入勝,如臨其境。

但我們在閱讀古代山水遊記作品時,除了理解其寫實特色的一面,還應把握其寫虛的一面。無論作家如何忠實於現實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還能稱為文學作品,就會含有或多或少的寫虛的一面。遊記作品也不例外地運用想象來寫虛景。《醉翁亭記》中寫道:“環滁皆山也”,但實際上滁州周圍並沒有那麼多山。《岳陽樓記》中的“虎嘯猿啼”也非實寫,岳陽樓周圍自古就沒有發現過“虎”。這些寫景的佳句都是經過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創造,實中有虛、虛實相生。

山水遊記中的“景”既是現實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創造的藝術之景。閱讀時,惟有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進行再補充、再創造,才能使這些作品常讀常新、獲得裨益。